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位心理醫師對八正道的詮釋
2011/06/07 21:50:11瀏覽1707|回應0|推薦1

一位心理醫師對八正道的詮釋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 黃宗正醫師

   永嘉大師證道歌云:「數它珍寶有何益,入海算沙徒自困。」誠然如是,當今科學昌明,知識資訊泛濫,我作為一個心理醫師,面對浩瀚如海的心理學、精神醫學知識,也頗有此感觸。常見某人摘取醫學的片言隻語,便高談闊論,自以為一葉知秋,不知犯下見樹不見林的毛病。即使是醫界同仁,也常有口中數它珍寶,行為卻如貧賤小兒之現象,比如胸腔科醫師警告病人抽煙會致肺癌,但自己卻戒不掉抽煙,精神科醫師教導學生對病人要有同理心,但自己卻常怒斥病人等。

所以我深深感覺到當今之人,知道的多過消化的,消化的多過實踐的。如果能用一個簡單的架構,把所知之大量資訊濃縮歸納,那對學習和實踐將頗有助益。佛法中的四聖諦和八正道便是極精要的架構,但一般人並不見得能了解其精義,所以我想在此賦以一些精神醫學的詮釋。
   四聖諦從苦集到滅道,是頗有意思的安排。
人生的苦和樂純然相對,沒有離開苦而獨存的樂,有樂永遠就有苦,嚴格的說,苦是深刻的,而樂則敷淺短暫,以最常見的所謂人生大樂而言,如佳餚滿桌前,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吃能吃多少?性愛高潮能多久?第一名能維持多久?其實常常人生的「樂」是「苦」的暫時止息所致,如果不餓,佳餚不見得可口,如果不曾名落孫山,金榜題名也不見得太興奮,即使陳水扁以一介平民之子當上總統,當選之夜的激情快樂能維持多久?第二天起便面對沈重的國事,必須兢兢業業,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小心謹慎地過日子。
  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而言,即使用嗎啡可令人免除苦的感覺,而感到相對之欣愉,但藥效退後則更痛苦,所謂上癮就是不斷想靠麻醉藥來追求片段的快樂,可是即使如此,腦細胞對麻醉藥的反應往往愈來愈差,因此需要的量也會愈來愈多,最後可能中毒而死,可見大自然中也沒有永恆不變的快樂丸。

  所以四聖諦中的「滅」境,所達到的涅槃寂靜之樂,完全不同於相對於苦或免除了苦而生的相對樂,而是遠離一切苦樂之超越境界。
  至於如何到達涅槃寂滅之境呢?就要靠「道」,也就是八正道:正定,正見,正念,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此處之順序先後有其意涵,我將在下面一一加以說明,請參考圖一。詮釋之角度可能和傳統對八正道之解釋略有出入,但大要應是一致的。

          

(一)正定和正見我認為這是最核心的部份,定是指穩定清明的心境,可以短到幾分鐘,長到恆在定中,可以平靜如水,也可以是磅磚如山,它的本質和精神醫學的鬆弛反應一致,但淺的定如鬆弛反應,較簡單易學,深度的定如禪定,則須密集之修練乃成。定是一般現代年輕人較缺乏的,因為知識太多,生活太複雜,反而把心弄亂,不能安靜恬淡地過日子。

正見更難,從修行的嚴格立場言是指法眼清淨之見,是初悟道後的見地,是離一切見的見地,若從生活化的角度而言,則指正確的見解,對一切人事物的正確見解,地,若從生活化的角度而言,則指正確的見解,對一切人事物的正確見解,較接近科學的精神和理性的態度。

(二)正念當一人獨處時,由於不須與人互動,可以單純地活在正定和正見之中,但總有起身走動,喝茶吃飯的時候,那時候的心念便繫於動作之上,清楚明白,活在當下,這便是正念,越南的一行法師大力提倡的正念禪,便是從此處下手,英文叫Mindful meditation,這種手法和心理治療中的完形治療的原理類似,強調「here and now」(當下)。
(三)
正思惟人不能只單純吃喝拉撒過日子,總有日常事物要處理,在還未牽涉到和另一個人互動之前,也有事情要思考,這時便從正念的基礎上進一步進入正思惟狀態,思惟其實有意識與潛意識之雙重運作,為什麼強調正確的思惟,是因為人的思惟常源於潛意識,是直覺、衝動、定型的,比如少女欣賞劉德華,會連他的馬桶都喜歡;遇到陰天下雨馬上覺得今天可能諸事不順等;憂鬱小生型的人對自己沒信心,總覺得做事「一定」會做不好,別人「都」不喜歡我等等,這些都是非理性的思惟,也就非「正思惟」。正思惟其實也涵蓋菩薩五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等),小到個人生涯規劃,大到團體和組織之整合營運,都需要邏輯思考的能力、消化資訊的能力、以及協調規劃的能力,這些都是正思惟的一部份。因此正思惟和正念相當不同,前者複雜,後者單純,以及協調規劃的能力,但後者是前者的基石,是前者的「家」。同理,正見正定也是正念的基石,是正念的「家」。有事則出去辦事,名為正思惟,沒事則回家,謂之正念、正見、正定。
(四)
正語、正業、正命正語是指正確的說話,正業是正確的行為,正命是正確的職業,用來賴以維續生命。這三者都是最外表直接可以觀察到的,也因此不是根源,它們的正確與否,實繫於內在的正思惟,乃至正念、正見也因此不是根源,它們的正確與否,實繫於內在的正思惟,乃至正念、正見等。從動力心理治療的角度而言,必須先矯正內在的見、念、思惟,自然外在的語言,行為就改善,但從行為治療學派的角度而言,行為既是內在世界的反映,若能控制行為,久之內心之相應狀態——思惟,也可能獲得改變,訓練海豚不懼高地跳躍,以及佛教律宗的持戒,秘宗的持儀軌,都有行為學派的精神。
(五)
正精進則是一種精神、橫跨前七者,代表對前七者每樣都要認真、持續地修練。
  (一)(二)較偏於定,(三)(四)較偏於慧,(一)(二)接近「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之境,(三)(四)接近「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之旨。佛教對定之闡明較多,但精神醫學對慧之著墨較廣。要提醒的是,這個八正道模式是對一般正常人而說的,腦都有病的人可能無法全面完成八正道。比如智能不足者,可能無法正思惟、正語、正業,躁鬱症患者發病時,注意力無法集中,因此從正念到正語都有困難,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無法修習正定,因為容易產生幻覺及錯亂,所以指導修行的老師也應該注意學生的特質和健康狀態,除了腦部疾病應建議積極治療外,對每一位學生宜因材施教,避開其障礙點,而從利根處下手,給予最適當的指導。
黃宗正醫師簡歷
學歷: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
經歷: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現任: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蓮花基金會董事

摘取自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269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299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