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632集◎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P.1089 末4 「求生淨剎」 至 P.1091 第6 則「於此正法不能聞」矣)
2014/03/04 09:09:11瀏覽170|回應0|推薦0

2012淨土大經科註-632◎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註課本(20129)

2012.10.21 啟講於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夏蓮居老居士會經

淨空法師科判

黃念祖老居士 註解

本集經文

講義下載:教觀

  (P.1089 末4 「求生淨剎」 至 P.1091 第6 則「於此正法不能聞」矣)

  「求生淨剎」是為一大藏教之總歸。華嚴圓攝諸教,而以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經正是華嚴中本。於此經末,以求生淨剎,普勸有情,同歸極樂。今所勸者,正是彌陀之本願,釋尊及十方三世如來之本心。世尊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實欲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而得真實究竟之大利。信願行中,願為機樞。出生死海,唯賴願王。方便多門,禪密教觀,八萬四千,門門皆可,但歸元無二。諸方便中,究竟方便唯在往生。修行他法,欲於今生超脫三界,則為難行道。唯此「求生淨剎」稱為易行。淨宗正修,首推持名。但習餘門,而能發願求生,亦為彌陀攝受,而橫出三界。是故此經以「求生淨剎」總收前文。

  乙四、歎德流通 分三

  ◎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解] 世尊於說長行後,復以偈頌,重申前意。於中復標明是非,揀非顯是。於顯是中讚歎三事:一、信受求生。二、佛智難思。三、念佛得度。

  丙一、標佛說頌

  [經]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丙二、昔修福慧聞經 分二 丁一、福慧始聞

  [經]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解] 首四句,正明本品之品名「福慧始聞」,亦即經中「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其中「植諸善本」,即是「往昔修福慧」。若非宿修,則「於此正法不能聞」矣。

 

