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03 20:46:21瀏覽1763|回應0|推薦0 |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淨空法師開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五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 請掀開經本七十四面,最後一行,看「日生佛」。我們接著上一次介紹到「難沮佛」,難沮佛代表的意義是能夠弘護正法,不畏魔王外道一切的障礙、一切的阻撓。下面『日生佛』,代表的是教學相長。日,我們常講的慧日,也是代表智慧,唯有突破一切障礙、困難,智慧才能夠增長,正法才能夠常住在世間,利益一切眾生。末後一尊叫『網明佛』,這個名號含的意義非常的圓滿。網就是用魚網(打魚的魚網)、羅網,用這個來做比喻。這一切苦難的眾生淪落在苦海當中,菩薩要救他,用這些網都把他網起來,把他撈起來,取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這是菩薩度眾生的意思,這是弘願度眾生的方法。無量的法門就像羅網一樣,網孔很多,無量法門就像個羅網,以這個來救度一切眾生,所以稱之為「網明佛」。 無量法門,諸位要曉得,一定到末後要導歸極樂,這眾生才叫真正得救。如果不生淨土,我們今天可以說是十分的明瞭,不生淨土就決定輪迴,這是真正的事實。為什麼?我們自己冷靜去想想就知道,我們的見思煩惱、妄想執著的習氣不能斷。六道從哪裡來的?就是這些東西變現出來的。果然妄想、習氣統統斷了,你才能夠超越輪迴。可是有一類眾生他的定功很深,得到甚深定功的境界,妄想習氣不起現行,他認為這個就是大涅槃,就是成就了,殊不知他那種定叫做無想定,還在六道之中。無想定,雖然有定,妄想習氣不現行,病在哪裡?病在一片無明蓋覆住,你出不去,換句話,這就是眾生的難處,不墮落在妄想這邊,就墮落在無明那邊。無明是什麼?你雖然有定,一片茫然,什麼都不知道,這個叫無明。佛菩薩的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心地是一片清淨,但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萬法,通達明瞭,他是光明的,他不是黑暗的。所以,你要有很深的定功,外頭境界統統明瞭,那就對了,那是正確的。假如有很深的定,外面什麼事情都不知道,這個曉得,修成功了也不過是無想定而已,將來死了以後到四禪的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天,學佛學成了外道,外道是魔,所以這不是究竟法。這一切都要清楚、要明白。 北方世界也是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一段我們把它省略,不必再說,跟前面是一個意思。 再看底下,下方。我們在這部經,諸位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佛看這個世界,跟現代科學家所觀察到的是一樣的。我們這個世界、這個星球,東南西北四方,還有下方,下方還有無量無邊的世界,上面也有無量無邊的世界。這就說明這個世界是在空中,沒有說明星球,實在講意思就含得清清楚楚的。下方世界舉出六尊佛,代表教化普遍的推行,普及了,這是普度眾生,表這個意思。請看經文: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 第一尊『師子佛』是比喻佛說法,在經論當中我們常常看到,將佛說法比喻作獅子吼。獅子是獸中之王,牠叫的聲音很威猛,我們在「動物奇觀」裡面所看到,各位要留意看,獅子一叫,許多小的野獸聽到獅子叫,牠的身體就發軟,牠就跑不掉了,甚至於嚇倒了,牠就躺下去了,說明獅子的威力。佛說法比喻作獅子吼,就是一切邪門外道都被佛法降伏住,所以把佛說法比作獅子吼。菩薩代佛說法,所以菩薩稱「法王子」,法王子代佛說法,與佛說法無二無別,也可以稱之為獅子吼。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文殊師利法王子」,都是表這個意思的。 第二尊『名聞佛』,這是講名稱普聞,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佛菩薩的知名度。像在中國,觀世音菩薩這是名聞第一,「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確實觀音、彌陀在民間裡面無所不知。