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一一七集)
2010/07/14 20:33:24瀏覽403|回應0|推薦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淨空法師開示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一七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23-117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九面,倒數第四行:

【楞嚴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云何二種?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是《楞嚴經》上的經文,在《楞嚴經》上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文。諸修行人,是指佛法裡面,無論是顯教密教、大乘小乘,所有一切宗派都包括在其中。為什麼修行不能成就?無上菩提是講成佛,修行目的就是要成佛。四弘誓願裡面最後一條說︰佛道無上誓願成,目的是成佛。為什麼成不了?當然這個地方所說的無上菩提,是指究竟的佛果,可是廣義來講,得成菩提就行了。就如同本經裡面所說,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都是成正果的,我們一般講正等正覺,都是成正果的。大乘經上常講的諸佛如來,都是包含圓教初住以上的這些菩薩。《華嚴經》上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都是證果,都是此地說的。他成就不了,修得算是不錯,路子沒有走歪,就變成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我們一般講小乘人辟支佛、阿羅漢,變成這一類的,這算是修行不錯的。在佛法裡面說,沒能成正果,算是得了一個小果。在無上正等正覺裡面說,他沒有成就正等正覺,他也算是正覺,這算是不錯的。

底下一句就不好,「及魔眷屬」,這是連小乘聖者都不如。什麼原因?佛在下面給我們說出來了。這一段開示對我們的確重要,因為經上所講的,跟我們現前所接觸到的、所看到的,確確實實有不少好心學佛的人,正如此地所說的都變成魔眷屬,這是非常的可惜。至於魔眷屬是哪一類人?《楞嚴經》上講得非常詳細,是在這部經,《楞嚴經》分量很大,一共有十卷,後面的三卷,八、九、十三卷,裡面給我們詳細說明五十種陰魔。可見得,那個五十是五十大類,每一類裡頭無量無邊,你學佛學錯了變成魔,這是非常的惋惜。他的根本原因,皆由不知二種根本。換句話說,不僅是魔錯了,學佛學變成魔了,現代妖魔鬼怪都有,學佛學成妖魔鬼怪,你說這是多可怕的一樁事情!即使阿羅漢、辟支佛也是錯用了心,但是他用的心雖然是錯了,他所依據的理論跟方法是正確的,所以他還能成一個正果。如果他依據的理論方法稍稍有一點偏差;實在講,理論方法哪裡會有錯誤?是他用錯了。用的心也錯了,把方法理論用錯了,那就變成魔。

這兩種根本,第一種就是「無始生死根本」。無始劫以來,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頭生死死生,到底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佛在這裡說得很明白。「則汝今者」,《楞嚴經》上這段話,是釋迦牟尼佛對阿難尊者說的,這個汝是指阿難。阿難是代表我們大眾,佛對阿難說,就是對我們說。「與諸眾生」,與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包括的範圍就非常廣大,學佛不學佛的,只要在六道裡面這些眾生都包括,他為什麼會在六道輪迴?為什麼受這些苦難?用攀緣心為自性者,這就是錯用了心。什麼是攀緣心?攀緣心就是講的心意識,法相宗裡面講的八識,八識心就是攀緣心,我們都用的是這個心。如果不用這個心,那就成了無上菩提。用這個心,就永遠成不了無上菩提,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的。

八識心究竟是怎麼回事情?這個要說起來非常的深,非常廣泛,不但不好懂,實在也不好說。像法相宗的經論,在所有宗派裡面它是最多、最豐富的,專門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微細。簡單的講,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說明八識它的性質。前五識它的作用,是接觸外面的境界,它主要的一個功能是接觸。眼識見色,耳識聞聲,這是它重要的功能。所以眼不能見,眼裡面的識才能見。人剛剛死的時候,他眼睛還好好的,他為什麼不能見?眼識沒有了,識離開了。所以雖有眼也不能見,雖有耳也不能聽,識離開了。八個識離開有先後不同,眼識是最初離開的,比較起來耳識離開就比較晚,所以雖然他不能見,他還能聽。

