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30 09:01:53瀏覽76|回應0|推薦1 | |
地藏經講記(29)見聞利益品第十二(3)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沒有智慧而想修學大乘,不但不能開悟,連經文都記不住。像現代中年以上的學佛人,皆有此困難。因此學佛第一個條件,就是遇到好老師,此是一生修學成敗關鍵之所在。「明師」是過來人,有修有證。然「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能遇到是宿世的善根、因緣,過去生中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何能遇到!「縱遇明師」,善根、福德薄,遇到了不相信,不肯接受教誨;縱然接受也是陽奉陰違,故無成就。 「教視令熟」,視就是觀,觀察觀照,屬於慧。觀察是初步,要從觀察提升到觀照,只用觀用照,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觀照就沒有了。其實觀照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要想離開心意識,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對初學人來說,是通過觀察觀照,再依教奉行,把佛講的理論、方法、境界與我們實際的生活做對比。 先觀察因果,觀察行善是否得善果,作惡是否得惡報,先從最明顯的地方去觀察。然後再觀察入微,漸漸契入到微細,就生智慧。禪宗從觀照入門,功夫漸漸深了,即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再往上提升就是照見。《心經》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夫,是「照見五蘊皆空」。知道眼前現實的狀況確實是夢幻泡影,正如《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那是照見。這個境界就超越十法界,因為十法界裡還有能所,「照見五蘊皆空」是能所都沒有了,就是一真法界現前。 「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我們學習是邊聽邊忘,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是故不能開悟。我們要認真反省檢討,才能發現自己的過失。必須肯定自己業障深重,才會發心消除業障,業障不消就要輪迴六道。一輪迴,來生又得從頭學起,來生有沒有機會遇到明師很難講。不是說生生世世皆能遇到,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此話是真的。故今生不能成就,絕對不是說來生會遇到,很可能會隔幾十生、幾百生,乃至於多少劫,才有機緣再遇到。這就是退轉,退的時間太長了,一定要了解。然後才知道機緣希有難逢,遇到之後要牢牢地抓住,不能放鬆,如何辛苦也要咬緊牙關做到今生成就,才是真正覺悟、真正有智慧的人。 消除業障最有效果、最快速的方法,無過去於一心念佛。身心世界、世法佛法皆放下,一心念佛,勸人念佛,這個消業障的方法比什麼都快,能得念佛三昧。業障再重的人,一生當中都能做到,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得念佛三昧,智慧開了,能否弘法利生?不敢肯定。要看法緣,自己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若無法緣,講得雖好,人家不聽。此時如何辦?一般皆是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是故,成就的人是否住世,不是自己的事情,與自己業報已完全沒有關係,住世不住世都看法緣,有緣多住幾年,無緣立刻就往生。成就的人能自在往生,但示現不一定相同,也有人示現生病,也有人示現很苦。何以故?覺悟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見到生起警覺之心。示現沒有病苦,很自在的,令大眾看到生羨慕心。菩薩做種種示現,都沒有一定。示現也不是自己的意思,看眾生之緣,應該做哪種示現,菩薩就做那種示現,所謂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但有個原則,無論何種示現決定是利益眾生的。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 「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聞名見像,此地的「聞」、「見」是菩薩的「聞、思、修」三慧,這才能與菩薩相應。開智慧,是開啟我們真心本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德能。 見地藏菩薩像,就要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故我們聞名見像,知道必須如地藏菩薩的行誼,才能把自性本具的心地寶藏、智慧、德能開發出來。有智慧,業障就消除了。若不能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業障就無法消除。 在菩薩形像前求懺悔,「具以本心」。本心是真心,要誠心誠意求懺悔。科註云:「聞名見像,陳白本心者,以地藏之名,從智慧而生,而大士之像,由功德而立,故稱名供像,即發慧性,然須恭敬,始能感動,以誠能動物,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一定要懂地藏菩薩表法的意思。