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28 09:26:32瀏覽68|回應0|推薦0 | |
地藏經講記(29)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本品開端,科註有段精采的概敘:「謂見地藏之像,聞地藏之名,無不獲大利益。例同觀音,聞名、見身、心念者,皆能滅苦。見身致禮,即身業機。聞名故稱,即口業機。身口由心,即意業機。機感既成,冥顯自應。」此中之義理很深。見到菩薩的形像,聽到菩薩的名號,是否真能滅苦?是真的,然不是現在,而是將來。現在種的是因,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眼既見相,亦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其利益不可思議。此利益何時得到,則要看心行何時與菩薩相應,若相應,利益就能現前。雖見像聞名,心行與菩薩不相應,其利益不能現前。 見到菩薩禮敬是身業;聞名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是口業;身禮拜、口稱名皆起於心,是意業。三業相應自然感應道交。菩薩之應有顯冥之別。我們通常講,功德利益不能現前是冥應,功德利益現前是顯應。顯應是禮敬稱名,與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以及心行與菩薩相應。雖然也禮敬稱名讀經,若思想、行為與經不相應,經上所講的皆沒有做到,則佛菩薩之應不顯著,即是冥應。那現前依然要受苦遭難,甚至於還一樣要墮落,照舊搞六道輪迴。是故不能說沒有感應,而是感應的力量很薄弱,波度不強而已。我們煩惱習氣的波度很強,故顯示不出佛菩薩之加持。若真正能依教奉行,所感的力量很強,佛菩薩回應的力量自然也很強,因此現前就能非常明顯地轉業。 本經前後照應得好。經文一開端,佛放大光明雲,結束時又放大毫光相。佛在這一會上,前後都放光。在許多大乘經典中,經上所說的放光通常只是一次,放光兩、三次的較為希有。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爾時」,是世尊講完依教修行者得到堅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天王天神的擁護之時。此時,釋迦牟尼佛從頂門上放光。科註云:「自爾時至告諸大眾,皆經家所敘之文。」經家是集結經藏之人,敘述其時之事,記錄當時之狀況。「恰於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為證前起後,令諸眾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也。」此是說明世尊放光之用意。「證前起後」,前面在「忉利天宮集會品」,世尊曾放大光明雲,此處又放光,前後呼應。大眾聽經至此接近圓滿,此處之用意在於令大眾見到瑞相而開悟。悟什麼?世尊自始至終都是講我們的自性,正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本經所說的,都是講六道三途之狀況。六道三途從何而來?乃自性之所變現,沒有離開自性。 「頂門」是頭頂。從頭頂放光,不是常光,是放光現瑞。頂門放光表一切種智,與世尊在楞嚴會上放光現瑞之意相同,我們要能體會瑞相之意。「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者。」此是令我們悟入其意。我們修學要從地藏法門學起,地藏代表心理建設,若非善心,修學就無從學起。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是比喻智慧德能,真心含藏無量的智慧德能。如何將自性智慧德能開發出來?用孝敬來開發。我們必須認知,一切有情眾生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自己父母就要懂得孝親,既是未來諸佛就要懂得尊師,方是孝敬之落實。我們以孝順心、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心轉變了,就轉凡成聖。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放光共十六句,三十二種毫光。毫是白毫,佛眉間有兩根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讚佛偈曰:「白毫宛轉五須彌。」佛的報身很大,兩根白毫盤旋在一起,宛如一顆寶珠嵌在眉間,大如五座須彌山。佛的白毫常常放光。科註云:「毫相是一,即用之體。光色不同,即體之用。」說明此十六句是同一件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此即是《華嚴經》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境界。三十二種毫相光表「多即是一」,毫光裡種種顏色,各不相同表「一即是多」。