第六識的功能是分別,我們一見,見到就能夠分別,這個是花,這是黃色的、這是綠色的,分別的這個功能是第六識,這是意識;如果沒有意識,他能見,他不會分別。我們常常看到有一些障礙的,我們中國人叫白痴,他就沒有什麼分別;換句話說,他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脆弱,他能見,他很難分別。第七識的功能是執著。第八識的功能,我們現在的話講,記憶。你見了之後,為什麼會記得不忘掉?昨天見到這個人,今天一見面,你為什麼會認識他?那個印象就記憶在阿賴耶識裡,第八叫阿賴耶識。阿賴耶叫含藏,像倉庫一樣,像檔案室一樣,它把所有的資料都收藏在裡面,下一次再見到這個人,資料庫會把他拿來對照比照一下,他就認識了。這個統統叫做攀緣心,清淨心當中沒有這些東西,清淨心的功能是自然的。它這個功能是有先後的,有次第的,這個叫攀緣心,也就是我們講的用心意識,用妄想分別執著,用這個東西。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想到《華嚴經》上佛所說的,佛也跟我們講這樁事情,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華嚴》、《圓覺》裡面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本來是佛!跟一切諸佛的智慧、德能沒有兩樣。現在為什麼我們智慧失掉,能力也喪失掉?怎麼喪失掉的?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這個東西,攀緣心。你在一切境界當中,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的本能就失掉了。所以佛法的修學,修什麼?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而已。無量的智慧德能是自己本來有的,不是修得來的,是本來有的,只是把這個障礙去掉而已。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是因為有障礙,只要把障礙除掉,本能就恢復。所以佛說得很好,佛不度眾生,你們成佛開悟是你自己本來的事情,佛沒有一點點功勞,沒有幫你的忙,是你自己悟的,自己修的,自己證的,佛不居功。

佛對我們的恩德,實在就是把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明了,他要不說明,我們哪裡知道?怎麼曉得這回事情?知道這回事情之後,要認真努力去做。做什麼?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分別執著都叫做妄想;不分別、不執著,就沒有妄想了,那個就是自性起作用。我們能夠離開一分,本能、智慧就透出來一分。所以這個並不是說我們的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智慧德能才現前,不是的。分別執著減一分,智慧德能就透一分;減兩分它就透兩分。所以菩薩階位上,一共有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一個位次從哪裡來的?無明破一品,智慧德能就透一分,是這麼說的。實際上並沒有階位,這個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階位都是佛的方便說。我們一切眾生不曉得事實真相,都把我能夠思惟的,能夠想像的,這是我的心,這是我。西方的哲學家還很自豪:「我思故有我」,我的存在,我存在在哪裡?能夠想像的那就是我,那就是真我;你看,都落在攀緣心上,都落在妄想裡面,他怎麼能成就?這是第一個我們錯了,我們錯用了心。

那麼第二呢?第二講真的,真的我們不曉得,「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前面說過「無始生死根本」,這裡是「無始菩提涅槃」,從兩個「無始」上看,我們就了解生死跟涅槃是一不是二。「無始」兩個字的意思,我們要搞清楚。往往我們看到這個字,產生了錯覺,以為無始一定是很久遠很久遠,找不到開始,你這個想法就完全錯了。「無始」是根本沒有開始,是這個意思。根本沒有開始,你想想這個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當然是假的。如果有始有終,這個事情是真的。沒有開始,這才是事實真相。迷是什麼時候迷的?一念迷了。覺悟也在一念。這個一念的時間非常的短暫,真是億萬分之一秒。所以不能說它有開始,說它有開始那是錯的,這個話說錯了。可是我們確確實實迷了很久,迷了很久是不錯,可是事實真相還是在一念當中。這個理很深很深,怎麼深?因為你念念都迷,這個迷的相是斷斷續續,就像我們看電影片,它一張一張的,是連續相。迷是個連續相,你念念迷,所以佛法裡頭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那一念相應是覺,「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從那個念念相應,你就懂得無始的意思,無始就是念念的意思。我們麻煩大就是念念都迷。

真實相,前面跟諸位說過很多遍,整個宇宙,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剎那業因果報的生滅相續相,剎那生滅。剎那有多少生滅?佛在《仁王經》上給我們講九百生滅。剎那時間就非常短,一剎那裡面還有九百生滅,這個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九百生滅實在講是佛的方便說;真實說,決定不止。我常常講,真實講,一秒鐘裡頭有億萬次的生滅,那是真相。我們從這個地方觀察,是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觀察。我是因為看到光的速度,所以我知道世尊這個九百生滅是方便說,因為九百生滅跟光的速度不能夠吻合。但是現代科學家已經發現還有比光速更快的,光的速度還不是最快的。在過去認為,光的速度是最快的,現在我們曉得,光的速度不是最快的。光速一秒鐘三十萬公里,也就是一公里光走的速度是三十萬分之一秒,走一公里一公里很長,我們再把它縮短一公尺,再一公分,再一公釐,你就曉得,那個剎那生滅裡頭的確是不可思議。所以確確實實是億萬分之一秒的速度在生滅,哪裡有開始?所以生滅是同時的,同時就無始,無始就不生不滅。我們的相續相,是每個念頭都迷。那個覺悟的人,第二個念頭覺了,他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他念念覺,他就成佛了,這是無始的真實義。所以無始、不生不滅意思完全都相同,跟生滅、不生不滅,意思都一樣的,這是符合本經前面所講的萬法一如、諸法如義。兩個都冠上無始,就曉得真妄是一不是二。菩提是覺,菩提跟涅槃都是梵語,菩提是覺悟的意思,涅槃是不生不滅。覺心是不生不滅,它也沒有開始。

