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2/04 20:18:26瀏覽84|回應0|推薦3 | |
劉素雲老師試講:《無量壽經》(第46集) 劉素雲老師 講于2018年4月26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上一節課的內容往下學習,請看經文: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遍游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這段經文是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對於一切受用都不執著,他們遍游十方佛剎化度眾生,在順境中沒有貪愛,在逆境中也不生厭棄。他們沒有希求的念頭,也沒有不希求的念頭,沒有人我之分,更沒有親疏恩怨的念頭。 看第一句經文: 〖於所受用〗 這個“受用”就是有相有為。 如果沒有相,哪來的受用?如果沒有為,也沒有受用。他們有受用,比如說衣、食、住、行,他們是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些都是菩薩們的受用。 下一句經文: 〖皆無攝取〗 〔攝取〕就是執著,就是貪著,用我們今天話來講就是擁有。 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沒有這樣的事情。念頭都沒有,哪能有行為呢?只是自在地受用,絕不會將一物據為己有。 看下面兩句: 〖遍游佛剎。無愛無厭。〗 為什麼菩薩們無愛無厭呢?因為他們無諸分別。如果你有喜歡的、你有討厭的,你對境緣就起了分別心,不但分別,還有嚴重的執著。如果你執著好惡,那是病,絕不是正常。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貪愛。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到三惡道去度眾生,應以惡道身度之,你就現惡道身。你說你討不討厭?不討厭。 菩薩們不討厭,因為菩薩沒有愛厭,知道一切法皆如幻化。這就像台上演戲一樣,比如演忠臣的,比如演奸臣的,無論是忠臣還是奸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十方佛剎就是菩薩們的大舞台,他們在舞台上表演,決定不生愛厭。 下一句: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希〕是希望。 〔求〕是求取。 菩薩沒有希望和求取的念頭。 菩薩和凡夫的不同之處,是凡夫有願,後面跟著求,而菩薩們有願沒有求。 如果是有願無求,像菩薩這樣,就自在。如果有願,後面跟著求,願的後面跟著希求,就很苦惱。因為什麼?求不得苦。一旦你求來了,又患得患失,怕失去,怕丟掉,還是苦。 佛教我們要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攀緣就煩惱。如果我們不攀緣,我們有緣了好好去做,沒緣了我們就老老實實念佛,你說這有多自在。有緣沒緣都自在,這有多好! 看下一句: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前幾句經文說的是對事,這一句經文說的是對人。 大家都知道處事難,處人更難。事情在不斷地變化,人心的變化比事情的變化速度更快,更難以捉摸。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處理人事關係?要保持清淨的覺心。 後面這一段話非常重要,大家認真聽。 絕不跟一切眾生結怨。 注意!這有個修飾詞,一切。不是說你跟他不結怨,跟另外一個結怨,這個一切是把所有的眾生都包括在內了,絕不跟一切眾生結怨。 從自己做起,化解冤怨,不責備對方,用一顆真誠心、慈悲心、柔軟心去感化對方。只要你真心誠意去做,沒有化解不了的冤怨。 這個經文裡有一個詞叫“違怨”,這裡面說違怨裡面有愛憎,愛憎就是分別執著。佛教我們,以真誠心待人、以清淨心待人、以慈悲心待人就是佛菩薩。 和我們自己對對號,這三心我們做到了沒有?做到了我們就是佛菩薩,做不到我們就是凡夫。 我現在的努力方向就是這個,我要讓我的一生沒有一個冤家對頭,我努力在做。 看下一段經文: 【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我們先看幾個詞語: 第一個詞語〔解法如如〕:這個“如如”,前一個“如”是講真如本性,後一個“如”是講一切萬相。 那這個“解法如如”呢,就是徹底明了一切萬法事理的真相。這個事就是現象,這個理就是本體。 下面兩句經文: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 這個〔集滅〕就是苦、集、滅、道四諦中的集滅二諦。 我們簡要地介紹一下這個四諦: 第一,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第二,集諦。