淨空法師開示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三二集)  2014/2/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63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八十九頁,我們從倒數第六行看起:
這是一段,『求生淨剎』,這句經文「是為一大藏教之總歸」。一大藏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全部在裡面,它的總結就是勸人求生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就圓滿了、就落實了。「華嚴圓攝諸教」,華嚴這個法門很特殊,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開悟了,他不是在人間說的,在定中,就是說沒出定,菩提樹下打坐沒有出定,開悟了沒出定,把他所覺悟的這個境界給大眾做一個說明、做個報告。他所悟得的究竟是什麼?是整個的宇宙,用佛法的名詞來說,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的真相,他全見到了、全明白了。惠能大師是聽五祖講《金剛經》開悟的,釋迦牟尼佛是在定中開悟的,這就說明每個人大徹大悟的機緣不相同。這就是佛無有定法可說,會,門門都是悟門,都是開悟的門;不會,《華嚴》、《法華》、《無量壽》也不是佛法,關鍵就在會不會。
什麼叫會?今天我們也很清楚明瞭,抓住這個樞紐了,放下就會;放不下,佛來給你講你也不會。總而言之一句話,修行就是放下。淨宗法門是一切眾生個個圓成佛道,它只要你放下這個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功德就圓滿,剩下來沒了的事情到極樂世界全了了,特別法門,真實不虛。所以《華嚴經》把整個宇宙一切萬事萬法的緣起統統講清楚、講明白,釋迦牟尼佛定中講的,沒有人看見,人家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入定,二七日中,也有說三七日中,那二七就是半個月,三七二十一天,兩種說法都有經典做依據,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不重要,重要的,他確實在定中講的。什麼人聽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有神通,能參加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聽他報告。沒有這個神通聽不到,所以這個裡頭沒有小乘,沒有聲聞、緣覺,沒有權教菩薩,全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參加這個法會。所以在這個世間小乘人不承認,小乘人說大乘非佛說,不是佛說的。
《華嚴經》從哪裡來的?龍樹菩薩有這個機緣,得到大龍菩薩的邀請、大龍菩薩的加持,他有機會去到龍宮參觀。原來《大方廣佛華嚴經》講完之後,大龍菩薩把它收集起來藏在龍宮,龍樹菩薩見到了。分量多大?這龍樹菩薩說的,全經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不是一個大千世界,十個,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個經我們地球容納不下,太陽系也容納不下,銀河系也未必能容納得下,太大了,我們只能用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來形容它。為什麼?它稱性,性沒有數量、沒有大小、沒有邊際,圓滿稱性。當然這個經他沒有能力受持,他是初地菩薩。再看還有中本,中本的分量比大本少了很多;好像我們中國的《四庫全書》,是大本,圓滿的,還有一個中本《薈要》,《薈要》只有大本的三分之一;這個分量閻浮提眾生不能接受,還是太大了。它還有個小本,小本是什麼?目錄提要,就好像我們這邊《四庫全書提要》一樣,只有五冊;這個分量很好,閻浮提眾生可以,所以他就把這個小本帶到人間來,人間有《華嚴經》了,《華嚴經》的目錄提要。分量多大?一共十萬偈,十萬偈四十品。當時傳到印度。
從印度傳到中國是殘缺不齊的本子。第一次東晉傳來,佛馱跋陀羅翻譯的,只有三萬六千偈。你看全經十萬偈,三萬六千偈是三分之一多一點。第二次唐朝實叉難陀傳來的,四萬五千頌,將近一半,十萬頌,它是一半,只有四萬五千頌,比晉朝來的多了九千頌,翻出來叫《八十華嚴》,八十卷。中國人稱卷,東晉是六十卷,《新華嚴經》是八十卷,在中國《華嚴經》主要就是這部書。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向中國進貢,貢品裡面有一部《四十華嚴》,就是《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是完整的沒有欠缺,翻成中文一共四十卷。所以現在學《華嚴》,弘一大師告訴我們,應當採取《八十華嚴》前面一直到「離世間品」,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二十一卷不要,前面五十九卷,接著讀「普賢行願品」,這《四十華嚴》,四十卷,總共九十九卷。這是中文翻譯《華嚴》最完整的,傳到中國來只這麼多,統統翻譯出來了。雖然不完整,《華嚴經》的大意能看得出來,九十九卷《華嚴》。