「元清淨體」,元是原來,本來就清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他明白了,本源就是清淨的。我們迷了,自性有沒有污染?沒有,自性永遠不會污染。佛在經上有的時候說污染,那是比喻說的,絕對不是真的有染污。真的跟諸位說,完全沒有染污;不但覺悟了沒有染污,現在在迷位當中也沒有染污。迷之中沒有染污,為什麼說它作染污?是因為你不知道用它,剛才講了,你錯用了心,是這個意思。這一句就是講的真心,就是講的本性。

真心本性在哪裡?「則汝今者」,沒有離開自己,就是在現前,在你身上,「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那就是的,那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識」就是前面講的攀緣心,就是八識。識的精華,識的精華就是真心,所以他用這個來形容它。八識,八識是妄心,妄心從哪裡來的?從真心來的。真心,迷失了真心就變成妄心,真妄的確是一不是二。「元明」,它本來是光明的,本來具足無量智慧德能,元明是表這個意思。「能生諸緣」,諸緣就是生起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它生的,它變現出來的,它能變現。「緣所遺者」,它所變現的,所剩下來的,它緣不到的,那就是真心,那就是自性。這句話裡面含的意思很深,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我們用思惟、用想像,能夠想到虛空,能夠想到法界,這就是心意識的作用。能夠緣到虛空法界,能夠緣到過去、未來,就是不能夠緣自己,那個自己才是真的。緣所遺者,你所緣不到的,那個就是的,那就是真心,那就是自性。

從這句經文裡面我們了解,這一切修行人,為什麼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也就是說,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我們念佛的人,為什麼得不到理一心不亂?研究教的人,為什麼不能大開圓解?就是因為它用攀緣心,攀緣心永遠緣不到自己。如果不用攀緣心?真心就顯露,你就見道了,明心見性。什麼人能明心見性?不用攀緣心就成了。只要你用攀緣心,你就沒有辦法。宗門裡面,參禪的人說得很好,說得沒錯,但是他做不到。他也會講,教人參禪離心意識參,那就對了。離心意識就對了,離心意識,離第六意識,不用分別,不用分別心;離第七識,不用執著心;離阿賴耶識,不落印象,真心就顯露了。口裡教的是離心意識,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沒離!這一念離,就是一念覺,就是一念相應;不離,就不相應。不離是與攀緣心相應,離了是與真心自性相應。

佛在這個經上教我們,離四相、離四見。離四相,是離八識的相分;離四見,是離八識的見分,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真正的離心意識。如果還有四相四見存在,要想成無上菩提就不可能,我們念佛的人,要想證得理一心不亂不可能的,功夫用得再好,可以得事一心不亂。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淨宗法門跟其他法門果報不一樣。其他的法門,用心意識達到最上層的,功夫也只能成聲聞、緣覺。但是念佛人有這樣的功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也是上上品往生,方便有餘土裡面的上上品往生,那個果報怎麼會一樣?生到西方世界就花開見佛,時間很短。如果是見性,理一心不亂,生到西方世界是實報莊嚴土。那個完全不一樣。從這些地方細細的去觀察,才知道淨宗法門的殊勝。淨宗法門是同樣的功夫,成就的完全不一樣,確實是不思議的成就。我們接著再看底下: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這是由於這一切眾生,遺是忘掉,忘失掉。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我們用不用真心?給諸位說,什麼時候離開了真心?從來沒有離開。我們眼睛見,我們是用的真心,用的是自性;耳朵聽,也是真心,也是自性,天天用它,從來沒有離開過。古大德告訴我們,我們眼見,第一個見是真心,為什麼?你還沒有起分別執著。如果我們細細的去體會,不難明瞭。我們張開眼睛,第一次看這個看得很清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清清楚楚,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樣,照得很清楚,裡面沒有起分別,沒有起執著,沒有妄想的時候,這個時候是真心。聽音聲,耳聽音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當我們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頭的時候,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我們用的心是真心、是自性。可是到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就起了分別,起了執著,那就錯了,第二念就墮落了。所以古德教人保持初心,初心就是第一念,能夠保持初心,成佛有餘。永遠保持,念念都是第一念。第一念是覺,第二念才迷了。迷了之後就變現出六道輪迴,就變現出十法界。

枉入諸趣,在六道輪迴裡面真叫冤枉!六道輪迴從哪來的?自己變的。自己變,自己在受,自作自受。本來沒有六道輪迴,本來也沒有十法界,十法界、六道都是自己變現出來的。有了妄想就有十法界,有了執著就有六道,離開妄想執著,那個境界就叫一真法界,這是不得已,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一真法界。你可不能執著有個一真法界,一有執著,你就到六道去了,哪裡是一真法界?