集是集起的意思,這是說明人生痛苦的原因。 第三,滅諦。是說明成佛才能滅除一切苦難,這是人生最究竟圓滿的歸宿。 第四,道諦。是說明達到圓滿成佛的方法。 以上這四諦包括了世出世間兩重因果。集是世間諸法的因緣;苦是世間諸法的果報;道是超出世間的因緣;滅是超出世間的果證。 〔善知集滅〕就是徹底明了世出世間的因果、事理。 〔音聲方便〕說明四諦的教法,是諸佛的善巧方便而說的。 〔世語〕是指世間無義之談。 〔正論〕講解宇宙人生真相相應的言論。 看下面四句經文: 〖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這幾句經文是總說。 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是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這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對自己的利益是歷事練心,修自己的定慧,同時也能幫助一切眾生,這是真實的慈悲。 “慈悲”的前面加一個“大”字,就是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慈悲就大。 世間人的慈悲是:對待喜歡的人就慈悲,對不喜歡的人就不慈悲。這種慈悲不是真的,當然更稱不上大慈悲。〔大慈悲〕是清淨平等心裡自然流露出來的。也就是說,是自性的流露。 看下面兩句: 〖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無量〕就是無法度量、不可以稱量。 〔功德〕:“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修學的收穫,稱為功德。 功德從哪裡來?功德要自己修,別人幫不了你。用佛法的名詞來說,就是戒、定、慧是功德。那戒定慧這三個字,它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怎么理解它們和功德的關係呢? 這樣說,戒是功,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是德。層層遞進。這回大家是否聽清楚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因慧得自在。最後開慧的目的是什麼?是得大自在。 於是我們可以體會到“功德”二字的真實含義。用無量壽經的經題來說,清淨是功,平等是德;平等是功,覺是德;覺是功,無量壽莊嚴是德。 你得到這樣無比殊勝的果報,功德一定要自己修。所以,無量的功德就是經題上說的“無量壽莊嚴”,這是無量的功德。無量壽、無量莊嚴是舍一切妄想執著你才能得到的。這是自己成就、自受用。你要是在一切法里稍稍生絲毫兒的分別執著,你就得不到這個殊勝的果報。 大家看前面這句話有兩個詞:稍稍生絲毫的分別執著,一個是稍稍,稍微一點;絲毫也是表示少,一點點。就是你有這么一點點的分別執著,就這個殊勝的果報你是得不到的。 看下面兩句: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這句是利他的功德。前面是講自利,這裡是講利他。 一定是自利之後才能利他。如果你自己沒有契入這個境界,要幫助別人是不可能的。 老法師說有些人往往把經看錯了,把經講錯了。講錯了有沒有責任?老法師說有責任。講錯了是誤導別人,自己走錯了路不能怪別人。你給別人把路指錯了,這要負因果責任。古人常說,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因為你把人家的方向誤導了,這是禪宗百丈大師的公案。自己要先契入這個境界,爾後你的知見才是真的正確。 看下面兩句: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真正明達,萬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 佛經一展開,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這個“如”不好懂,如果不能解法如如,你就會把這個意思、這個意義講錯。什麼時候你才能解法如如?舍離一切執著就解法如如了。為什麼阿羅漢不能解法如如?因為阿羅漢有執著,阿羅漢有法執,所以他不能解法如如。 這兩個“如”字,第一個“如”是講真如本性;第二個“如”是講一切萬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上面這個講法比較抽象,大家不容易理解。我們還是舉老法師說的那個例子,就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例子容易懂。我們把性體比喻作金,把現象比喻作器。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和器是一不是二。