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七集) 
2018/06/22 09:09:01瀏覽35|回應0|推薦0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七集) 

 

2009/8/17  台灣  檔名:12-047-007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五頁倒數第三行。

  【言五止者。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謂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俗諦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虛蕭然無寄。能緣智寂所緣境空。心境不拘體融虛廓。正證之時因緣俱離。】

  我們看到這一段。今天我們正式學習五種止,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照見,五是數字。實在講,應當放下的無量無邊,大師從經論上把它分成五大類,每一大類都是無量無邊。為什麼要放下?前面都說過、介紹過,這個地方大師不厭其煩,還是要處處提醒我們。第一種叫『照法清虛離緣止』。照是照見,像《心經》裡面所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是照見萬法,清虛就是空的,跟《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是一個意思,「照法清虛」。所以法,世尊常講,從緣生。緣當然有因,因是什麼?因是法性。法性遇到緣就現相,遇到緣能生萬法。因是不可得的,清虛!所以法雖然是森羅萬象,實際上也不可得,它體是清虛。所以法,實實在在講,也是清虛,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實際上是清虛的,這個地方給我們講清楚了。所以緣不要執著。世尊教化眾生,講經說法,不得已用的這個名詞。名詞含義很深,重要的是我們要能懂得它的含義,不要執著言說、文字,乃至於起心動念都不要執著,不要去想它。為什麼?它不存在,你想它幹什麼?這一想,麻煩就出來,愈想愈錯,錯到最後,回不了頭來。這是在現前社會當中,我們處處都能看見,那叫苦不堪言,這很可悲,也很可怕。

  為什麼叫我們把緣放下?下面說出來,『謂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佛依二諦而說法,一個是真諦,一個是俗諦。真諦是什麼?講諸法、一切法的真相,這叫真諦。真諦是誰見的?是諸佛菩薩親證的,他們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們見到了。六道眾生沒見到,迷了,迷了本性。四聖法界也沒有見到,為什麼?他不是用真心。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依舊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跟六道沒有兩樣,都是用妄心。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六道眾生愈迷愈深,四聖法界是真佛弟子,不是假的,真正是入了門的弟子。我們中國人習慣講入門、登堂、入室,入室是傳法弟子,那是傳人,繼承人。在佛法裡面,阿羅漢是入門,你看見思煩惱,他把見惑、思惑統統放下,證阿羅漢果,成正覺。

  學佛所求的是什麼一定要曉得,你把目標方向搞錯,你這一生學佛是白學,佛法你得不到。所以學佛的人,你學的是什麼?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法所修學。通常經典上用梵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以翻的,沒有翻,還是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叫尊重不翻。這是所有學佛人,他學什麼?就是求這個終極的目標。這句話裡,三個階段,無上正等正覺,第一個是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三個階段。阿羅漢得正覺,六道凡夫有覺,不正,為什麼不正?他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那個覺就不正,不能稱為正覺。說得嚴重一點,那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的標準是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佛經裡面常說的「三界九地」。見煩惱,見惑,你的見解錯誤,有八十八品,八十八品見惑。思惑是你想錯了,你思想錯了,有八十一品。見惑八十八品斷盡,才證得小乘須洹陀,大乘,《華嚴經》裡面講的初信位的菩薩,你入門了,正式入學,是佛的學生,還沒成就。佛的小學,小學沒畢業,才一年級。小學要念幾年?十年級,你看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十信,十信是小學畢業,這是小學,這個我們要知道。小乘初果,這都是真正的、正式的佛弟子。你沒有到這個境界,你還沒入門。我們曉得,你走到佛的大門口,沒有進去,大門口就不錯了。

  我們這麼多年來,常常勉勵同學,也勉勵自己,我常講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我常講,講了十幾二十年。有沒有入門?沒有入門,這要知道,這只到哪裡?到門口,沒有入門。所以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難!入門,你就是聖人,小聖,入門是什麼?一年級。入門的條件是什麼?八十八品見惑要斷盡,這沒有帶業的,跟淨土不一樣,這個不帶業,必須斷盡你才能入門。可是我們常講沒入門,在門口,在門口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是決定成就。那就是什麼?你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淨土殊勝,入華嚴境界可不簡單,沒帶業的。他拐個彎就入華嚴大堂,從極樂世界轉過去,轉個彎,先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到華藏世界。真是諸佛如來法門有方便,善巧方便,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我們怎麼辦?我們知道難,斷見思煩惱是真難,但是我們必須要勉勵自己,做到我講的這十六個字,到門口,這我們能做到,不是做不到。怎麼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正法久住,為弘法利生,就轉過來,不要求自利,念念利他,你的頭腦才清醒,你才不迷惑。眼前這些六塵的誘惑你才不會動心,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色聲香味觸法圍繞著你,你不會動心,為什麼?你清楚、你明瞭。可是如果有自私自利,你就不能不動心,你肯定還是被外頭境界轉,你這一生念佛念得再好,也是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能不能往生?沒有把握,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真正想往生,這個世緣要放下,娑婆世界一樣都帶不走。這裡跟我們講得更清楚,樣樣都是假的。我們要學佛菩薩,學得不像,學好多就做好多,一定要學,認真努力去做。學什麼?學佛的行誼,就是前面講的四德裡行為世則第二條,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心態工作,怎樣待人接物,學這個。

