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10日發表新書《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談及2035技術策略藍圖,剖析全球科技發展的未來。工研院指出,台灣產業界面臨2035年,雖有不少挑戰,也隱含3大機會,也許能再為台灣拱出下一個台積電或聯電。
催生聯電、台積電等半導體廠,被譽為「護國神山造山者」的工研院,除持續藉由先進科技,協助台灣產業升級轉型外,也因應國際地緣政治、2050淨零排放等趨勢,擘劃有利產業發展的具體方向,即使台灣面對高齡化社會、能源自給率低、缺乏天然資源等挑戰,依然能夠藉由科技創新,創造獨特優勢。
今年適逢工研院50週年,工研院特別藉由出版《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一書,彙整「2035技術策略藍圖」核心構想,從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智慧化致能技術,以及創新創業等角度,闡述對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看法。
今年適逢工研院50週年,工研院特別藉由出版《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一書,彙整「2035技術策略藍圖」核心構想。工研院提供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遷,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對全球經濟、產業,造成諸多衝擊。為此,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決定,把「2030技術策略藍圖」,依據當前全球政經局勢,延伸至2035年,使之能更完整地反映大環境的變化。
即使上述情況,為產業界帶來不少挑戰,但據工研院觀察,其中也隱含許多有利台灣的機會,主要聚焦於三方面。
一、預防醫療、智慧醫療,讓ICT獲得在地應用契機
隨著老年人口持續攀升,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雖然有著勞動人口減少的隱憂,卻也讓預防醫療、智慧醫療,獲得更多發展空間。
工研院副總暨服科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表示,預防醫療涵蓋運動和飲食管理,工研院也開發出許多應用在醫材、新藥,或細胞治療領域的關鍵技術;而智慧醫療,則會呈現在醫院內,例如健康資訊大數據分析,輔助行動的外骨骼機器人等。
「過去談ICT(資通訊),會說台灣是製造大國、應用小國,但未來這些幫助人們,走向『健康樂活』的解決方案,都會在國內實施,並提升附加價值。」鄭仁傑認為,預防醫療和智慧醫療,讓台灣的資通訊產業,得到更多在地應用的機會,無形中,也創造了升級轉型的契機。
二、自主能源帶動低碳製造、循環經濟製程發展
面對2050淨零排放,不少產業都為了達成減碳目標,煩惱不已。
不過,工研院副總暨綠能所所長王漢英指出,如果從「供應端」來看,台灣有98%的能源仰賴進口,但淨零排放趨勢,也讓台灣開始投入風電、太陽光電開發,創造「自主能源」。
王漢英強調,風電、太陽光電等新能源,不只有助減碳,還具備戰略意義;因為,台灣製造業本就擁有國際領先地位,若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低碳製造、循環經濟製程,就能持續開創新的領先優勢。
如果從「供應端」來看,台灣有98%的能源仰賴進口,但淨零排放趨勢,也讓台灣開始投入風電、太陽光電開發。胡華勝攝三、數位科技助攻,人才價值更勝自然資源
另一方面,數位科技快速發展,也讓台灣成了受益者。「以前我們覺得,台灣沒什麼自然資源,但現在發現,受益於自然資源,以農牧、礦業為主的國家,在科技上受惠的程度,是比較低的。」工研院執行副總暨總營運長兼AI策略長余孝先說。
余孝先分析,台灣產業看重「人的生產力」,創新、發明等領域,與科技發展高度相關,「這對台灣是個很好的機會,所以要增加科技人才,也要提升全民對科技的了解。」
「工研院最大的責任,是協助台灣產業轉型,過去我們扮演這樣的角色,未來也會繼續扮演這樣的角色。」劉文雄表示,無論是2050淨零排放,或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工研院很早就意識到,這些議題的重要性,並透過辦理研討會等方式,深入探討相關趨勢。
劉文雄強調,舉凡會對產業造成影響的議題,工研院都會及早掌握,讓外界意識到重要性,「我們不能只是在後面等經費、做計畫,而是要引領產業,告訴他們該往哪個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