許多人還不曉得釋迦牟尼佛,但是沒有不知道阿彌陀佛的。說阿彌陀佛大家都知道,說釋迦牟尼佛,還有不少人不知道,可見得這個佛菩薩是知名度最高的。知名度高,代表他是人天大師,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教化一切眾生。在中國,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普賢,乃至於佛門各宗派的祖師大德們,這都是代佛教化眾生的。 第三尊『名光佛』,光表智慧。名稱普聞,必須有大智慧應機說法,法音才能夠遠聞,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這是接名聞之後,有「名光」,那就是實至名歸,不至於是個虛名,不是沽名釣譽,而是實至名歸。 第四尊『達磨佛』,這個意思就非常的重要,他是表師承。這個大法從佛那裡來的,師承自佛,從佛這邊來的。特別是指淨土宗,諸位要曉得,淨土宗是直接是阿彌陀佛傳下來的,阿彌陀佛等於說傳給一切諸佛,這一切諸佛是直接傳給我們的,比任何一個法門都要來得尊重。在中國淨宗祖師當中,我們能夠看出這個現象。各宗的祖師都是一代一代承傳的,老師傳給底下徒弟,徒弟再傳徒孫,這樣一代一代承傳的,有這個關係。唯獨淨土宗沒有,淨土宗歷代祖師怎麼產生的?是這一位大德,當然都是出家的,出家大德,一生當中專修專弘。底下一代的人推崇他,尊稱他,某人是淨土宗這一代的祖師。淨土宗祖師是這麼來的,不是一個老師傳一個老師,不是的;換句話說,他師承自佛。所以他確實是不一樣,是不同的。淨宗從慧遠大師最初提倡專修專弘以來,到民國年間,在歷史上被大家公認的專修專弘的,十三個人,末後是印光大師,近代人尊稱他為第十三代祖。所以,他不是一個老師、一個老師接著的。 因此,淨土宗的祖師被人尊稱為大師。諸位要曉得,大師是對佛的尊稱,大士是對菩薩的尊稱,這是佛學的常識,我們要知道。稱呼人、讚歎人不能太過分,過分就等於罵人,名實不相符。歷代祖師,唯有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為大師,什麼原因?大師是佛,佛有能力教一切眾生成佛,菩薩都沒有能力教一切眾生成佛,佛有能力教一切眾生成佛,所以佛是大師。佛教一切眾生成佛,用什麼方法?信願持名。淨土宗這些法師,師承自佛,教導一切眾生也用信願持名,教他往生不退成佛。這個教法跟阿彌陀佛、跟一切諸佛的教法沒有兩樣,因同果也同,所以稱他為大師,這個一點都不過分。菩薩稱大士,沒有稱大師的,我沒有聽說觀音大師、普賢大師,沒有聽過;聽過大士,觀音大士、文殊大士、普賢大士、地藏大士,稱大士,菩薩的敬稱。所以今天,甚至於有些出家人,在家同修對出家人很尊敬,都稱某某大師,這實在是錯誤的。我們學佛,知道這些常識,不應該稱大師,稱大士就很尊敬了。菩薩裡面,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稱大士、稱開士、正士,《無量壽經》裡面稱菩薩為正士,都是指等覺菩薩。這些是尊稱,無論在家、出家都可以,這是尊敬到極處;但是稱大師,那就太過分了一點,這個要知道。 法裡面,最重要的是「四依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我們學佛依靠誰?如果我們依靠的人與方法錯誤了,我們這一生就談不上成就。這是佛滅度之後,我們面臨最嚴重的一個大問題。佛很清楚,雖然入滅離開我們,佛的心沒有離開我們,佛的願沒有離開我們,所以他對我們有個妥善的指示,那叫四依法。如果後來的人遵守佛的四依法,就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四依法裡面第一個,教我們「依法不依人」。這一條很重要,特別是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講得多清楚、多明白。「人」指什麼人?眼前出家的這些法師,是人;比出家法師修行功夫更高一等的阿羅漢、辟支佛,比羅漢、辟支佛更高的是菩薩,菩薩裡面更高的是法身大士、十地菩薩,乃至於等覺菩薩,都是人。善導大師說,這些菩薩、大德以下的善知識,如果他所講的跟佛在經上講的不相應,我們都不可以依從;就是等覺菩薩所講的,跟佛說的不相應,我們也不能依。不但到此地,尤其更甚的,十方諸佛來了,來教導你,說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講的淨土是權巧方便,不是真實的,也不能依。為什麼?