「一」是體,「多」是用,體雖然是一,其作用不同。科註引《法華文句》,用五色來比喻五道,青色比喻地獄因果,黃色比喻餓鬼因果,赤色表畜生因果,白色表人天因果。此地分大色、小色,小色相是比喻二乘,大色相是比喻菩薩;短的色相比喻別教菩薩,長的色相比喻佛的因果,佛的因果就是圓教的菩薩。 「諸文開合隨意」。若能隨文入觀,則對經文之講解廣說略述,深剖淺析,或開或闔,無不「隨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所謂「法無定法」。這與《華嚴經》中表法的義趣完全相同,隨自己之見地而拓展。看得深,解得就深;看得廣,說得就廣。深廣要契機,佛菩薩說法可貴之處在於契理契機。契理是與性德相應,契機是適合聽眾之根機。 「白毫相光」。眾生都認為白色是本色,而佛恆順眾生,也說白色是本色。一張白紙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若是彩紙,畫就不能隨意。唯有白色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故用白色來表本色。科註引《大智度論》云:「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佛的白毫在兩眉中間,放光時超越琉璃。如來白毫相是如何來的?修布施所得。布施的正是其所需要,布施得很自在,恰如人意,此種因行能感得白毫之果報。「起自在業因緣」,佛得大自在。我們為何得不到自在?修布施時考慮太多,想布施又不敢布施,得的果報就不如意。 佛教一切眾生要修布施。布施就是捨,即是放下。一切皆能捨盡,此人就成佛。雖捨,而捨得不乾淨,此人是菩薩。完全不懂得施捨,則是凡夫。捨的範圍非常廣,內要把「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捨盡,外要把「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統統捨盡。能捨掉,就超越輪迴,因為輪迴是自己的貪瞋痴慢疑惡見所造成的。 佛教導我們要捨,所依據的理論是「萬法無所有,三心不可得」,此是把事實真相全部說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外面所有的現象、五欲六塵無所有,怎麼可以得到它!希求想得到它,錯了!此一念起來就是搞六道輪迴。能得之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佛教導我們正常的生活就是萬緣放下,身心世界皆不可得是佛之境界,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境界。我們內有得的念頭,外以為一切法皆可得,此是迷惑。「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此意很深。如何才適可前人之意?行布施,令其覺悟,才是適可人意。不是他想財就施財,那是滿他貪瞋痴之意,則與性德完全相違背。 《涅槃經》有個故事。一天,歌利王出外打獵,遇到一位修行打坐的菩薩。國王帶去的許多宮女見到菩薩清淨莊嚴慈悲,即向菩薩請教。國王看到怒氣沖沖,將菩薩凌遲處死。菩薩無絲毫怨恨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了。而且菩薩還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佛說當時被割截身體的菩薩,即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即憍陳如尊者的前身。彼此之怨化解了,再次遇到,關係就處得很好。世間人遇到小小不如意事懷恨在心,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永無終止,非常可憐。忍辱仙人對歌利王布施什麼?布施慈悲忍辱,布施禪定智慧,此才是「適可前人意」。因而得相好,得白毫相。 「大白毫相光」,大比前面意思更殊勝。此三十二句十六對,每對後面皆加一個「大」字,其意雖都相同,然後者更為超勝。 「瑞毫相光」,瑞是祥瑞。古時以玉做為祥瑞之標誌,也用玉器做信物,就像現在所用的憑據一樣。此地之「瑞」表地藏菩薩給六道眾生的憑信。六道承地藏菩薩威神之力,依照地藏菩薩所教導的理論方法修行,就能超越三途六道,此是祥瑞之憑信,稱為「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是瑞毫相光中最殊勝的,故冠之以「大」。 「玉毫相光」,代表六道眾生。玉是珍貴的寶器,古人非常重視。因為玉具有所謂溫潤之德,經過雕琢可做出許多的用具。六道凡夫性情躁急,故古時君子佩玉,時刻要保護它,就不能輕舉妄動,學玉的溫順,戒急躁,佩玉的用意在此。玉毫相光就是表六道凡夫,要捨六道的壞習氣,增長性德。自性德能是本具的,不是習氣,凡夫之習氣是長劫薰習而成的。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樣,可是各人習性都不相同。即使兩人彼此意氣相投,時間也不會長久。 諺語云:「花無百日好」,再好的花也無法保持三個月。