「動」是感動,「物」是指一切有情眾生,包括諸佛菩薩。心地不誠就不能感動佛菩薩,對一切善人善神,都要用真誠感動;若不誠,則感得妖魔鬼怪。殺心感羅剎,瞋恚心感修羅,慳貪心感餓鬼。 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 科註云:「假物將意,藉事顯心,香取清遠潛通,華表圓滿悅澤,衣服見寂忍不捨,飲食顯慧命常存,玩具彰遊戲神通,故借斯儀,表我誠敬也。」香是清香遠聞;華表圓滿悅澤,沒有一個人不歡喜花。花代表歡喜,完全是從相狀上來說。「衣服見寂忍不捨」,衣表忍辱。「飲食顯慧命常存」,表這個意思。「玩具彰遊戲神通」,此是舉幾個例子。主要是藉此儀式表自己的誠敬。此是至心懺悔,修誠敬的儀規。 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 再「以淨水一盞」,供佛菩薩像前,「經一日一夜,然後合掌請服」,把此水喝下去。「迴首向南」,地藏菩薩坐在南方。「臨入口時,至心鄭重」,科註說得很清楚,「用淨水者,藉緣發慧」。供一杯淨水,心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就發慧。不要把這杯供水倒掉,要喝下去。供水最好供涼開水,可以喝。表示我接受,認真學習之意,不是每天將佛前的水換一換就倒掉。這些事相皆在日常生活中,看其用的是什麼心,我們的心就是「至心鄭重」。智者樂水,水有洗淨污染的功能,貪瞋痴是污染。《無量壽經》教我們「洗心易行」,用清淨平等的水來洗滌我們的心,改變錯誤的行為。 科註又說:「以清治濁,以正治邪,眾邪斷絕,知水為真。」要懂得表法,不是說天天喝供水就開智慧,要表裡一如,才能開智慧。天天供水,天天喝供水,一定要把不平的心洗成平等心,把污染的心洗成清淨心,才能開智慧。若每天喝供水還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智慧如何能開!業障如何能消!懂得表法的義趣,不喝供水亦可。喝供水在事相上表示誠敬,取此義耳。 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修此法要「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換言之,一定要修十善業。不但修十善業,還要斷五辛。五辛即「蔥、蒜、韭菜、蕎頭,洋蔥」,這五樣東西不能吃。「一七或三七日」,這幾天當中要嚴格的修十善法,此是講修行的方法。 說一七、三七是剋期求證,期望在此日程內得到感應,若業障很重的話,三七日不行。一般講三個月會見到效果,六個月效果就很顯著。年歲大的人也能恢復記憶力,讀過的東西也能很久不忘,可以達到這樣的功效。科註最後一句:「但除狐疑不信,及不至誠者」,若對此修法有懷疑,不能以真誠心去修,那感應就很難達到。若深信不疑,以真誠恭敬心去修,一定有感應。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此是所求而得成就,願亦遂之。有人求而不得感應,皆是精誠不足之故。精是專一,誠是誠敬。有些人讀了本經,不能夠圓解,心量窄小,只是在佛菩薩面前誠心誠意祈求,處事待人接物不誠實。能否求到?求不到。在佛菩薩形像前露一點誠心,離開佛菩薩形像,與大眾接觸時,惡念又起來了,煩惱習氣又起現行,則毫無用處。經典一聽就明白,一讀就能記住,在日常生活中,樣樣事情皆聰明,能開解,能記住,其效果才真的成就了。若不懂得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雖求亦得不到果報。是故,如理如法的修學非常重要。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 「若未來世」。此品經裡,佛皆是對末法眾生所說,救度苦難之事不但付囑給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有分。「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現今世間災難頻繁,天天皆能見到,這是無始劫來眾生積習惡業之所感召。可是現代世間人不相信。古時由於世代相傳的教誨,還有能接受的人。現代人以為自己的想法、做法是正確的,反而認為古聖先賢的教誨不適合時代,應完全捨棄。新的思潮,其想法、做法結果如何,值得深思。 「衣食不足」是世間最痛苦的事。根源我們了解,但說出來無人相信。發心救濟,是治標不治本。佛的教誨是治本,是根本的救濟。「家宅不安,眷屬分散」,逃難到他方;「橫事」是意外的災害。科註說得很清楚:「此由宿世之慳貪,致有今生之禍患耳。」我們過去生曾修過五戒十善,由此因緣,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雖得人身,每個人富貴貧賤不相同,所遇的禍福不一樣,此是滿業所感。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與惡業,宿世造作善業,今生得福報,衣食豐足,所求如願;若宿世造作的是惡業,就會感受衣食不足,願求不遂,遭遇艱難困苦。 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益。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此是轉惡業報,乃至於達到所求滿願。是否真正能滿所求之願?問題端在自己的存心。若對於佛法有相當的契入,就能相信「境隨心轉」,心能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若真正能做到心轉境界,豈有不如願之事! 