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六集)
2018/06/21 19:58:08瀏覽37|回應0|推薦0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六集) 

 

2009/8/16  台灣  檔名:12-047-007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五頁第四行,從當中看起。

  【如人迷故。謂東為西。乃至悟已。西即是東。更無別東而可入也。】

  這是賢首大師引經說明,入沒有入的相,也沒有入的念頭,為什麼?法相跟法界是一體。自性,也稱之為法性,周遍法界,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昨天我們用電視、電影屏幕來做比喻,屏幕就好像是自性、是法性,所有的現象都在屏幕當中出現,任何一個現象沒有離開屏幕。我們想想,屏幕裡面的影像,對屏幕來說有沒有現跟不現?不現沒離開,現也沒離開,現不現就跟出入的意思是一樣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入沒有入的相,入只是一種言語提示,讓你悟入真實的境界,這就對了。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他給我們說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眾生說法都是善巧方便,引導人破迷開悟而已,那是方法、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叫你覺悟。覺悟了,凡夫就變成佛菩薩,不悟,迷了,佛菩薩就變成凡夫,凡夫、佛菩薩也是假名,都不是真的。你從這個地方,你才真正能體會到,善巧方便,隨緣妙用。

  前面四德裡的第一條,你真正能夠體會到,體會到之後那就其樂無窮,這不是從外頭來的,是自性裡面的喜樂,本來就是這樣。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常就是永遠不會斷的,那個歡喜心我們一般人、迷的人體會不到。我們一般人喜,喜是煩惱,為什麼?喜的對面是悲,它是對立的。自性裡面的喜樂它不是相對的,相對的沒有了,絕對也說不上,真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出來,也不能動念頭,不能去想,一想就錯了,就落到十法界,就落到六道三途裡面去了。所以一真法界我們無法想像,不想它就現前,你想它就不能現前。這也就是我們從這樁事情真正明瞭,科學家、哲學家甚至於神學家見不到諸法實相,原因是什麼?他們沒有離開思惟,沒有離開想像。思惟、想像就是佛經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全是虛妄的。妄永遠沒有辦法見到真,怎樣才能見真?把妄放下,真就現前。真在哪裡?就在當下,你從來沒有離開過,只是你迷而不覺。迷了之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它就造業,這個很可怕。業裡面雖然有善業、有惡業,善業感的是善報,六道裡的三善道,記住,六道裡的三善道,惡業惡行感的是六道裡的三惡道,無論是善與惡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苦!你永遠離不開這個苦的環境,佛在經上把六道形容為苦海,苦海無邊。

  出離,在理論上講不難,放下就是!回頭是岸。為什麼不能回頭?無始劫來六道生死染的習氣太重。習氣的根是什麼?根是我,你看六道裡的眾生哪個人不說我,我就是所有一切習氣的根。我執!這個事情是麻煩的根本,你這苦難有得受,不止這一生,無量劫受到今生,從今生還受到無量劫後。能有出期嗎?有,只要你回頭就出去了,只要你放下就出去了。放下什麼?不再執著我。《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跟你講事實真相,諸法實相是什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真的。再深入給你講,「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見是什麼?見是念頭,不但不著相,念頭都沒有。不著相的是菩薩,念頭沒有,成佛了,《金剛經》前後兩半,前面是菩薩,後面是佛。我們今天不要說見,就是相我們都放不下,我們天天生煩惱,煩惱從哪生?有我、有他,有你、有他,這就四相具足,我相、人相、眾生相,眾生相我們今天講空間,一切萬物,壽者相是講時間,殊不知時空在自性裡頭都沒有。

  現代科學家我們也不能不佩服,近代科學家發現時間、空間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發現很了不起,殊不知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講得這麼透徹。《百法明門》裡面,這是教初學的菩薩,教一年級的小菩薩,就跟你說,九十四種有為法全是假的。一開頭就跟你講心法是假的,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現象,不是真的,精神現象是假的。再跟你說物質現象也是假的,當體即空,不是真的存在。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現象好像是真有,就像看電視屏幕一樣,好像是真有。我們用電影來比喻,你就更清楚、更容易覺悟。電影的銀幕一無所有,放映的時候銀幕上的畫面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用這個來做比喻,我們現前的世界,六道也好,十法界也好,就跟電視屏幕上的影像完全一樣。電影銀幕上的現相,我們知道一秒鐘他放幻燈片二十四張,幻燈片張張不一樣,沒有一張是相同的。我們在電影銀幕上看到是什麼?相似相續相,它移動太快,一秒鐘放映機的鏡頭開關二十四次。一打開,一張畫面投影到銀幕上,關起來就沒有了,再一打開,第二張接著出來。它太快,二十四張,我們的眼睛被欺騙了,認為畫面上是動的,其實沒有一張是動的,全是一張一張獨立的幻燈片,移動太快了。