那就是說,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性相不一,性相不異。通過這個例子,可能能夠幫助大家進一步地理解。 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是沒有對立的,因為他們知道真相;而眾生不了解這個真相,處處搞對立。他在跟誰搞對立?是跟自己搞對立,但是他自己又不知道。他自己在折磨自己,自己卻渾然不知,完全忘記了佛的教誨,我們和眾生是一體。 佛在經上說,有人聽經聽了一半兒就證果了。六祖大師聽《金剛經》,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就見性了,那就是契入這個境界了。 我們聽經,有些老修行已經聽了幾十年了,沒聽懂。還是人是我非,還是貪瞋痴慢,沒入佛的境界,他入了魔的境界。 你的煩惱執著為什麼不能夠放下?因為煩惱天天薰習著你。這個薰習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習慣成自然。既然薰習有這么大的力量,我們為什麼不用佛法來薰習呢?讀經是薰習,聽經是薰習,念佛還是薰習。知道薰習對我們有這么嚴重、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選擇什麼來薰習自己?一定要慎重選擇,這就是智慧。 “肉眼簡擇。天眼通達”,你就能夠“解法如如”。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經過長期的薰習,真的明了、真的理解、真的放下了。 看下兩句: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 這個“善”是善巧,沒有智慧你就沒有善巧。善巧是什麼?善巧就是把智慧用在生活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這樣的智慧就是這裡講的善知。 〔集滅〕是講心,就是現在講的心理現象。 〔音聲〕是講的物理現象。 心是什麼?是集起的意思。念頭的生滅,一是心理,一是物理。所以“善知集滅”這四個字,包括的範圍無限深廣,太大太深了。如果不是對宇宙真相真正地明了,是做不到善知的。 〔方〕是方法。 〔便〕是便利。對於心理、物理通達無礙,所以他有方便,這就是生活的藝術。 看下面兩句: 〖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世語〕就是世間人的種種言論,叫世語。 像世間人的詩詞歌賦,這是世語,這不是正論。在中國,過去儒家、道家的經典是正論。 文學裡大多數都是世語,主要是讓人悅怡情悅性、動感情的,這個都屬於世語。感情在佛法里是迷,它不是覺。佛法清淨心裡哪有喜怒哀樂,能引起凡夫喜怒哀樂的都是世語。這回我們有鑑定標準了,能引起凡夫喜怒哀樂的都是世語。 正語是讓你得真正的智慧,讓你得清淨心。佛菩薩接引眾生是“樂在正論”。世語有沒有?有的時候用它來做引導。比如說,像經典里有許多偈頌就是詩歌,可以譜成樂曲來演唱;甚至於經典里的故事,可以搬到舞台上來演,這些都是世語。 世語裡真正的意義在正論,啟發你的真智慧,破迷開悟,於是這個世語,它就變成了正論,這是真正的智慧。 看下一段經文: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證無所得。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我們看下面的幾個詞語: 〔生身煩惱〕:這個“生身”是生死之身,就是指苦報身而言的;“煩惱”即種種錯誤的思想見解而引發的一切煩惱。 下面一個詞: 〔二餘俱盡〕:這個“二餘”,是生身的苦報與煩惱的余習。生身是苦果,煩惱是業因。這兩種都斷盡了,就叫做“二餘俱盡。” 〔一乘〕:唯一能令眾生成佛的教法。 〔彼岸〕是比喻至高無上的佛果。 〔無所得〕:了知一切法體空、相幻,故於一切法不執著、不分別。 〔方便智〕:方便教化眾生的智慧。 看下面這幾句經文: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這一段經文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的德行圓滿,這是建立在真實智慧的基礎之上。真實智慧是什麼?知一切法皆空,這是真實智慧。 《心經》教給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不異”就是完全一樣,這個“色”是所有的一切現象。 一切現象都不是真的。不但所有現象了不可得,我們自己的這個身體也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都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他能提起觀照的作用,這一觀照就是甚深的般若智慧。