  這些我們在二十多年前,我住在美國的時候,我就把它總結出來二十個字,學真誠、學清淨、學平等、學正覺、學慈悲,心要用這個心,念念不違背,這就叫發菩提心,這就是菩提心。違背這個,你的心不真誠、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沒有正覺,沒有智慧,念佛不能往生。什麼原因?念佛往生,《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三輩九品往生第一個條件是什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你們去查經,上輩往生是這個條件,中輩還是這個條件,下輩也是這個條件;修其他法門,將功德迴向往生淨土,還是這個條件,這太重要。所以四十八願,十八願是一向專念,十九願是發菩提心,連在一起,發心多重要。尤其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那是發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所以往生是發心為第一,不能不知道,我們要謹記在心頭,要認真的去幹。

  佛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種心在日常生活當中鍛鍊。我們無始劫以來用的是妄心,妄是虛偽,我們對人、對事是不是用真心?真誠心是永恆不變。我們的心常常變化,今天高興,對你很好,喜歡你;明天討厭你,趕快把你趕走,妄心,真誠心不是。清淨心不受染污,外面的境界,我們六根接觸,見到那個人行善,歡喜;見到那個人作惡,討厭,這是什麼?這是你的心不清淨,你被染污。清淨心怎麼樣?見人行善,見人作惡,如如不動。古人有個比喻好,「用心如鏡」,像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行善的,鏡子照到;造惡的,鏡子照到,鏡子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沒有執著。諸佛菩薩用心就像鏡子,他照見。我們凡夫用心就不像鏡子,像照相機的底片,照一個落一個痕跡,照一個又落一個痕跡,落得太多,那心就一塌糊塗。我們要學著什麼?不落痕跡,就是真心,學照見,無論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

  佛門有個公案,過去老和尚常常講給我們聽,那是什麼?那是佛經上的一句話,兩個法師聽了,產生不同的意見,就發生爭論。爭論不能解決,就問老和尚,把經裡面他所理解的向老和尚提出報告,老和尚聽了說,「對,你對」。他很得意,出去跟另外一位法師,「老和尚跟我印證,我講的是對的。」那個不服氣,他也去找老和尚,把他的看法、想法跟老和尚說,老和尚說,「對,也對,沒錯」。這一部經,我們看古人的註解,就常常有這個事情發生,甲的註解跟乙的註解,註這段經文意見完全相反,有。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沒有道理還能流通嗎?還能流傳後世嗎?你從哪個角度去看都正確。像這個杯子一樣,你從這邊看,凹進去;從這邊看,凸出來的。人在這邊看,凹進去的,沒錯;那個從這邊看,這凸出來的,也沒錯。他只看到一邊,沒看到兩邊,老和尚給他印證,都對。瞎子摸象,摸到腿,象像什麼?象像一根柱子,對不對?對,摸到腿,真像個柱子。摸到尾巴,象像個掃帚,尾巴像個掃帚,老和尚說,對,沒錯,是像個掃帚。摸到肚皮像牆壁,沒錯,是像牆壁。你就知道,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他面面看到。他們都走了,老和尚旁邊站著一個侍者,問老和尚,「老和尚,怎麼他們兩個人說的不一樣,你怎麼說都對?」老和尚看看他,「你也對,你也沒錯。」我們要學這一招,這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心現前。老和尚是性相圓融,眾生沒有這個能力,著相,只看到片面,沒有看到全體。

