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胡維勤 整理:正清和 養生重在養心,中醫所說的心不僅包括心臟,還包括大腦。《內經》中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為君主,就是說心是人體的最高統帥,它管理著人體的一切。心為什麼能統帥人體的一切?它有何德何能?關鍵就在於心有「神明」,「神明」就是精神意識。現在,我們常說用心思考,用心做事....這裡的「心」就是中醫所說的心。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中醫是多麼的深入人心! 養生重在養心,養心的關鍵就一個「靜」字。有的人會感到奇怪:「胡教授,現在全世界都說生命在於運動,你為什麼偏偏要強調靜呢?」要我說,兩個都沒錯。對身體而言,人需要運動;對心而言,人需要靜。中醫認為任何情感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所謂「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怒傷肝」、「思傷脾」。大家都知道《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整天憂傷哀怨,結果年紀輕輕就患上了「肺癆」,吐血而死。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人常常帶著不靜的心去運動,越運動,心越不靜,不僅不會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反而會對健康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大家知道愛立信中國區前任總裁是怎麼死的嗎?他就是在心不靜的情況下去運動,結果心臟病突發,倒在了跑步機上。 據說,民國年間四川綦江有一位叫李青雲的人,活了至少一百五十多歲,四川軍閥楊森曾向他請教長壽之道,李青雲只談了一個字----靜。他說:「靜心養氣,坐當如龜。」烏龜為什麼長壽?就是因為它很靜,常常能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地趴上幾天。人雖不能像烏龜一樣幾乎一動不動,卻應做到心靜。 那麼,什麼是心靜呢?心靜就是不喜、不怒、不憂、不思、不恐。人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可以算是心靜了。這就像天空一樣,只有萬里無雲,陽光才能普照大地,才會有人人喜歡的晴天。同理,只有達到了「不喜、不怒、不憂、不思、不恐」的境界,真氣才會順暢地運行於全身,人才能夠健康長壽。相反,如果一個人整天都憂心忡仲,這就像天空布滿了烏雲,「黑雲壓城城欲摧」,身體不出問題才怪呢! 我在中南海門診部工作多年,幾乎沒有時間午休,怎麼辦呢?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閉目養神十分鐘。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能坐下,我便會閉上雙眼,用意念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丹田、腳趾或前額),慢慢地就會感到有一股真氣在體內游走,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十分鐘後,睜開眼睛,便會覺得神清氣爽。這就是心靜的力量。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十分鐘的靜養。有了這十分鐘,我整個下午就會精神抖擻;沒有這十分鐘,整個下午都會無精打采。 天底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我們來比較兩杯水,不停地去攪動一杯水,你會發現這杯水很混濁,沉渣在水中上下翻滾;而讓另一杯保持沉靜,你會發現這杯水很清澈,雜質都沉澱在了杯底。水是這樣,人也是這樣。靜能讓人的清氣上升,濁氣下沉;動則能讓人濁氣上升,清氣下沉,如此便會生病。《內經》中說:「清氣在下,則生饗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之作,病之逆從也。」就是說,清陽之氣下陷而不升發,就會因消化不良而腹瀉;濁陽之氣不降反而上逆,就會導致胸悶腹脹,這是陰陽運行失常、違背正常生理規律的結果。所以,靜對人有百益而無一害。 大家不要以為我是在胡說八道,現代科學也證明了心靜對人體的影響。西方有一門學科叫心理精神免疫學,它認為人的心態可以通過神經系統來改變免疫系統,從而影響人體健康。如果你的心態很平衡,情緒很樂觀,那你體內的氧自由基就會減少,酸性體質也會得到改善,你的免疫力就會提高。我們的身體是非常神奇的,內心的每一次情緒,波動,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都會做出相應的回應。 千萬不要忽視了心態的作用。一所中醫學院曾發生過這樣的事,學院裡有兩個人一前一後得了肺癌,一個是學院的教授,條件較好;一個人是看門的普通工人。前者整天憂心忡忡,四處求醫,結果一個月後就離開了人世;而後者心態平靜,抱著能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該吃就吃,該睡就睡,結果活了五年。 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飲食和運動,更取決於一個人的心態。看一看身邊那些長壽老人,盡管他們有不同的習慣和愛好,有的喜歡運動,有的不喜歡,有的喜歡吃肉,有的喜歡吃素,但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心很靜。不嫉妒、不羨慕、不怒、不憂、不思、不恐.....這才是「恬淡虛無」,也是他們健康長壽的真正原因! 因此,養生先要養心,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