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23 13:26:54瀏覽560|回應2|推薦12 | |
書寫 因緣 我出生於高雄縣的偏僻鄉間,從小就極喜歡藝術, 常在課後獨自塗鴉臨摹,甚至上山採黏土塑形彩繪。 別人以為辛苦極了,我卻總覺得樂此不疲。 父親身兼公、農之身份,白天身為國中的總務, 打理學校天花板到地板的冗繁瑣事, 下班後隨即進入果園、菜園、豬寮,辛勤於農雜務, 年復一年地善盡一位長子顧養大家庭的責任。 1984年秋,父親因積勞成疾中風驟離人世, 母親除了縫紉外別無特殊專長,一時還在求學的我 就成了經濟上無形的負擔。 那年起,我暗自起誓,從此必須自給自足, 絕不再拿母親的錢生活。 之後,我透過畫室工讀、家教,幸運地處理了個人的生活開銷, 也在工作與求學,生存與理想之間,磨練了較趨堅毅的性格。 如今一路走來,深刻體悟到「難即菩提」的深意。 屏師求學期間,我多方面接受了素描、水彩、油畫、 水墨、書法、勞作、雕塑,甚至包括音樂表演等訓練。 雖然如今檢視起來,當時龐雜不精, 卻也在藝術啟蒙階段具足了博涉多元的因緣。 1993年進入師大美研所國畫創作組研修相關專業課程, 充分嘗試現代水墨的表現技巧與呈現形式, 更擴及思考書法現代展現的可能, 畢業之後可以說初步有了較適切的研究方法, 確立了自己以東方元素為探求核心的創作方向。 書法習寫從小就成為一種自然蒙養的日課, 甚至在升學壓力極重的國中階段也未曾停歇, 對於濡墨揮寫文字時的興趣自忖是一種莫名的宿命因緣。 常深契我心,不知其所以然。 研究所畢業後有幸於何創時書藝基金會工作, 籌策諸多書藝特展,鑑賞諸多明清以降名跡, 加深了對傳統書法美感的認知, 也開始思考傳統與現代二元相對又相應的辯證關係, 並且極熱切地希望透過不斷地創作實踐來達到 對於這個命題的踏實體悟。在多年的摸索之後, 1987年我到華梵大學美術系任教, 一方面持續觀照書藝創作的形態, 另一方面開始將創作心得及史觀論述, 有系統地介紹給年輕的學子們, 如今屈指算來在大崙山擁山為友已逾八年了, 而山靈蒙養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我筆墨表現的一種情思。 如今我更想深刻地探索這山水情思的根由與創作之間的聯繫, 希望這追索的歷程成為一種 自我身份的再認識與藝術認同的可貴經驗。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