佛佛道同,他如果是真佛,一定勸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那是真佛。如果跟這個相反的,必定是假的佛,妖魔鬼怪變現的,不是真佛。為什麼?佛佛道同,佛跟佛講的話一定是一樣的,不會是兩樣的。善導大師教我們,說明要怎樣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義不依語」。言語長說、短說、淺說、深說,不要緊,不必去執著,意思不錯就行了,意思對了就可以,這依義不依語。第三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句話重要。前面「依義不依語」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就是佛經是從印度梵文翻到中國來的,原本雖然是一個,翻經的人有很多,甚至於一部經有很多種的譯本。像我們淨宗《無量壽經》就有十二種譯本,可惜當中失傳了七種,現在剩下來的還有五種。五種翻得不一樣,就是語不一樣,意思一樣這就行了。教我們依義不依語,這樣就不至於起爭論,意思對了就可以。像《阿彌陀經》也有兩種譯本,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裡面文字不一樣,意思一樣就可以了,這就是不必要爭論。依羅什大師這個本子修行,決定往生,依玄奘大師那個本子去修行,也決定往生,如果一定要執著這個本子好,那個本子不好,恐怕就都不能往生,那就錯了。所以不要在這上面去執著,不要在這個地方去爭論。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一切經要做一個比較,什麼是了義?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的是了義。佛經裡面有一些教人求人天福報的說法,那個不能出三界,佛為什麼說這些經典?有些眾生他的志向很劣,根本就沒有意思出三界,他覺得這個人生不錯,很好!來生還要做個富貴人,他就很滿足了。佛對這樣的人也不能辜負他,你要求人天福報,我就教你求人天福報的方法,這個是不了義的。心思遠大的人,曉得人間天上都是搞六道輪迴,這個很苦。實在說,西洋的這些戲劇我看得少,中國的戲劇、小說我年輕的時候看得很多,可以說中國古來的,現代人寫的我不知道,古來人寫的歷史小說,裡面都含有很深教育的意義,對社會都有正面的影響。你仔細去看,都是講的因果報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都有很深教育的作用。中國雖然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的教育並不普及,為什麼老百姓這樣的善良?都是這些戲劇、小說這些民間藝術在教導,他們負責很大的教育工作。你多看看、多想想,苦固然是苦,樂還是苦,它不能永遠保持。不說其他的,就說歷代帝王之家,這是富貴到極處,富有四海,貴為天子。我們讀歷史,哪個朝代的帝王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有人造反、有人革他的命?那個日子不好過,怕別人篡奪他的位子。你想想看,他那個生活精神壓力有多麼大?如何能保全自己的位子,如何能把帝位傳給子孫,這個日子不好過,何況其餘! 所以世間六道裡頭沒有真正的樂,佛給我們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那是真的事實,要看清楚,看清楚、看明白這就叫看破。真看破了,你就沒有留戀,不值得留戀,你才會想到要超越三界。超越三界,佛就教給你聲聞、緣覺、菩薩這些法門,這都是超越三界的。看你的志願,志願保守的,修小乘;心胸開放的,佛就教你學大乘,總是滿你的願。但是講到究竟圓滿,證到像佛自己所證得那樣圓滿的境界,那才叫究竟,才叫究竟了義。究竟了義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只有一個,就是《阿彌陀經》,就是信願持名,這個法子叫究竟了義,十法界當中是教你在一生當中圓滿證得佛果。其他所有一切法門,縱然是了義,是比較的了義,不是究竟的了義,要是跟這個法門來一比,他那個就是不了義。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我們才會死心塌地的修學這個法門,如果對這個法門不能死心塌地修學,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 第四是「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識是情識。