以此比喻人與人之間相處,如同花開花落。「人無千日好」,千日是三年,處久了習氣皆現前,恭敬之心就衰退。如何才是長久相處之道?見性,性德流露就能長久。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有大學問,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持淡泊的態度。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則長遠,才能保持長久。過分親近,將來必定疏離,此乃天經地義之理。故玉毫相光所表的,是教我們淘汰習氣,培養性德,遠離六道,契入聖賢之境界。 「紫毫相光」,紫色在此地表雜類眾生獲益。雜類的範圍非常之廣,一切眾生習氣、染污、造業、果報皆不相同,然只要見到佛光都能得利益。得利益的大小,則因眾生之差別而異。 「青毫相光」,代表地獄。為何用青色來表地獄?科註解釋是表地獄黑業。地獄眾生見到佛光也是青色的。其實每類眾生所見的光相皆不相同,佛現的相是同一相,但各類眾生所見的不一樣。佛說話是同一音,各類眾生聽到的還是不一樣。其理經上講得很清楚,就是「境隨心轉」。佛示現的境界,眾生各個心念不相同,因此都轉變成自己受用的境界。但無論見到什麼樣的色相光,皆得利益。 「碧毫相光」,碧是深青色,碧綠。科註說:「表地獄中利根,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禪」。調達是提婆達多,他造作的惡業很多很重,墮在地獄。可是我們要知道提婆達多是菩薩示現,不是凡夫,好像唱戲扮演反派的角色。他演得很像,造作惡因也感受惡報而墮地獄。他是真的墮入地獄,在地獄裡有沒有受罪?沒有,「樂如三禪」。此是從反面教化眾生,示現給世間人看,惡不能造,造惡必定要受惡報。阿闍世王也是菩薩示現,臨終地獄相現前,還好懺悔得快,沒有墮入地獄。 唐朝的張善和,也是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此地講「暫入即出」,暫入不是真的入,地獄相現前見到了,見到之後立即懺悔。張善和的增上緣好,正在地獄相現前時,遇到一位法師從其門口經過,聽到喊救命。法師進來問是什麼原因?張善和是殺牛的,看到許多牛頭人向他索命。法師趕緊點了一把香遞到他手裡,教他大聲念阿彌陀佛。他念了幾聲阿彌陀佛之後,告訴大家,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故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這是說造作地獄罪業,根性利的知道懺悔回頭,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紅毫相光」,表畜生道,畜生道見到佛光是紅色的。畜生裡修行的很多,《物猶如此》記載的皆是畜生念佛。倓虛老法師往昔在香港佛七中講過一個故事,在溫州頭陀寺,有人送了一隻公雞來放生,這公雞很有靈性,每天跟著大家做早晚課,課誦完了牠就出去。往生這一天,課誦完了牠沒出去,大家都走了,牠還在大殿裡繞佛,香燈師就請牠出去。這只公雞也沒理他,站在大殿當中抬著頭看著佛像,叫了三聲就死了,站著往生。 「綠毫相光」,綠色是表三惡道,牠們見到佛光是綠色的。科註云:「總表獄鬼同入法流也。」三惡道的眾生見到佛光是綠色,皆能脫離惡道。這些畜生過去皆是修行人,臨終時正念提不起來墮落畜生道,所以是誤入惡道。雖墮惡道,畢竟善根還相當深厚,修行念佛還沒忘記,所以還有緣分接近道場,見到佛像,聽到念佛的音聲。 「金毫相光」,許多人見到佛光是金色的。此等眾生的善根一定很深厚,如經上所說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科註講此是表餓鬼,但餓鬼不一定都是說餓鬼道,可將之看作餓鬼的業因,餓鬼的業因是貪。「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佛常說一切眾生,不論是地獄、餓鬼、畜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無量劫來都曾經學過佛聞過法,都曾親近過諸佛如來,只是不聽教誨,隨順自己的習氣,依舊六道輪迴,不幸而墮三途。無量劫來薰習的種子多,善根還相當深厚,縱墮三途,遇到佛緣,善根就會現前。尤其是念佛法門,鬼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會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也見到金色光明。三惡道業障重,很難覺悟,果然覺悟了,不次於人道。阿彌陀佛度眾生是度九法界的眾生,故說三惡道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注照也是金色的。 「慶雲毫相光」。科註說:慶雲是「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徵也。」慶雲即是彩雲,像早晚看到彩霞一樣,它有很多顏色,表離五住煩惱。何謂五住煩惱?