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法]彌勒菩薩本願經簡要心得(二)(完)
2024/05/20 09:11:08瀏覽280|回應2|推薦8
[前言]

格主撰寫本文之緣起請參考「[佛法]彌勒上升經簡要心得(一)」之前言部分: https://blog.udn.com/barnabas/180227798

由於格主與彌勒法門的因緣
格主已撰寫彌勒三經之簡要心得如下:
彌勒上升經(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之「彌勒三經暨本願經」第八至二十三頁,簡要心得共兩篇,已完結)
彌勒下生經(「彌勒三經暨本願經」第二十四至三十七頁,簡要心得共兩篇,已完結)
彌勒大成佛經(「彌勒三經暨本願經」第三十八至七十三頁,簡要心得共五篇,已完結)
(前九篇文章均請參考筆者UDN部落格「佛學及其他宗教思想」項下)

另外
格主義將撰寫彌勒菩薩本願經(「彌勒三經暨本願經」第七十四至九十七頁)的簡要心得
預期將寫二篇
本篇為第二篇及完結篇(第八十六至九十七頁)
第一篇(第七十四至八十五頁)可參考格煮魚20240311(周一)所發表之格文:
https://blog.udn.com/barnabas/180385179

要跟格友們稍加提醒的是
因為筆者前幾個月已經先後介紹完成一法師的「彌勒淨土法門集」(寫了十一篇文章)
也簡單的介紹完彌勒上升經、彌勒下生經以及彌勒大成佛經
所以之前有介紹過的內容
後面的簡要心得要不是不再說明就是簡單帶過
尚請諸位格友留意!

[彌勒菩薩本願經(二)(完)(第八十六頁至九十七頁)]

第一
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尊者說他以十法德政菩提
一者能施所愛之務
二者能施所愛之妻
三者能施所愛之子
四者能施所愛之頭
五者能施所愛之眼
六者能施所愛王位
七者能施所愛珍寶
八者能施所愛血肉
九者能施所愛股隨
十者能施所愛支分
(第八十六頁)

其中第三能施所愛梔子讓人聯想起神愛世人
甚至將所愛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而第四、五、八、九讓人想起耶穌基督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痛苦

第二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尊者說:
「彌勒菩薩昔日行菩薩道時,不能施捨手足頭目,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提。」(第八十七頁)
簡單的說
釋迦牟尼佛認為彌勒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不能像她一樣施捨手足頭目
不過彌勒菩薩「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還是能成就佛果
至於彌勒菩薩的「善巧方便安樂之道」是什麼呢?
請參見下一點

第三
釋迦牟尼佛引用彌勒菩薩行菩薩道餘株佛前所說偈炎說明彌勒菩薩的「善巧方便安樂之道」
以下只引用部分內容供參考
「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今隊諸佛前,懺悔令除滅
我金身口譯,所及諸公得,願作菩堤因,當成無上到
石方國土中,供養如來者,及佛吳尚智,我今進隨喜
「有罪西懺悔、是福街隨喜,我今李諸佛,願承吳尚智
十方大菩薩,證於十地者,我今稽首禮,願速證菩提」
「我沒於芋泥,貪繩之瑣細,種種多纏縛,願佛垂觀察
眾生雖垢種,諸佛不厭捨,願以大慈悲、度脫生死海」
(第八十八頁)

根據以上經文
彌勒菩薩成就佛果的方式主要包括懺悔、隨喜、禮佛、功德等
這些方式與基督信仰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如基督信仰重視悔改(類似於懺悔)
禮佛相當於敬拜神
而「願佛垂觀察」相當於聖經詩篇中詩人求神查驗他的心腸肺腑
而「眾生雖垢種,諸佛不厭捨,願以大慈悲、度脫生死海」讓人聯想起耶穌基督以其寶血洗竟是人的罪孽等等

第四
釋迦牟尼佛又引用他三個前世說明他如何成就佛果
第一個粒子事見一切義太子
他施捨他的血供一病人飲用
不生一念悔恨之心(第九十至九二頁)
第二個粒子是妙花太子
他施捨他的骨隨供一病人使用
不生一念悔恨之心(第九十二頁至九十三頁)
第三個粒子是月光王
他施捨他的眼睛給一位盲人
不生一念悔恨之心
釋迦牟尼佛並說他於往昔行菩薩道施擠身寫、施股隨、施所礙眼不可秤季(第九十至九十五頁)

以上釋迦牟尼佛之粒子均可與耶穌基督未洗淨是人的罪孽上十字架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五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尊者說:
彌勒菩薩,往昔修行菩薩道十,作是願言
若有眾生博銀怒吃,成就十扇,我魚餌十,乃成阿諾多羅三秒三菩提…
於當來世
有諸眾生
博銀怒吃
成就食膳
彌勒菩薩當餌之十,得阿諾多羅三秒三菩提
和已故?由比菩薩本願力固(第九十午夜)
這一段說明為什麼彌勒菩薩在仁壽八萬四千歲時將士(參見第二十八頁之彌勒菩薩下生經)
以及對佛菩薩而言
其本願之重要性
(關於釋迦牟尼佛的本願,參見第九十五、九十六頁)


[結語]

限於時間及格主能力等種種因素
本文只能將彌勒菩薩本願經簡短的分享到這裡
下次跟各位格友分享的佛經就看聖靈感動了!

以上簡陋心得跟大家分享
祝各位格友平安健康
新的一周愉快
法喜充滿
福杯滿溢!

願 主耶穌基督的恩惠、 神的慈愛、 聖靈的感動常與我們眾人同在!


巴拿巴+_+
20240520(一)9:11 AM(台北DELL電腦時間)

文:Barnabas Yu/余慕德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rnabas&aid=180632524

 回應文章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5/25 08:27
感覺儒家是為人之道,佛教是為世之道,有所不同,周末愉快!
巴拿巴(barnabas) 於 2024-05-25 23:27 回覆:
夏兄平安,

謝謝您再度造訪及留言指教!
儒家及佛教的側重點確實有所不同
儒家是入世之道
佛家釋出是成佛之道
謝謝您的指教!

敬祝平安健康
周末愉快
法喜充滿
福杯滿溢!

主內巴拿巴+_+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5/22 10:49
佛果是捨棄自己的給別人,而無一絲怨恨之心,這好難啊,人最難克服的,是自己的心。
巴拿巴(barnabas) 於 2024-05-22 22:19 回覆:
夏兄平安,

是啊
釋迦牟尼佛成就佛果前餞行菩薩道時捨棄自己織物(包括自己的身體)給別人
而且沒有悔恨之心
確實很了不起!
只是我突然有個小問題
就是儒家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
那儒家思想就此是否跟佛教信仰有牴觸呢?

敬祝平安健康
夜晚愉快
法喜充滿
福杯滿溢!

主內巴拿八+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