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靜思晨語2月播出 九結十一遍使十纏十二入十六知見
2007/02/01 08:08:23瀏覽1191|回應0|推薦2

靜思晨語2月1日播出九結(八) 嫉結

九結:
愛結 恚結 慢結 無明結
見結 取結 疑結 嫉結 慳結

自卑感易生嫉妒心
讓心打結起煩惱
唯有堅定正道
時存利益眾生的心
才能輕安自在

謂諸眾生 耽著利養
見他榮富 起心嫉妒
廣行不善
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

子曰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篇》

「嫉妒重障」
謂妒賢嫉能 自是他非
見人修善反生嫉妒
而不能學如來正法

「嫉他利養」
謂人見他所得利養
妄起貪愛 而復憎嫉
是以離於菩薩行也

人以愛欲交錯
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
《四十二章經》

汝等沙門 當捨愛欲
愛欲垢盡 道可見矣
《四十二章經》

靜思晨語2月2日播出   九結(九) 慳結
 
一眠之時 百歲乃覺
纏綿罪網 不求出要
《法句譬喻經》

謂諸眾生耽著利養
於資生具 其心吝惜
不能捨施

廣行不善
由此能招未來生死之苦
流轉三界 不能出離
是名慳結

捨一分煩惱 得一分清淨
捨一分財物 得一分輕安

學會捨
才是真正的修行

我見世間人 有財癡不施
得財復更求 慳貪積聚物
《中阿含經》

靜思晨語2月5日播出   十纏(一)

十纏:
無慚 無愧 嫉
慳 悔 眠
掉舉 昏沈 瞋忿 覆

纏者 縛也 謂一切眾生
被此十法纏縛
不能出離生死之苦
不得證涅槃之樂也

十纏之一「無慚」
慚即慚天
謂人於屏處作諸過惡
不自慚恥也

做違背良知的事
自己也會苛責
人生最大的懲罰
就是良心不安與後悔

十纏之二「無愧」
愧即愧人
謂於人所見處為諸過非
不知羞愧也

靜思晨語2月6日播出   十纏(二)

自己的心境要好好淨化
清除污穢的唯一方法
就是用法水洗心
聞法若是知而不覺
將被煩惱所纏縛

十纏:
無慚 無愧 嫉
慳 悔 眠
掉舉 昏沈 瞋忿 覆

十纏之三「嫉」嫉者 妒也
謂見他人榮富 心生妒忌也

懂得愛人的人 也會被人愛
能夠讚歎別人
也會被人所讚歎
兩者皆備 就能消除嫉妒心

十纏之四「慳」 慳者 吝也
謂人於世間貲財
及出世間法財 不肯惠施也

靜思晨語2月7日播出   十纏(三)

明白觀身不淨的道理
用不淨的身體
去做有益人群的事
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十纏之五「悔」
悔者 恨也 謂所作之過
蒂芥胸臆 不能自安也

人有過不悔 罪來趣身
如水歸海 悔過行善
罪自消滅 如病得汗
《四十二章經》

真心懺悔 改過自新
就是消業障 最好的方法

十纏之六「眠」睡眠者
謂人昏懵不惺
常樂睡眠 無所省察也

靜思晨語2月8日播出   十纏(四)    

八定:
修習禪定時 由淺入深的
八種定的境界 包含色界四禪
與無色界的四定

五力:
信精進力 進精進力
念精進力 定精進力
慧精進力

十纏:
無慚 無愧 嫉 慳 悔 眠
掉舉 昏沈 瞋忿 覆

十纏之七「掉舉」
謂心念動搖 不能攝伏
於諸禪觀無由成就也

十纏之八「昏沈」
昏沈者 昏鈍沈墜也
謂神識昏鈍
懵然無知 不加精進之功
遂致沈墜苦海也

心神昏闇沈迷
而於諸法無所明了
惱亂其心 是名昏沈隨煩惱

靜思晨語2月9日播出   十纏(五)

十纏之九「瞋忿」
瞋忿者 恚怒也
謂人於違情之境
不順己意 便發恚怒
而忘失正念也

忿怒之心名為瞋
謂眾生於五塵違意之境
忿怒生瞋 起諸惑業
因被纏縛 不得解脫
故名「瞋縛」

十纏之十「覆」
覆者 藏也
謂隱藏所作過惡
惟恐人知 不能悔過而遷善也

懺悔即清淨
勇於認錯 悔過自新
就不會流轉於生死中

靜思晨語2月12日播出   十一遍使(一)

十一遍使
即七見二疑二無明

七見:
邪見 我見 常見
斷見 戒盜見 果盜見 疑見

二疑:
疑事 疑理

二無明:
根本無明 枝末無明

「邪見」
會驅使行為產生偏差
招致種種煩惱
所以要把心照顧好

信於正法
了解善惡果報之理
行為才不會失序而造業

「我見」
會遮蔽我們接受佛法
無法長養正見、正信
就容易陷於無明煩惱中
懵懂懈怠度日

學佛要時時超越
眼前的境界
面對世間紛擾
要先穩定自心
才能穩定周圍人的心

靜思晨語2月13日播出   十一遍使(二)

十一遍使
即七見二疑二無明

七見:
邪見 我見 常見
斷見 戒盜見 果盜見
疑見

二疑:疑事 疑理
二無明:根本無明 枝末無明

世間萬物皆「無常」
若執「無常」以為「常」
會累積欲望
對人對物起佔有心
將引致爭端

不知己身 及諸外物 皆悉無常

人與人爭 人與物也爭
都是起於一念無明
人心妄計私利
造作無盡惡業

靜思晨語2月14日播出   十一遍使(三)