即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通常我們把煩惱分成這三類。說五住還是從這三類擴展出來的。 「見惑」為一住,「見一切處住地」,它不是俱生的,是從分別生的。「思惑」有三住,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皆稱為「愛住地」,是俱生煩惱,無始劫來的習氣。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生生世世累積的習氣,稱俱生煩惱。見思合起來為四住,是煩惱障,通常也稱為見思煩惱。塵沙與無明合為一住「無明住地」,這就變成五住。無明住地是根本,是屬於所知障,前面四住是煩惱障,合稱作五住無明,亦稱為五住煩惱。五住破盡了,就是如來果地。此地用慶雲毫相光來表法,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此境界《華嚴經》中說是圓教初住菩薩之境界。 「千輪毫光」。輪相之光,比散光圓滿得多,它代表說圓法,利益圓頓根性的眾生。一切眾生的根性,最難能可貴的是圓頓根性,所謂「一聞千悟」,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圓頓根性,就是《壇經》講的上上根人,根性比上根人還要利,這種根性的人少。有沒有方法培養自己成為圓頓根性?有,問題是自己肯不肯依教奉行來薰習。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性都是薰習而成的,佛法亦不例外,佛法因緣生。如何薰習?常常讀誦大乘圓頓的經典,不知不覺就變成圓頓根性。讀誦要理解,解後要依教修行,把經典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中,如此就不知不覺變成圓頓根性。所謂「說圓法,被圓根,入圓門,獲圓益」。佛家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說法如此,聞法亦是如此。「圓人聞法,無法不圓;圓人修法,無法不圓」。 何謂圓法?法法皆是圓法。不僅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圓法,世間所有一切法也是圓法。一圓一切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圓。「真實之際」,圓是事實真相。顯密教所說的大圓滿,就是圓法。圓法絕對沒有偏圓、淺深、高下之分,法法平等。《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菩薩所證的淺,等覺菩薩所證的深,淺深不二。初住菩薩所證的有等覺法,等覺菩薩所修的有初住法,如此才是圓法。 千輪毫光,是表輪相。科註云:「千輻之輪,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也。」無礙是《華嚴經》的境界。「彌綸周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整體,才是大圓滿,方是輪相的毫光。 「寶輪毫光」,寶輪與千輪是一個意思,此句著重在「寶」,表「五道具圓根者」之意。可見得圓頓根性是寶,因其接觸佛法,一生中決定成就。一般大眾接觸到佛法未必能成就,其原因在於根性、緣分不一樣。若具足圓頓根性,又遇到好的緣分,就決定成就。此地的緣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之緣無比殊勝。能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境界修學,就能成佛作祖,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大根性、利根性之人,接觸之後能信能解能行。不是這種根性,接觸之後,似信非信,或者信了不能解,解了之後不肯做。即使做的時候,疑慮重重,猶豫不決,依舊墮在妄想、執著裡。所得的果報,當然就不一樣。圓頓根性的人對事情看得清楚明白,事事利益眾生,自己清淨無為,纖毫不染。 「日輪毫光」。科註說,菩薩「從初發心,為度眾生,無有懈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於虛空,放智慧光明,滅邪見戲論。」此皆是從境界上說。心地愈清淨,智慧就愈圓滿,對於世出世間萬事萬法、業因果報都看得清楚。雖看得清楚,菩薩應世依舊是隨緣,所謂「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沒有絲毫勉強夾雜在其中。佛講經說法只是勸化,眾生悟了,就隨順其悟處;眾生迷了,即隨順其迷處,此道理很深。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學習,學得如佛一樣,在生活中才能得大自在。 「月輪毫光」,在此地表菩薩「具智斷二德,故能除五道熱惱,益四眾清涼。然此二輪,正表大士權實二智,照理鑑機也。」二輪就是日月。「照理鑑機」,實智照理,權智鑑機。