  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感官當中的宇宙,一秒鐘放多少張?一千二百八十兆。二十四張就把我們欺騙了,現在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我們完全不知道是假的,完全不知道性是清淨的。銀幕是代表清淨、代表自性,畫面是代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生能滅,它是個生滅法,生滅都不可得,它時間太快了。實在說,就拿我們電影銀幕來做比喻,二十四分之一秒已經是不可得,我們沒辦法得到、沒法子控制。所以彌勒菩薩說,這個幻相速度太快,極其微細,不可執持,你沒有辦法執著它,你沒有辦法保持它,永遠不可能。也就像我們玩萬花筒一樣,萬花筒你看,接近成一個圖案,你一動就沒有了,你再想找這個圖案出現不可能,只有一次,沒有第二次。佛告訴我們,宇宙之間現象亦復如是,在什麼時候?經上講得好,就在當下,整個宇宙的出現是當下一念,宇宙的消失也是當下一念,一念滅了,宇宙就消失,一念起,它又生了,這才是事實真相。不管它怎麼現,都不可以執持,你想執著它,你想佔有它,你想控制它,那叫造業。業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但是怎麼樣?你要不捨棄的話它有果報,它有十法界,十法界它顯現的,它有六道,它有三途,它有苦樂,有種種報應;種種報應全是在夢中,佛說夢幻泡影。

  眾生可憐,眾生苦!不管你有沒有心,你有沒有念頭,求佛菩薩保佑加持,沒有念頭也有感應,為什麼?因為他跟自性是一體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跟我們沒有差別,一體,所以他有感覺。這篇文章裡面講的一體、二用、三遍,這個三遍厲害,這個三遍是自性本來就這樣。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念頭立刻周遍法界,沒有時間的,不像我們現在講光的速度,電磁波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它有速度;我們念頭沒有速度,念頭才一動立刻遍法界虛空界,這個多厲害。而且出生無盡,千變萬化,出生無盡,出生無盡這一條,我們學這部東西的時候,這一句我學得很辛苦。為什麼會出生無盡?我也想了一、二個星期,最後想到什麼?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萬花筒不就是出生無盡嗎?你看那麼簡單,三片玻璃,裡面放一點碎紙片,不同的顏色,你一轉動它,看它的圖案在變化,出生無盡。你從早到晚去轉,幾千個圖案,幾萬個圖案,沒有兩個相同的,自性法爾如是。自性出生無盡是無量無邊的世界,在佛法講是無量無邊的法界,法界沒有數量的,出生無盡。第三個含容空有,多圓滿!含是包含,大乘教常說心包太虛,那就是含空,你的心量包虛空,有是什麼?有是萬物,森羅萬象,能生萬法,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有,都在你心量裡頭,沒有一樣是心外之物。

  所以,佛心平等,為什麼平等?不分別就平等。不執著就清淨,心就清淨,不執著就清淨,煩惱沒有了。不分別就平等,分別就不平等,有我、有你、有他就不平等。但是要曉得,執著、分別、起心動念,自性裡頭沒有,這東西從哪裡來?也是自性變現的,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自性裡面有的那是真的,有的是什麼東西?見聞覺知,這個叫自性、叫法性,這是有。在常寂光裡面沒有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完全沒有,一片光明,這個光明裡面有見聞覺知。它能現相,無論現什麼相,現相裡面有見聞覺知,這個要知道。這樁事實我們很不容易懂,所以我們學佛,對古德不能不佩服,古時候沒有科學,這人居然能相信,我們不能不佩服。現在人比古人聰明,實際上比古人煩惱重,不相信,懷疑多,拿證據來給我看,沒有證據不相信。這就是不及古人的地方,古人沒有證據。現在科學發達,給我們找出很多證據,證明佛在經上講的都符合這些證據。水是礦物,有見聞覺知,它能聽、它能看,它懂得人的意思,它也就懂得所有一切萬事萬法見聞覺知的意思。我們會起念頭,家裡養的狗、養的貓,牠有沒有念頭?我們的念頭水知道,小貓、小狗的念頭水知不知道?知道。怎麼能證明它知道?因為它會看、它會聽。你看我們寫著各種不同國家的文字貼在水瓶上,它都知道,它認識字,懂。我們寫個「愛」字,你看它的結晶多美;寫個「恨、討厭你」,你看它的反應結晶非常醜陋。知道!無論寫哪一國文字它都懂,我們人不懂,水懂。聽音樂,古典的音樂,它的反應很美,現在西方搖滾樂,它聽了之後,圖案就很亂,好像也是憂慮煩惱。水如是,念珠這個物質它會不會聽,它會不會看,它懂不懂人的意思?懂,跟水一樣。

  我們中國老祖宗教我們「慎獨」,就是一個人,沒人見到的時候,你一個人在房間裡,你的思想言行都要端正,不能有一點隨便,為什麼?天地鬼神見到。現在我們知道,不但天地鬼神見到,你這房間裡面桌椅板凳都見到,你的牆壁磚頭瓦塊都見到。為什麼?它統統都有見聞覺知,而且見聞覺知這個能量,立刻就遍虛空法界,你怎麼能不慎獨?怎麼可以隨便?隨便就不恭敬。我們學普賢菩薩禮敬諸佛,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統統是諸佛,《華嚴經》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句話我們真的才體會到它的意思。情是有情,有情之外是無情,花草樹木叫無情,山河大地無情,自然現象無情,現在告訴你,這些無情、有情眾生統統都有見聞覺知。你的起心動念能瞞過誰?不要隱瞞,隱瞞就是煩惱,隱瞞就是罪業。所以佛經教我們發露懺悔。古今中外這些聖哲、諸佛菩薩、大善知識都是教我們,我們能把自己的過失統統說出來,說出來你心裡就舒暢了。所謂把你心裡所含藏的怨恨、一切的過失統統把它吐出來,你吐得愈乾淨你心就愈清淨,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現前,給諸位說,在佛門叫阿羅漢。平等心現前,在佛法裡面講,你成佛了,你是佛菩薩。清淨心就是我不再執著,我知道宇宙是一體的。善惡,各人的造化不一樣,各人的際遇不相同,總的來說就是緣分不一樣。什麼時候知道懺悔,懺是說出來,悔是改過,不再造。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是六道凡夫,習氣真的是重,很不容易改過來,先讓你解悟,那就多聽,多聽有好處。聽多了慢慢的不知不覺它起作用,起什麼作用?惡的事遠遠離開,自然離開,善的漸漸接近。