我們凡夫沒有觀照的功夫,對於一切法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比如說我們凡夫有幾個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的?每天都在為這個身盡心盡力地服務,是不是這樣? 大家想一想,當你一口氣不來,到了火葬場,推進了火化爐,出來的就是一堆白骨。我們如果是有過這樣的經歷,去送過往生者,你難道對這個還沒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嗎? 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都明了。所以“生身煩惱。二餘俱盡”,“余”是指習氣。 一共有兩大類的習氣: 一是煩惱習氣,一是所知的習氣,這是二障。 一是人我執的習氣,二是法我執的習氣。 如果這兩個習氣你都斷了,最低你也是等覺菩薩的境界了。可惜我們這個人我執和法我執的習氣怎么也斷不掉。是不是這樣?大家想一想自己,你斷了哪一個? 下面四句經文: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這四句話,這真是倒駕慈航。我們平時老說倒駕慈航,沒有理解這個詞“倒駕慈航”的真實含義。 這四句經文是真的倒駕慈航,大慈大悲。為什麼?因為菩薩們已經出三界了,他們不在三界之中了。現在他們又回到三界,乾什麼來了?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不單要言教,還要身教,還要表演,還要做一個示範。 大家想,菩薩們是不是大慈大悲?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我們一聽到這個數字,想一想,這得是無量劫、無量劫、又無量劫啊! 八千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如果不是大慈大悲,怎么能夠做得到?! 而且第八千次來到這個世間示現成佛,還要在菩提樹下裝作夜睹明星,豁然大悟。 我們聽了這句話有什麼感觸?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但是他來到這個世間示現成佛,還得裝作啥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來到這個世間,在菩提樹下裝作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裝模作樣兒,做給我們看的。這回大家聽明白沒有? 這個表演,表演得好。比如說這個表演是先對生、老、病、死、苦覺悟了,然後佛再出家修道,到處拜師父,到處去求學。學了好多年,覺得一無所用,於是他就放棄了,覺悟到了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今天到這裡學、明天到那裡學,越學越糊塗,根本就學不成功。 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佛做樣子給我們看,告訴我們哪條路是錯誤的,哪條路是正確的。正確的路能行得通,錯誤的路行不通。你非得要走那個錯誤的路,你就鑽牛角尖,你就走到死胡同里去了,你修行必然是一無所成。 我們現在這種情況是太普遍太普遍了,真的找不出來幾個人關在家裡,老實念阿彌陀佛,太少太少了。如果真的有人這樣做,你還得被人家批評,能不能撐得起,能不能經得起別人的說三道四,這要看你的定力了。 前兩節課我記著我講共修好不好?共修有共修的好處,獨修有獨修的好處。但是老法師告訴我們獨修容易成功,共修不容易成功。為什麼共修不容易成功?沒有做好六和敬。每天都是你說這個、他說那個,亂糟糟,那能修成嗎?所以老法師告訴我們,獨修比共修的成效要大。 那我們現在,我們的同修,你們選擇的是什麼?因為我以前說過,我說我不跑道場。因為這一句話,好多年都被批評。你不跑道場,你幹嘛還不讓別人跑道場?我在這裡可以說一下,我從來沒有不讓別人跑道場。我只是把我的想法和我的做法跟大家交流而已。 那有的人說,居士們都不跑道場,誰來供養道場?我那一次給的回答是,正法道場韋馱菩薩供養,邪法道場誰供養?你們自己知道,波旬供養。是不是這樣? 那我們現在這個理念,怎么樣能給它更正過來?不是跑道場就絕對不好,而是你怎么個跑法兒,你跑的是什麼樣的道場。如果你跑道場回來以後,你的心清淨了,你有定力了,你念佛的功夫得力了,我積極讚嘆你去跑道場;如果你跑道場回來,一身的煩惱,見誰都發牢騷,我說,這個道場,我建議你就別跑了。你看我這說的有沒有那么一點點道理?供同修們借鑑和參考。 釋迦牟尼佛他示現成佛之後的所作所為,就是給我們眾生在做樣子看,告訴我們哪條路是正確的。對於行不通的那條路我們一定要捨棄,一定要一心修定,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如是才能開悟。你這樣做,你才能開悟。 佛在做樣子給我們看,教我們怎么樣得一心,教我們怎么樣得清淨心。