機是眾生之根機,鑑就是觀,能隨順一切眾生的機緣而幫助眾生就契機。實智照理,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絲毫不迷,即是照理。理機雙契,方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 現今世間的「機」是危機,危機到極處。菩薩住世之目的是幫助世間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對世間人微妙的動態要善於覺察才能教人,故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皆是在觀照。四聖法界中,阿羅漢、辟支佛、諸佛菩薩,是民主自由開放,聖賢人有德有能,有慧有定,得其正面的受用。而在一真法界則是圓滿的開放,真正毫無限制,正如《華嚴》所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佛菩薩是智慧開放,達到究竟圓滿。可是凡夫不能效法民主自由開放,凡夫一開放即隨順煩惱。煩惱一定要約束,勿令其越軌,才能維護人身的安全、社會的安定。 《華嚴經》五十三參裡有殺盜淫,其殺盜淫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不但不墮三途,連十法界也不墮,真正高明到極處。假若凡夫要造作殺盜淫,就決定墮三途。隨順智慧而示現造殺盜淫不墮三途,此是何道理?譬如社會一般人殺人放火,判罪後立刻就關到監獄裡去,演員在舞台上殺人放火不犯罪,也無人去管他,因為那是表演,不是真的。菩薩做殺盜淫是表演,乃隨順智慧,世間人則是隨順煩惱。是故民主是對佛菩薩而言。若不是佛菩薩,民主就很危險。今天,民主自由是潮流,故佛菩薩順其自然,眾生民主就隨順其民主,眾生自由就隨順其自由,待到走頭無路之時,眾生也會覺悟回頭。 「宮殿毫光」。宮殿,用現代話說就是高大的建築物。我們看到「宮殿」就想到古時候的宮殿,則其高大的意思就表達不出來,而應想到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宮殿」在此地「表三途超出人天,顯五道同歸佛果,故現高顯之相。」三途地位最低,從三途出來生到人天兩道,即是高處,但這還不算高。「五道同歸佛果」,只有淨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能令地獄眾生一生成佛。無量無邊的法門,只有淨土法門最殊勝,愈是最殊勝的法門愈簡單,故淨宗的經論最少,僅五經一論,少才好學。 修學五經一論的任何一種,都能成就。從分量來說有大小的差別,《無量壽經》大,文字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小,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而所講的理論、原則、境界、成就,決定沒有差別。只要能依一種修學,都能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淨土法門真正殊勝之處。 「海雲毫光」,「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淨同源,苦樂無異,如海莫測邊涯,如雲原無分別,故知情生分別。法法條然,智入一無,事事平等,終於海雲,良有以也。」此是講佛放光這段經文,始從白毫歸結到海雲,其意義非常深廣。在第一品裡是把「大圓滿光明雲」擺在最先。此段放光,把海雲擺在最後,用意很深。顯示五道同歸淨土,入淨土就入平等法,就入一真法界。 我們回過頭來看整段經文。光色種種不同,實為一光。一光現如此多色相,實乃光從真實智慧而來。《般若》說「般若無知」,無知之智是實智,實智遍虛空法界,猶如海水一樣,遍滿大海。光聲電均是波動的現象,波是作用。水上之波浪,依水而生。諸佛菩薩放光,皆是依實智而起的光波、聲波、磁波。 實智是平等的,不是修來的,乃自性本來具足。我們迷了才變成無明,故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都是波。其波是依據無明,無明就是自性,迷了自性稱為無明,覺了無明則稱為自性,故無明與自性是一。然其作用顯現兩種結果,悟後是一真法界,得大自在;迷時是六道輪迴,苦難無邊。佛法之可貴是一念覺,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是迷悟之作用而已。實智是體,權智是用。體遍虛空法界,用也遍虛空法界。體是靜的,清淨寂滅;用是動的,變化無常。體無相,用有相。用就有波,有波就有相。有些現象我們肉眼看不到,佛五眼圓明能看到。我們看到光,聽到聲音,但看不到光波動的現象,也覺察不到音聲波動的現象。現代藉助於儀器,能觀察到音聲的高低和光波的長短。光之所以顯現不同之顏色,乃其波之長短不同耳。 現今世界紛亂,眾生苦苦,所發的波是貪瞋痴,其波不但強而且起伏大。我們念佛修定,發出的波和緩。緩和的波一衝擊貪瞋痴的波,我們的波強就變大了,惡的波度就在下降,如此才能把世間災難減緩延遲,其理在此。 我們念佛堂念佛的波,猶如電波一樣傳遍全世界,念佛的好處就在於此。