  所以事理,理其深無底,事複雜,非常繁雜。什麼人能把它的頭緒理出來?那可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真正修行人,覺悟了,覺悟了見到真諦,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佛經的名詞叫諸法實相,見到了。那你跟他相處,沒有一法不善,法法皆如,法法皆善,「人之初,性本善」。有沒有變成不善?沒有,性從來不會改變。不善的是什麼?不善的是相,法相,不是法性,法性永恆不變,本性空寂。法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精神、物質是從法性變現的。法性之體空寂,法性變出的法相,它怎麼會真有?所以底下講,『俗諦之法似有即空』,你看「似有」,好像是有,其實是空。這個道理,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愈來愈明朗,這是我們的解悟,我們沒有證得,不是親證。但是佛菩薩在經教裡所講的,我們現在聽懂了,確確實實「似有即空」。即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法,一定要知道。你要是把這樁事情搞清楚,你對於一切法一點貪戀的心都沒有,為什麼?空的。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能行菩薩道。菩薩道是這種似有在你面前,你就會運用得非常恰當,這是善巧方便。用它什麼?幫助自己覺悟,也幫助有緣眾生覺悟,這就用得恰當。幫助自己修行、開悟、證果,幫助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幫助他斷惡修善,自他兩利。如果不明瞭,那你在這些似有之法裡面分別、執著、造業、受報,那就搞三途六道,那就苦不堪言。這些苦,或者這裡面也有樂,那個覺悟的人看到,作夢,不是真的。真諦之法、俗諦之法都不可得,真俗都不可得,似有即空。這十六個字,我們要好好把它記住,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俗諦之法似有即空」,你的心就平了,你的心就恢復清淨,你的心漸漸向平等的境界去走,平等是佛的境界,清淨是阿羅漢。

  『真俗清虛』,虛就是不可得,『蕭然無寄』,這八個字跟我在《般若經》上的總結是一個意思,就是「一切法」,真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清虛」是講它的真相,諸法實相,清淨虛無;「蕭然無寄」是講它無所有,畢竟空;最後不可得是對我講的,一切法不可得,包括我的身體,包括我所擁有的一切,我、我所,我、我所都不可得。你要以為有,錯了,那就是分別執著生起來了。分別執著從哪裡生的?以為有,以為是真的,在這裡面起什麼念頭?起控制的念頭,起佔有的念頭。要不要控制?不要控制,控制錯了;要不要佔有?不要佔有。「我留這個身體在世間,我還要生活」,你要記住,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沒有覺悟是凡夫,業力支配你,你命裡有的,到時候它就有;命裡沒有的,不要去求,求也求不到。求諸佛菩薩加持你,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不求也加持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佛菩薩的加持是平等的、是普遍的,沒有特別照顧哪個人的,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像雨水一樣普潤眾生,這是佛菩薩。最重要的,我們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這要靠佛菩薩,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現在雖然不在世間,留下這麼多經典,我們天天不離開經典,就是不離開佛菩薩;不離開世間典籍,就沒有離開世間的聖賢,這是多麼快樂的事情!

  孔老夫子一生最憂慮的事情是什麼?道、學,道不能不修,學不能不講。不修道、不講學,社會就會亂。今天整個世界動亂,原因是什麼?把道丟了,學也丟了,不講學了,不修道了,人心沒有皈依,隨著妄想習氣,那還得了!隨妄想習氣造無量無邊罪業,他知不知道?不知道,果報現前,他是什麼態度?怨天尤人。果報現前,老天爺對不起我,大自然環境對不起我,一切人對不起我,父母對不起我,兄弟對不起我,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造罪業,你不知道是自己業力感召的,與天地鬼神沒有關係,與別人也沒有關係,你怎麼可以抱怨他們?覺悟的人遇到這些事情,古聖先賢、老祖宗說得好,「反求諸己」。我們遇到困難、遇到災難,認真去反省。從前好,諸位要是看歷史,如果說是這個地區發生重大的災難,今天講的自然災害,頭一個,皇上、帝王齋戒沐浴,做反省的功夫,做表率給天下人看。人人反省,我哪些地方做錯?哪些地方想錯?哪些地方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不善業感來這麼大的災難?認真去想。想出來之後,懺悔。懺是說出來,把自己錯誤的地方說出來,讓天下人都知道,然後把這些錯誤統統改正過來,災難就沒有了。我們看中國歷代帝王個個都這樣做法。現在呢?現在我們把自己東西丟掉,學外國人,外國人講科學,學外國人,說這是迷信,不再講了。殊不知科學解決不了問題,中國人這一套能解決問題。為什麼?跟《華嚴經》上講的道理相應,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一個清淨圓明體,真就是體,俗是現象。

