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靜思晨語4月播出 心為法本福樂自追
2007/04/30 21:28:02瀏覽1394|回應0|推薦2

靜思晨語4月2日播出  心為法本福樂自追

只要盡本分去做
時時念善、念法在法
福自會如影隨行不求自得

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若不反省、懺悔、去除
所做的一切善
就容易流失

懺悔要真心誠意、徹底懺悔
若是隨著心念即起即滅
內心的毒素
永遠也排除不清

靜思晨語4月3播出    罪滅福生 惡滅善生

承是懺悔 三毒一切煩惱
所生功德 生生世世
三慧明 三達朗

業報無可閃避
身受業報
心靈要多一分慧力
勇於接受
才能以智慧化解業報

時懷懺悔心
遇到不好的緣
心不起煩惱
就能轉惡緣為善緣

罪若滅則福生
惡若滅則善生
愚癡滅除智慧生

三毒破壞一切善
懺悔能滅一切惡
惡若除盡
自然能產生善念
修行就是在培養懺悔心

靜思晨語4月4播出    轉三毒 修三慧

六道眾生善惡雜揉
因善凝聚而享福
福若盡則業報來
唯有時時懺悔、念善行善
才能罪滅福生

凡夫心中常有無明三毒
所以稱為凡夫
修行者要脫離凡夫心態
就要轉三毒為三慧

有善根的人
或聽聞佛法、好話
或聽聞他人改惡從善
能起歡喜心
這就是「見聞隨喜」

聽聞之後反省自己
這是「思」
效法他人之長而改變自己
這是「修」

盡己之力造福人群
付出無所求
只求一念心的清淨
才是真正出世、無量的功德
這就是學佛

靜思晨語4月5播出    回歸清淨本性

凡夫慳貪驕慢瞋恚
煩惱不斷
唯有進入菩薩道
放下一切盡力付出
才能脫離凡夫心
回歸清淨本性

癡念容易迷惑一切
眾生有了癡迷之心
一切事理就不明
因而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此稱為癡毒

貪瞋癡三毒
使眾生庸碌度日
藉著布施、付出愛心
反省自己的心念行動
才能遠離妄念、遠離三毒

靜思晨語4月6播出    清淨的本性

其心禪寂
常在三昧
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
《無量義經》

心性清淨無染
無論外境如何變動
仍然恬澹輕安
煩惱絲毫不入心
此即菩薩的心靈境界

發心要堅定
若是一遇到境界
就退縮或是起惡念
如此進進退退、加加減減
永遠無法成就道業

聽聞善法
深思反省
並身體力行
此即「聞思修」三慧

靜思晨語4月9播出    持戒明智慧

持戒明智慧 自修習正受
正直心繫念 熾然憂悉滅
《雜阿含經》

得平等智慧 其心善解脫
斯等因緣故 受身得妙色
《雜阿含經》

日常生活、待人處事
皆不離因緣果報
時時自我警惕 修行持戒
就能種好因、結好緣
得善果報

三達朗:
天眼、宿命、漏盡
知未來、過去、現在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做者是

靜思晨語4月10日播出   三慧明 三達朗(一)

聽聞好的道理
深思了解後能去實行
在行動和觀念上
與所聞之法契合
就是智慧

知道道理卻沒有入心
仍然混雜煩惱
這稱為「知識」
知理而能以清淨心體會
消除煩惱
才是「智慧」

三毒一切煩惱
所生功德 生生世世
三慧明 三達朗
三苦滅 三願滿

凡夫帶業力來人間
稍不順心
就受煩惱逼迫
因自身之苦而苦
稱為「苦苦」

樂相壞時 苦相即至
名為「壞苦」

有漏之法 四相遷流
常不安穩 即為「行苦」

靜思晨語4月11日播出   三慧明 三達朗(二)

三慧:聞、思、修
三達:天眼、宿命、漏盡
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三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以無邊無限智慧方便
令無量眾生受用無盡
莫令一人有所乏少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心學佛 若只是用嘴巴唸
而不身體力行 就像原地踏步
難以到達佛的境界

靜思晨語4月12日播出   三慧明 三達朗(三)

三慧明:
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
思慧是思惟佛法能生智慧
修慧是力行佛法能生智慧