我們在這裡念佛,全世界人都得利益,不僅是自利,而且還利他。我們發懇切的真心,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而念佛,是自利利他。佛經字字句句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大家更容易懂。現代科學所講的生化、物理、化學,佛皆在經典中表達得淋漓盡致,且講得究竟圓滿。佛法是一門高深的科學,現代科技無法解決的問題,佛法能徹底解決,此中決定沒有迷信。 於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諸大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第一句總結前面世尊放光現瑞。「微妙音」的含義無限深廣,一音含一切音,一一音中含一切事,故稱之為微妙音。佛以微妙之音,告諸與會大眾,包括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彼等皆是地藏菩薩教化的大眾。「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此是總結法會開始一直到現在所說的全部經文,皆是稱揚讚歎地藏菩薩。 「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人天是講天上人間,也是指六道。六道之中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共同生活體,釋迦如來用「六和敬」把一切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於不同的思想見解、不同信仰的眾生,幫助其消除種種岐見,融合成一個共同體。共同體就是一真法界,多元不同體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眾生最後都歸到一真法界,此是世尊高度智慧、善巧方便的教導,也是佛陀對我們的期望。特別是修學大乘,一定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學佛第一要拓開心量,要能包容一切,才能入佛門,才能懂得佛的教誨,方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不思議事」,是從體上做總結。為何種種不同能融合成一體?因為相、事、用雖有種種不同,理體卻是一個,故能歸一。就像大海,海是體,海裡的水泡千千萬萬,每個水泡雖然不同,皆依大海而起。眾生迷失,不知體是一,所以才起種種誤會。若知體是一,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縱然是冤家對頭,也是一體,離開了理體,何來現相!真如本性不可思議。 「超聖因事,證十地事」,此是講行,亦是結宗。宗就是修學的方法和綱領。「超聖因」是菩薩所修的因行,「證十地」是修因證果。十地即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此不僅是世尊在地藏法會所說之法,而且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乃至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說之法,也不能超越此總結! 我們明白結語之意,就會懂得人與人如何相處;懂得人與大自然如何相處;懂得人與鬼神如何相處。這三方面,一方面有過失就會造業。三方面處得融洽,就是修積功德。佛講經說法就是說明這些事實真相,教導我們如何與人、與物、與事、與天地鬼神和睦相處,這正是現代人追求多元文化的目標。其目標皆在大乘佛法裡,希望大家對於大乘經典要細心體會。 我們若不能切實去做,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就體會不到。佛家的經典,字字句句含義都深廣無盡,皆依修持功夫之不同,而有契入之深淺。有一分功夫,就有一分見地,就能契入一分。沒有真實功夫則無法契入,而真實功夫要從斷惡修善做起。「超聖因事」、「證十地事」是要我們做到,「不思議事」是要我們體會,「人天利益等事」是要我們學習。是故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大用,「畢竟不退」無上菩提之事。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觀世音菩薩也是本法會聽眾之一。他聽到世尊極力讚揚地藏菩薩,他站起來代表菩薩眾,也恭敬讚揚地藏菩薩。 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眾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 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而稱著於閻浮提。觀音菩薩在此讚歎地藏菩薩「具大慈悲」,由此可知,地藏菩薩之大慈悲心不亞於觀世音菩薩。