  萬事萬物說不盡,自性是一個,自性裡面的功能見聞覺知永恆不滅。日本江本勝博士用水來做實驗,發現水有見聞覺知。我告訴他,所有萬物統統有見聞覺知。為什麼?它是現象,現象從哪裡來的?從自性變的,自性有見聞覺知,所有變出來的現象也有見聞覺知。人有,動物有,植物也有,現在實驗的礦物也有,水是礦物,我告訴他水有,泥沙、石塊統統都有,乃至於虛空都有。虛空是現象,它能沒有見聞覺知嗎?它要沒有見聞覺知,它怎麼能傳遞見聞覺知?肯定有,它沒有,不能傳遞。江本博士實驗是用玻璃管,裡面裝水,那跟我們的念頭總是有一段距離,這距離是虛空。水放在那邊,說我愛你,我歡喜你。這個念頭達到水那邊,這個空間你說有沒有?它要沒有的話,就沒有辦法達到那裡,肯定有。在理上講,我們《華嚴經》前面讀過三種周遍,也就是我們這一起心動念,「周遍法界」,第二個「出生無盡」,第三個「含容空有」,空是虛空,虛空有,有是萬物,能生萬物。一切萬事萬物,包括虛空,同一個自性,自性清淨圓明體,同一個體。自性,佛跟我們說,本自具足,具足是樣樣不缺,智慧具足、德行具足、能力具足、相好具足,無論你說什麼、想什麼,它沒有一樣欠缺,它樣樣具足,那是自性萬德萬能。而且小到微塵,大到世界,我們講星球,統統都具足這三種周遍。我們一個念頭,無論是善念、是惡念,遍法界虛空界裡面,那些修行人,那些心地清淨的人,能不能收到我們的信息?統統收到。什麼時候收到?立刻就收到,沒有時間的差距,沒有時差,沒有空間的距離,這是事實真相。

  《華嚴經》就是跟我們講這些道理,講這些事實真相。所以方老師告訴我,這部經是全世界哲學裡面最高峰,這是方老師的話。我平常在外面介紹,我不是這個說法,佛經是高等哲學。我們學了這麼多年,五十八年,明白了,真的明白了,不但是高等哲學,是高等科學。你看它講宇宙、講萬法,是不是有科學?講空間、講時間、講速度,都是科學,高等科學。所以我總結佛法,我說佛法講五樁事情,對一切眾生普及教學的是倫理、道德、因果,這是普及的;對根熟的眾生,那就是上根利智,跟你講科學、講哲學,都講到登峰造極,你能不佩服、你能不讚歎嗎?而這些東西講到最後統統是自己,不是講外頭東西,講自己。釋迦牟尼佛講自己,阿彌陀佛也講自己,毘盧遮那佛還是講自己。自己是誰?就講到我們自己本身上來了,自他不二,原來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東西要不要學?不能不學,因為與自己的關係太大、太密切,簡直不能分。真正學了大乘教,才曉得整個宇宙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自性之外,沒有一法可立。到這個時候,你的慈悲就遍法界,你的善意滿虛空,不是一個世界,周遍法界,慈悲善意周遍法界。

  『能緣智寂,所緣境空,心境不拘,體融虛廓』,句句講的是事實真相。能緣是智,所緣的是境界,境界裡面有物質境界、有精神的境界。佛法用了兩個字,精神境界是心法,物質的境界是色法,色法是講物質,心法是講精神,這是世間的學術,把宇宙之間一切法用這兩個名相統統包括了。這兩種都不可得,精神現象是能緣,這個「智」是什麼?是分別、是執著,不可得。所緣的?所緣的是境界,境界是剎那生滅。彌勒菩薩給我們講生滅的速度,總的來說,總不外乎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所以彌勒菩薩講,這極其微細的境界不可執持,你沒有辦法執著它,你沒有辦法保持它,持是保持,執是執著,你沒有辦法,它太快了,一秒鐘生滅已經一千二百八十兆次,你怎麼能夠掌控它?沒有法子,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我講經這麼多年,常常講,你有財富,那是屬於福報;這個財富怎麼樣去運用,那是智慧。如果有智慧,你的福報能運用得很恰當,福中又加了福報,做生意一樣,它有利息,有賺錢。智慧愈高,你賺得愈多,一本萬利。要是沒有智慧呢?沒有智慧,你把福報糟蹋掉,不但糟蹋掉,造罪業,你拿到這些財富去吃喝嫖賭,幾年之後家破人亡,這是花報;果報,來生墮三途。過去生中善心累積是福報,今生享受去支配它,這是智慧,非常重要。我們細心觀察現前的社會,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在現在這個時代,印光大師講,這個世界染污、濁惡到了極處,人心壞了,不能回頭了,回不了頭來。能不能行善?能,不但能,行一點小善,功德都不可思議,何況是大善?小善是什麼?幫助苦難眾生。這裡頭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他很可憐,沒得吃,趕快送點糧食給他吃;沒有穿的,送些衣服給他穿;沒住的,蓋些房子給他住,是不是好事?是。這不能解決問題,這小善。解決問題呢?解決問題,他自己能獨立,他自己能活得下去,不必再靠人家幫助,救助是一時,他自己能活得下去,能過得更好,這是大善。這是什麼?這是教學,要教育。現在教育好像挺發達的,學校挺多,那世界為什麼會這麼亂?教學的內容出了問題,教錯了,教的都是科學技術,人怎樣做一個人沒教。有技術,有這方面的能力,不會做人,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還得了!人人都有一個損人利己的念頭,這世界就毀滅,有自己,沒有別人,這還得了!