佛這一切名詞術語都是方便說,讓我們在那裡體會他的意思、體會他的境界,千萬不可以分別執著。所以佛菩薩都教給我們,聽經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離名字,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心緣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離四見。那個心緣是心裡攀緣,是思惟想像,一面聽就一面打妄想,這個不行,這個不解如來真實義。讀經也是的,老老實實的讀。果然能夠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讀經也會開悟。我們今天讀經聽經不能開悟,就是沒有能夠離相,都是用的攀緣心,所以讀經聽經不能開悟。果然能夠離相離見,不但聽佛說法能開悟,看經能開悟,在一切日常生活當中,見色聞聲都能開悟,不定是什麼因緣,讓你一念覺了,念念覺,那就成功了。這一段是《楞嚴經》上的經文,我們再看底下這簡單的說明:

【此中所說攀緣心,即是不覺妄動之心。元清淨體,乃至緣所遺者,即如如不動之本性。】

這是這一段開示兩句重要的經文,你要曉得什麼叫攀緣心、什麼叫元清淨體、緣所遺者,你只要把這三句搞清楚,佛這個意思你都能夠明瞭。這三句在《金剛經》上講,攀緣心就是不覺妄動之心,妄動心就是念頭起滅的心。真心不動,什麼東西動?念頭在動、妄念在動。一個念頭滅了,一個念頭就生了,念頭生滅不停,是個生滅的相續相。諸位要曉得,這個生滅是不會滅的,但是那個生滅念頭裡面很複雜,它會變,它不會滅,它會變。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就是這個道理,教給我們無住生心。

真心就是如如不動的本性,因為真是不動。諸位要記住,覺是不動的,迷是動的,覺性不動,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有許多人學佛求智慧,智慧怎麼求?拼命去研究經教,那能開得了智慧嗎?研究經教用什麼心?就用生滅心,用分別心,用妄想心,用這種心去研究經教,別說你研究三十年,研究三百年你也不會開悟。什麼原因?你那個心是迷,不是覺心。

我們再看看,自古以來那些開悟的人,他怎麼開悟的?他用的方法恰恰跟我們想像的相反,他什麼也不研究。他入了定,從定中開悟的。參禪打坐入定,讀經念佛也入定。教下裡面讀經,一生只念一部經,他也不求解義。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壇經》大家常常看,提起來大家都知道、都很熟悉,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法華經》的經文很長,一天念一遍,三千遍,三千是個整數,在我們想他應當念了十年。十年念一部經,所以他的心定下來了。遇到六祖,六祖幾句話一提醒,他就覺悟了。無盡藏比丘尼受持《涅槃經》,《涅槃經》的分量比《法華經》更長。《涅槃經》在中國有兩種譯本,一個是四十卷,一個是三十多卷。這個經念一遍普通的人大概是三天,三天念一部。也是念了很多年。古大德這些方法我們要留意,他就是一心念,念經的時候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以他是用念經的方法修定。

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示,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戒律所說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讀經的時候一個妄念不生,這就是諸惡莫作。我念一個鐘點,我這一個鐘點諸惡莫作;我念兩個鐘點,我兩個鐘點諸惡莫作。這就是持戒,是小乘戒,諸惡莫作。大乘戒是眾善奉行,經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沒有比這個更善的,的確是止於至善。讀經就是止於至善,那就眾善奉行,所以讀經,戒律圓圓滿滿都修了。

讀經的時候專心去讀,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雜念,這是修定。所以讀經不能分別經義,分別經義那就錯了。我們讀經的目的是修定,用這個方法把自己妄念打掉,它就是修定。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沒念錯,沒有念顛倒,這就是慧。這個慧在《般若經》裡面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我們讀經修什麼?修無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從哪裡來的?從無知來的。你得到無知,然後才無所不知;你要是有知,你就有所不知。你要想做到無所不知,你一定要先證得無知。

所以讀經要會讀,會讀的人會入定,會讀的人會開悟。不會讀的人展開經本打妄想,那就完全錯了。所以我們把修行,這個讀經是修行,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跟我們研究教理一定要分開。讀經的時候,那是自己做功夫;研究教理的時候,是探討了解佛法的理論,兩者可以並行,能夠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像我們這個講席當中,這是屬於研究討論,這是求明瞭經典義理,明白這個道理、方法、境界。但是用功的時候,像我們讀《金剛經》用功的時候,那是所有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是做功夫,做功夫就是修戒定慧。這個一定是兩樁事情,要分作兩個時間來做。

