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惡人》的愛欲孤寂與善惡
2020/06/01 12:10:08瀏覽105|回應0|推薦0

觀賞日本電影《惡人》時,總有一種凝望涼夜裡慘淡之月的錯覺。 無色彩的生命。

路的死絕。盼望無存。 一條路的終結意義原來不是斷路,而可能是路上令人窒息的平淡。日昇月落沒有感受的木然。風景此後無法再入眼簾,寂寞來自於「我在這裡有人知道嗎?」的呼救,而都會男女最後都用各種方式去投入了情愛世界,那迸發情感的瞬間真的與尋找人生永恆的出路非常相似,他們在浪濤看來就要淹沒自己的時候抓到一塊浮木,防止了滅頂的可能性。

 

《惡人》的原著作者吉田修一得到了日本芥川賞大獎,他筆下的人物就能如此精細地在絕望與希望之間擺盪,在生與重生、死與死絕之間來去。

 

其實藉由一個單一的誤殺事件來討論幾項極為深奧的人生大課。包括:奪人性命的孝順男子其實在殺人的瞬間仍嘗到主宰他人生命的「高位」快感、殺人的男主角卻是帶給無助絕望的女主角重生喜悅的情人、被殺的女孩從父母呵護的手中長大但卻是殘忍奪去男主角尊嚴的情感「兇手」、自認找到了真命天子而體會到幸福的女主角,最後卻要面對男主角的兇殘本相。

 

這些課題都好極端,卻是從真實面延伸的極端,換句話說,是一點也不讓人感意外的極端。 比如《聖經》裡創世記所記下的第一宗謀殺案,該隱殺亞伯就是人類史上首個為嫉妒而手足相殘的案例。 電影中的年輕一代充滿了虛無與孤寂感,富家子只懂作樂尋歡且從不覺得需要尊重人。他把喜愛他金錢的無辜女孩佳乃踢下車害她頭部撞到路邊護欄受重傷,但一直都在內心喜愛她而跟蹤她與富家子約會的祐一狠狠羞辱了一頓,種下了殺機。而這一切都講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的內心是脆弱的燭火,當羞辱過了頭,對於某些受傷型人格的人而言,那是熄滅燭火,最後只會讓內在的黑暗掌管了整個人。

 

祐一無趣的人生,祖父母帶大他、他是個建築工人,住在偏僻小鎮,年輕歲月都用來照顧年邁祖父母。希望對他而言不存在只因自卑,他覺得幸福二字輪不到他。在網站上尋找女友的他卻因衝動而失手殺了人。但殺人這事卻讓他有種矛盾與複雜,他發覺麻木能令他抽離出整起事件而旁觀,而取了人性命一事卻同時讓自卑極端的他感到有決定人生死的如神般的偉大感。

 

他繼續尋找網上戀情,卻遇見比他大的西服售貨員光代。無聊平板且安全的人生對光代而言簡直快令人窒息,光代想要戀情,卻又保守很難尋找,她肯了解祐一,結果是這份了解讓祐一感到存在這世上是有點意義的,兩顆孤獨的心相愛了。祐一給了光代未來的希望,卻一路把她帶到無回頭路的燈塔。當她認為找到真愛而可以用愛去感化祐一時,祐一卻被內在魔鬼控制而差點也失手殺了光代。

 

人性,真有可能如我們心中勾勒的畫面那般可靠嗎?而人類的永恆的對罪無法自控與辨識清楚,恐怕就是我們利用愛情來替代救贖的某個可能原因。編劇想講的是誰是絕對的惡者?對應關係與位子立場的不同,就成了個惡人。如內向平凡的光代只不過為愛大膽去追,結果成了別人眼中危險的殺人犯的共犯。

 

而外表美好的佳乃卻貪慕虛榮且無情傷害喜愛她的人。哪種是善哪種是惡,決定的是上帝的標準還是社會的法律?或是兩者結合這更高的標準。 孤獨的內在寂寞的心,最後都可能會造成人格偏差,激動衝動後犯罪並非不可能。但各自以愛來填充,以難掌握的情愛來拯救,就難以發現原來人內心深處尋覓的,其實是種來自神的無限的愛與補足。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96264ab&aid=13750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