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30 07:54:51瀏覽84|回應0|推薦0 | |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六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七覺支最後一條「捨覺支」,「捨所緣境界時,善能覺了取捨虛偽,不生追憶故。」捨是放下,也就是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句話的意思一定要聽清楚,不是在事相上放下,是在心裡上放下。佛法教初學,往往也從事相上教他放下,為什麼?這是凡夫習染太重,心隨境轉,這是凡夫,所以事相是境,也得要放下。佛給我們制定的禁戒,禁止不許做的,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加一個「不」,那就是從事上都放下。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在境界上做不了主,你會被境界所轉,那就得放下。 如果自己有相當的功夫,我們一般講「禪定」,你有相當的定功,你不會被外境所轉了,這些戒律就沒有了;不是戒律沒有了,而是戒律圓滿了。圓滿的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他不被境轉;境不礙心,心也不礙境。這是什麼程度?大乘經上講的法身菩薩的境界,無障礙的境界。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然後你才知道應該怎樣學佛,應該怎樣持戒,自己心裡就明白了。我們見色聞聲還動心、還起念,那就必須嚴持佛的禁戒,對自己一定有好處。到法身大士的境界,真正到了無障礙的境界,絕對不會起一個傷害眾生的念頭,所以他不殺生的戒圓滿;決定不會有一個念頭佔人便宜,絕對沒有,他不盜的戒圓滿;決定不會有個念頭侵犯別人,他不淫的戒圓滿。他在境界裡確確實實不起心、不動念,顯現出來的是大慈大悲,這個大慈悲心充滿虛空法界,這是法身菩薩。我們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這就知道自己功夫不行。還是被習氣所拘,不得自在,那你一定要嚴持禁戒,慢慢的把自己的功夫向上提升,這是正確的。 七覺支最後一條「捨」。「捨所緣境界時」,能緣是我們的根身,所緣是六塵境界,初學的人一定要在這上用功夫;捨一切境界的時候,我們講「放下」。從哪裡放下起?首先放下自私自利,這就是放下我相;我相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一定要把這個放下。「我做的這個事情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利益一切眾生」也得放下,弘法利生是利益眾生的,你要不要放下?你要不放下,你是輪迴心,幹的是輪迴業;不過這個輪迴業是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放下,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這是破我執,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你的心是很慈悲,好心,「我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要把佛法好好的發揚光大」,好!是好事,但是與心性不相應。所以你一定要明瞭:我統統放下了,這個事情,弘法利生事情有沒有人做?有,諸佛菩薩會再來。我趕快去作佛、去作菩薩要緊,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哪有見到這些苦難眾生不來救度的道理?何必一定說是「這非我不可,我不做就沒人做了」,哪有這種道理!這是迷得深,所以很多放不下的因素在此地。 真正明理的人,從世間法裡面來說,最重要的是傳人,就是我走了,底下還有人接著來幹,這在佛法裡面叫「承傳」;歷代祖師一代一代的承傳,這在世間法是對的,不一定我要幹到底,有人接著幹就行了。接著的人沒有像我自己做得這麼圓滿,這是可能的;但是不要著急,只要傳人接著幹,他在經驗當中會吸取教訓,他會不斷在進步、不斷在成長,十年、二十年之後,可能他的成就超過我們自己,這很可能的。只要鍥而不捨,只要不退心,「勇猛精進」這條非常重要。學習,我們走的是弘法利生這個道路,教學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講台,天天要講,自己毛病習氣再深都不怕,只要你天天講。為什麼?每講一遍,不知不覺是勸自己一遍;講久了,假的也變成真的,毛病習氣不想斷,它自自然然就淡薄了。為什麼?天天接受佛法的薰習,苦口婆心勸別人,同時勸自己!別人得的利益不多,自己得的利益真多!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沒有人請我們講怎麼辦?我們到哪裡去講?沒有人請我們講,我們每天自己講。沒有人聽,我在從前是用一個錄音機,我對著錄音機講,錄音機是我的聽眾。我講完之後,我把錄音機重新打開,我自己細細聽一遍,看看我滿意不滿意。跟諸位說,我除了旅行,乘車、坐飛機、坐船之外,我每天講經不中斷的,我只要有個小錄音機就行了。那個時候的錄音機還大,現在的小巧玲瓏。我這樣幹出來的,四十多年沒有空過,一定要真幹,拼命去幹,我們才能學得出來。「有人請講很好,沒有人請講就不講了」,你學不出來。