  這樣我們就知道,什麼是真正好事?幫助別人覺悟是第一等好事。老祖宗教導我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告訴我們,整個世界這個社會的安危,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鼓勵我們,我們雖然是個小老百姓,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財富、沒有能力,可是我們還是能盡到自己的責任。怎麼做?自己學做好人就盡責,自己能夠不同流合污就盡責。我們現在曉得,說這種話的人太多了,媒體、電視給現在的人心造成極大的染污,我聽到很多人跟我講。我們沒有能力干涉它,沒有能力禁止它,但是我有能力不接受它,這個我能做到,這就是好事。我不能叫電視台關閉,但是我可以不看電視,我可以不聽廣播,我可以不看報紙、不看雜誌。我遠離這些東西至少四十五年,這個我有權,我能做到。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能做的一定把它做到,我保持著清淨心。你有嚴重的染污,我可以不接受,我有權不接受。我們生活不寂寞,我讀聖人的書,讀佛菩薩的經典,聽現在這些大德們的講演,我們做成光碟,好的光碟,好的教育,百看不厭。接近我的同學都知道,我每天看蔡禮旭的光碟,他這四十個小時的「弟子規細講」,我看了很多遍,永遠看不厭;鍾茂森居士的光碟,胡小林居士的光碟,還有最近這兩年來,在中國大陸,他們辦的企業家的論壇,裡面這些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這些光碟,多好!我白天不看經的時候,我就看他們的光碟,愈看愈歡喜,永遠看不厭。不看行不行?不看不行,這要知道,看這些光碟就是接受教育,跟讀聖賢書一樣,遍數多了,你就有悟處,明白了。一遍一遍的薰習,慢慢就變成自然,變成習慣,就變成習性,好的習性,聖賢的習性。古人有這麼一句話說,會看不如會聽的,會講不如會學的,這個話很有道理。你講的人講過一遍,蔡禮旭講「弟子規細講」講了一遍,我們能看一百遍、看一千遍,實際上超過他了,這是真的。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還是貴以專。你真的是這一樣東西一直搞下去,你就得弟子規三昧,是從《弟子規》裡面得的三昧。三昧是清淨心,三昧是平等心,高等的三昧是平等心,一般的三昧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開了。這個道理要懂,真的學到東西了。得到之後,又能夠深入體性,那就證果。

  知道能緣、所緣不可得,但是在現相上,現相上是非常認真在學習。這就是自性的四德流露,第一個,前面我們讀過「隨緣妙用」。我們這個身體還留在世間,佛門諺語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覺悟的人是這樣,我這個身體活在這個世間一天,就給世間人做一天的好樣子。自己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妙用。是為他,為他是真正為自己,自他不二。他善,讚揚他;他惡,不討厭他,這個很重要。他惡是什麼?他一時迷惑,他會回頭,幫助他回頭,不嫌棄他,這才叫真慈悲。如果看他行不善,就不要理他,這個人不能回頭,算了,隨他去,造惡讓他受惡報去,慈悲心沒有了。回不了頭也幫助他回頭,也提醒他回頭,真的他墮到三途,他還是感激你,為什麼?後悔沒聽你的話,感激。如果你嫌棄他,你跟他對立,那個麻煩大了,為什麼?你跟他結了怨。結怨,他會報復,他會恨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錯了。佛菩薩永遠不跟人結怨,而處處幫助眾生解怨,不一定是跟我結的,跟別人結的,都要勸他看破放下,不要結怨,自己才真正能成就自己的道業。如果還有一個怨,有一個敵對的,我們的道業就不能成就,它是障礙,這要知道,那對我們傷害太大了。所以菩薩沒有怨懟。諸位也許常常聽到,我也常講「仁者無敵」,仁者是佛門裡面對菩薩的敬稱,菩薩是仁者,大慈大悲,所以他沒有對立的,沒有怨懟,無是沒有,沒有敵對的,這個人就是菩薩。有對立的,記住,不是菩薩,菩薩哪裡會跟人對立!