【經又云︰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這一段還是《楞嚴經》上的經文,這一段說得更明白。

【即是初發心時,便應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動處覺照,乃不致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自取流轉也。】

這是在《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責備阿難的話。阿難犯的毛病,實在講正是我們現在犯的毛病。阿難在楞嚴會上示現給我們看,代我們向世尊求法,所以世尊對他的開示,就是對我們的開示。「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不但我們現前把這個幻相以為是自己,這個身就是代表自己。一切凡夫都把這個肉身、色身當作自己,後頭講認物為己,它不是自己,它是個物。這句話含義很深。底下這一句,把它的真相說出來了。「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這一段經文跟《金剛經》的經文合起來看,意思非常明顯。前面經文我們讀過,佛以他自己的身相來說明,佛是三十二相,報身。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這個在前面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來說明,說明報身即非報身;後面又給我們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個在物質上最小講到微塵,我們今天講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講這些東西。世界,世界是微塵組合的,不是真實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講不但你的身體,連外面這個環境,它都是一個動的,極小的微塵它都是個動相。動的,它就不是真的,因為自性是如如不動。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動的。而且現代科學家實在講造詣相當之高,高明,近代科學家已經知道,沒有物質的存在,以前認為有物質,現在曉得沒有物質存在。一切現相是什麼?波動的現象。這跟我們經裡講的就非常非常接近了,確確實實是波動,剎那生滅是波動,波動的現象。

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物質稱之為四大。四大的真相是皆空,四大說的是什麼?經上用的名稱叫地水火風。我們往往看到這四個字,也把它誤會了。地是什麼?地是土地、大地,我們把它搞錯了,其實這四個字是代表的。地是什麼?是一個物體,你能夠看得見的,代表一個固體,我們今天講固體,體積,它有體積。再小,我們看到原子、電子,在高科技顯微鏡下,還能夠看得見。能夠看到的,它是個東西,地是表這個意思。「火大」,我們現在講帶電,它帶的陽電,在佛法裡面叫做火大,也就是說它有溫度。它帶陰電,陰電我們講它有濕度,濕度我們叫做它水,溫度我們叫它做火,濕度叫它做水。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動就用「風」來代表。不動就沒有風,風是代表動。說明基本的物質有這四種特性,它是說這個意思。

所有一切森羅萬象,都是這個基本物質所組合的。《金剛經》上講「一合相」,基本的物質是一個組合的現相。我們今天講它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所以變成原子,原子再組合就變成分子,這才形成宇宙、形成萬物。無論動物、植物、礦物,都是這個東西組織的。這個東西存在不存在?不存在,它是一種生滅的相續相。我們看錯了眼,把相續看作真實,實際上沒有這個東西。這樣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看到佛在這個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才能體會到佛在經上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完全是一種現相。

諸佛菩薩眼睛裡面看森羅萬象,看的是什麼?是業因果報的連續相。但是這些業因果報,也是空花水月,也是夢幻泡影。你不執著,沒事,心地清淨平等,沒事;一執著,就有苦有樂,你就有這些虛妄的感受。不執著,什麼事都沒有。壞就壞在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用攀緣心,那就是錯用了心。本來什麼事都沒有,你自己找的。「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境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就是講十法界森羅萬象,它的真相就是自始至終是念念生滅,它是個念念生滅相,現在講波動,這個意思講得好,講得好。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我們錯就錯在這個地方,不了解事實真相,錯了。在這個虛幻的境界裡面起心動念,虛妄的造作。起心動念,這個境界就變了。前面說過,相是從念裡面生出來的,從念頭裡生出來的,這是佛在大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相是從念頭生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講這個生講變化,相的變化是識它在做主宰,識是能變,相是所變。佛與大菩薩境界裡面,我們為什麼叫它做一真法界?一真跟十法界不一樣,十法界是千變萬化,這就是說明,一真法界的人他的心是定的,他的心不動,現的境界也就不變,不變就一真。

十法界裡面這些眾生,十法界裡有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出十法界。別教佛超越了,那是在一真法界裡面。所以藏教佛、通教佛,他還是用攀緣心,他不是用的真心,他那個心還在動,所以他的境界也在動。但是十法界愈往上面去,他的波動幅度愈小,換句話說,他那個境界連續的時候,保持的就愈長久,他的壽命長,他的生活環境能夠保持很長的時間,道理就在此地。愈往下面,念頭波動的幅度就愈大,愈大的時候,相續相保持的時間就短,所以顯得壽命也短,環境變化也非常快速,我們講的滄海桑田。外面環境確確實實也是隨著念頭在變化,境隨心轉。我們這個身體是隨念頭轉,外面的生活環境也隨念頭轉。