這一條是教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選擇法門。聲聞跟六道裡面比,聲聞是了義,六道不了義;聲聞跟緣覺比,緣覺是了義,聲聞不了義;緣覺跟菩薩比,菩薩是了義,緣覺是不了義;菩薩跟佛比,佛是了義,菩薩不了義。我們一定要用理智去選擇,選擇究竟了義的法門。《彌陀經》是究竟了義,了義當中的了義,大乘當中的大乘。 這是說師承自佛,我們今天是接受如來教導究竟了義的法門,跟其他不了義的經完全不相同。換句話說,一切不了義的法門,我們不能夠礙於情識,一定要把它徹底放下,不受人的影響;這個人名氣再大,我們也不受他影響,自己要有理智。會受人的影響是什麼?感情,不知不覺的落在情識裡面,受人家影響了。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們,我們皈依不是皈依某個法師,我們皈依阿彌陀佛。人家問你,你跟什麼人學佛?「我跟阿彌陀佛學佛。」這是對的,確實我們依《彌陀經》,依淨土三經、五經,我們真的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做佛的好學生、好弟子,《無量壽經》上講的「如來第一弟子」。這個確實是要有理智,依智不依識。 特別是《彌陀經》跟《大勢至圓通章》裡所說的,五經裡面這兩種經真正講到專到極處,純到極處。一部經,甚至於就是一句名號,其他的統統放下,人心定了。同修來跟我說心不定,為什麼心不定?想東想西,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聽,你的心怎麼會定得下來?你當然定不下來。定不下來,還要搞六道輪迴,這個不能怪別人,怪自己放不下,攬得太多。所以真正想成就,一切放下,依法不依人,法裡面教我們一切放下。那個人教你,那個經也很好,那個也很重要,你要看這個、看那個,那是人說的,依法不依人。 大勢至菩薩,你看夏蓮 隋唐時代古大德做的比較,說明了這個事實。他們比較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所說的經,四十九年所講的經,做個通體的比較,大家都認為《華嚴》第一。所以,《華嚴》稱之為根本法輪,稱為經中之王。《華嚴》跟《無量壽經》一比,《無量壽經》第一,這是第一的第一。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達到登峰造極,達到究竟圓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最精彩的本子;《無量壽經》是《彌陀經》詳細的說明,這兩個本子是同一個本子,所以古人稱為大本、小本,同一部經。《華嚴》最後歸到淨土,淨土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所以它才是真正的第一。古人比較到這個地方,我在講經的時候,我說我們不妨繼續再往前面來追究,《無量壽經》, 這樣一個比較、一個推究,得到的結論,原來名號功德是這樣的,一句名號包括一切經、一切法門,沒有一個漏掉的。所以說,念一聲「阿彌陀佛」,就把所有一切諸佛統統都念到,一尊佛都不漏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經上說的。到現在我們才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那個「一」是什麼?一就是阿彌陀佛。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念這一本《彌陀經》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的經論,這一部《彌陀經》就是。這個搞清楚、搞明白,其他的還不放下嗎?他自然就放下了。原來放下的是渣子,我要的是精華,這是一切法門的精華,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有理智、要有智慧,你才會選擇這個究竟了義的第一法門。 這個法門選定了以後,底下『法幢佛』,法幢是表為眾生,給眾生做一個示範,建法幢,立宗旨。我們自己走這條路,也希望一切眾生能夠認識這條路、明瞭這條路,發願我們一同走這條路。把這個經典、法門普遍的宣揚、推廣,利益一切眾生,這叫建立法幢。民國初年,印光法師在蘇州靈巖山做了一個榜樣,當時是中國淨宗唯一的一個道場。