  現在很多我們說學佛的同學,為什麼學佛功夫不得力?我在講席講過很多次,多少次我都記不清楚了,我常常講,我自己做例子,在這一生當中學佛五十八年,還沒走樣子,靠什麼?天天讀經,養成這種習慣。天天接觸聖賢人,讀經就是聽聖賢人教誨,養成習慣,不知不覺自自然然遠離邪惡,隨順性德。我們從這個地方你去想就會明白,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天天念佛、天天拜佛、天天打坐,很不錯,煩惱去不掉,沒有經教的薰習。清涼大師跟我們講修行的次第,第一個是信,信了以後是解,你看沒有解,信了,解沒有,他就有行,行就出差錯。出差錯他自己並不知道,還以為很正確,問題就出在這裡。今天無論是出家的道場、在家的道場,出家的道場寺院、庵堂,在家的道場居士林、蓮社,這一類的居士道場,疏忽了經教。你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他幹的什麼?他天天在講經教學,不是領著大眾在念佛打佛七、打禪七,沒有!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對這個事情一天都沒幹過,就是教學。教學沒有形式,這就是以前章嘉大師教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碰到一個人,跟他講幾句話是教他、是教學,兩個人也是教學。坐在樹下找來的時候教他,走著路也是教他,碰到人就教,不是言教就是身教,自己做出樣子給他看。四十九年教學沒有中斷,他不說話的時候他現的相是在教人,給人做好樣子。我們今天學佛功夫不得力,把教學疏忽了,我們有信,也有行,沒有解,也沒有證。古人這四個具足,信解行證,咱們現在有信、有行,沒有解,所以你也沒有證,毛病出在這裡。

  煩惱習氣非常重,煩惱習氣是什麼?造很重罪業不知道,這裡頭最嚴重的是嫉妒障礙,心量很小,不能容人,不能成就人。成就人可以,你不能在我之上,你要在我之上,我就想盡方法來壓你,去障礙你。你有一點小成就,在他之下,他很歡喜,這佛法就衰了,造成什麼?一代不如一代,水平是不斷往下降,它不往上提升。師父是這樣的,徒弟比不上師父,將來他當了師父,底下徒弟不能超過他,那就一代不如一代。你看這個罪業多重,造成現在佛法裡沒有人才。佛法不是沒有人才,是一代一代往下壓,壓下去了,壓到最後沒有了。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無論在家、出家,我有機會都提醒幾句,要培養人才,希望下一代比我好,佛法就有救了,就興旺起來。不能下一代不如我,那就可悲,你得痛哭流涕,為什麼底下一代不如我?古時候做官的,你看他戴的帽子,那個帽子像樓梯一樣,前面矮的,後面高一層,那個帽子叫什麼?叫進賢冠。戴這個帽子就想到,我是這一代,後一代高過我,他是這麼個想法。時時刻刻提醒你,後來居上,代代興旺。現在什麼?現在那個帽子戴反了、戴倒了,我在上,後頭要往下,反過來,後一代不能超過我這一代,那完了。學佛學得再好、修得再好,一身的罪業,你的前途,你將來到哪裡去,你不能不知道。

  學佛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念念為眾生想,念念為社會想,不能為個人。全心全力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裡頭要有智慧,還防範不能讓他生煩惱,不能讓他起貪心,不能讓他變質,這裡頭有智慧,真正是善巧方便,利益眾生。無論在家、出家,中國古人常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雖然沒有權力也沒有地位,做得很辛苦,做得很難,但是怎麼樣?要做。至少我一個人,從我心開始,從我開始,我要做個好樣子,在大眾當中,我在群眾裡做個好樣子。好樣子怎麼做?我有信,我有解,我有行,我有願,就是好樣子。我對於佛菩薩所說的經教能夠理解,不必多,學一部經我就能做到一部經。學了三皈依,三皈做到,學了《十善業》,十善業做到,學了《弟子規》,《弟子規》做到,學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做到,你的責任盡到了。救自己、救你家庭、救社會、救這個民族、救國家、救世界,你已經做到了,在你的崗位上,你做到了。如果你有福報,福報不要自己享,自己享沒有智慧,享完就沒有了,福報是前世修的。我有福報,跟一切眾生共享,那你是享福報當中又修福報,你的福報生生世世享不盡。修福報裡面無比殊勝的福報,是為正法培養人才。我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我不能教,不能教護持就行,這個你得有緣分,緣分也是福報。你真正有這個願心你會遇到,佛菩薩會幫助你。遇到一個年輕人,可造之才,你成就他、幫助他,給他學習的環境,就成功了。所以我常常讚歎韓館長的功德。