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那佛法修什麼?佛法修的是清淨心。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頭,你只要心地清淨就能轉環境。像我們自己身體,身體也是環境之一,我們的身體不好,身體有病痛,身體有業障,怎麼樣改變?修清淨心。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這個身體的組織,細胞的組織它就恢復正常。正常就是健康的,不正常就出毛病了。為什麼不正常?是你有煩惱,你有憂慮,你有牽掛,你有妄想執著,把你正常的組織破壞,你就會得許多怪病,這麼來的。世間人年老常常看醫生,你看看哪一個佛菩薩看過醫生?你們查《大藏經》,哪個佛菩薩去看過醫生,吃過藥?沒有。為什麼沒有?他自己調整了。這個一定要知道。

過去,在民國初年的時候,諦閑法師是我們佛門裡面的大德,講經說法的法師。有一次諦老生病了,印光法師寫一封信告訴他,你是講經的法師,怎麼可以生病?怎麼現這個難看的相?所以要曉得,他自己調整,不需要找醫生、醫藥,用不著。了解身心都是幻法,離了幻,一切就恢復正常。現在人口頭上常說改造體質,改造體質佛法是最高明的。世間用藥物治療,副作用很多,我看不但改不了,還增長業障,愈改愈糟糕,愈改愈壞。這是說明事實真相,一切眾生迷惑顛倒。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這是最大的一個錯誤。把這個身當作自己,把所有這些現相認為是我所有的,身體是我,一切萬物是我所有的。這個念頭一起來,這叫執著,六道輪迴的境界就現出來。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就是這一個念頭出來的。由此可知,如果你不再執著身是我,不再執著一切萬法是我所,你就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是什麼境界?那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我執沒有了,我、我所沒有了,但是認為這些境界還是有的,法執猶存。有法執,所以有聲聞、緣覺、菩薩、佛的法界。如果法執也沒有了,也不以為然了,《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不以為然,不在意了,那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也沒有了,這才歸到一真法界。

輪迴是中,自取流轉。十法界是自己造的,六道輪迴也是自己造的,我們今天所有一切的受,都是自作自受,這個一定要知道。而後你才不會怨天尤人,自己造作的業因,自己要受這個果報。我們明白佛法,就可以在這一生當中,階階的超越。大乘經上所講的理論方法,如果我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什麼?煩惱習氣太重。佛教我們放下,放不下!教我們不要分別執著,偏偏還是分別執著,做不到!做不到,教你念佛。所以念佛這個方法叫帶業往生,帶什麼業?帶著分別執著妄想;可以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諸位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你就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也是一真法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地方,它跟其他的諸佛剎土不一樣。一切諸佛剎土都有十法界,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十法界;不但沒有十法界之事實,連十法界的名都沒有。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四土三輩九品,跟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羅漢、天人,《無量壽經》上解釋得很清楚,這是佛的方便說,隨順十方世界的人來說,實際上他們那邊沒有。為什麼沒有?他沒有這個念頭。雖然沒有這個念頭,但是斷惑的程度並不一樣;雖然不一樣,但是他都沒有這個意念。這個情形,何以十方世界的人做不到,偏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能做到?往往使我們生起很大的疑惑。其實細讀淨宗經論就曉得,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凡夫決定做不到。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是一切諸佛讚歎的,一切諸佛如來為我們介紹西方淨土,道理就在此地。

佛說這一段的意思,這是教阿難,也就是教我們自己,要從初發心的時候,就要能夠辨明真妄。這個開示好!一開端我們就把什麼是真、什麼是妄搞清楚了。凡是動的,就是妄的,就是虛妄的。其實《楞嚴經》說到這個境界,講的六結三空,「動」是第一關,第二關是「靜」,你住在靜上也不行,也是錯誤的,後面還有「根、覺、空、滅」,一層比一層高,一層比一層微細。由此可知,出離六道十界,的確不是容易事情。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勸我們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

可是明白好處就很多,好處在哪裡?明瞭之後就肯捨,肯放下了。縱然有執著,那個執著的程度比從前要淡薄很多,這個對於我們念佛往生幫助就非常之大。過去我們對於身體有很嚴重的執著,對於自己所有的財物也是執著得很重。現在了解這個,都能放下了;能放下,就能往生。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可以往生。往生自在的,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真去得了嗎?放下就去得了。為什麼你想去還去不了?你想想一定還有放不下的,只要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就去不了,那就是障礙。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了,也要徹底放下,還有一樣放不下,佛就走了,不帶你去了。錯過這個機會的人很多很多,就是不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