  不但菩薩沒有對立,說老實話,阿羅漢都沒有對立,因為他覺悟,正覺。還有對立是凡夫,天天在學經教,還沒有契入,經教裡所講的這些道理還是沒有完全搞清楚。真要搞清楚了,所有一切對立全放下,沒有對立。沒有對立,身心自在,業障真的就消除了。還有對立,你還有業障;還有執著,你有業障;還有分別,你也有業障,輕一點。說輕一點,方便說,實在說,還是嚴重,為什麼?障礙你見性。你看麻煩不麻煩?執著放下了,你證阿羅漢果,你還有分別。分別不能放下,永遠不能作菩薩,那一級升不上去,必須把分別放下,你就提升。再往上去,不起心、不動念,那恭喜你成佛了,你圓滿了。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心地乾淨,一塵不染,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法身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學佛,在這一生當中,這一生時間不長,短短幾十年,你要是真會,把自己不斷向上提升,這個緣多殊勝。所有一切冤家對頭,你覺悟,你的觀念改變了,冤家對頭都是我的大善知識,幫助我提升。歌利王是忍辱仙人的冤家對頭,他害他。可是忍辱仙人沒有把歌利王看作冤家對頭,他把他看作什麼?看作一尊佛,他來考試我,看看我忍辱到底能忍到什麼程度。凌遲處死,真的能忍,成佛了。他為什麼能成佛?歌利王幫助他成佛,歌利王是他的恩人,不是他的冤家。所以仙人知恩報恩,跟歌利王講,我成佛第一個度你。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是憍陳如尊者,第一個證阿羅漢果,他的前世就是歌利王。說話算話,不打妄語。

  善人幫助我,惡人也幫助我,正面、負面都幫助我提升,沒有冤家。處處看不順眼,這個人就是來考驗我,為什麼?我分別執著沒放下,分別執著放下就平等了。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裡修。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行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我向他學善,他的善行、善言,我向他學習;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他在我面前示現,讓我反省,我有沒有他的惡,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如果有,趕快改,他提醒我了,他不提醒我,我不知道。人看自己的毛病太難了,看別人很容易,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我一看到他,想想自己有沒有?有,趕快改;沒有,要勉勵自己決定不能犯他的過失,感謝他提醒我。都是老師,都是善友。《華嚴經》末後善財五十三參,你就看到。我們看到勝熱婆羅門的愚痴,五十三參裡面甘露火王的瞋恨,伐蘇蜜多女的貪愛,這三個人代表什麼?貪瞋痴。善財去參訪,善知識,大善知識,我們世間人看是惡人,善財的大善知識。通過了,順利通過了,通過什麼?貪瞋痴息掉了。貪愛裡面斷貪愛,瞋恨裡面斷瞋恨,愚痴裡面斷愚痴,我們細讀「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恍然大悟。

  所以要曉得,能緣的智,這個智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緣的境界,這個了不可得,容易。能緣之智也是不可得,為什麼?還是剎那生滅。只有自性真實智慧,那是常住,不生不滅,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什麼時候現前?我們現在能緣智寂,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你只要自己以為自己有智,智慧就不能現前。為什麼?它把真實智慧障礙住了。你一定要曉得,真實智慧跟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相應。我有我的看法,我有我的想法,真實智慧沒有了。那是什麼?那是知識,我們現在人的名詞叫知識。有知識就沒有智慧,把知識放下了,智慧就現前,知識都變成了智慧;如果不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智慧都變成了知識。我們常說,知識是有限度的,是有範圍的,解決問題有後遺症,智慧沒有。智慧沒有後遺症,為什麼?智慧是空寂的,它解決問題一定是很圓滿的。

  佛教我們求智慧,求智慧的先決條件是修清淨心。修清淨心就是修不染污,不染污就是要修止,要離緣。所以隨緣不能攀緣,隨緣是離緣,攀緣是不離緣,我要想怎樣怎樣,我要想做什麼做什麼,攀緣。要順其自然,有緣做,利益眾生;沒有緣就不要做,眾生沒福,自己功德是圓滿的。為什麼是圓滿的?念念不捨眾生,這就是圓滿的。能不能做到圓滿這是緣的問題,緣不能攀,一攀你就有分別、有執著,你就錯了,那個損失就大了。攀緣所修的是福德,功德沒有,那是一種善行,世間法,世間的善行,果報在三善道,不出六道輪迴。智慧做主宰,他不著相,它是功德,無論成與不成,功德都圓滿。

