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8/27 20:33:02瀏覽2778|回應0|推薦2 | |
靜思法脈一一慈濟宗門 通 得 悉 無 億 守 志 寂 宏願深行的慈濟法門 慈濟十戒
第二戒「不偷盜」 第三戒「不邪淫」 第四戒「不妄語」 第五戒「不飲酒」 第六戒「不抽菸、不吸毒、不嚼檳榔」 第七戒「不賭博、不投機取巧」 第八戒「孝順父母、調和聲色」 第九戒「遵守交通規則」 第十戒「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 「靜思法脈」內修四法——誠、正、信、實。 願立信而無憂,志堅實而無求, 內自誠而無悔,心行正而無怨。 「慈濟宗門」外行四法——慈、悲、喜、捨。 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 慈濟志業行履人間四十一年,證嚴上人近來正式樹立「靜思法脈」的傳承,並開顯「慈濟宗門」;兩者所本皆出自《無量義經》,活化義理為無數人間菩薩行,思想與實踐解行互映,在苦難世間踏實耕耘大愛與希望的心田福田。利人利己的體證既已聲聲相應,連綿不絕於海角天邊,慈濟宏願深行的法門已沛然成形。 有別於中國傳統大乘八宗派的修行法門,「慈濟宗」以「此時、此地、此人」為道場,強調把握當下的付出;不分在何處、是何人,走入人群予樂拔苦。以《法華經》為精神依歸,視眾生平等,協助他們如雨普潤;重人人皆可自度度他,所以慈濟志工如從地涌出的菩薩,遍及海內外不同族群。 慈濟社群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然而,此象徵還不足以說「誠於中,形於外」的精神內涵。上人揭示:慈濟的法脈即是《無量義經‧德行品》所言「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此代表無欲無求無染無著,寂靜不變的心念。 依此眾生本具的佛性,慈濟得以號召天下善士,在紛亂世間造就心靈淨土。 以「靜思法脈」為本,上人詮釋「慈濟宗門」,即是「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經文之後「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慈濟四十一年開展的多元志業演示無量法門,志工以凡夫之身學菩薩行,在人事中經歷種種修行考驗,身口意用心才能得智慧圓融。無數生命故事顯示,他們在慈濟法門中如何得法益、得法喜,感恩發願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立的宗派,是融合中國文化、適應社會背景與民情之修行法門,如天台宗的止觀法門、禪宗的禪修法門、淨土宗的念佛法門等,都因能夠回應人心對信仰的需求而興盛。 上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功利思想席捲全球,人們為爭名逐利,倫理道德瀕臨淪喪、天災人禍不斷;此時便需有救援苦難蒼生的宗教作為。慈濟的法脈宗門鼓舞我們:善念愛心可以被無量啟發,從一人而影響無數人,從一法而生無數法,闡釋無量義。 慈濟的法脈宗門也啟示我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受限於經典文字和世間知識;有敬天愛人的宗教情懷才能運用科技真正造福人群、救人救心,慈濟的醫療網和傳播網即是明證。 慈濟志言 佛教慈濟功德會,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念,服膺上印下順上人「為佛教、為眾生」之志節,從事濟貧教富之志業。 因此,我們的理想是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與樂拔苦,締造清新潔淨之慈濟世界。 我們的方法是以理事圓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 我們的工作是集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四大單元於一爐。而我們的精神是誠、正、信、實。我們深信眾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只要能從慈門入,必能一窺佛門的莊嚴美妙殿堂;只要能從善門入,富者施之,必能得福而樂;貧者受之,必能得救而安。 人生無常,生命隨日俱逝,我們應該把握難得的人生,造善因、得善果,才不致有深入寶山,空手而回之憾。 慈濟委員以智慧相結合、以愛心相扶持,以殊勝之因緣攜手闊步於菩薩道上。 我們的委員,因為能夠「以佛心為己心」,故一眼觀時千眼觀;能夠「以師志為己志」,故一手動時千手動,聞聲救苦,即時解難,何異於觀世音菩薩之千手千眼。 「一月普現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攝」,佛陀以慈眼視眾生,法雨普施,故千山競秀,何等慈悲,又何等智慧,凡我慈濟委員都應以正信、正念,力行慈濟善道,以實際之參與,體悟生老病死、成住壞空之真諦,群策群力,共創慈濟志業於千秋,同傳美譽於世代,給自己留下人生美好的回憶,讓子孫以今天我們所做的為榮。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身難得今已得,在菩薩道上,我們應該勇猛精進,讓愛心充滿我們的社會,讓我們的社會有善的循環,這才是福慧雙修、正信、正念的佛門弟子。 願與所有的慈濟委員共勉之。 華嚴三聖: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東方三聖:藥師琉璃光如來、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橫三世佛:阿彌佛陀、釋迦牟尼、藥師琉璃光如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