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靜思晨語3月播出 十六知見十八界二十五我六十二見九十八使
2007/04/01 07:52:51瀏覽1214|回應0|推薦1

靜思晨語3月1日播出    十六知見(二)

守本份的人
按既定日程認真做事
有使命感的人
盡本分之餘
還會積極的向前精進
讓工作更臻完善

平息心的動亂
使之精而不雜
是修行者的本分

自救、救他
則是修行者的使命
先自救才能救他

自我能從無明妄見
的煩惱之苦中解脫
才能救度眾生

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猶如樹根與枝葉
即便是將枝葉截斷
只要根部仍在就會再次萌芽

修行的目的
就是要斷除無明的根本
徹底根絕煩腦

情與境接觸時
若能忍耐「枝末無明」
就不會再伸展出去
若能不記恨 不存報復之念
不更造無明 才可能消除「根本無明」

靜思晨語3月2日播出    十六知見(三)

眾生自投三途
獲人道難處中國難
六情完具難生有道國難
與菩薩親難睹經信之難
貫奧解微難
《六度集經》

此生既得健全人身
又能聞道當把握善用
否則起心動念若有偏失
容易墮入「三途」
受盡苦痛折磨

人往往執著於壽命的長度
但並非每個生命
都是亮麗而快樂的
即使長壽身心
若不健康活著也很辛苦
身心健康、有感恩心
能發揮生命的良能
才是有福的人生

靜思晨語3月5日播出   十六知見(四)

人往往執著於生命
為了各自生存及所好
而排斥異己
造成對立與傷害

人為了生活
驅使動物勞役
為了滿足口腹之欲
吃遍天下生物種種
不懂得疼惜其他物命的行為
都是為了自身的「命」而造業

生命的價值
不是能呼吸能享受
而是要能為人付出

學佛者要有使命感
當荷擔如來家業
廣布佛陀的智慧與教育
引領眾生從煩惱中解脫
轉惡為善航向光明

無緣大慈是造福
同體大悲是體諒
立菩薩願、修菩薩行
要以同理心相互對待
饒益一切有情眾生

靜思晨語3月6日播出   十六知見(五)
 
生命不久長
「生」與「死」只是剎那
中間活著的時刻
才是真正重要的

人與人之間
互相感恩互相回報
這樣叫做結好緣
好的緣不斷累積
就能擁有優質的生活

已聞佛法
卻沒有提起腳步精進
在人群中累積道德
只是自修己身
就會變成獨善其身

靜思晨語3月7日播出   十六知見(六)

我見 眾生見 壽者見 命者見
生者見 養育見 眾數見 人見

作者見 使作者見
起者見 使起者見
受者見 使受者見
知者見 見者見

天地萬物不離四恩養育
享受他人給予成就的一切
轉而幫助有所欠缺的人
這樣的人生
最有智慧也最富有

付出無所求 常懷感恩心
人生就能輕安自在
若是執著於「養育見」
生活在有所求中
將苦不堪言

靜思晨語3月8日播出   十六知見(七)

十六知見:
我 見 眾生見 
壽者見 命者見 
生者見 養育見
眾數見 人 見 
作者見 使作者見 
起者見 使起者見 
受者見 使受者見 
知者見 見者見

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統稱十二入 加上六識
即為十八界

人往往計較小事
使心緒起伏、動輒瞋怒
招致滿心煩惱
不如善用時間去付出
才不會空過生命

時間可以累積一切
端看心念如何轉
為善者積功德

造惡者累罪業靜思晨語3月9日播出   十六知見(八)

佛、菩薩、聲聞、緣覺
是四聖法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餓鬼、畜生
為六凡法界
合起來稱為「十法界」

發心立願 奉行佛陀的道理
以口說法、以身行道
去除人人的煩惱
回歸簡單本性
這叫做「覺有情人」

修行就是要修得
如何縮小自己
如何去服務人群
努力進入人心
引導心靈方向正確

靜思晨語3月12日播出   十六知見(九)
 