我們學佛這么多年,你看清楚了沒有?看明白了沒有? 道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清淨平等的作用就是大覺,無所不覺,無所不知。學多了、學雜了,決定染污你的清淨心。 近代印光大師就是個好樣子、好榜樣。 老人家在年輕的時候學得很多,以後都放下了,老實念佛,做樣子給我們看。黃念祖老居士年輕的時候學的也不少,跟夏蓮居老師學教,跟虛雲老和尚學禪,跟諾那活佛學密。他學得多,而且是真用功、真認真。每一樣都學得不錯,成為金剛上師。後來全部放下,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一天念十四萬聲阿彌陀佛,老人家是在做樣子給我們看。 看下面三句經文: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 這個〔究竟一乘〕是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佛法門,古德謂,一乘中的一乘,大乘中的大乘。是究竟圓滿的大法。 我們前面曾經用古人較量的方法來認識念佛法門,今天我們把古今對念佛法門的認識比較一下,再重溫一下。這個我還不會畫圖,我還得用嘴來說。 隋唐時代的一些高僧大德們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了一個比較。比較什麼呢?哪一部經第一?大家幾乎一致公認《華嚴經》第一。我們先數著,第一,《華嚴經》。但是《無量壽經》跟《華嚴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那《無量壽經》四十八品中,哪一品第一呢?第六品,四十八願第一。四十八願里,哪一願第一呢?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第一。 我們到這兒可以說找到頂尖了。 那十念念什麼呢?當然是念阿彌陀佛!這才找出來那個頂尖的尖,原來阿彌陀佛是第一!我們比較到現在,你聽懂了嗎?誰第一?阿彌陀佛第一。頂尖的是阿彌陀佛。 “究竟一乘”就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現在我們明了了。那四十八願是乾什麼的?四十八願是解釋名號的。《無量壽經》呢?是解釋四十八願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三藏十二部經典的重點是《華嚴經》。到這裡,我們才把佛陀的整個教學搞清楚了。 最後用一句話來概括:三藏十二部是這句阿彌陀佛佛號的註解。 我們正著說、翻著說,這回大家應該聽明白了。等文字檔掛網之後,大家好好琢磨琢磨這一段,特別有意思! 看下面一句: 〖至於彼岸〗 〔至〕是究竟到達。 〔彼岸〕就是證得圓滿的佛果。 用什麼方法修證能夠得到?一句佛號圓滿成就。記住這四句話,你怎么樣能得到這個究竟圓滿的佛果呢?就是用這一句佛號就足夠了!這是大勢至菩薩標榜的法門——淨土念佛法門。 看下面兩句: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 〔無所得〕是真實的般若。 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宣講《般若經》,玄奘大師譯成了六百卷《大般若經》,是中文經典里卷數最多的。這六百卷《大般若經》說的是什麼?用《心經》上的一句話說:“無智亦無得。”六百卷《大般若經》用一句話就概括了,“無智亦無得”,即包括盡了。這所有的都包括了,就這一句話就包括了。釋迦牟尼佛講二十二年,就講的這個義理,這裡講“證無所得”,就是圓滿的般若,他證得了圓滿的般若智慧。 看下面兩句: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前面說的無所得是實智、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方便智。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是方便智。“方便智”是無所不知,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又像繞口令了。 我們要想得到無所不知,要怎么學法?要先學無知。 可能大家又迷惑了,我們要無所不知,老師讓我們先學無知。這不是我說的,這是佛說的,這是諸佛如來教我們的方法。 可是我們能相信嗎?我們不敢相信。因為不相信這個,所以就拚命地去學有知,不肯去學無知。 從有知上求,求來的是世智辯聰,它不是智慧。般若、根本智、後得智,這三樣你一樣也學不去。 我說到這裡,你們仔細掂量掂量,這一段話它的深刻含義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得到無所不知?告訴你先去學無知,你把這個彎拐過來之後你會豁然大悟的:哇!原來是這么回事兒。 給大家說一個小笑話。 