「如是人等」,遭遇災難的人應覺悟。「聞地藏名,見地藏形」,地藏表孝敬,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就要生起孝親尊師之心,改心理轉業報。孝敬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是以孝敬為基礎。《觀無量壽佛經》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說明這四句話。大眾遇到災難,我們全心全力救助也是一時的,算不了什麼。根本的救助是佛陀的教誨,永遠解除災難,幾個人能體會到佛陀的恩德? 修學最重要的是「至心恭敬」,科註云:「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足見這四個字含義之深廣。徹到源底,何謂源底?即真心、自性。《華嚴經》說,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故心是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達到這個源底。至心真誠到極處是所感;消除一切災難,則是所應。我們能感,佛菩薩就有應。 「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這是教我們如何做到至心。世間一般人遇到災難,縱然讀到本經,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薩保佑,也未必真的有效果。何以故?沒有做到至心。聞名惑於名,見相著於相,把感應的通道阻塞了,故苦難的境界依舊轉不過來。要做到至心,得有相當的修養,智慧開了才行,唯有真實智慧才聞名而不惑於名,不但聞佛菩薩的名號不迷惑,聞世間所有一切的名相皆不迷惑。不迷一名,一切名皆不迷;不著一相,一切相皆不著。 「念滿萬遍」,是多次薰修,希望能契入境界。經要常讀常講,尤其講比讀的效果殊勝。我自己是凡夫,不是上根利智,今天能在佛法上得這一點利益,沒有其他原因,就是靠天天講經。每講一遍就是薰修一遍,我四十年天天不斷的薰修才有這點效果。這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相長,明瞭菩薩熱心教化眾生亦是為了利益自己。若沒有一顆熱誠教化眾生的心就無法自利,自利決定是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上。不僅解門如是,行證亦復如是。不能全心全力幫助有苦難的人,自己的災難就轉不過來。熱心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消除災難。不肯真做,解悟得再圓滿,災難還是免不了,故「至心恭敬,念滿萬遍」的義理很深廣,佛言真實不虛。 「是諸不如意事」,就是衣食不足,所求不能如願,疾病、凶衰、不安,眷屬分離等等。這些不如意事,「漸漸消滅」了。佛用漸漸的意味深長,因為災難消除的快慢是依自己用心的程度、薰修時間的長短而定。災難有很短時間就能消除的,也有很長時間才能消除的,完全看自己的修持。自己若能頓悟,勇猛精進地修學,在短時間內就能消除災難。「即得安樂,衣食豐益」,豐是豐足,溢是增加,不但自己足用,還有多餘的幫助別人。 「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惡夢沒有了,身心安穩,轉禍為福。科註云:「修善消滅安樂」,這句話對現代人來講,還得加幾個字才行,否則就會產生誤會。說成「修善消滅諸不如意事,即得安樂」,意思就圓滿了,不至於誤會。我們希望自己有難之時,有人幫助、安慰我們;我們看到別人有難就要去安慰、幫助別人,才能收到如是之果報。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 現今出門旅遊,交通工具與古時候不一樣,但遇到的災難是相同的。科註云:「安水陸險道」,在水陸險道旅遊能得到平安。前段有「若未來世,有諸人等」,此段有「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每段經文大家注意一下,若是善男子善女人,遇到災難的可能性少;沒有加善的,只講「有諸人等」,則不然。若真行善人,則很少會遭遇災難。故對經文,字字句句我們皆要留意。 此地是講「善男子善女人」,其最低限度要做到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才能稱作善男子善女人。「治生」是為了自己家庭的生活,外出謀生。「或因公私」,或在朝廷作官,受公家的差遣;或是私人之事,探親訪友。「或因生死」,死是奔喪,生是家裡人生小孩,回去探望。「或因急事」,臨時有急事。這些,皆是外出的原因。 「入山林中」,旅行之時經過山林。或要渡江河大海,「大水」是湖泊一類。「或經險道」,險道包括有猛獸毒蛇,或有強盜搶劫的地區。在過去,險道水陸皆有。現代交通比過去便捷,但交通事故也頻頻出現。如何能在旅途中確保平安,是所有出外旅遊者的期望。 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善男子善女人還是要至心稱念,誠心誠意的念地藏菩薩名號。科註說:「此顯稱名之益。是人,通指九界。以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世尊教導我們,不單是指我們人道,九法界包括菩薩在其中。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何況菩薩以下?為何會遇到災難?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果我們過去世跟虎狼獅子沒有結怨,牠看到我們理都不理,不會傷害我們。