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达赖喇嘛的两个世界
2010/05/25 10:42:46瀏覽266|回應0|推薦0

达赖喇嘛的两个世界



[石之瑜] 
(2010-05-19)















早报导读































疱疹—湿疣—口服疫苗!
★早泄-阳痿
-别盲目补肾

糖尿病—化
糖清血新突破

牛皮癣—排毒净血抗复发









  达赖的形象在不同政治团体与不同政治理念之下,常常显得颇不一致,可见达赖的形象不是达赖自己能决定的。但是,当达赖面对不同的世界,比如面对
西藏、中国、台湾或其他各地的信徒,是不是也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

  透过印度“亚洲学者学会”的联系,由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出版的Asian
Ethnicity期刊所组织的西藏研究特刊团队,在德兰萨拉纪念达赖喇嘛抵达周年前夕(4月25日),获得他的接见。团队包括四名印度学者,一名在印法
裔学者,一名在华澳裔学者,与三名台湾学者。

  这是在达赖某次闭关六天后的第一次正式接见,历时90分钟,过程是知性、直率的。参与其间,对于达赖的思想与情感世界,能有更深体会。

  访问团的目的是整理世界各国对西藏研究的的角度。其中,美英等国家的文献中,常带有明显的主权与人权意涵。但同属英语写作的澳洲或印度
则不止于此。印度知识界另外存在一种倾向,将西藏视为印度相互融合的文明,而澳洲知识界常有作者将西藏视为某种有行动能力的主体,后两者尤其较少触及主权
问题。

采取地缘文明视野

  对于把西藏作为一种宗教、文明,或把西藏视为具有领土、主权的“国家”等等不同的概念,达赖喇嘛有什么看法或愿望呢?

  达赖的答复采取了地缘文明的视野。地缘文明理论是旅印华裔学者谭中近年的主张。谭中虽退休在美,仍笔耕不辍,近且返印接受莲花奖的荣
誉。谭中主张,孕育中印文明的大河均源自喜马拉雅山,所以喜马拉雅山像是母亲,中印自应亲如兄弟,进而认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原理,超越欧美知识界长期以来藉
以理解国际关系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逻辑,是为地缘文明理论。

  达赖喇嘛没有引用这个概念,但实际却是采取了地缘文明的道理。达赖具体引述大陆学者的研究指出,西藏生态的破坏对于中国生态的影响至
钜。适逢访问团抵达之前两日,印度媒体就中国在印度水源上游建造水库,威胁印度生存的议题鼓噪不已。

访客提出不同观点

  达赖相应指出,除非中印两国合作保护西藏的生态,否则两大文明都将遭到严重破坏。他接着细数印度与西藏的历史与宗教渊源,获得与会印度
学者的肯定。但他转而批评中国的极权统治造成人与人的猜忌,以及对西藏的迫害时,引发热烈讨论。

  访客所提出的相对观点包括,极权社会的人际关系不一定是相互猜忌的,此其一;现在的中国社会并不是极权社会,此其二;在中国有生活经验
的人不认为目前中国的人际关系适合用相互猜忌来描述,此其三;另外,相互猜忌在所谓非极权的社会也可以很普遍,成为话题的例子是台湾,此其四。

  达赖认为台
湾社会的稳定是因为台湾民主,但有访客提出的相应的观点则指出,民主反而是台湾社会不稳定的来源,儒家文化与佛教等文明力量
才是台湾社会稳定的基础。

  达赖嘲弄自己有更换两套面目的本领,这是因为过去生活在极权社会下养成的生存之道。他坦承,从来没有听说过台湾不算
民主的说法。所以访
客提到台湾人或美国人也有两套面目的本领。这方面的讨论,最终不了了之。

“民主是好的,西方会保护”

  不过,后来在与访客道别时达赖特别提到,民主是好的,因为西方会保护,所以中国就不敢打。但这个工具性极强的逻辑,似乎距离所谓民主社
会人际关系真诚的设想,已经有所距离。

  席间访客继续追问的是,西藏目前的状况并非如所描述是惨遭文化灭绝。达赖则举例称某中国官员某时如何提及如何对付西藏文化,或藏语教育
如何受到排斥等等。但有前往西藏多次的与会者坚持实无看到文化灭绝迹象,达赖随即指示随从,今后应说是在“某些方面”采取文化灭绝。

  不过,多数与会者可以体会达赖的忧虑,因为倘若蔑视西藏文化的谈话可以出现,且不受惩罚,即使并非政策,但作为受蔑视对象之一的达赖,
当然感到寝食难安。

达赖的两套面目

  达赖喇嘛确实有两套面目,但并不是他自己所影射的真面目与假面目,而是理念与工具两套面目。

  在谈到西藏
时,他非常深入,哲学性与历史感深厚,情感流露,在谈到西藏以外的人事时。则是从关怀西藏出发进行理解,所以便是具有工具性
的解读。这样两套面目,世人中凡抱有终极关怀者无不皆然,重点在于各有不同的终极关怀而已。

  达赖
的终极关怀既是西藏,所以一方面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西藏的价值,认识并衷情于西藏的宗教涵养,另一方面他怀疑中国进行文化灭绝,憧
憬台湾的民主,羡慕美国的保护等等。

  可见,他的两套面目所反映的,断断不是真假的问题,而是一种终极关怀。与他关怀不同者,当然只能留在工具价值的范畴里。

  作者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联合早报网》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40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