  這次回來,我回到我出家剃度的老廟圓山臨濟寺去看了一看,非常感慨。我在那裡出家,出家那個時候我的願望希望在這個道場一輩子講經。我不願意做執事,不要做住持,不要做當家、知客,這都不要做,為什麼?那個分心,那要忙著寺廟的事。寺廟人多,我一個人不工作沒關係,如果常住對我了解,能夠照顧我,我專心研究經教,天天在寺廟裡講經。經懺佛事可以照做,白天照做,晚上講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的經,那時候多半是一個半小時。要是天天在這個廟裡講,講到現在是五十一年,這個廟還得了,這個廟不但是台北市第一,台灣第一,全世界第一。可是不行!老和尚不願意,老和尚希望我放棄學經教,跟大家一樣做經懺佛事,如果不放棄,這寺廟你就不能住,你就得離開。我那時候很苦惱,兩條路,一個就是趕經懺去,另外一條路就是還俗,這麼大的壓力,遇到這樣的困難。那時候韓館長是我的聽眾,我每次講經她都來聽,聽眾。她看到我悶悶不樂,問我什麼原因,我說現在我遭到這個困難,我在想怎麼辦。她回家跟她先生商量,想幫助我。寺廟不能住,她家裡還有個空房子,帶我去看,我看了很滿意,比寺廟裡的寮房還好。我又不敢做主,我帶她到台中見李老師,向李老師回報,老師同意了。我住到她家裡,她租道場給我講經,借地方給我講經,租的講堂大概也就這麼大,坐個三、四十個人。早年講經的時候聽眾人不多,二、三十個人就很多,五、六十個人那就不得了!就這麼大的講堂。租、借,能借到就借,借不到就租,我講經就沒有中斷。遺憾的是不能在一處,在一處影響力就大了。

  我就想起古人一句諺語,我的體會就非常之深,古大德告訴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這句話我從我自己一生的遭遇當中體會到了。很多人護持、禮請,好!我也很熱情,還真的想在那裡長住,可是真的不到三年就變化,人心變了,他不喜歡了,他這一不喜歡,我就得走路。以後我就發現,最殊勝的不要超過兩個月,那種熱情、溫度不會降溫,不到兩個月趕快就走,明年、後年再來。所以我講經就變成流動性的,在全世界許多的大城市都去過,最少也得講個三、五天,最多的講一個多月。在外國,兩個月的時間都不可能,到處講。李老師說得好,這對你自己沒有問題,你自己在信解行證上沒有障礙,但是對整個佛法來講,沒有貢獻。在一個地方有貢獻,這個貢獻是影響力,如果五十年在一個地方講的話,這個地方真的是世界聞名,那影響力太大了,而且能培養人才。

  法師怎麼培養出來的?聽眾裡面選拔的,常常來聽經,記憶力好的、理解力好的,都能培養成為講經人才,把他挑選出來複講,我們在台中講經就這個講法。李老師是每個星期三在慈光圖書館講經,我們自己有個小組,只有七個同學,在一塊學習經教、學習講經。我們七個人的小組,就是第二天,每個星期四,在台中蓮社小教室裡面我們複講,把老師昨天所講的經重新講一遍。我在台中複講過兩部經,第一部是《金剛經》,從頭到尾我講,第二部是《大佛頂首楞嚴經》,也是一堂不缺,從頭到尾講下來。弘法人才是這麼培訓出來的,不必要另外教,不操心,就是你複講。我們這七個人都是學講經的,都是跟李老師學習,互相在一起切磋、琢磨,十年如一日。我離開台中,好像他們慢慢就解散了。這樣培訓出來的,不必另外上課。你想五十年的講席,我相信至少能培養五十個人出來,這功德還得了。所以這一點就沒能做到。

  今天講護持佛法,這是第一樁大事,就是提供一個安定的環境。不能說我高興了,我就喜歡、歡迎你來,不高興了,你得走路,那就完了,全功盡棄。這樣的護法那真正是菩薩,不是凡人,能長期的照顧你。我這個成就我感激韓館長,沒有韓館長就沒有我的成就。我在台中學了十年,韓館長照顧我三十年,也就是三十年沒有間斷講席,這是她的功德。三十年我成就了,她走了,再就遇不到第二個韓館長。我現在到這種年齡,我所知道的不能不說出來,讓大家都明瞭,遇到緣要抓住。我這麼大年歲,隨時都要走,自古以來,人有春夏秋冬,你出生到二十歲,這人生的春天,最好的時候;二十到四十,是人生的夏天,真正成長的時候;四十到六十,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八十以後沒了,隨時準備走了。所以這些沒有人說的話我得都說了,我這一生沒遇到,我都說,希望大家都知道,如果遇到有這樣的環境,珍惜,能夠培養一個、兩個人出來,無量無邊的功德。找年輕人,冷靜觀察,有德行,能信、能解、能行,你去幫助他決定沒有錯,決定會有成就。幫助他、照顧他要有限度,日常生活能過得去,不可以奢侈,要是養成奢侈的習慣的話就增長貪瞋痴,那就害了他,這個要知道。接受栽培的,無論是出家、在家人,也要能有智慧、能理解,遠離五欲六塵。