過去跟牠結了怨,牠就會來傷害。即使是初地菩薩遇到冤家,冤家也不會饒過他,故冤家宜解不宜結。《高僧傳》裡的安世高,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所謂是欠命還命,欠錢還錢,因果通三世,只有世間人看不到前後的因果。 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還見到世間有過失,別人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那修學就有障難。何時能做到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方是真的有進步,業障消除,轉禍為福。縱然不幸生命失掉,遭人陷害或被人殺害,也是轉禍為福。何以故?捨掉此身再受身,不知比現前要好多少倍!即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必生天道享天福。若遇到災難,一念怨恨心起,不僅災難不能避免,且會墮落三途。我們能明白事理,平心靜氣觀察世間,皆是得力於佛陀的教誨,是故佛菩薩、三寶的恩德超越父母。 平常能斷惡修善,方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旅行之時,又能念地藏菩薩名號萬遍,念念不忘孝親尊師,念念不忘斷惡修善,念念不忘對一切眾生憐憫慈悲救助。由此而知,在旅途中就能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所在之處皆得安穩;即使遇到災難,也不會受到損害。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要依照經典教誨去修學,利益無量無邊!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閻浮提」是指地球。此處世尊特別為我們強調,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不僅對「閻浮提有大因緣」,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有大行願。 「見聞利益」,見地藏菩薩像,聞地藏菩薩名,利益太多了,一百劫、一千劫皆說之不盡。科註云:「此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十輪》云:「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結」是總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是世尊特別地強調地藏菩薩布施的功德,悲憫一切眾生。歸敬地藏的人一定要效法地藏行,若不能盡心盡力效法地藏菩薩,不是真正歸敬。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見到眾生苦難還置若罔聞,那就錯了。即使自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也要讀經、執持名號,以此功德至心迴向。若有能力要盡心盡力把救助做到圓滿,才是真正修學地藏法門,方是真正歸敬地藏菩薩。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佛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末法九千年,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弘法利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由此觀之,末法時期能挽救劫運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不至於墮落惡道,就是本經所講的方法。弘法利生最重要的是契機契理,本經是從世尊真如自性流露出來的教誨,是大乘中的大乘,與《華嚴經》、《無量壽經》無二無別,這是契理。而經中所說的境界、修學的方法,更是契合末法時期眾生之根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此品後面有重頌,重頌的目的有二。一是佛講經說法之時,聽眾有先來後到,先來的前面皆聽到,後來者則沒有聽到。若是很重要的開示,佛一定把前面所說的意思,簡單扼要的再說一遍,照顧後來的人。二是偈頌便於記憶,前面說得很多,唯恐聽眾記不住,故用偈頌的方式再略說一遍,便於大眾記憶。對於佛的教誨,我們常讀誦記憶,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一切皆以經教為準繩,方是依教奉行。 「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此是第一首,是總讚地藏菩薩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吾觀」,吾是世尊自稱。佛看到地藏菩薩的威德神通,幫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菩薩的威神力是什麼?就是地藏三經所說的道理和方法。一切眾生能讀誦憶念,依教奉行,無不得利益。其功德利益,乃「恆河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此是說見到地藏菩薩像,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哪怕只在一念之間,就在阿賴耶識落下了金剛種子,這就是利益人天無量事。