世間萬物本無常
但諸法本性常住不壞
正如樹木無法常綠
秋天葉落是「無常」
春天萌發新芽
即是「法性常住」

常或無常
都由業種、業力牽引變幻
執常固然不對
若是執斷而撥無因果
也是錯誤的見解

學佛者修五戒、行十善
還要付出無所求
若能不求回報
就能回歸清淨本性
也就是接近佛性
這才稱為「學佛」

靜思晨語2月15日播出   十一遍使(四)

「戒盜見」
不明是非修邪行、持邪戒
即是盜、取非法
將脫離正確的人生軌道
誤入歧途

學佛若是不知如來正戒
而於邪戒中妄自分別
取於進行
就會衍生惡行 造作惡業

學佛就是要學得
保持心的清淨
無論外境如何動盪
都不受動搖

多一點平靜心
多一個和氣的人
就多一分
讓世間祥和的力量

靜思晨語2月16日播出   十一遍使(五)

行菩薩道
要先調伏自心煩惱
才有力量助人解脫苦難

自心煩惱如何調伏
就是轉心境
將娑婆世界當成修行道場
感恩種種境界現前
心性自然回歸清淨

眾生見解習氣各不同
唯有先調伏自己
意志堅定、想法正確
才有辦法調伏他人

「果盜見」
即是起了速得成果之念
想抄捷徑
因此走上偏差之路

一念差萬念錯
若不知正因正果
一但起因錯誤
方向、方法也隨之偏差
就會做出傷害自他的惡事

靜思晨語2月19日播出   十一遍使(六)

人人和睦
時時生起感恩心
能為天地增添一分美景
處處皆美的境界 就是淨土

十一遍使
即七見二疑二無明

七見:
邪見 我見 常見 斷見
戒盜見 果盜見 疑見

二疑:
疑事 疑理

二無明:
根本無明 枝末無明

「疑見」
心生猶豫不能決了
即使真理現前
也因懷疑而錯失
正法在前也不能受用

學佛者要以出世精神
做入世的志業
出世的精神
就是「事理圓融」

具備正見、正行
人事理才能圓滿
能做到事理圓融

靜思晨語2月20日播出   十一遍使(七)

眾生的無明就如烏雲
會遮蔽智慧光明
最容易遮蔽智慧的烏雲
就是懷疑

「疑事」者
見到有人需要幫助
心中卻起疑
昧於良知、見義不為
即使康莊道路近在眼前
也會因疑而走不出去

「疑理」者
放逸無度、醉生夢死
對於道理不能遵行
不僅虛度生命
還會造作惡業、害人害己

靜思晨語2月21日播出   十一遍使(八)

十一遍使
即七見 二疑 二無明

七見:
邪見 我 見 常 見 斷見
戒盜見 果盜見 疑見

二疑:
疑事 疑理

二無明:
根本無明 枝末無明

「根本無明」
由一念昏沉開始
長時間累積妄想執著
垢穢習氣愈來愈重
根深柢固
生生世世不斷延續

靜思晨語2月22日播出   十一遍使(九)

十一遍使
即七見二疑二無明

七見:
邪見 我見 常見 斷見
戒盜見 果盜見 疑見

二疑:
疑事 疑理

二無明:
根本無明 枝末無明

修行要先去除枝末煩惱
也就是習氣
才能進入根本煩惱
將之連根拔除
如此清淨本性自然展現

靜思晨語2月23日播出   十二入(一) 法

六根與六塵相互接觸
根涉塵、塵入根
稱之為「十二入」

聽到美言歡喜得意
若是批評則瞋怒難平
這都是自心在分別

景物、境界是原有的
兩者本來毫不相干
一旦涉入起諸憎愛
就會生起很多煩惱
進而造罪

一對一中就有法
眼耳鼻舌身
和色聲香味觸
結合起來
以意為緣去分析
就會產生法

靜思晨語2月26日播出   十二入(二)

六根接觸六塵境
由意啟動和運用
這整體的總稱
即是十二入

凡夫被煩惱所纏
但清淨本性不增不減
這分清淨
即是「心法身」
而身懷心法的凡夫
即是「在纏如來」

離諸邪雜
攝心一處
時時虔誠皈依
清淨本覺的自性三寶
就能常住心中的
妙法蓮華

外境是好或壞
關鍵在「意」如何轉法
用心轉痛苦為法樂
這就是菩薩心法

靜思晨語2月27日播出   十二入(三)

凡夫受煩惱所纏縛
清淨心性被遮蓋
但真如法性並未消失
所以稱作「在纏如來」

人人都有本覺、心的法身
只是我們都向外求
若能反觀自性
好好皈依本覺心法身
就能常住妙法心蓮台

當根塵與境界會合
舉手投足、開口動舌
習慣性的反射動作
就是「習氣」

反應可透過訓練修正
修行的目的即是
調整習氣、修身養性

「色法」
指外在有形的物質
「心法」
指一切無明的精神
意即經過神經傳達至腦部
產生的思惟、情緒

靜思晨語2月28日播出   十六知見(一)

「十六知見」不離五蘊
色受想行識
也就是感官與境界會合
所生之執著
其中以「我見」為首

每個人都有「我」
見解各異而生「我見」
心起無明、偏執「我見」
易為名利地位引發爭端
生起無量煩惱

人與人之間的是非糾葛
實從妄執「我見」開始
累積無明因而造一切罪

大愛一台網路電視直播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7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