  我這一生過來的,很多同修都知道,我這一生三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全是韓館長她一手包了。一切人對我的供養,全部歸她管,還不能查她的帳,還不能問多少錢,「你查帳?你對我懷疑?算了,我不幹了」,她就來了。我從來不問,我只要天天可以上講台,這樁事情妳幫我照顧好,我就感激了,其餘的全歸妳。我們能相處三十年,她要的我不要,我要的她不要,我們當中沒有衝突。如果我們在利益當中有發生衝突,這就不行,那就住不久;長久決定要知道在利益上沒衝突,才能夠相輔相成,互助合作。我們在道業上、在講經的經驗上,年年提升,月月增長,法喜充滿。年輕的時候有體力,初到美國,我還算不錯,沒時差,下飛機就能辦事。從台北飛到洛杉磯,一下飛機,那邊迎接的人送我到講堂,講堂就擠滿了人聽我講經。有一次好像遇到是假期,我連續講三天,那在美國很少,連續講三天,一天九個小時,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吃了晚飯再講三個小時。那時候我講經是站在講台上,下面是坐著聽,坐著聽的有些年歲大的,六、七十歲的,都坐不住了,我的精神還很飽滿。那個時候我差不多也六十歲了,二十三年前,一九八三年、八四年那個時候。這一段的歷史,諸位要是冷靜去觀察,看到佛法是怎麼樣衰下來的,你看到了。如果真的有這種大福德的人,不是沒有,無論在家、出家,有,很多!他沒想到,沒有想到幫助佛教培養人才,幫助年輕人、成就年輕人,沒想到這個。這就是對於佛法教育疏忽了,而重視什麼?重視在經懺佛事法會,重視這些,他們所培養人才是培養這些人才。佛學院畢業也是經懺佛事,沒有說佛學院畢業出來之後在寺院講經,沒有。佛教被社會看成迷信,原因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地方就是迷悟的問題,我們把方向迷失了,宗旨迷失了,走錯了。比喻裡面這個容易懂,他說人迷失了方向,是你迷了,方向有沒有隨著你迷改變?沒有,東還是東,西還是西。你以為東是西,西是東,那是你自己迷失,關鍵是要你覺悟得快。

  【眾生迷故。謂妄可捨。謂真可入。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無別真而可入也。此義亦爾。不入而入。故云入也。】

  這是解釋入的意思,大乘經教裡面講,必須把這個理跟事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真的不迷,你才懂得祖師講入、講出的真實義,不是一般眾生的知見。一般眾生知見,真的以為可以出、以為可以入,錯了,入出是一不是二。根本沒有出,哪來的入?根本沒有入,哪來的出?這是什麼?原本是一體,你從來沒有離開這一體,這一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你從來沒有離開過,悟在裡頭,迷也在裡頭。給諸位說,一真法界在裡面,十法界也在裡面,六道三途都在裡頭,只是迷悟造成你自己不同的感受。諸佛菩薩應化在三途,在畜生、在餓鬼、在地獄,他有沒有苦?他沒有苦,為什麼沒有苦?因為他知道沒有出入。甚至於跟你講,他不知道有什麼叫六道三途,他不知道,為什麼?他沒有分別。有分別才有十法界、六道三途,分別出來的,沒有分別就沒有。有分別就有苦樂,人天樂,三途苦;沒有分別,在人天,你沒有感受到人天的樂,在三途,沒有感受到三途的苦,他心平等的,他心清淨的。也就是說,清淨平等心無論在哪一個地處,他都絲毫沒有變更、沒有變化,這叫真樂,這叫法喜充滿,這叫常生歡喜心。孔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跟這個很接近。

  所以我們從聖人、從佛菩薩那裡曉得,喜樂是自性的性德,從哪裡來?從學習來。學是聞法、是聽教,聽老師的教誨,古聖先賢的教誨,古聖先賢不在我們面前,展開經卷就是,沒有兩樣。對於古聖先賢一定要有恭敬心,一分恭敬得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得十分成就,老師在不在沒問題。二千五百年前孟子,孟子出世的時候,孔子已經不在,孟子學孔子,以孔子為老師,老師已經不在了,孔子的著作在,他就依照孔子的著作去學習。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學習,頭一個讀誦,把它念熟,第二個是正確的理解,不能理解的時候向孔子學生請教,那個時候孔子的學生都還在,向他請教。明白之後,真幹!就落實了,樂在其中。所以真正的喜樂是從學習來的,習是實踐,是做到了。最近我們看到一個人,北京的胡小林,他嘗到這個滋味了,法喜充滿,說不出的快樂。這說不出的快樂從哪裡來的?學習《弟子規》。學《弟子規》,把《弟子規》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家庭,落實在公司,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其妙無窮。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在《弟子規》裡面都有答案,他把它用活了,真的所謂是活學活用。前天給我打個電話,說我快樂得我忍受不了,給師父打個電話,來告訴我他快樂的樣子。真的,一點不假。你要是在大乘佛法當中學習,這個喜樂超過《弟子規》不曉得多少倍,不是從這裡過來的人他體會不到,給他講他也體會不到,沒有深刻的印象,唯有過來人。所以古人有個比喻好,佛法裡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水是熱還是涼,跟你講你怎麼也體會不到,親自去嘗一口就明白了。必須自己做,自己才能夠嘗到滋味。