古人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你怎麼能學得出來? 現在你們比我這一代更幸福,你們現在這一代可以用小攝像機,便宜!不但你自己講的你能聽到聲音,你還能看到你的表情;你對攝像機講,講完之後放出來看,聽聽所講的內容滿不滿意,看看你的形相滿不滿意。我們自己覺得滿意,大概別人也就差不多了;自己覺得不滿意,別人怎麼會滿意?天天反省,天天修正。如果自己總覺得不滿意的時候,怎麼辦?在初學的時候是一定有這麼一個過程的,那是什麼?我們的心不相應;我們講是講了,沒做到。如果所講的自己都能做到,就相應。所以不相應的原因是自己沒有做到,有口無心,毛病出在這個地方。心口相應,我們自己聽了會滿意;心口不相應的時候,這就難了。 捨覺支裡面最重要的,「善能覺了取捨虛偽」,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以取,可以捨,取捨是事,事事無礙,重要的是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實在是《金剛經》後面四句偈要常常放在心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取捨虛偽;「如露亦如電」,是講這一切法不存在,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存在。凡夫看到好像這個東西是真的,那是相續相,「如露」是相續相;「如電」是真實相,剎那生滅。《仁王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是講的事實真相,所以你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是什麼?與真相不相應,與真相相違背,錯在這裡。這個錯就是佛家講的「迷」,就是講的「無明」;無明,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真正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心得大自在。 大自在是真心。為什麼得大自在?《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他怎麼不自在?有一物就不自在,無一物就自在,本來無一物。不管你起什麼樣的妄想分別執著,還是本來無一物。你不要以為執著你就真的有了,假的。唯識裡面講的三性「遍計所執性」,不是真的,決定沒有這個事實。所以法身菩薩們他們看得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佛?是佛,不過是個糊塗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糊塗在哪裡?就是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就糊塗了;雖然起妄想分別執著,他的本性裡還是本來無一物。所以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本來成佛,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勇猛精進,修什麼?修六波羅蜜。為什麼又要勇猛精進去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性德,自性本具、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幫助一切沒有覺悟的眾生,「先覺覺後覺,先知覺後知」,這是一切諸佛菩薩的常軌、大道,自自然然他就是這麼作法。 「不生追憶故」,放下之後不會再留戀,不會再追憶。世間人這是免不了的,想過去、想未來。菩薩動念的時候真是萬善相隨,不動念的時候是心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一念不生。為什麼說動念的時候萬善相隨?動念是普度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那就是無量無邊的善業統統都跟著起來了,純善無惡,我們要在這裡學習。所以《十善業道經》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我們常常跟同學們提起,就是佛教菩薩「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沒有一樣不善;這裡面如果有執著,如果有追憶,這就不善,那就迷了。「善能覺了」,覺了是善,不覺就迷,不可能在覺與不覺當中,不可能的,不是覺就是迷,不可能走在當中的,所以一定要善覺,明瞭取捨虛偽。 由此可知,什麼時候取,什麼時候捨,取捨都是利益眾生,取捨都是給眾生做一個好榜樣,幫助眾生覺悟。取能幫助眾生覺悟,我們就用取;捨能幫助眾生覺悟,我們就用捨;活活潑潑,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所以要懂這個道理,這才叫做「善能覺了」。真正覺悟的人他才懂得,他做得非常非常自然,沒有一法不是利益眾生的,這個道理要懂、要學。好,這一條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是「覺支莊嚴故,善能覺悟一切諸法」,這是一句總結。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