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 「要當作善」,就是指十善業道,這是我們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人能一生依照十善行持,就是善人,這是善惡最簡單的一個標準。 《觀經》講「三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十善業是身三、口四、意三。身的三善業,即不殺、不盜、不淫。 第一、「不殺生」。殺生範圍很廣泛,有手殺、口殺(即下達命令)、見殺生喜,或因瞋恨而起殺心,都包括在殺生的範圍之內。換言之,不殺生是絕對沒有傷害眾生的意念,我們要從這裡培養慈悲心。 第二、「不偷盜」。盜的範圍非常廣大,在佛法不與而取謂之盜。假如有主之物,主人沒有答應,你動了這個物品,就犯盜戒。偷盜將來是要還債的,所謂欠命還命,欠錢還錢,因果報應,絲毫不差。 盜一個人的物,結罪比較輕。有些物的主人很多,譬如城市的公共設施,你要是偷盜,這一個城市的市民都是主人,因為他們納稅,你要向他們還債。假如是州政府、聯邦的設施,將來還債,你的債主是一國人民。 結罪最重的是偷盜三寶物,就是寺廟的東西。佛法是盡虛空遍法界,換言之,法界無量無邊,所有出家人都是主人。你在這裡偷一點東西,這個結罪就不得了。所以,盜三寶物,必墮地獄。 盜戒是最容易犯的,而且犯得最多。譬如經商,總是想方法少納一點稅,這也是犯盜戒。這個罪業很重,一定要懂得懺悔,修善補過。 在中國佛門,盜用公款最出名的就是永明延壽大師。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管財稅出納的小公務員,常常拿國家的錢去放生。被人告發之後,國王聽了便吩咐監斬官:「若他臨死時,面有恐懼就殺了;假如沒有絲毫恐懼,就帶他來見我。」結果綁到法場要殺頭時,他一點恐懼都沒有,監斬官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害怕?」他說:「我這一條命換了千千萬萬的命,值得!歡喜!」所以,監斬官馬上報告國王。國王問他:「你有什麼願望?」他說:「我想出家。」國王就成就他出家,做他的護法。他參禪大徹大悟之後,回歸淨土,專心念佛。傳記記載,他是阿彌陀佛再來。 但他偷盜跟我們普通人不一樣,普通人偷盜是自己享受,而他是利益眾生。所以,佛法真的不是定法,它是通權達變,只有一個目標:利益眾生,造福社會。如果自己享受,罪過無邊。這個例子,值得我們深深省察。 第三、「不淫欲」。無論在家、出家,淫欲決定增長貪心、邪念,對出世間法有一定的障礙,所以一定要斷淫,才能達到心地真正清淨,往生品位增高。如果做不到不淫欲,至少要做到不邪淫;十善是講不邪淫。邪淫是指夫婦之外,這是決定不許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