這個道場確實叫十方淨宗道場,它裡面沒有派系,沒有分別,任何一個人它都接納,只要你發心專修淨宗,它都歡迎。這個道場不收徒弟,收徒弟將來就有派系糾紛,任何出家人到那裡面修行,地位都是平等的,而且在這裡面不可以收徒弟。不做法會,不傳戒,傳戒也會建立派系,甚至於不講經,專門念佛。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都是打佛七的樣子,所以叫常年佛七道場。進到他那個道場,裡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給我們做了個榜樣。我們今天淨宗道場也希望能夠追隨印祖的規矩,但是我們這裡要講經,為什麼要加上講經?不講經在現代這個時代,大家對淨宗誤會得太多,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已經進來修行的人,心定了;還沒有進來的人,聽了之後生起仰慕之心,也會進來。當然,講堂跟念佛堂要分開,而且不能勉強。喜歡專一念佛,不喜歡聽講的,我們不能夠拒絕他,不能排斥他。你專心念佛,好!念佛堂去。還有疑問,還沒有清楚,想加強信心,多了解一些,講堂也可以來聽聽。總而言之一句話,講堂的時間短,念佛堂的時間長,譬如說,一天念佛八個小時,聽經兩個小時。用這個方法把淨宗推廣弘揚到全世界,這叫真正報佛恩,真正的成就自己。 所以底下有『持法佛』,「持」是表示自己跟志同道合的大眾,我們能夠依教修行。就像蕅益大師前面教給我們,淨宗的學人必須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永無疑惑,沒有懷疑,也不迷惑,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的真實教誨。下方也是無量無邊恆河沙數諸佛,像其他的四方佛一樣,都是『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勸導一切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蕅益大師註子裡面說「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這個意思就不必多說了,指我們這個世界的下面還有無量無邊的世界。「達磨,此云法」,達磨是梵語,中國意思稱之為法。 我們再看最後一段,上方,上方一共說了十尊佛的名號。「十」代表大圓滿,所以做為總結,表覺行圓滿,一生成佛。特別是指這部經,這部經就是覺行圓滿,一生成佛,難得,實在不容易!我們這一生遇到真的是幸運。多少人遇到不認識,遇到不知道,那真叫可惜,當面錯過了。這個認識是非常不容易,我搞四十多年才認識,才搞清楚。難,實在難!有些人是一生都不認識,都錯過了。所以,實在是非常的不容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 我們看看這十尊佛號所表的教義,他教我們什麼?『梵音』,「梵」是清淨的意思,梵音是清淨音,說法清淨,主要是表這個。這個六方,第一東方,說明我們修學基本的態度,我們希求的目標,以及修行方法的綱領,東方顯示出來了。第二南方,顯示出這個法門是依心性本具的智慧,這個法門是大智慧的法門,沒有大智慧不會選擇這個法門。第三西方,教我們修福。念佛是把彌陀無量劫所修的真實的福慧,變成我們自己的,所以這個也是大福德的法門,大慧大福,只要你念得相應。所謂相應,就這一句名號裡面有真信、有切願,真信、切願、持名同時的,這就叫相應。「信」裡面有願、有持名,「願」裡面有信、有持名,「持名」裡面有信、有願,這一而三,三而一,這叫相應。接著,福慧成就了,擔負起如來教化眾生的事業,到前面下方,把教化眾生的事業推廣、發揚光大,普遍利益眾生。到最後,上方所表的,達到究竟圓滿了。 第一尊佛,說法要清淨,說法裡面,如果還有名聞利養的希求,那就不清淨。說法純粹是為了利益眾生,雖然利益眾生,不做利益眾生想,這才清淨。名聞利養都不要,我天天在這裡做利益眾生,還是不清淨,還是著了相。真正清淨,就像如來「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做了許多利益眾生的事,心地乾乾淨淨,一點也沒有染著,就像完全沒做一樣,這才是真清淨。如果要照《金剛經》上講法,更容易明瞭,《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的確值得我們常常反省。菩薩是什麼?菩薩是覺悟的眾生。不是菩薩,就是迷惑顛倒的眾生,換句話說,你還有四相,你就迷惑顛倒,你沒有覺悟。