  下面這幾句話非常重要,眾生迷,以為妄可以捨、真可以入,他能不能捨?他不能捨,他能不能入?他不能入。為什麼?他有分別心,分別心就是個妄,有執著心,執著心也是妄,妄不能斷妄,真才能斷妄。真是什麼?真是放下分別執著,覺悟了;放下分別執著,再去找個真,又是個妄,這是事實真相。古今以來多少修學的人這一關不能突破,也就是說放不下。所以佛的經可不可以讀?可以讀,但得會讀。佛的話能不能聽?可以聽,得會聽。過去禪宗這些祖師測驗學生,我們在語錄裡常常看到「會麼」,這句話高明,意思深,你會麼!會,他就進去了,就覺悟;不會,又迷惑了。原先被世間法迷了,現在世間法他放下,被佛法迷了。佛不迷人,人自迷。佛怎麼不迷人?你看《起信論》裡面說得多好,教我們或者是讀經,或者是聽教,聽老師講經教誨,要用什麼樣的心態?第一個「離言說相」,你聽經不要執著他的言語,你要把他的言語放下,聽,一面聽,絕不放在心上,不要執著他的言語,這第一個。第二個「離名字相」,他講這些名詞術語,菩薩、佛、羅漢、戒定慧,講的這些術語,三途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術語,這些術語是交換意見的一種工具,不要執著它。第三個是「離心緣相」,聽懂就懂,聽不懂不要想,愈想愈錯,為什麼?你想是用分別執著心,不是真心。它從真心流露出來的,真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必須我們自己也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起心動念,完全懂了。我們還有的時候就聽不懂,聽懂是什麼?是你自己以為懂,不是佛的意思,你自己的意思。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什麼?沒有意思,有意思是凡夫的,如來真實義是清淨平等覺,沒有痕跡的。那是什麼?那是你的自性,是你的真心,你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那才是真實義。所以佛不迷人,佛不騙人,是你自己不會,宗門教下、念佛法門,沒有一個是例外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成就也是一樣的,完全相同,問題就是你會麼?不會。會,你全得到了。

  六祖惠能大師為我們所示現的,那個人會了。能大師一生當中還不就聽過一次經,五祖忍和尚在半夜召見他,這什麼?怕嫉妒。你就想嫉妒障礙多大,唐朝時候就那麼嚴重,現在你就知道這是正常的。五祖一傳法,半夜叫他趕快走,逃命,怕人家害他,你看那麼嚴重!半夜把他送走,老和尚把他送走,指示他往南方逃。那時候能大師問他到哪裡去,「你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躲在獵人隊裡面,為獵人服務,那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替獵人燒飯,做廚房。天天看到打獵,那些畜生被獵人殺掉的,他慈悲心,給這些野獸祝福,傷得輕一點的他都把牠放掉,傷得重一點的沒法子了。獵人吃肉,他吃飯吃肉邊菜,拿一點青菜在鍋裡一起煮,煮出來,肉給獵人,自己吃青菜。十五年,時間不短!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漸漸淡忘,他出來了。真的一出來就成名,遇到光孝寺的住持,講《涅槃經》,正好門外還有個幡,那個地方我去過,那個旗桿還在,「風動幡動」就發生在那個時候。印宗法師講經,有兩個人在爭論,「風動」,那個說「不是風動,幡動」,兩個人都不服氣。惠能聽到了,走到旁邊告訴他,「仁者,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他說風也沒動,幡也沒動,你們兩個人心動。這兩個人聽這話一驚,真高明。

  印宗法師下台之後,就問他們三個人在談什麼,就說這個事情。印宗法師一聽就知道,他說從前曾經聽說,第六代祖能大師接受五祖的衣缽,他就想到,你不是凡人,你是不是?惠能大師承認。他說衣缽呢?把衣缽打開,大家一看,真的不是假的。印宗給惠能剃頭,所以印宗是惠能的剃度師。剃度完了之後,印宗了不起,回過頭來拜他做師父,這什麼人能做到?一點嫉妒心都沒有,把他自己一生在南方弘法利生的成就雙手奉獻給他。印宗聰明、有智慧,水漲船高,把六祖托起來之後,大家心裡明白,他的境界不跟印祖是平等做不到,只有超過印祖,至少跟印祖是平等才能做到,比他低一層的做不到。惠能大師會下成就的人,就是明心見性,達到跟他同樣境界,四十三個人,印宗法師是一個,真正成就人。能大師的緣好,太殊勝了,遇到這麼個護法,這麼個老師,也是學生。老師是什麼?他的剃度師,遇到這麼好的剃度師。回頭來剃度師拜他做老師,就變成一個學生,太難得了,太稀有了,都是菩薩示現,做榜樣給我們後人看的。

  所以他一生,就是那天晚上,我估計充其量不過兩個小時,一生就聽那麼多,他一聽就開悟,會嘛,真放下。講到離四相,他四相真離了,真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半部還沒講到,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徹底悟了,後頭就不要講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通了,不但釋迦佛講的,十方三世所說的一切法也通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為什麼?自性智慧是圓滿的。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裡?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蓋住,透不出來。佛法沒有別的,智慧不是求的,德能不是求的,相好不是求的,你求不到,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圓圓滿滿,一絲毫不欠缺,人人都有,平等。你迷,並沒有失掉,只是有障礙,不能現前;你悟了,障礙沒有了,它就現前。能大師悟了,他就現前,怎麼悟的?放下就悟了。跟一切眾生用什麼心態去對待?平等心、清淨心。