我們過去也嘗試講過兩遍,兩遍都沒有圓滿。第一遍,《八十》、《四十》都講了一半,沒有留下資料,那個時候沒有錄音,當然更沒有錄像。第二次在新加坡啟講的,有錄像,錄音、錄像齊全,留下來四千多個小時。這部經,《八十華嚴》講到初住品,十住初住,用了四千多個小時。據這種進度估計,這部經講圓滿一定超過兩萬個小時,也不是現在人能接受的,現在人希望東西愈少愈好、愈簡單愈好,這樣大部的人家不願意學習。所以我們就把它換了,《華嚴》停講,改學《無量壽經》,因為《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義理、境界確實是相同的,沒有兩樣。《華嚴》縱然是學習,未必能契入,入不進去,為什麼?要法身菩薩才能入華藏世界,入不了華藏世界等於白學。佛陀講經教學的目標是希望我們一生成佛,《華嚴》是一生成佛的法門,要斷煩惱、要斷習氣,非常不容易。《無量壽經》它不需要斷煩惱、不需要斷習氣,它可以帶業往生,就是我們首先要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道場,在那邊學習,那邊阿彌陀佛親自指導我們,保證我們一生當中證得無上菩提。所以求生淨剎,果然生到淨土,等於一生圓滿成佛,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目的全都達到了。
所以「今經」,今經就是指我們學習的《無量壽經》,「正是華嚴中本。於此經末,以求生淨剎」,你看這一句,「普勸有情,同歸極樂」,我們的學佛就圓滿了。「今所勸者,正是彌陀之本願」,阿彌陀佛囑咐我們,希望每一個修淨土的同學都有義務、都有使命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三福最後一句「勸進行者」,這個地方教我們「普勸有情」,都是同歸極樂。「釋尊」,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如來之本心」,本願,就是這一句。「世尊開化顯示」,開是開示,化是教化,顯是明顯,示是指示,明顯指示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自性,「實欲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實實在在,欲是希望,希望所有的眾生,我們都能在這一生當中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彌陀一乘願海的實現、一乘願海的落實,不是一個願望他落實了,他統統做到了。這個裡面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欠缺的四十八樁事,就是四十八願。一切諸佛剎土,少者缺一、二樣,多者缺十幾樣、幾十樣。像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跟四十八願一對比,全缺了。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相比好像差不多,細心觀察也缺了幾樣,不多。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得到真實究竟圓滿的大利,利是利益、好處,你全得到了。
「信願行中,願為機樞」。願很重要,好像是樞紐一樣,它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沒有信,願發不出來。一定要有信,要真信;真信,願才真正發得出來。首先,我們學佛的同學一定要知道,知道一樁大事,人沒有死,千萬要記住,死是身死,人沒死。這樁事情,最近有個同學剪了一張報紙給我看,量子力學家證明靈魂不滅,證明這個,就是說明沒死。那生死是怎麼回事情?他另外換一個生活環境。另外換一個生活環境,不就是佛說的六道輪迴!人道他離開了,他要是有福報,斷惡修善,達到善的標準,他生天去了,這個人身丟掉天上去了。有人告訴我,孔老夫子、孟夫子都在忉利天,我相信,以他們當年在生的時候所修行的道德、善行,憑這個當然生忉利天。為什麼?我們世間沒這麼大的福報,他的福報超過人道,到天道去了。而且是生到第二層天,第一層是四王天,第二層忉利天。忉利天跟我們這裡有時差,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孔老夫子距離我們二千五百年,那他生到忉利天,在忉利天是多少天?二千五百年,二十五天,去沒多久,才去。他的壽命多久?壽命一千歲,天上一千歲,你就知道福報大,一天是人間一百年。天上快樂,苦少,很少很少,樂多,樣樣稱心如意。