「於千萬億世界」,千萬億是形容詞,形容無量無邊的世界。「化千萬億身」,任何地方有眾生就有地藏菩薩在。 「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功德與福德我們要辨別清楚。斷惡修善、依教奉行,是福德還是功德?若有四相,所修的是福德,出不了三界。若離四相,即是功德。佛教我們要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諸善事」,就是功德。我們現今起心動念還有我執,念念都是為我。總是把我擺在第一,所謂修行都落在福德一邊,不是功德。我執是輪迴的根本業因,只要有「我」,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修再大的善業也是六道裡享福,福享盡了還要墮落。六道是由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執著破了,六道就沒有了。進一步將分別也捨掉,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是如何形成的?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破一品無明,境界就提升一層,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妄想完全捨除,就證得了大圓滿,即是圓教如來的果地。事實真相我們明瞭之後,才懂得世尊教我們離四相之用意。四相不能不離,不可不離,不離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 修行證果要靠自己努力,任何人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大慈大悲也束手無策,此是自己的事情。十法界十條道路擺在面前,佛給我們說明,讓我們自己選擇。我們若隨順煩惱習氣,走的是三惡道。真正覺悟了,捨離一切煩惱,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則成就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此是講地藏菩薩,特別在六道中勤苦的教學,以圓滿的智慧、善巧方便幫助眾生,特別是幫助惡道眾生。 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讚歎地藏菩薩,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無一不讚歎地藏菩薩。「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地藏菩薩功德都說之不盡。地藏菩薩的功德就是孝親尊師的功德,孝敬是修學的大根大本。觀音菩薩是孝敬的發揚光大,沒有根本,發揚光大從何談起! 故學佛從「孝親尊師」學起。現今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迷失了地藏,不懂得孝親尊師。一個社會的安危、治亂、禍福,根源在家庭,而家庭的根在夫婦。夫妻結合,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要對整個社會負責。夫婦不合,家庭就破碎;家庭破碎,社會就動亂,全世界的人就會遭殃受罪。佛陀教育重視在家庭,儒家講求「敦倫盡分」,現代大眾疏忽了家庭教育,乃是整個社會動亂、災變的根源。知道災難之起因,就知道如何防範救拔了。 一家人相聚固然有多種因緣。佛告訴我們,人與人之相聚有四種因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恩恩怨怨永無休止。因此,我們要接受聖賢教誨。縱然一家人是報怨而來,若有智慧,懂得盡孝,就能化解怨結,做到一家人互相尊重親愛,解冤釋結,培養恩義,家庭自然和睦興旺。此正是地藏菩薩教化眾生基本的理念和基礎的課程,其功德利益,即使三世諸佛都讚歎不盡。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 「向者」,其中含意有遠、有近。近,就是本品的文字;遠,是讚歎品初的文字。 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觀音菩薩為我們啟請。「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現在」是指當時參與法會之會眾,「未來」包括我們在內。請世尊為我們再介紹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之事,目的是讓天龍八部、護法鬼神,「瞻禮得福」。瞻禮是生起孝敬之心,此心一生就得福。鬼神生心,鬼神得福;我們生心,我們得福。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觀音菩薩與我們世界的緣分很深。「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學佛就要懂得跟一切眾生結法緣,不可以結情緣。