  我們再照著經典的標準來說,清淨心是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辟支佛,平等心是佛菩薩。慈悲心表現在外面,這個慈悲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沒有染污的,沒有高下的。看眾生跟看佛是一樣的,造作惡業的眾生,墮落阿鼻地獄的眾生,他看到的時候跟阿彌陀佛、跟毘盧遮那佛沒有兩樣,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他給我們示現的。我們今天有差別,這是好人,那是壞人,我們的恭敬不平等,我們永遠入不了這個境界,關鍵在這裡。他為什麼能入?他看到是法性,相中見性,性是平等的,性是清淨的。這就是《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從自性上看本善,不善是什麼?不善是他的習慣,那是被染污的,不是他本身。好像黃金一樣,掉到糞坑,那多髒,可它本質沒有,把它沖洗乾淨,純金,絲毫沒有受影響。他們看到的是金,我們看到的是糞裡面的東西,就這麼個道理;他們看到的是真相,我們看到的是妄相。

  如果你把這個道理參透,你對於造作一切壞事、造作惡業的人,你就不會責備他。你心裡看了怎麼樣?如如不動,見如不見,聽如不聞,他到這個境界。變壞了、學壞了,要怎麼樣幫助他回頭,這就對了。能不能回頭?決定能回頭。回不了頭是我們的智慧不足,我們的方法有問題,不怪他,回過頭來怪自己,這就是古人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能解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過失都在他,永遠不能解決問題。世出世間大聖大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所以佛法叫內學,不是外,都說反求諸己,反求諸己這是內。我不覺悟,怎麼能幫助別人覺悟?我不守規矩,怎麼能幫助別人守規矩?我不持戒,怎麼能幫助別人持戒?《弟子規》是什麼?《弟子規》是戒律,《感應篇》也是戒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如果他那天不去看雲谷禪師,他一生就受命運的拘束,孔先生給他算的決定沒錯。這也是緣分,去看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他一開導他明白了,命是自己造的,福是自己求的。人有命運,命運從哪裡來?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報。過去生中造的善,這一生來享福,過去生中所造的不善業,這一生當中要受苦。

  人在這個世間,佛跟我們講兩種業,一種叫引業,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投胎。引業是什麼?你過去曾經修五戒十善,五戒是引業,引導你來投胎。我們再看五戒這個教學法,全世界每個國家民族,他們的老祖先教導的統統都有。在我們中國老祖宗教我們五常仁義禮智信,仁就是不殺生,仁者愛人,你怎麼會殺人?義,義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你不會偷盜,不偷盜是義。不偷盜我常常講,決定不能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我還想佔一點便宜,這是盜心,雖然沒有做這個行為,你的心是盜心,你還有這個念頭;念頭都沒有,這是不偷盜清淨了,這條戒圓滿了。不邪淫,不淫就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中國人講仁義禮智信,佛家講殺盜淫妄酒,意思是一樣的。你再看看其他宗教,我跟很多宗教往來,看他們宗教的經典,五戒十善全都有,共同的科目。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受人身,得到人身之後,一生富貴、吉凶禍福不一樣,這是什麼?這是另外一個叫滿業。這種業跟佛經上講的三種施有關係,你施財,你財富圓滿;你施法,你智慧圓滿;你施無畏,你健康長壽,這個又不一樣,兩種業。第一種引業相同,我們都得人身,可是我們一生吉凶禍福、富貴窮通不一樣,道理在此地。這就是什麼?這是屬於先天,過去生中修的,所以人有命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你前生修的。

  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斷惡修善,命就改了。雲谷禪師一開示,了凡先生立刻就明白了,可以改的。他馬上就發願,我願意行三千樁善事,求功名,他命裡沒有功名。功名就是現在人講的學位,最高的進士,進士就相當於現在博士學位,舉人相當於碩士學位。有這個學位他就可以做官,他命裡沒有這個學位,沒有這麼高的學位,他只有秀才。所以他就發願求功名。三千樁善事做了十年,辛辛苦苦做了十年才做圓滿。可是他這個心一發,他到第二年命運就改了,第二年參加一次考試,算命的給他算的是考第三,結果他考第一名,就提前了。你看善事行了還沒有圓滿,果報就現前,他就有信心了,全家行善,斷惡修善,一生一帆風順,真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了凡先生命裡沒有兒子,後來他求,在佛菩薩面前求,得了個好兒子。就是頭一個三千願滿的時候,又發願,發願行三千樁善事求兒子,結果第二次四年就圓滿,三千樁善事就圓滿了,果然得個兒子。兒子好!一個兒子,好像他這個兒子又生了大概六、七個兒子,所以他孫子多。現在了凡先生的後裔都非常好,跟我有聯繫,沒見過面,有聯繫,真人真事。用他這種方法改造命運的人,在中國舊社會裡的人太多了,人家沒有寫出來,他寫出來,對社會的安定和平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人遇什麼樣的災難,絕對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那你是有罪過,你做錯了。遇到災難的時候反過頭來想自己,哪些地方做錯了,懺悔、改過自新,問題解決了。過去人幾乎大多數人都懂得,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般講社會災難少,沒有現在這麼頻繁,它都有道理的。後面一句話是總結,說得好:

  【入與不入本來平等。同一法界也。】

  『同一法界』,才是把真正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同一法界就是同一自性,同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這一句話,自性清淨圓明體,賢首國師講了一句,六祖惠能大師講了五句,五句跟這一句的內容完全相同。他說「何期自性」,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這統統都包括了。頭一個講智慧,第二個講德行、能力,德能,相好,相好就是我們講的福報,圓滿的。福報是什麼?就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像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福報太大了,本來具足。「本不動搖」,「能生萬法」,惠能大師講了這麼多。而賢首國師就在「圓明」,圓就是圓滿,就是《華嚴經》佛所講的統統包含了,後頭那個明,明是特別把智慧提出來,明是講智慧。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法界,同一個,蚊蟲螞蟻同一個,山河大地也同一個,這個不能不知道。上面與諸佛相同,下面與一切萬物相同,《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它是平等的。

  我們用什麼心態?禮敬。禮敬是性德,本來就是如此,不是做作的,自自然然的,人與人之間有禮。禮為什麼沒有了?沒有人教,從小沒有人教,跟著社會流俗學壞了。現在教社會的,誰在教?大家都知道,電視在教,網路在教,許多文藝活動在教。教的內容與性德幾乎是完全相違背,沒有教倫理,沒有教道德,也沒有教因果,教壞了。今天世界的動亂,災難這麼多,從哪來的?教出來的。所以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業感,業力感應,像江本博士的實驗,那都是不好的念頭,所以外面山河大地,所有一切現在講的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它們所收的信息都是負面的。像江本博士所說的,反應出來都是不好的。如果我們的念頭一改,都是善意、都是善心、都是善言、都是善行,所有一切災難都沒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什麼?它反應都是美的,結晶都是最美的。最美的結晶,江本勝告訴我,第一個是愛,第二個是感謝,他說就這兩句可能就是整個宇宙的核心。我告訴他,對的,完全正確。你看看宗教裡面,基督教、天主教,《新舊約》裡,「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那就是它教義的核心。在佛法裡面,「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愛,為本。中國傳統教育裡面,孔子是代表,「孔曰成仁」,仁是仁愛,有自己一定要想到別人,仁愛。世出世間一切法確實愛是中心,感謝、感恩那是愛的表現,所以這兩樣,水的結晶反應非常之美,這是科學給我們做出證明。我們懂得,記住,大乘佛教常講的,「慈悲為本」,待人要慈悲,待一切物要慈悲,動物要慈悲,花草樹木要慈悲,山河大地要慈悲,自然現象都要慈悲,慈悲就是愛。為什麼叫慈悲?理智的,這裡頭有智慧,不是感情。感情用事的那就叫愛,所以佛法裡面把愛叫做情愛,它裡頭有情;慈悲裡頭它有智慧,它不是感情。佛門有句話說,雖然講的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又有一句話,祖師說的,「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怎麼說法?如果慈悲方便離開經教這個標準,問題就來了,是煩惱當家,不是智慧當家,這個要知道。慈悲、方便一定是要智慧當家,它是正面,它沒有反面。如果慈悲、方便是煩惱當家,還是自私自利,還是名聞利養,還是貪瞋痴慢,那就是肯定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講我們現在末法的佛門狀況。

  所以,教育多重要!印光大師在一生常常提到,過去古聖先賢所教的,經典上看到諸佛菩薩的報土,為什麼那麼殊勝?他有母教,他有家教,他有學校教,教好了。人人都明理,人人都不迷惑,這對了。我們今天遭遇到現在社會的困境,我們讀聖賢書,明白了,毛病出在哪裡?毛病出在教育出了問題。這個社會有沒有救?有救,只要能夠恢復母親的教育,母親太重要了。家庭的教育,學校、社會教育,都能夠重視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衝突自然化解,社會能夠恢復安定和平。古人所講的,禮義之邦,和諧社會,可以落實。不但這種小康局面可以落實,更殊勝的,佛陀的大乘教育,能把我們娑婆世界轉變為極樂世界,把這個世間能夠轉變為華藏世界。不是做不到,念頭一轉就做到了,什麼念頭?清淨平等覺。人人都能夠恢復到清淨心、平等心,就是佛菩薩。佛菩薩所住的世界,叫實報莊嚴土,叫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尚且沒有,哪來的三途六道?所以說吉凶禍福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覺迷。後面有一句,大師引用《起信論》上的話說:

  【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是名入真如門也。】

  這話說得好。『無念』,念即無念,為什麼?念不可得,所以念就是無念。這什麼意思?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念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念即無念。你說念,念已經不見了,第二個起來,第三個起來,一個一個起來了,一起來就滅,《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真的。你能看到這個,你就『入真如門』。我們把這個標準降低一點,這是什麼境界?《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他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說,他真正做到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真的入真如門。真如有沒有門?沒有門,他證得了。這是「攝用歸體入五止門」的一個引子,下面就開始講五種止,就是放下,放下有五種。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aid=11272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