無住、天親、師子覺這三兄弟,在佛法裡面修持都有了不起的功夫。無住、天親最後歸淨土。《往生論》就是天親菩薩作的,是他修彌陀淨土的報告,跟我們大家做分享的。我們學過這部論,是淨土重要的論典,三經一論就是指它。師子覺是生彌勒淨土,實際上他沒去。兜率天天人的福報太大了,他到那個地方一去,他起了貪心,留戀這個地方,所以師子覺生到兜率天是外院不是內院,內院是彌勒菩薩道場。他迷了,被外面的樂迷了,沒有到內院去。這就是說明習氣沒放下。在這個環境裡頭,阿賴耶裡面情執的種子,兜率天外院的天人把它引發起來了,他去不了內院,一念之差。這也是菩薩作略給我們看的,讓我們要了解,妄想、分別、執著要整個放下,不能有絲毫貪戀,絲毫貪戀都會障礙我們往生,何況我們無論在解行各方面都不如無住、天親、師子覺,不如他們三兄弟。三兄弟,無住、天親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們應該要警惕到的。
「出生死海,唯賴願王」。大乘教常說「法由心生」,法是說佛法,擴大來講一切法;「色由心生」,色是物質現象,全是從心變的,所以願真的是樞紐。「方便多門」,法門無量無邊,方是方法,這個地方講的方法,成佛的方法,便是便利,適合我們自己修行的不止一門,很多很多門,有禪、有密、有教、有觀,「八萬四千,門門皆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問題是你自己的根性、根機。這個門不能進,找那個門,那個門不能進,還有,你一定會找到跟你根機相應的法門,那你就進去了。有一個法門,什麼樣的根性遇到統統可以進去,這就是念佛法門,淨土念佛法門,這個遇到了放心大膽。
印智法師前幾天來,送了一份他師父海賢老和尚往生錄下來的光碟。我這幾天客人多,客人離開了我有時間,我把它看過一遍。海賢老和尚是我們修行人最好的榜樣,我們非常尊重他、禮敬他。他走,去年走的,一百一十二歲。一生修苦行,持戒念佛,沒有讀過書,出家之後師父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像鍋漏匠一樣,這句阿彌陀佛沒有任何障礙,工作的時候可以念。他的工作是苦工,開墾耕地,他一生開墾耕地有一百多畝,每天都在田裡面工作,所以一面挖土一面耕種一面念佛,他說於念佛不妨礙。一百一十二歲還上樹,爬到樹上去摘柿子。有信徒到他的小廟來,他就取水果,自己用個小樓梯爬到樹頂上,一百一十二歲。一生沒有人照顧,自己洗衣服,自己燒飯,自己照顧自己,一百一十二歲。對這個世間絲毫不沾染,吃的是苦,穿的是補,那衣服都是補丁補出來的,一般人不能忍受他的生活,他過了一輩子。走的時候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自在往生。往生之後,給他入殮的時候全身柔軟,比活的時候還要柔軟。
這個光碟我昨天晚上看了,早晨我給胡居士,希望我們大量拷貝流通。看了這個光碟,就曉得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老人一生就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他什麼也不知道。一句佛號原來就是一切諸佛的名號,一句佛號也就是一切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教,全在這一句佛號中。這句佛號必定得生淨剎,圓滿無上菩提,真正不可思議。他是我們現代人,給我們做模範的、做榜樣的,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非常難得,光碟裡面所說的他們已經寫成文字了。光碟的說明,這個文字不多,可以把它印成小冊子,跟光碟一起流通。多看這個、多聽,確實能堅固我們的道心,堅定我們的願心。一生就是求生淨土,生活隨緣,什麼都不求,樣樣都好,樣樣都不在乎。他生過病,年輕的時候。病在腿上,他母親給他找醫生,找了很多醫生都看不好,最後他自己明白了,這是業障,他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念了二、三個月,全好了,再都沒有發。阿彌陀佛能治病,問題在於你信不信,你真信,他真能治病,你真相信,念佛聲聲都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聲聲都得到一切諸佛如來加持。
雖然生活非常清苦,他住的是個小廟,在農村裡頭。我看到這照片上照下來的,他那個小廟還沒有我們教學樓大,我們教學樓有三層,它只有一層,叫來佛寺,也有典故。人在這個世間學佛了,佛在入滅的時候,教導弟子最後兩句遺教是,佛滅度之後,佛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持戒不怕苦,必定能成就。成就絕不是在這一生,是在來生,來生決定不要去搞輪迴。我們跟印智法師聯繫,老和尚還有些事跡,要有人知道寫出來,我們把它印成書,在佛門裡面流通,幫助大家增長信心,堅定願心,不怕苦、不怕難,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決定要往生淨剎。