故此世間人現在雖還遭受災難,佛菩薩慈悲地讓其見到佛像,聽到佛名,給其種善根,往後必定得度。若眾生有善根,那就很容易得度,很可能在這一生中就能消災免難,念佛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是去作佛,利益無比殊勝!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第一句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男女人間天上龍神,通指六道一切眾生。「報盡應當墮惡道」,壽命盡了,由於造作了惡業,因此要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關鍵是至心,依照菩薩的教誨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皈依是回頭,真正回頭依教修行。念頭轉過來,境界就轉,壽命延長,罪業消除,轉禍為福。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或塑或畫大士身。悲戀瞻禮不暫捨。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示其眷屬所生界。縱墮惡趣尋出離。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現代人多數只貪圖眼前的享受,忘恩負義。也有些眾生恩深情重,心地厚道。家親眷屬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過世,長大後常常思念,不知道親人的狀況,這是知恩報恩。 「或塑或畫大士身」,或是塑造地藏菩薩形像,或是彩畫地藏菩薩形像。「悲戀瞻禮不暫捨」,塑畫菩薩形像之後,供養菩薩形像,每天禮拜瞻仰相續不斷。「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真誠之感,佛菩薩就有應。三七日中即二十一天,至誠修持一定得到感應。若在三七日中菩薩不現身,那是自己誠敬不夠。此處是三七,如此長的時間至心瞻禮,豈有不感動之理?眾生有感,佛菩薩決定有應。「示其眷屬所生界」,菩薩告訴其所憶念的家親眷屬現在何處,在十法界裡的哪一界。「縱墮惡趣尋出離」,縱然家親眷屬墮在惡道,我們能將修行的功德至心迴向,就能感得地藏菩薩現身,親人就能脫離惡道。故人生在世間,積功累德很重要,對一切眾生要布施恩德,依教修行。方有孝順兒女為父母修福,自己縱然墮到地獄也能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能在三七日中,「悲戀瞻禮不暫捨」,若能永遠保持下去,這一生就能成佛。此是真誠恭敬到極處,能感動諸佛菩薩。此句是講「現報受記」,真的是存亡兩利。菩薩為其摩頂授記,授記就是告訴他何時能證果,得何成就,這是佛法修學中的大事因緣。希望同修真正發心專修專弘本經,但最後一定要導歸極樂才是大圓滿。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 「欲修無上菩提者」,是發菩提心,無上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出離三界苦」,小乘人也能做到。三界之內,苦不堪言,真正覺悟的人一定常想著永脫三界輪迴。「欲修無上菩提」,是超越六道十法界,希求究竟圓滿的佛果,志願宏大。既然發了大心,「先當瞻禮大士像」,求佛菩薩加持,自己依教修行,護持正法。 「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自己成就之後,要教化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往往也示現有業障,此是佛教化眾生之善巧,令凡夫深深警覺因果之可畏。孔子在陳絕糧,釋迦牟尼佛也有三個月馬麥之報,所以即使成佛成聖也無法轉變因果。 百丈大師說:「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所謂不昧,不是沒有因果,而是對因果清楚明白,知道自己現在所受的果,正是自己過去所造的因,「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故受報之時心甘情願。世間人遭遇一切苦難,怨天尤人,受報之時再造罪業,因果循環永無休止。解決問題真正的辦法是解結。所有一切不善的果報皆甘心承受,才能化解怨結,我們在菩提道上才沒有障礙。 「瞻禮大士像」,最重要就是「孝敬」,孝敬要擴展到對一切冤家,皆用孝敬之心。普賢菩薩第一願教我們「禮敬諸佛」,敬就是孝敬,沒有分別,方是真正修行,才能轉業;業轉了,果報就隨之而轉。 有人發心念經典。欲度群迷超彼岸。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 沒有智慧,是過去世的業障,障礙了智慧。我們遇到佛法、善友,發心研教學經,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大菩提心。真正發此大願心,一定得諸佛護念。雖得諸佛護念,我們智慧依舊不開,是自己有業障。諸佛如來沒有辦法消除我們的業障,不是佛菩薩不保佑,是自己造的業障一定要自己去消,佛菩薩對此無可奈何。佛菩薩把消除業障的道理和方法告訴我們,我們明白了道理要照做,業障才能消除。消業障最根本、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孝」,故《地藏經》是根本經。能孝順父母,孝順一切眾生,尊敬父母,尊敬一切眾生,什麼業障都能消除。為何佛在本經一再教導我們,「先當瞻禮大士像」,道理在此。