聞法後能不斷思考
身體力行印證所知
達至三慧明、三達朗
清淨圓滿的境界
就能脫離三苦

苦境現前 若能堪忍接受
用心體察了解苦因
心靈超越、智慧通達
就能減輕很多苦

懺是修未來
悔則是悔過去
能時時反省自己
誠心表露所犯的錯
徹底改過 才是真懺悔

恆應修善莫生瞋 若生瞋恚名不善
窒師汝今於我所 宜應斷瞋及憍慢
習行諸善修梵行 若如是者我慶悅
《別譯雜阿含經》

靜思晨語4月13日播出   改往修來智慧明


佛觀一缽水 八萬四千蟲
若不持此咒 如食眾生肉
《毘尼日誦》

向自己的心下功夫
去除煩惱
通達明瞭一切事物
才能接近佛陀的智慧

願承是懺悔
四識等一切煩惱
所生功德

靜思晨語4月16日播出   生生世世廣四等心

四等心:
諸法平等 發心平等
道心平等 慈悲平等

真如本性人皆有之
若能發現 以平等心來看世間
就不會有善惡的分別
自然諸法平等

發心要發平等心
愛無大小親疏之分
只要是出自真誠
就能膚慰人心

道也是平等的
不用去分別大小、深淺
走得通就對了 那就是真道

慈悲不只是對人
對眾生的愛平等
學道的心也平等
以尊重心相待
即是「慈悲平等」

靜思晨語4月17日播出   四信

四信:信根本 信佛 信法 信僧

根本就是真如之法
是諸佛所師、眾行之源 相「信根本」
修得真如本性現前
就能無所迷惑

時常念佛親近佛
起恭敬供養之心
發諸善根求一切智
即是「信佛」

相信佛所說的教法
有益於人心
不只信佛所說 聞法入
心更依法實修 即是「信法」

僧眾辭親割愛
立佛志、行佛行求法度眾生
引導人人修福慧
故佛弟子要「信僧」

靜思法脈內修四法
願立信而無憂
志堅實而無求
內自誠而無悔 心行正而無怨

靜思晨語4月18日播出   立四信 滅四惡

四惡趣又名四惡道
即是地獄、餓鬼
畜生、阿修羅
加上天道、人道
則為六趣亦稱六道

惡由貪欲、瞋恚
和愚癡所造成
是危及慧命的大患
學佛者須謹慎修行

立四信業
即時預防、去除三毒
以避免墮入惡道

若生不善心 成就貪瞋癡
此身自作惡 還復害於己
如芭蕉生實 自害於其身
《別譯雜阿含經》

若無貪瞋癡 是名為智慧
不害於己身 是名勝丈夫
是以應除斷 貪瞋癡大患
《別譯雜阿含經》

修行的重點 即在斷除貪瞋癡
能將此三毒消滅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就是有智慧者

靜思晨語4月19日播出   四識

願承是懺悔
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
生生世世廣四等心
立四信業

修行就是在修
心寬念純
意識和外境接觸
心能很平靜
就不會造作惡業

內心要下「功」夫
外形才能表達出「德」
心與外境接觸
若能以法轉境
將四識轉惡為善
煩惱去除、慧命增長
自然能生出功德

經文廣四等心
立四信業滅四惡趣
得四無畏

靜思晨語4月20日播出   四信業

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行菩薩道 對人事善解包容
不起煩惱、不生分別
如此便能建立四信

立四信業 滅四惡 得四無畏
四信:信根本 信佛 信法 信僧

真如之法 諸佛所師
眾行之源 能愛樂者
即是信於根本 故云「信根本」

發心、歡喜 愛樂道與法
便能認真學佛 精進不息

信佛有無量功德 常念親近
供養恭敬 發起善根
求一切智 故云「信佛」

以佛心為己心 打開心門
視人人為佛 態度恭敬尊重
善根才能培養出來

信受諸佛所說之法有大利益
常念修行 故云「信法」

信僧能正修行 自利利他
常樂親近 求學其道 故云「信僧」
 
靜思晨語4月23日播出   四信業(二)

立四信業 滅四惡趣 得四無畏

四信:信根本 信佛 信法 信僧
四惡趣:修羅 地獄 餓鬼 畜生

為善積福德 作惡得禍報
把握人身謹慎修行
建立四信業 才能離開四惡趣 
 
靜思晨語4月24日播出   菩薩四無畏(一)

立四信業 滅四惡趣 得四無畏

菩薩四無畏:
總持不忘 說法無畏
盡知法樂
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
說法無畏
善能問答 說法無畏
能斷物疑 說法無畏

了解天下萬物之法
發心立願入群度眾 日日行善
這叫做總持
總一切法、持一切善
 
靜思晨語4月25日播出   菩薩四無畏(二)

菩薩四無畏:
1 總持不忘 說法無畏
2 盡知法樂 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 說法無畏
3 善能問答 說法無畏
4 能斷物疑 說法無畏

修行不是獨善其身
而是以出世的精神入世
說法度人、救拔眾生
身口意三樣合一
才能真正說出真實法 而無所畏

四無畏之二 盡知法樂
知眾生根性心欲 說法無畏

世間多苦若能應眾生苦難
以適合的法轉苦為樂
即是盡知法樂
知眾生根性心欲 說法無畏

說法給人聽要適宜 回答也要得法
能引導人進入法的境界
就是「善能問答 說法無畏」 
 
靜思晨語4月26日播出   菩薩四無畏(三)

天下萬事萬物
皆有其道理存在
知其理可以走遍天下
無理則寸步難行

願承是懺悔五蓋
等諸煩惱 所生功德

五蓋:貪欲 瞋恚 睡眠 掉悔 疑
 
靜思晨語4月27日播出   五根

五根: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信、精進、念、定 四根具備
才會有「慧根」
智慧開啟 才能堅固五根
 
 靜思晨語4月30日播出   淨五眼

豎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淨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就是肉身凡夫之眼遇昏暗、阻礙就不能見。

「天眼」就是天人之眼,遠近晝夜都能見。

「慧眼」就是聲聞之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不被境所迷惑。

「法眼」就是菩薩之眼,能透澈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法門,廣行中道實相義。

「佛眼」就是如來之眼,兼具前面四種眼,無事不知、無事不見,照見一切、透澈無礙。
 

大愛一台網路電視直播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9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