  下面說,「心境不拘,體融虛廓」,沒有侷限,心解脫了,境界也解脫了。心是什麼?心是法性,境是法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哪有侷限!這裡頭得大自在。體融虛廓就是遍虛空、遍法界,一體。一個身叫法身,一個體叫自性清淨圓明體,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一個身,法身。大乘教裡佛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沒有兩個,法身是一個。法身好比大海,沒有證得法身之前,好像這水,江水、河水,還沒有流到大海,不一樣。江水、河水不一樣,長江、黃河不相同,黃河水不是長江水,長江水不是黃河水。流到大海,就一體、就融了,再也找不到哪一滴水是長江,哪一滴水是黃河的,都叫大海水,那就叫法身。流入大海就是證得法身。流入,你看江水把江捨掉、放下,流到大海去了;河水把河放棄,不執著它了,流到大海去了。如果有執著就不行,有執著,它不肯。所以不能不放下,千萬不要執著這東西真的,就錯了,不是真的,你才能得大自在。

  下面這句講得非常好,『正證之時因緣俱離』,講得真好。我們一般人學佛,學了一輩子,沒有辦法證得,什麼原因?因緣沒離。一天到晚,這是什麼因、什麼緣?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什麼因、什麼緣?永遠沒有辦法得出事實真相。要什麼時候才得事實真相?因緣也放下。為什麼?有因、有緣,你的心清淨嗎?不清淨,不平等,不真誠,妄心!妄心不能解決問題。這點很難,因為我們分別執著的習氣太深了。因緣生法,大乘經上佛常講的,尤其佛重視緣,緣生論。為什麼?因是本有的,不必說;一切法的出生,緣。因是自性裡本具的,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因,本自具足。法相宗裡面講,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種子是因,遇到緣,它就起現行。所以你這種分別執著要不能放下,出不了六道輪迴,學佛學得怎麼好,也不過就生天而已,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苦有沒有斷盡?沒有。世尊給我們講,三界統苦,欲界裡面一切苦統統要受,苦苦、壞苦、行苦統統要受。到色界天,不錯了,欲控制住,對於五欲六塵不起貪心,苦苦沒有了,但是他有行苦,他有壞苦。到無色界天,最高的,高級凡夫,像老莊,「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身相不要了,就是物質他統統甩掉,精神的境界,我們一般稱靈界,世間人稱為靈魂。靈魂不滅,那真的,不是假的;色身有生滅,只要是色身,沒有不生滅的,靈魂不滅。靈魂是迷,覺悟了不叫靈魂,叫靈性。靈魂出不了六道,靈性就出去了,出了六道就叫靈性,不叫靈魂。為什麼?他不會在六道裡去投胎。他要到六道裡面來,那就是佛菩薩再來,來幹什麼?來度眾生,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來做這個。四德圓滿表現出來,肯定是給世間人做好樣子,那就是威儀有則,肯定是質直柔和,他的態度,他有智慧,他有德行,他能夠觀機,應機說法有他的善巧方便,能令一切眾生回頭,所以他不是凡人。他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佛是用方便話說,代一切眾生受苦,方便說。說這話真正用意在哪裡?讓我們這六道眾生知道感恩,感恩是性德,用這個方法把感恩的心喚起來,否則的話,六道裡面迷惑眾生不知道感恩。所以因緣都要離,這是講到極處。下面我們再看,大師引用《維摩經》上幾句話說:

  【維摩經云。法不屬因。不在緣故。依此義理故。云照法清虛離緣止也。】

  這句話說得好,也說得非常的圓滿,《維摩經》上說的這句話意思很深。『法』,這個法就是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法在哪裡?我們今天講的宇宙,講的萬物,講的人生,統統包括在這一個字裡面。宇宙怎麼來的?給你講真的話,沒有因,也沒有緣。你要去找因,你要去找緣,現在科學家天天在找,哲學家也在找,大家都在找,古今中外找的人可多了,有沒有一個人找到?沒有,沒有一個人找到,還在不斷的找,種種說法。現在科學家一般都還能同意,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為什麼能承認大爆炸?他們在天文望遠鏡裡面看到這個宇宙向外擴張,速度很快,往外擴張,這種現象就像爆炸一樣。他們也很厲害,爆炸總有一個爆炸的點,從哪一點爆炸的?科學家也說,爆炸的原點很小,小到我們肉眼沒法子看見,顯微鏡也看不到。我看到科學裡有這麼一個報告,小到什麼程度我說不出來,他那個數字我看不懂,但是他說的比喻好懂。他說我們頭髮,一根頭髮,頭髮很細,把頭髮切斷,切斷頭髮的時候,頭髮是圓的,它有個平面,很小的平面,平面有直徑,他說這個直徑裡面可以排列原點多少個?一百萬後頭三個億,一百萬億億億個宇宙原點,爆炸的原點。虧得他能想得出來。我們再問,原點從哪裡來的?就沒人能解答原點怎麼來的。也就是說整個宇宙濃縮就變成那個原點,原點爆炸出來就是宇宙。現在很多科學家相信這個說法,這個相信也是存疑,也是有問題在裡頭。