雖然八萬四千門,門門皆可,「但歸元無二。諸方便中,究竟方便唯在往生」。這是真的。禪密教觀,「教觀」一般是通指教下,參考資料裡頭有,從《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裡面節錄下來的,「教相門與觀相門的並稱。詳稱教門觀門,略稱教觀」。教,什麼叫教門?什麼叫觀門?教是教相,相就是形相,「指分判佛一代所說教門之相,以之為建立宗旨的教義理論」。像華嚴宗,完全用《華嚴經》的教相建立宗旨,這個學派以《華嚴》為主;天台宗以《法華經》為主;三論宗它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依這三部為主;法相唯識有六經十一論;我們淨土宗有三經一論,依照三經一論建立淨土宗的宗旨,就是教義跟理論,這都是屬於教下門。
「觀即觀行」,觀行,行是講的修行,實踐的方法。淨土宗的觀門有實相念佛、有觀像念佛、有觀想念佛、有持名念佛,有這四種。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頭講得很清楚,它講十六種觀法,歸納起來不出這四種,實相、觀想、觀像、持名。「即是理論與實踐兩方面」。任何宗派都有這兩方面,不管哪個宗派,有教有觀,就是有理論的依據、有修行的方法,所以說,「任何宗派皆有此二者。如法相宗有教相與觀道,密教有教相與事相。然天台宗則特別以之為宗義之要目。該宗以五時八教為教,以三觀十乘為觀,並主張此二者相資,則可成妙解妙行」。在中國大乘佛教裡頭學天台的最多,在八大宗裡頭天台宗最興旺,傳到日本、傳到韓國亦如是。喜歡深入經藏的,大概就是華嚴、法華、三論、法相唯識,這四個宗派一般被稱之為哲學,佛經哲學,它把理跟事講得很清楚,所以確實有妙解妙行。
《法華玄義》卷八下卷所說的,「聞教而觀,觀教而聞,教觀相資則通入成門」。通了,則通入成門。教搞清楚了,要懂得修行的方法。依照方法起行了,還得用經典來對照,我有沒有走錯路?經典就是教觀,好比地圖,常常拿來核對一下,教是地圖,觀是真幹、真走。天台三大部裡頭,「《法華玄義》及《法華文句》二部以論述教相門為主,而傍及觀行」,都是智者大師的著作。《摩訶止觀》是以觀行為主,完全講修行,修行的方法,當然也要參考經典。「故天台宗以教觀雙美為世所稱」。學的人特別多,原因也在此地,教講得好,修行的方法也非常巧妙,所以學習的人特別多。《華嚴經》,我們看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他們的修行方法有五止六觀,五止六觀是行門,《華嚴經》的大疏鈔是教門。
「修行他法」,他法是淨宗念佛以外的方法,「欲於今生超脫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輪迴。為什麼稱三界?這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範圍都非常廣大。欲界裡頭有欲界六層天道,從四王天到他化自在天都叫欲界天,屬於欲界,所以欲界裡頭有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六道具足,還有阿修羅道。往上去,色界天只有天道,阿修羅以下這五道它都沒有。再往上去,無色界天,四層天,也屬於天道,這些天道沒有形色,沒有相當的功夫見不到它,要有四禪以上的,色界天的天眼才能見到。所以說之為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輪迴。要超脫就很難,「則為難行道」,要把煩惱、習氣都要斷掉,習氣是斷不了,要能控制住,用禪定的功夫,現行斷掉了,習氣控制住了,它不起作用,雖有不起作用,定功殊勝,這才能脫離六道輪迴。什麼人?證阿羅漢果,小乘阿羅漢以上脫離六道輪迴了。我們不要說阿羅漢,阿羅漢下面有阿那含、有斯陀含,連小乘的初果須陀洹我們都很難證得。
須陀洹要破五種見惑,我們想想能不能做到?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第三個見取見,第四個戒取見,第五個邪見,我們有沒有能力把這五種見惑斷盡?五種見惑斷乾淨了,證小乘須陀洹果位,算是成就。他雖然還沒有脫離六道,但是他在六道的時間是有限的,就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他就證阿羅漢果,就能夠脫離三界。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人間壽命到了生天,天上壽命到了到人間來,天上壽命長,人間天上七次,何年何月!忉利天的壽命,忉利天一天人間一百年,壽命天上一千歲。夜摩天加一倍,夜摩天的一天是人間兩百年,壽命是他們那邊的兩千歲。再往上去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人間四百年,壽命四千歲。再往上去化樂天,化樂天的一天是人間八百年,他們的壽命是那個地方的八千歲。你這樣一想就不得了!須陀洹到阿羅漢時間太長太長了。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天,他那裡的一天人間一千六百年,是他們那裡一天,壽命也是一千六百歲。你這一想就太可怕了,我們能不把淨土抓住嗎?我們能不想在這一生往生嗎?決定不可以!換句話說,這一生不能往生,想超越六道輪迴沒指望。這是給你說老實話、說真話,太難太難了。世尊、彌陀、諸佛如來慈悲到極處,沒有一個不勸我們趕緊抓住,趕快求生極樂世界,把這個世間一切緣統統放下,絕對不要留戀。我們常常勸人,勸人就是勸自己,人聽十遍、二十遍未必相信,我們勸人天天勸,總重複幾百遍、幾千遍,自己真信了,自己真發願了,真是成就別人一定是先成就自己。所以這個是易行道。「淨宗正修,首推持名」。淨宗修行,持名列在第一。千萬不能夠錯過,錯過太可惜了。