雖然願很好,佛菩薩也加持,可是讀經還是一面讀一面忘,縱然多聞也不能開悟,原因是自己有業障,故於大乘經不能記誦。 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 「供養」,若無孝敬,何有供養!普賢的十願,後後深於前前,有禮敬、稱讚,而後才有供養。地藏法門是菩薩修行的根基,觀音是慈悲,慈悲是從地藏根基而發,沒有孝敬,慈悲是假的。無有禮敬,豈有讚歎!沒有禮敬的讚歎、供養,是虛偽的。故孝敬是根基,真正想有成就,就要從此處入手。我們要明瞭孝敬是性德,本經就是開顯我們的性德。 以淨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淨水」是菩薩威神加持,供一日一夜,認真如法的修學,才能得感應。 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語。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此是剋期求證,此法要修三七二十一天,二十一天要「發殷重心」。「慎五辛」,五辛是「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熟食助長荷爾蒙會引起性衝動,生吃容易發脾氣,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酒肉」是葷腥,所以修學此法要素食。「邪淫及妄語」,一定要斷十惡修十善,在三七天中持戒念地藏菩薩名號。此即是打地藏七,專持地藏菩薩名號。「至心思念」,不是口念,是思念,心真誠到極處,這是關鍵。念地藏菩薩名,心與念要相應。念名思德,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和慈悲教誨。聞名見像能提醒自己依教奉行,才是相應。古德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若念菩薩名號,依舊打妄想造罪業,則「喊破喉嚨也枉然」! 即於夢中見無邊。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千萬生中永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 「無邊」,是說地藏菩薩的化身無量無邊。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在夢中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為其摩頂授記。 「覺來便得利根耳」,醒後變聰明,根性利了,所求就有感應。「應是經教歷耳聞」,以後再讀經聽經,「千萬生中永不忘」,句句都能憶持不失、依教奉行。因此,「至心思念」是我們修學的關鍵,務必如是而念,方得感應! 「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此是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加持,也是自己至心之所感,真誠到極處,性德的流露,才有此效果。此是求智慧的方法。 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 此是講轉災難。經上所說的,正是我們現前所遭遇的,故此品經文我們讀後感觸非常深,字字句句皆是講我們現實的狀況。世尊無比的慈悲,長行文為我們說清楚之後,還用偈頌重複再說一遍,無非是加深我們的印象。世間貧窮眾生多,富裕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要常念貧窮苦難的眾生,他們的疾病不僅是身病,還有比身病更嚴重的,像情緒不安、智慧不開的心病。身病需要藥物來醫治和調養,心病需要佛法幫助其破迷開悟。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語道破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的根由。心善念善,境界就善;心惡念惡,環境就惡,此乃宇宙人生之真相。真正覺悟,從心地去改,把過去惡的念頭捨乾淨,養成純善之心,純粹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會好轉,而且轉的速度很快,則所求皆能滿願。 至心瞻禮地藏像。一切惡事皆消滅。至於夢中盡得安。衣食豐饒神鬼護。 關鍵皆在「至心」。「瞻禮地藏像」是修孝敬,真心效法地藏菩薩的大孝大敬。「一切惡事皆消滅」,境隨心轉,心不會再被境界所轉。「至於夢中盡得安」,睡夢安穩。「衣食豐饒神鬼護」,所求皆能滿願。修行的關鍵在效法地藏菩薩大孝大敬,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而一切眾生就包括一切人事物。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惡禽獸及惡人。惡神惡鬼并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 此是重頌外出旅行遇到的災難。出去旅行經過的山林是毒蛇猛獸、盜賊時常出沒的處所。「及渡海」,大海波濤洶湧。「惡神惡鬼并惡風」,惡風是指渡海容易遭到颶風災難。「惡神惡鬼」是真有。為何會遭遇到惡神惡鬼,從因果上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過去生中跟惡神惡鬼沒有惡緣,他們不會找麻煩;來找麻煩,皆是過去今生得罪過他們。 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應是諸惡皆消滅。 長行文裡講得清楚,在旅行未出行之前讀《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滿萬遍,所過之處「應是諸惡皆消滅」。至心稱念,非常重要!真心稱念,思惟菩薩的功德,效法菩薩的行誼,鬼神不但不惱害,還要保護。 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