  佛法裡面講的,宇宙怎麼產生的?佛法不說爆炸,佛法裡面跟我們講「一念不覺」,這一念沒有因,也沒有緣,這是真的。如果這一念有因、有緣,那就不能叫妄。沒有因、沒有緣,所以它是妄。一念不覺,不覺就是動,我們現在講的波動,起了一個波動的現象。一念是什麼一念?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念,太微細了,一秒鐘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應該這樣說法,一念不覺。這一動,宇宙就出現,就能生萬法;它不動,不動不生。不生不是沒有,不生是本自具足。科學家講還有個一點,很小的一點,佛法那一點也沒有。有那一點就是真的,真的有宇宙,那一點沒有。自性清淨心裡面,佛告訴我們,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是智,能緣的智,物質現象是所緣的境,自性清淨圓明體裡面統統沒有。這一念不覺從哪裡來的?沒有原因,有原因就變成真的,真有其事,沒有原因。佛用個比喻說,夢幻泡影,就像作夢一樣。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你想想你晚上作夢,什麼原因會作夢?什麼時候開始作夢?幾點幾分幾秒?什麼時候夢醒?夢裡面跟醒的時候有時差,夢醒的時候覺得我剛才睡了沒多久,睡了半個鐘點做個夢,夢裡面可能是好多年了,就是有時差。假的,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叫夢幻泡影。知道是夢幻泡影,不要去執著它,不要去想它,沒事,什麼事都沒有。你要去想它,那麻煩,就變成有事。有人真的是有事,把作夢寫成小說,全屬虛構,哪裡是事實!你看寫成「黃粱夢」,中國古代筆記小說裡頭很多。可是文人他會想,會打妄想,想的往往也有道理在裡頭,所以它能夠流傳,他要沒有理,沒有道理在裡面,人家看了就丟掉了,有道理在裡頭;換句話說,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佛法裡面,也幫助我們從夢中醒悟過來。那個文字就是道,幫助我們開悟,覺道;另外人讀到那個地方迷在裡面,那是什麼?那是邪道。道沒有邪正,邪正在人,人要用正念去看,就是正道、覺道;人要用邪思去看它,就變成歪道、邪道。跟佛法講的原理是相應的。

  所以在此地,菩薩就跟我們說出來,『法不屬因』,教我們把因放下,也不屬於緣,緣也放下。果呢?果在現前,我們所感受的,知道它不是真的,所感受的果不是真的,能感受的我也不是真的。所以『照法清虛』,因緣都要離。我們總結,這教我們放下,我們從粗的上來講,放下對立,對立是假的,我何必跟人對立?你要不放下,不放下就造業,對立結怨。結怨的時候容易,那個怨要化解可是費勁了,何必去跟人結怨?所以我們要知道把對立放下,能所放下,這都是經上講的。能緣、所緣,能所放下,為什麼?能所都不存在,能所從哪裡來的?是從我們分別執著裡頭來的,分別執著不是真的,能所怎麼會是真的?佛以二諦說法,二諦也不是真的,是佛的方便說,真諦、俗諦。佛法是圓融,佛法是一體,佛法是無礙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你要曉得,佛講二諦是方便說。究竟說怎麼講?二諦不二,這是究竟說,二諦是一。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不就是二諦是一嗎?二諦是一不是隨便說的,佛經上有證據,真是這樣。

  最後跟我們說,身心放下,你才能夠把障礙去掉,自性現前,止就是放下。知道身是假相,四大假合;心是妄想,受想行識。你看看《心經》裡面教我們,《心經》是什麼?就教我們放下身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講身。然後跟你講「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心,「亦復如是」,也是這樣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也是如此,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照前面句子套進去念,你就明白了。到後面那個識是阿賴耶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教我們徹底放下。放下之後,還是這裡講的真諦現前,也就是說明,宇宙萬有的真相現前,你就見到了。這個境界不是小乘,小乘沒這個智慧。這個境界是大乘菩薩的境界,正等正覺。所以這叫「照法清虛離緣止」,因緣俱離。我們從經典裡面得到這個信息,知道,問題我們自己要怎樣去學習?放下執著,得大自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aid=11273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