「但習餘門,而能發願求生,亦為彌陀攝受,而橫出三界」。這是講你對於淨宗沒有緣分,對於其他的法門有這個緣,可以修,修最後,要把所修學的功德統統迴向求生淨土,就對了。這經上有,「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三輩往生」最後一段叫一心三輩,是我們這個世紀淨宗大德慈舟法師,這也是個對戒律非常有研究的,他的科判裡頭判作一心三輩,能往生,臨終十念阿彌陀佛都來接引。這個法門真正是給修行人最究竟圓滿的方便,讓你在這一生當中成就。所以這個經要認真去學習,把我們所有的疑惑統統化解了,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他一生就一句佛號,沒有涉獵一切法門,老老實實就專念這句佛號。鍋漏匠是這個修法,三年成功。他用這個方法用了一輩子,出家人當中,大概這個世紀裡頭壽命最長的是他,上一個世紀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他往生,去年,一百一十二歲。虛老和尚參禪,往生到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彌勒菩薩到這個世界來成佛,虛老他們的身分就像目犍連、舍利弗這一類,佛的弟子,乘願再來。可是真正究竟圓滿,是往生極樂世界。鍋漏匠示現給我們看的,海賢法師也是示現給我們看的,給現代眾生作證轉,念佛往生,給我們做個證明。最殊勝的證明,就是念佛人的心情好、身體好,一百一十二歲不要人照顧。往生的前一天還在田裡面耕種,第二天就走了。說起來人家不相信,老和尚身體很好,什麼毛病都沒有,怎麼說走就走了?預知時至,老和尚到寺廟去參觀,告訴大家,我下一次不再來了。別人都不相信,身體那麼好,你怎麼不再來?誰知道他往生沒有生病,一點毛病都沒有,佛來接引他。佛什麼時候來接引他,早就通知他了,他知道,所以曉得到時候一定走。
我們在這光碟上看到信息,我們得到很大的安慰,從這個光碟上增長我們的信心,堅固我們的願心。這個碟要看,跟普通往生的人不一樣,別人往生都有病,都有助念,他是什麼都沒有。「是故此經以求生淨剎總收前文」。長行文到這就總結了,用這四字,求生淨剎。我們看到海賢老和尚圓滿成就了,如願以償,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最後一張照片是手上捧著《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捧著這本書照了最後一張照片,第二天就走了。
我們看下面一品,科題「乙四、歎德流通」。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說明能夠聽到這部經、聽到阿彌陀的名號是有福有慧之人,沒有福慧聽不到。我們在賢老光碟上看到,文化大革命期間不准念佛,他心裡念佛,口裡不出聲音;不准拜佛,他夜晚別人睡覺了,他半夜起來拜佛。在那麼艱難日子裡頭,他自己修行功夫沒有中斷。那個時候公社吃大鍋菜、大鍋飯,飯裡面有肉,他吃肉邊菜。這些善巧方便都值得我們學習,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時代是會轉變的,災難是會結束的、是會終止的,要緊的是自己有信心,不退轉。一心求生淨土,壽命長短,就像賢老和尚一樣,由阿彌陀佛安排,自己對這個沒有一點留戀牽掛,沒有,一切阿彌陀佛做主,往生前幾天阿彌陀佛通知我,我知道就行了,真自在。
我們看念老的題解,品題的題解,「世尊於說長行後,復以偈頌,重申前意」。這個地方的偈頌是重頌。「於中復標明是非,揀非顯是。於顯是中讚歎三事」,讚歎三樁事情。這是最後特別幫助我們明辨是非,揀出非,顯出是。顯示當中第一個讚歎「信受求生」,第二個「佛智難思」,佛的智慧不可思議,一定要相信。我們在學佛這一生當中境遇不相同,有時候順境善緣,有時候逆境惡緣,這些全是佛菩薩安排的,來考驗我們,看看你能不能通過。能通過,大幅度向上提升;不能通過,就墮落了。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這一生就能活得很幸福、很快樂,順境善緣沒有貪戀,逆境惡緣沒有怨恨,心平氣和,知道佛菩薩在考我們。經教是不錯,學得不錯,實際生活當中能不能產生效果?也就是說,境緣當中能不能保住清淨平等覺,這個重要。順境善緣,緣是人事,人事方面樣樣都好,樣樣都順利,有沒有貪戀?有沒有情執?在裡面考考你。有貪戀、有情執,你的清淨心沒有了,平等心沒有了。逆境,一切都是反方向的,苦不堪言;惡緣,外面人事環境都是找麻煩的,都是毀謗的,都是陷害你的,這個日子怎麼過?還是一句彌陀念到底,外面境緣不放在心上,沒事,沒有怨恨,沒有報復,反而能生感恩的心。感什麼恩?謝謝他成就我,幫助我境界提升。沒有這個境緣,我們自己不曉得自己功夫到什麼程度,沒人考不知道,以為我通過了,境界一現前不行了。所以日常生活是考驗,順境、逆境是考驗你,善緣、惡緣也是在考驗你。