內心起虛妄雜念
以致行為偏差
而造作惡業
就是「作者見」

唆使他人
憎恨自己所厭惡的對象
甚而危害此人
就是「使作者見」

不論是自己造惡的「作者見」
或唆使人為惡的「使作者見」
都要承受惡果業報

菩薩摩訶薩 如是諦觀
生憐憫心 發大慈悲
將欲救拔
《無量義經》

靜思晨語3月13日播出   十六知見(十)
  
十六知見:

我 見 眾生見 
壽者見 命者見 
生者見 養育見
眾數見 人 見 
作者見 使作者見 
起者見 使起者見 
受者見 使受者見 
知者見 見者見

「起者」是發起的人
「使起者」
則是驅使、引發
啟動心念的人

無論是自作、使他作
或是自起、使他起
向善則功德無量
向惡則罪業深重
生生世世業報如影隨形

為善福追 作惡禍隨
禍之與福猶影響焉
走身以避影 撫山以關響
其可獲乎 《六度集經》

夫身即四大也
命終四大離靈逝變化
隨行所之何賂之有
《六度集經》

靜思晨語3月14日播出   十六知見(十一)
 
六根與六塵相應
產生感受 若感受是苦
自受莫使人受
叫做同理心

人人應培養這分慈悲
以因果觀之自我警惕
若是自己受苦
還讓別人也受苦
業果更重

有身不久 皆當歸土
形壞神去 寄住何貪
心豫造處 往來無端
念多邪僻 自為招患
《法句譬喻經》

是意自造 非父母為
可勉向正 為福勿回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法句譬喻經》

心念若緣著外境
隨著感受起雜念妄想
將積累種種習氣
招惹禍患

修行應自我覺察
收攝六根守護心念
心清智明就能見理

靜思晨語3月15日播出   十六知見(十二)

每天心跑得很遠
充滿煩惱和人我是非
這樣的生活
是醜陋單調的人生
心開闊無煩惱
才是有福的人生

知道眾生在受苦
卻不肯付出
只計較自己擁有多少
不願施予他人
此為「慳吝」
也是「知者見」

貪念煩惱不斷 分別心強
清楚區隔你、我
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對立
此即「見者見」

見解若是單純 即能透徹
宇宙萬物之三理四相
不論處於何種境界
都不會隨五蘊起分別
而與人產生對立

靜思晨語3月16日播出   十六知見(十三)

知見若是單純
不受境界轉動起分別
人生就很簡單
但凡夫就是受無明纏繞
心念起伏不定
遂使生命變複雜

世間一切如水上幻影
如何不受迷惑
不被污濁所沾染
就是學佛所要追求的
學佛若不是為「覺」
何必學佛

人人都有清淨的佛性
只是被無明所遮蔽
若能時時覺察
就算是在污濁的惡世中
也能回歸本性

靜思晨語3月19日播出   十八界

法身大士 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其心禪寂 常在三昧
恬安淡泊 無為無欲
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
《無量義經》

十八界:
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六塵(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六識(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塵」是罪之所緣緣
人世間的紛亂
眾生累業不斷
乃因心貪著於外在塵境
而造作罪業