我有一個佛友,兒媳婦生小孩兒,問我給孩子起個什麼名?我開口就給人家來了一句:叫無知。結果人家都哈哈大笑,說這叫啥名字啊!其實他們真不知道這個無知的含義。也可能他擔不起來這個名。這個無知大家想一想,你把這一段經文弄明白了,你說這個名好不好?絕對是個好名。我現在年齡大了,我的孩子也大了,孫女也大了。如果我家要有小孩再出生,我肯定給他起名叫無知,不管姓啥都叫無知。因為我知道這個無知里的深刻含義,他們不知道,所以不要這個名字,以後會後悔的。如果知道這個無知是啥意思,肯定後悔。 下面看這一句: 〖增長了知〗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所不知,是不需要學的,一接觸就知道。 你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他沒有學過《法華經》,那個法達法師念《法華經》給他聽,他就懂,反過來他給法達法師講《法華經》。他沒有學過《涅槃經》,那個無盡藏法師念給他聽,他就給無盡藏法師講《涅槃經》。他沒有學過唯識,他把八識講得那么簡單、明了。他就是“以方便智。增長了知”,這是真正的佛弟子。聽沒聽懂什麼叫真正的佛弟子?你想想他一個大字不識,沒讀過的經,別人一給他念,他就反過來能給別人把內容講出來。多么了不起!是聰明嗎?絕對不是聰明,這是智慧,真正的智慧。 看下面四句: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這四句經文是把究竟圓滿的原因講出來。就是他們是怎么樣得到究竟圓滿的?一句話,答案:“從本以來。安住神通。” 可能有人聽了這句話又有點反感,怎么還是“安住神通”呢?我們現在看看什麼是“神通”? 前面講的是“究竟一乘”,這裡講的是“安住神通”。“究竟一乘”我們明了了,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那么“安住神通”又是指什麼說的呢? 〔安住神通〕就是指的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這回聽明白沒有,記沒記住?什麼叫“安住神通”?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能做到“淨念相繼”,你就是“安住神通”。 〔得一乘道〕:這裡的“一乘道”是指圓教的佛果。注意了,這裡的一乘道是指圓教的佛果,是無上正等正覺。 這個佛果不是從外面求來的,是自己內心證得的。自己內心證得的就是這四個字:“不由他悟”。 這品經文很重要,也很有意思。有的地方也比較深,希望大家認真學習。 下面把這一品經文的要點跟大家說一說,這一品經文一共有四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這一品經文是世尊為我們說明,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修持狀況。 作為我們來說,因為我們現在在學佛,將來要作佛,所以我們一定要向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學習他們是怎么樣修持的。 第二個要點,真正的修行人,決定不能被外境所誘惑。 不被誘惑就是不著相,這是禪。內不動心,不動貪、瞋、痴、慢、疑之心,不動人我是非之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定。 佛法一定要在定中修得,這個定,最簡單、最容易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定程度,大勢至菩薩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的境界就自然現前了。從這裡又一次印證了“大道至簡,原來如此”。 第三個要點,阿彌陀佛是我們西方導師的名號,也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的德號。 導師讓你念他的名號,實際上是誘導你念自己真如本性的德號,這是自他不二。你能體會到導師的智慧、慈悲和用心良苦嗎? 第四個要點,《華嚴經》第一,《無量壽經》第一,第六品四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第一,阿彌陀佛第一。我們最終找到那個真正的第一了。 三藏十二部是這句阿彌陀佛佛號的註解。哪個是第一?阿彌陀佛,就這四個字是真正的第一,是第一的那個尖兒。大家要認清楚了,我們就知道《無量壽經》和阿彌陀佛佛號是我們一生成佛的保證。不能再拐彎、不能再猶豫、不能再徘徊。 今天這節課交流就到這裡。 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http://www.amtb-shizihou.org/01afolist/88.shtml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