真正考驗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成佛了;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所以,日常生活當中你是在哪個等級?心,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這是三個等級。清淨心裡頭沒有染污,阿羅漢;平等心裡面沒有分別,是菩薩;最後一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佛。所以經題上把這三個級別都擺出來了。所以佛在這個偈頌裡頭會讚歎信受求生,第二個佛智難思,第三個「念佛得度」。鍋漏匠念佛得度,海賢老和尚念佛得度,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最好的典型。我們念念不忘記這個老人。
請看下面經文,科題「標佛說頌」。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爾時』,長行講完的時候,最後教我們求生淨剎,之後佛就說偈頌。
「丙二、昔修福慧聞經」,分為兩段,第一段就是第一首,「福慧始聞」,沒有福、沒有慧聽不到佛法,聽到佛法肯定是有福德、有智慧。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這是偈頌的第一首。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首四句」,第一首,「正明本品之品名福慧始聞」,品題就用這個意思,「亦即經中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其中植諸善本,即是往昔修福慧。若非宿修,則於此正法不能聞矣」。那我們就曉得,我們在這個世間,遇到不能聞法的人很多,他們不相信。特別明顯的,還有一些信仰其他宗教的人,這樣造成宗教之間的裂痕。現在我們共同居住在這個地球上,人活在這個世間,希望得到幸福美滿。幸福美滿的基礎是建立在和諧,如果沒有和諧,沒有這個基礎,幸福美滿會落空。
每一個宗教神聖的教誨,我們可以能夠明顯的看出來,那就是個愛。基督教的經典,有多少句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佛的經典裡面,大小乘經典裡佛說了多少次慈悲?《古蘭經》說了多少次仁慈?我看許多宗教的典籍,我總結出,講仁慈、講愛是內容裡頭句子最多的。換句話我們可以說,宗教教學、宗教教育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是愛的教育。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這個愛我們要把它繼承下來。愛是什麼?神之愛、聖賢之愛。跟凡夫的愛不一樣,凡夫的愛裡頭有情執,聖賢愛裡頭沒有情執,它有智慧,所以是智慧的愛、是清淨的愛、是平等的愛。佛法的慈悲是無條件的愛,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些愛是神的愛,我今天繼承下來,神的愛落實在我心中、落實在我身中,我要把它做到,我代表神、代表聖賢去愛一切眾生。這是每個宗教徒都要覺悟的,都要認識的,都要把心量拓開。
前兩天,印尼宗教部的副部長來訪問,告訴我們,印尼中小學今年要推展《弟子規》,《弟子規》的全文已經翻成印尼文,講義採取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也翻成印尼文,上冊帶來給我看了,後面還有一半,下冊,下冊還沒出來,上冊翻成功了。又告訴我,回教大學建立一個四庫館,裡面設漢學系,他們漢學系的學生是有學位的,有學士、碩士、博士,展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希望深入研究。我們贈送學校《四庫全書》、《薈要》、《國學治要》、《群書治要》,《治要》每一樣都送了十套,《全書》一套,《薈要》一套。他們建立一個收藏館,正式開漢學系,這真正有智慧,心量拓開了。過去中國人的心量大,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人能夠接納、能包容,佛教也回饋了,提升了中國傳統文化,那就是提升了儒跟道的境界,這互補。今天印尼回教包容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大乘佛學。他們認真的學習漢字、學習文言文,學習的學生他們學習的資料,第一手的就是《四庫全書》跟《薈要》,全是文言文寫的。所以我想他們應該還有先修班,先修班就是把漢字文言文學好,這個我相信需要三年的時間。好事!心量拓開。