「根」是罪之增上緣
若沒有根就沒有緣
塵只是塵、境就是境
彼此不會產生作用

因為有六根的牽引
心對外在塵境
起了貪取的欲念
而造惡積罪

「識」是罪之親因緣
這種以內心的貪念為因
緣著根、塵去造業
就叫做親因緣

當根、塵、識層層相應
所緣緣、增上緣
親因緣、次第緣
四緣會合
就會造一切罪

靜思晨語3月20日播出   二十五我
 
二十五我:
冥初自性、智大、我心
五唯、五大、五知根
五作業根、心平等根、神我

學佛是要學佛陀的大覺
將小我化成大我
這種「我」就是「大覺」

五唯:
色 聲 香 味 觸
五大:
地 水 火 風 空
五知根:
眼 耳 鼻 舌 身
五作業根:
口 手 腳 小便 大便

靜思晨語3月21日播出   六十二見

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中
每一陰起四種見
成二十見

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論之
成六十見

此六十見
以斷、常二見而為根本
總成六十二見

只要把心控制好
就不會受外境驅使
執著於「有」或「沒有」
而為其所控制

靜思晨語3月22日播出   回歸單純見真諦

十惡:
身業:殺、盜、淫
口業: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意業:貪、瞋、癡

即使是很微小的事
也離不開善惡
莫輕小善而不為
莫因惡小而為之
這就是諸佛的教法

凡是聞佛音聲
和修四諦法而悟道的人
總稱為聲聞乘

聲聞乘
自凡夫修行至成道
得果有四
初果須陀洹 即為預流果
意即初入聖人之流

回歸單純 無為無欲
利益眾生 便是真理
便是見諦

靜思晨語3月23日播出   九十八使(一)

煩惱出於心的複雜
也因習氣而熾盛
平時聽法若是入心
就會提高警覺 不為境所誘

人人皆有清淨本性
倘若心已見諦
見到真理
就能分析境界、控制自心
不為外境所驅役

十使:
身見、邊見、見取見
戒取見、邪見
貪、瞋、癡、慢、疑

靜思晨語3月26日播出   九十八使(二)

十使:
身 見、邊見、見取見
戒取見、邪見
貪、瞋、癡、慢、疑

凡夫受偏見的驅使
加上貪瞋癡慢疑
衍生許多無明煩惱
造諸惡業而苦不堪言

欲界苦諦有十使:
身 見、邊見、見取見
戒取見、邪見
貪、瞋、癡、慢、疑

欲界集諦有七使:
戒取見、邪見
貪、瞋、癡、慢、疑

欲界滅諦有七使:
戒取見、邪見
貪、瞋、癡、慢、疑

欲界道諦有八使:
見取見
戒取見、邪見
貪、瞋、癡、慢、疑

虛心樂靜 無為無欲
損己布施 至誠守戒
謙卑忍辱 勇猛精進
一心思微 學聖智慧
《修行本起經》

無求者不起瞋怒
無瞋怒則無癡念
沒有癡念就不起我慢
無我慢則心境明澈
自然不生懷疑

學佛要學得慈悲喜捨
莫放縱欲望、我行我素
要發自內心依戒奉行
以此人品布施
則功德無量

靜思晨語3月27日播出   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

晝夜熾然
開諸漏門
造一切罪

心受無明驅使 衍生煩惱
猶如火在心中燃燒
晝夜熾然 功德林盡燬

惱亂賢聖
及以四生
遍滿三界

煩惱門一開
舉止動作、開口動舌
皆是害人不利己
趕緊改過 才能減輕罪業

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法華經‧序品》

修行即是讓法常住於心
將漏處修補妥當
不再有漏
才能達到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的境地

靜思晨語3月28日播出   積極開拓慧命

生命隨著時間消逝
慧命隨著煩惱增生而磨滅
人人應該提高警覺
積極開拓慧命的光明
才不會被無明習氣掩蓋

實力、學問不是用說的
是要以德表現出來
人與人之間沒有誰比誰大
但德高者必受敬重

人和一切眾生不同
在於對地球有所回饋
能去幫助、付出
這就是佛陀來人間
所要教育提倡的人格典範

學佛學的是一個「覺」
能清除內心不好的念頭
徹底改過習氣
化解惡緣 才是真覺悟

常常起好念、結好緣
才能不讓煩惱覆藏於心
來世又陷入苦的輪迴

靜思晨語3月29日播出   為善造福

守戒福致喜 犯戒有懼心
能斷三界漏 此乃近涅槃
《法句譬喻經》

靜思晨語3月30日播出   佛菩薩是人生的典範

真正的菩薩
是要效法菩薩的精神
行動於日常生活中
為苦難人拔苦予樂

膜拜佛菩薩
是在提醒、告訴自己
這是人生的典範

尊重佛菩薩
就要接受諸佛菩薩的教育
追隨諸佛菩薩的芳蹤

彌恒六道 向十方佛
尊法聖眾 慚愧發露

慈濟全球網 :

大愛一台網路電視直播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858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