這是《金剛經》前半段的開示,後半段講四見,四見比四相更微細。見是什麼?見解,你還有這個念頭,比著相更微細。不但相不能著,念頭都不能有,還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還不算是真正覺悟,換句話說,你的心並不清淨。可見清淨心它確實是有標準的,不是我們以為我的心很清淨了,那不盡然,那是你自己的標準,不是佛法的標準。 第二尊『宿王佛』,這個字不念素,念秀,星宿,這是比喻。星宿很多,星宿當中最大的,我們稱它作星宿當中之王。我們不去論它實際的,只論我們肉眼能看得到的,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晚上看到眾星,月亮光最大,月亮是最大的,就是論我們眼睛看到的。這個代表什麼?把這個「星」代表佛所講的無量法門。星宿當中之王,當然這是最殊勝的法門,用這個法門代表大乘法,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大乘法最殊勝,是無上道的捷徑。所以用「宿王」代表大乘。 第三尊『香上佛』,代表大乘裡面的捷徑,大乘法裡面很殊勝、很快速,那是什麼法門?禪宗。「香上」代表禪宗。你看六祖大師《壇經》裡面有「傳香懺悔品」,好像是第五品裡面,傳香懺悔,就是傳授禪宗修學的方法。在《壇經》的第五章,就是傳香懺悔。「五分法身香」,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分法身香。所以香上是表禪宗。禪宗是大乘當中的大乘,大乘代表徑路,禪是徑路裡面的徑路,禪是代表徑路裡面的徑路,它是屬於頓超的法門。 第四尊『香光佛』,「香光佛」是代表淨宗念佛法門。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稱為「香光莊嚴」,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第一個是光明,光明世界,第二個是寶香,西方極樂世界任何物質都放香氣。所以西方世界是寶香遠聞,香光莊嚴的世界,這是淨土宗。淨土宗是徑中徑又徑,是最徑的路,沒有比這個更徑了。大乘是徑路,禪宗是徑中徑路,淨土宗是徑中徑又徑。這三尊佛,把了義、究竟了義、圓滿的究竟了義,為我們顯示出來,我們要是認清楚,明瞭了,當然自己就知道怎樣去選擇了。 第五尊是『大燄肩佛』,這個名號前面解釋過,但是在此地他表的意思跟前面不一樣。前面是代表自己權實兩種智慧的成就,應當要擔負起如來家業,那是在前面那個階段。這個地方是圓滿的階段,他的表示是把最殊勝、最上的法門傳給大眾。傳給大眾,必須是有緣之人,就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無緣之人我們要不要傳?還是要傳,不能說無緣就不說,無緣也要說,說了他不得受用,不得受用是講他今世不得受用。經上常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阿賴耶識裡頭有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種子,將來多生多劫,甚至於無量劫之後,遇到佛了,就這一句名號,他這個緣成熟了,他也能往生,不是現在往生就是了。所以不管是有緣、無緣,遇到一切眾生,我們都要把這個最上的頂法,一定要傳授給大眾。我們平常念這個佛號,所以念佛號為什麼要你念出聲音?念出聲音,別人會聽到,別人聽進去了,就傳給他了,這無上的頂法就傳給他了。沒有人我們可以默念,不要出聲音,遇到有人的時候就念出聲音,讓他聽見,我們這個法就傳給他了,他還不知道。菩薩用心跟凡人用心不一樣。我們印了許多「阿彌陀佛」的貼紙,用意都是在此地。你們的車上可以貼著,停到停車場,人家一看到,念一句阿彌陀佛,眼睛看一下,阿彌陀佛無上頂法種子種到他阿賴耶識裡去,目的在此地。對外國人,我們也用英文翻譯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貼紙我們都印得很多。一般人不曉得這個功德利益之大,我們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這是與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行,這是一生成佛的方法。 第六尊『雜色寶華嚴身佛』,這是表一生圓滿。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講一生圓滿的經典,只有一部《華嚴經》是講一生圓滿,用善財童子做為一個修行的榜樣。