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05/09 07:42:25瀏覽183|回應0|推薦0 | |
太上感應篇 淨空法師開示 太上感應篇 (第二四七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感應篇》第一百一十八節,這個以下幾節是善惡果報的總結。請看經文: 【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這幾句我們細分它有兩段,前面這一段是正明「罪報」,後一段是別明「餘殃」。『如是等罪』,這是總結上文,這是作惡,造作種種惡業。《感應篇》上所說的,幾乎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知不覺去造這些罪業。為什麼會造?在前面我們也曾經研究討論過,總結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壞習氣。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譬如大家常常讀的《百法明門論》,這是我們佛教屬於佛學常識的教材,不管是學哪一宗、哪一派,都應當要學習的。這個小冊子裡面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八識五十一個心所法裡面,惡心所就二十六個,善心所十一個,這個比例超過一半都不止。又何況善心所的力量薄弱,惡心所的力量強大,通常我們講的惡習,在佛家講的惡心所,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不知不覺它就起現行,所以人很容易造惡是有道理的。 在外緣上來說,尤其是今天的社會,惡緣多,善緣少,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可以說無一不是叫我們去作惡。所以裡面有嚴重的煩惱習氣,外面有惡緣的誘惑、勾引,他怎麼會不造罪業?造罪業的時候無知,果報現前的時候就可怕了,這個時候恐怖也來不及了。所以我們這些人是極少數、極少數的人,非常幸運能夠讀到佛的這些教誨,讀了之後,就應當生起高度的警覺,知道這個事情的恐怖,後果不堪設想。人能夠有畏懼之心,他自然就不造業了,想到果報之可畏,不敢造作。念念有畏懼之心,才能夠防止造罪,念念能想到佛菩薩、聖賢人教導我們要勤修善業,我們希求得善果,一定要斷惡修善。惡的心、惡的念頭、惡的行為,希求善果,哪有這個道理? 這本書我們快要念完,到這個地方總結,不是書本上做總結,我們自己要好好反省,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上做一個總結,然後才真正明瞭善不可不修,惡不能不斷,我們這一生還有救。如果繼續像以往迷惑顛倒,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上面所講的果報,決定不能夠避免。文字上說「如是等罪」,這是總結「造惡」這一個大段,也是《感應篇》裡最重要的教誨。 『司命隨其輕重』,「司命」是講鬼神,現在人不相信了。這個事情不是說不信就沒有,信就有。不信就沒有,那這個事情好解決了,我們不相信就沒有了。不相信他還有,他真有。司命鬼神很多,欲界有天神,道教講的玉皇大帝,佛法裡面講的忉利天主。他們講玉皇大帝就是佛教講的忉利天主,一般宗教裡面講的上帝,這是司命之神之大者。其次、再其次的,有許多天神,還再加上鬼神,我們六根接觸不到,但是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與我們最接近的是三尸神,前面我們講過了,介紹過了。在佛經上告訴我們,有兩個神常常跟我們在一起,一時一刻都不離的,一個叫「同生」,一個叫「同名」,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他們都看到,他們都做記錄,都做報告。我們做善做惡,他們兩個作證,決定不要以為我們起心動念沒有人知道,這個想法就錯了。 人有命運,所以一般看相算命,真正高明的人算得很準,諸位讀《了凡四訓》, 所以「隨其輕重」,隨著我們造作惡業的輕重,『奪其紀算』,「紀算」是講壽命,這是懲罰之大者。人能行善可以延壽,所謂「延年益壽」。造作哪些善能夠延年益壽?《感應篇》前面講的善行,利益社會,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多多的去做。利益最大的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明瞭因果的理事,這是大善,幫助眾生轉迷為悟,人要是能行這個大善,決定延年益壽。 長壽是一切眾生希求的,如果自己不多多的積德累功,壽命長而身體不健康,那是苦報,那不是善;必須壽命長,身體又健康,這是福報。我們在新加坡看到 這些事情是比較不容易理解,古書裡記載得很多,《感應篇彙編》裡面所引用的公案因緣也非常之多,我們看了信不信? 下面兩句這是「餘殃」,『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他的子孫不幸。可是我們要曉得,父子、兄弟、夫妻都有過去生中的緣分,不是偶然的。一個人修善積德,自然有過去生中修積善業的這些人到你家裡來投胎,善與善感應。你造作的不善,決定有一些不善的冤親債主到你家裡來投胎,作你的子孫。由此可知,「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子孫也不是冤枉受先人之殃,也不是冤枉的,必有業因。可是這一些作子孫的人,如果有善緣,遇到善知識的開導,他能夠接受,他能夠相信,他能夠轉惡為善,他的前途還是光明的。 由此可知,功德裡面,第一殊勝的功德是教化。古代這一些帝王,乃至於地方政府的首長,都是把教化做為他們施政最重要的一條,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民間稱為父母官,官是我們人民的父母,他愛人民就像子弟一樣,教人民就像自己學生一樣,那個有功德。死後他要是不念佛往生,都生天作神明,接受後人的奉祀,這些事蹟在中國民間很多很多。如果是貪官污吏,必定墮惡道。 這一節文裡面,註解註得非常之多,這裡面很長一篇擷取《楞嚴經》上講的「十習因,六交報」,佛在這經典裡面講這個講得太清楚了,所以這一段諸位同學自己可以做參考。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