「情」結於一生,生生世世糾纏不清,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受長劫的苦報,決定不能為之。法緣是幫助他人認識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不生愛憎,就是法緣。若有歡喜、討厭,就變成情緣,非常可怕!自古以來,多少在家出家的大德與一切眾生結緣,把法緣轉變成情緣,因而墮落的太多太多了!故大乘菩薩沒有相當的定慧,反而不如小乘。小乘是不講經、不說法,遠離社會,獨善其身,不容易墮惡道。大乘菩薩與大眾在一起「和光同塵」,若自己沒有定慧,不能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依舊隨順煩惱習氣,無有不墮落者。即使講經說法,修一切善事,也都變成有漏的福報。 「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此是世尊讚歎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與我們世間確實有大因緣。十法界的眾生,尤其是六道罪苦眾生,當遇到大災難之時,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脫離災難。此是有理論根據的,最重要的是「一心稱念」,才能化解災難。災難是怎樣形成的?是一些惡念、惡習波動現前的現象,一心稱念的心是清淨平等的,發出的波與起伏不定的波相互干擾。若一心稱念的波力強,就能干擾惡波,而不為其所干擾,清淨平等的波就把惡念惡習的波減弱,災難現象就化解了,其理在此。 「聞名見形」,是緣。「戀慕讚歎」,「戀慕」是向佛菩薩學習,是依教修行。「讚歎」是稱揚諸佛菩薩,宣揚佛法,是弘法利生。聞名見形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這樣的人「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此是指還沒有發心出離六道十法界的眾生,在人天裡一定會遇到善友,為其做增上緣。有善根福德的人遇到善知識,皆能生信心、能理解,依教奉行,即是勝因。「因果將熟」,是真正覺悟了,覺悟天上人間福報不可以久享,享福之中不知不覺就造業,故能捨棄自己的福報,專修淨土,因而就「遇佛授記」。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眾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觀音菩薩的慈悲,與地藏菩薩無二無別,皆是憐憫苦難眾生,天龍八部若是不聽經聞法也造罪業。世尊在此教導觀音菩薩,其實也就是教導與會的大眾。「聽」是諦聽,「吾」是世尊自稱,「宣說地藏不思議利益之事」。 汝當諦聽。吾今說之。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大眾的代表。這段話很重要,說明了一個事實真相!生天,天人雖有福,但終有享盡之時,福享盡就死了。天人壽命雖長,不能無終,六道皆有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皆具足。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有生死,依然不究竟。不但天福會享盡,而且天人壽命盡了之後,還會墮三惡道。科註云:「三界諸天,各乘宿業」,三界是指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總共二十八層,都「各乘宿業」。 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天人福報大小也不相同,與人間一樣。假若天人福報不是很大,臨終時阿賴耶識裡的惡習種子還會起現行而墮惡道。佛常說,臨命終時,業力現前強者先牽,哪個念強,就隨著那一念去投生。故臨命終時,善念強就生善道,惡念強就墮惡道,不是閻羅王判定去哪一道,是自己的念頭在牽引。愚痴念強,去畜生道;貪愛的念強,去餓鬼道;瞋恨的念強,去地獄道。由此可知,若我們最後一念,是念佛的力量強,就往生淨土。這一念要靠平素培養,臨命終時才會起作用。 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往生絕對沒錯,理上講得通,事上很少有。真正有幾個人是過去生中宿善的力量強,一時迷惑造作惡業,臨終時有人提醒,宿根起作用,這才往生,絕非僥倖。是故我們一定要在平常努力,加緊地培養,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大事因緣。 「五衰相現」。五衰相,經中說有兩種:「小五衰、大五衰」。小五衰:一是身體的香味沒有了;二是身上的光微弱了;三是洗澡的時候水沾在身上;四是在境界裡起了微細的貪戀心,有一點染著;五是有眨眼的現象。此是小五衰,福報快要享盡。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