善財一生圓滿,實在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才是一生圓滿的。「雜色寶華嚴身」就是華嚴的意思,《華嚴經》就是雜華嚴飾,嚴飾就是莊嚴的意思。比喻作一個大的花園,這個花園裡各式各樣品種統統具足,沒有欠缺的。這是比喻佛說法,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個欠缺,統統包括在其中,用這個來比喻。這尊佛的名號也是這個意思,讓我們仔細去想想,深深的去體會,效法、學習善財童子,他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最好的榜樣。 第七尊『娑羅樹王佛』,「娑羅樹」是表究竟堅固的意思。在印度,這個樹是非常堅固的,佛常常用它來表堅固之法。這個地方是代表我們圓滿證得究竟堅固,那就是圓教的佛果,這個才是真正的大法王。所以娑羅樹也表密宗的意思,說明淨密不二,表這個意思。我們從「徑中徑又徑」這裡能夠看出來,淨宗與大乘與禪是不二法。在行門裡面講,修行總是禪、淨、密這三個法門,這是修行的綱領。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佛在經上講的,就是甚深的禪的境界,不但它是甚深禪,而且也是甚深之密。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純粹是梵語,沒有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密咒,而且是無上的咒語,是大總持的法門,念佛人往往不曉得。所以念佛人,實在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包括一切大乘,這一句名號,所有大乘法門都修了。大乘法包括小乘法,包括禪宗,這一句名號,禪宗裡面也圓滿修了,又包括了密乘,密宗裡面無量法門也在這一句名號之中,統統修了,圓修圓證。這是佛的名號在此地表達著這些殊勝的意義。 第八尊『寶華德佛』,這一尊佛是表圓滿的報身。第九尊『見一切義佛』,是表千百億化身,像《金剛經》上說的,如來五眼圓明,普應群機,見一切義。第十尊『如須彌山佛』,表清淨的法身,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末後這三尊佛表的是法身、報身、應化身,一體三身,跟東方裡面講的這三尊佛,法、報、應前後照應。前面東方提出,是我們心裡嚮往的、希求的,到末後上方這三尊佛,是表我們親自證得的,這才叫圓滿。 六方佛這一段經文,世尊為我們說出諸佛的名號,含義非常之深。這是暗中,也就是我們講暗示,暗示念佛人從初發心到圓滿菩提,我們這一生走的這個路程,經歷重要的階段,六方就是六個階段。就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也是暗示我們,修學從初發心到成佛,這當中的歷程應該要怎麼走法?這是六方佛表達的密意,不單單是『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勸我們依這個經典修行,不僅如此,他有更深密的意思在其中。佛度眾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導,這裡面有難有易,有淺有深,總而言之,都在一個「緣」字。所以佛法非常重視緣,都在一個緣字。緣之所在,眾生與佛就有恩德在其中。佛教化眾生,眾生很容易接受,很歡喜的接受,佛說法就能把他過去的善根啟發了、觸動了;換句話說,佛為眾生做增上緣,他無量劫的善根這個時候現前了,這他成就。同時佛的光明、願力的加持,能令魔障消除,魔不能干擾你,能令你心定下來,智慧現前,都在一個緣字上。我們學佛很多年了,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的緣差了一截。沒有肯依教奉行,沒有認真的去修持,不但修持,就是佛所講的話,他真正的意思在哪裡還不清楚。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我們還沒搞清楚,修行當然就不如法,都在緣不具足,可見這個事情非常重要。彌陀,眾經上都說他是「法界藏身」,所以一念一切念,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念這部經就是念一切經,生到西方淨土,就是生到一切諸佛剎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