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教的善惡觀念
2015/12/03 19:50:24瀏覽132|回應0|推薦0

佛教的善惡觀念

聖嚴法師開示

 可分為下述四點來闡述:

(一)有善有惡

這是「世間」的標準,是指人間一般的、社會的判斷或標準,也就是從一般人對他個人、家庭、社會的影響來判斷,正面的說是善,負面的說是惡,包括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和法律的標準。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肯定現實社會的善惡標準。

(二)生善滅惡

是為佛教的教化功能。以現實的社會作基礎,提昇社會進入淨化的層次。也就是說,既然社會有善、有惡,我們希望善事能盡量多做,運用佛法中持戒、修定、增長智慧的方法,從人們身、口的行為開始改善,然後再從根本的思想觀念、心理層面作調整,以達到生善止惡的目標。

(三)有善無惡

這是菩薩的境界,一般人很難做到。如果有人看任何事、任何人都是好的,那是善惡不分,是鄉愿,對於個人和社會來講,都不好。

然而以佛教的立場,一定要講到這個層次。因為這個世間雖然有不少人的心地不好,行為不善,但我們相信「所有的人將來都能成佛、成菩薩」,目前只是因為他的因緣尚未成熟,如果我們能促成他的因緣,使他往善的方向走,他未來也能成佛。所以他也是未來佛、未來的菩薩,我們不需要計較他現在的好壞。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菩薩不捨任何一個眾生,以平等看待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有不變的惡性,因此,我們不要對任何人失望。

(四)無善無惡

佛的境界。這個境界更高,善與惡對於他而言,根本都不存在。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謂「夢裡」,指智慧尚未出現,仍有煩惱的情況下。而「覺後」,乃指開悟、成佛的意思。

在沒有開悟以前,善的、惡的、種種一切差別現象都存在。到開悟、成佛以後,任何的一切都一律平等,所以再也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在他的心裡面牽掛窒礙了。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禪與悟 >>---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首頁 > 聖嚴法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3758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