所以佛教教人,初發心時,便應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動處覺照。不動就是清淨心,要在生活當中去鍛鍊,所謂是歷事練心。歷是經歷,在一切境界當中去練。練什麼?練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練這個,這就叫真修行。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什麼是錯誤?見色聞聲,起心動念錯了,分別執著錯了,我們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就是我接觸外面境界,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我要回過頭來,我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修行,這叫從根本修。不僅僅是禪宗裡面常常提示的,修行從根本修,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都要懂得從根本修。這是大根大本,根本的根本,就是教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不要再搞分別執著,不要再搞妄想,這就是從不動處覺照。要天天去練,時時刻刻去練。

我覺得現在最方便的一個練習方法是看電視,因為每個人都看電視,電視上都是假的,畫面不是真的,而且電視畫面是連續的,大家曉得這是電波微粒組成的畫面,跟佛講的現相很接近。你了解電視的原理,你觀察這個東西,不要被它這個相所動。這個觀成之後,有了功夫,你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把它看成電視的畫面,再也不會起心動念,也不會分別執著,全是假的,全是空的。然後對於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那個幫忙就大了。你真的可以放得下,看破、放下,那個時候「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是真實的功夫,這樣才不至於遺此本明。從這個地方去練你的清淨心,練你不動的真性,這樣才不至於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諸趣就是指六道輪迴,自取流轉。

【覺照亦須攝心,攝心亦非無念,亦非畢竟無相可取。然凡夫非此無入手處,所謂以幻除幻之法門耳。】

這一段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一段,我們初學的人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佛在楞嚴會上,一開頭給我們講「最初方便」,這個非常重要。最初方便就是從哪裡入門,一定要知道。我最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那個時候我對於佛法知道的很淺薄,可是很想學,也很想早一天能夠入門。他老人家直捷了當教給我:看得破,放得下。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講看破、放下。我請教他從哪裡下手?他教給我布施,也跟《金剛經》講的完全一樣。要真正去做。布施,一般人往往也把意思錯會了,以為布施是捨財,到寺廟去捐一點錢叫布施,那個布施沒用處,無濟於事。布施是捨,是放下。把什麼放下?把你的念頭放下,把你的妄想放下,那叫真的放下,那才管用。捨幾個錢,不管用處。心裡還照樣打妄想,還有貪瞋痴慢,那有什麼用處?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

這個地方教給我們覺照。覺照在初學的時候要攝心,宗門裡面用的這些方法都是綱領。他的功夫有三個層次:從觀照入門,覺照就是觀照,再往上提升就照住,最高的境界是照見。我們讀《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是功夫達到最高段,照見了。他這三個功夫,跟我們念佛三個功夫,名詞不一樣,境界相同的。我們念佛,初步功夫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觀照,就是禪宗的觀照功夫,往上提升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照住,理一心不亂是照見。名詞不一樣,功夫境界完全相同。但是我們用的方法不一樣。念佛人就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念到底,就看你會念不會念。怎麼叫會念?方法最妙的,無過於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叫會念,這個念佛會念。只要做到這兩句,觀照就在其中。在位次上講,天台大師所講的六即佛,你就入觀行位。六即第一個是理即,理是理論,一切眾生皆是佛,這是理。像我們現在功夫不得力,雖然學佛,是名字位中,有名無實,功夫一點都不得力。功夫得力,就是觀行位。觀行是功夫得力,觀照的功夫得力,念佛的功夫得力,功夫成片了,這是功夫得力,那是觀行位。觀行位在其他法門裡面,沒有什麼成就的,但是在念佛法門裡面決定往生,這是生凡聖同居土,所以古德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諸位要曉得,入觀行位並不難,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再往上提升,相似位那就不太容易。相似位就是得定,念佛的時候得事一心不亂,那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但是觀行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這就是萬修萬人去。

初學,就是講到觀照的時候要攝心。攝心,換句話說,還是用的心意識。一開頭說離心意識是根本不可能,開頭一定要用心意識。《楞嚴經》傳到中國來之後,古時候這些大德都是依天台的教理來解釋《楞嚴》,就是用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這裡面也有原因的,天台大師的止觀是用心意識,沒有離開心意識。到明朝交光法師,給《楞嚴經》做了一個新的註解,捨棄三止三觀這種修法,直接採取《楞嚴經》裡面的經義,捨識用根。這是《楞嚴》裡面講的,奢摩他、三摩、禪那。這個說法沒有錯,沒有違背經義,但是太難了,不是一般人能夠修的。也就是說,他取的方法是離心意識,這個是真難。《楞嚴經》的註解,從交光大師開始就有新派:新舊兩派,舊註容易修學,新註依交光法師的,非常非常困難!