世尊勸導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觀世音菩薩當然到處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的行誼。現今社會為何不能安定?疏忽了心理建設,人人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爭名奪利。孟夫子說:「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我們現前的世界,正是孟夫子所講的情況。故消除災難一定要靠心理建設,人人都懂得孝道,皆能以孝敬心待人接物,以大慈大悲之心幫助一切眾生,世間的災難立刻就會化解,災禍煙消雲散。
佛法沒有什麼奧祕,無非是一個「孝」字而已。佛經常講虛空法界是一體。佛教導我們心量要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方是「孝」的深義!佛家的修學始於孝道,而終於孝道的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孝道還欠缺一分,只有諸佛如來的孝道才真正圓滿。
世尊滅度之後,何以把教化眾生的重任託付給地藏菩薩,道理就在於此。誰是地藏菩薩?誰懂得孝道,能修持孝道,能發揚孝道,那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無邊身。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是地藏孝行的發揚光大。我們以孝親尊師之心,孝順尊敬慈悲救度一切眾生,那就變成觀世音菩薩。孝敬要依理性,不能依感情,那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表智慧,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用感情。普賢菩薩是把孝親尊師、大慈大悲、智慧落實在生活行誼上。此是中國佛法的特色,四大菩薩為大乘佛法教學的四大支柱,缺一不可。
世尊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也是教導我們流通。本經所講的,全是我們現前的事實。我們要禮請善知識,為一切大眾宣揚本經。自己要真正做到,依教修學,才能消除業障災難。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造像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讓一切眾生有聞名見像的機緣。但必須要知道,佛法盛行的時候才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因為大眾聽到地藏名,見到地藏的形像,能生起孝親尊師、效法菩薩行願之心,從而啟發眾生的善念,功德殊勝。若佛法衰微無人宣揚,大眾把佛菩薩形像當作偶像,不能說沒有功德,只是現前功德得不到。形像一歷眼根,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功德在此。
何時建造佛像最為適宜?經教普遍宣揚之後大眾知道,塑造佛菩薩形像給人帶來正知正見,那功德就無量無邊。因此,我們對大眾進行機會教育,非常重要!佛門所有一切設施,皆有很深的教學內涵。不但佛菩薩形像,一切建築,一切供具,皆有其表法的義趣。
「若能以此迴法界」。如何迴向法界?拓開心量而已。世間眾生念念皆為自身的利益,矛盾衝突永遠不能避免。若把心量拓開,問題就解決了。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家,任何佛剎的眾生見到都會很親切。
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的身相。哪一天忽然覺悟到盡虛空遍法界皆是自己,就證得清淨法身。證得清淨法身,業報之身立刻就轉變成圓滿報身。智慧現前,圓滿報身是智慧之身。我們就生活在真實智慧之中,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此身就是報身。我們以愛心幫助一切眾生,那是千百億化身。
此品所說的皆是我們現在生活環境的事實真相。佛所教給我們的理論方法,正是我們迫切需求的,世尊此地都為我們做了說明,真乃慈悲到極處。末法九千年,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奠定的基礎才堅固踏實,以此基礎來念佛求往生,決定得生淨土。「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恆沙諸國土。
我們敬仰觀世音菩薩,就應當效法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對於恆沙國土,普遍宣揚《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應當學習弘揚。尤其是《地藏經科註》註得非常好,我們學習弘揚本經,有此註解做參考足夠了。科註引經據典,蒐集很多的資料。我們弘揚時,可以蒐集一些最近的感應事例,增強聽眾的信心。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