攝心,攝心當然還是有念,實際上講,禪宗早年觀心,以後用參話頭,他還是用的意識心,這是初期要用它。「非畢竟無相可取」,他還是取。譬如離動相,他取靜相,雖不究竟,提升了一層,他還是有相可取。

然凡夫非此無下手處,這是真的。所以這個境界提升,要逐漸逐漸,漸次的提升。不依漸次,那個人太少了。我剛剛接觸佛法的時候,方東美先生跟我說,他說不依次第的,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人,那個人學不得,什麼人?六祖惠能大師。那個沒有辦法學的,那個人沒有次第。六祖之前,沒有看到這個;六祖以後,這一千三百多年來,也沒有看到第二個人。都要按部就班,依照順序來走,我們才有指望。

所謂以幻除幻之法門耳。因此法雖亦是幻,這個法就是佛法,佛法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實的。我們沒有得清淨心、沒有見性的時候,要依佛法,見性之後佛法不要了;還要個佛法,決定見不了性。佛在這個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句話要記住,但是不是現在就捨。現在就捨,那沒救了。現在不能捨,但是一定要知道,佛法也是因緣所生法,也不是真實法,你要用它,不能執著它,這個就對了。我們現在過河要船,可是你不能執著船,執著船你登不了岸。一定要曉得,我隨時可以捨棄它。到應當捨棄的時候,馬上就捨,捨了就入一真法界,就超越十法界;你要是不捨,你就出不了十法界。所以聲聞、緣覺、菩薩們,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不能脫離十法界,就是佛法沒有放下,法沒有捨掉。

【因此法雖亦是幻,然是隨順真如。】

這個法雖然是幻,但是它是接近真的這個方向,對於我們的幫助就大了。

【與其他動念取相者,因心不同,故得果便大不同。】

譬如我們起心動念,起貪瞋痴的念頭,這是最不好的。貪財、貪名、貪色,貪佛法還是貪!不是說我換個對象就沒事了,換對象不行!你貪心沒有斷。換對象只是報不一樣,果是一樣的。貪心,貪心的果在哪裡?在餓鬼道,但是墮在餓鬼道,那個報不一樣。就像我們人一樣,我們人的因是五戒,五戒十善,我們得的果是人身;但是得到人身,我們的生活環境不一樣,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貧賤,這叫報。果相同,得的人身相同,報不相同。所以果跟報要分開來講,那個報是因為你做的有善惡,你過去修的善多,你這個報就好;你做的惡多,你的報就不好。你得財富,是因為你過去生修財布施多;你得聰明智慧,你法布施多,那是報不一樣。貪心的果是餓鬼,報的時候,鬼裡頭有作鬼王的。我們中國人講,有作閻羅王,閻羅王是鬼王,鬼裡頭的總統、帝王,他有大福報。有作城隍、土地,城隍就是縣市長,土地是鄉鎮長,這都是有權位的,都是享福的,不是餓鬼,普通的鬼那是餓鬼。大大的不相同,報不相同。學佛貪圖佛法的,到鬼裡面都作鬼王,果是一樣,報不一樣,報不相同。這些地方我們都得要辨別清楚,才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應當怎麼做法,應當怎樣修法,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說,得果大不相同。

【如持名念佛,得往生淨土之果。】

這是最殊勝的,無比殊勝。持名,是執著,執持名號,有分別、有執著,但是這個分別執著得的果報就太殊勝,連一般這些菩薩都不能夠為比,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凡夫修行果報,的的確確念佛求生淨土是第一殊勝,這是一般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比不上。雖然是帶業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生凡聖同居土。甚至於造作罪業懺悔往生的,帶業往生有兩種,裡面有一種是造作五逆十惡罪,臨命終時懺悔往生,看他懺悔的力量,他懺悔的心要是真、懇切,品位也很高。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比十法界裡面佛菩薩高明。這個諸位在淨宗經論裡面你能夠看到。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這就說明一切諸佛剎土都有十法界,都不平等,唯獨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身體的莊嚴跟阿彌陀佛一樣,紫磨真金色身。相貌一樣,西方世界相貌都一樣,沒有兩樣的。我們聽了懷疑,到那個時候,哪是佛、哪是菩薩都不認識。不要緊!各個人都有神通、都有智慧,辨別得清清楚楚,不會錯認。到那個地方,幾乎智慧德能完全都恢復。實際上,並不是你全部恢復,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就如同恢復一樣。到那個地方,經上講的,要十二個大劫才花開見佛,那是沒有佛力加持,需要十二劫;得佛力加持,不需要。一切受用、智慧德能就跟佛差不多,不是十法界佛菩薩能夠相比的。這個功德殊勝,沒有辦法能夠說得出的。真實不可思議!這裡特別提出來,用攀緣心持名念佛求生淨土,果報第一殊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講義節要 作者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413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