要想這個世界安定和諧,化解一切衝突,回歸到真正的和諧,一定要互相包容,才能化解競爭、鬥爭,才不至於再有戰爭。我們希望競爭、鬥爭、戰爭永遠能化解,人與人都能夠互相關懷、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那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說的太平盛世出現了,希望地球能夠出現太平盛世。這個是要宗教團結,宗教互相學習,宗教再沒有排斥,宗教互相尊敬,都幫助自己提升。世界宗教是一家,世界族群是一家。人是可以在一起共同生活相安無事。我移民到澳大利亞,在圖文巴住過不少年,我們在那裡建立一個淨宗學院,今年十三年了,幫助這個小城。這個小城有十二萬居民,來自八十多個族群,有一百多種語言,有十幾種宗教。這十二年沒有白過,我們這個小城的居民真的團結起來了,宗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是由宗教帶頭的,十幾個宗教的領導人。首先是自己互相了解,互相學習,最後大家一心一意要把這個小城打造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希望大家到這邊去看看,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可以像兄弟姐妹一樣,和睦生活在一起。圖文巴可以做到,我們相信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鄉鎮都可以做到,整個世界都可以做到。
但是要懂得種福修慧,這是一個基本的理念,人不能沒有福、不能沒有慧。很多人對於佛產生最大的誤會。我們住在這個小村裡頭,我們把佛經上好的句子、把佛像供養在院子裡面。我們的鄰居看到了,勸我們不要學佛、不要拜神,這是迷信,他們看到不喜歡。我們就問他,你要不要福報?要,福報要。要不要智慧?要。我說那佛是什麼意思,你知不知道?不知道,他說佛是迷信。錯了,佛不是迷信,佛就是智慧,佛就是福報。「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跟慧,足是圓滿,福報圓滿、智慧圓滿,這就叫佛。你不要佛,就是不要智慧、不要福報。不要智慧,愚痴;不要福報,貧賤。我們要佛,我們求福求慧,學佛就是學智慧、學得福報,怎樣才能得到。我們學了幾十年,真得到了,所以才勸你,我要沒有得到不勸你,我真得到。這是什麼?沒有人教,沒有人把它講清楚、講明白。
所以你細細觀察,排斥佛,還障礙別人學佛,這個事情不能做,為什麼?來生生生世世都沒有福報、都沒有智慧,你說多可憐。這一生有沒有智慧福報?沒有,有智慧福報他決定不幹這個事情。真正有智慧的人,反對一樁事情,他一定把這個事情研究清楚、搞徹底,然後告訴我,我為什麼反對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反對的概念全沒有了。你完全把他誤會了、認錯了,換句話說,佛菩薩蒙不白之冤,你冤枉他了。冤枉好人有沒有罪過?你冤枉好人,在因果裡頭將來一定人家冤枉你,一報,因它就有果,這一生沒有,來生肯定有,後世肯定有。
說佛是宗教,這個對佛教完全不明瞭,真正是冤枉。方東美先生,我是跟他學的,學佛也是他傳給我的,他的著作裡頭有,諸位要細細看就知道,他講過很多次,佛教是無神論,老師告訴我的。但是佛教的無神論不是徹底不承認有神,佛教承認宇宙之間有神,就好像我們承認有中國還有外國。神跟人是平等的,宇宙不是神造的,宇宙從哪裡來的?佛說的從心想生。這個話很難懂,宇宙是從我們念頭生出來的,可是這樁事情已經被現代量子力學家找到了。他們研究物質,物質從哪來的?物質真的是念頭來的。所以量子力學家知道,物質現象是幻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跟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完全相同。物質的基礎是念頭,先有念頭,後有物質現象,沒有念頭就沒有物質現象,這是佛經上常說的相由心生、色由心生,這被量子力學家證明了。他們研究這個問題幾百年,一代接著一代,到最近才把這個謎底揭穿。揭穿之後一看,佛在三千年前已經說出來了,對於佛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怎麼能說他迷信!
迷信這兩個字,你對它相信,你對它了解,你信它,真信;你對它透徹了解,你不相信它,那也是真信。完全沒有搞清楚,你相信它是迷信,你不相信它也是迷信。為什麼?沒搞清楚,信與不信統統是迷信。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要不然你冤枉別人,冤枉別人是有罪的、是有過失的。你不願意別人冤枉你,你怎麼可以隨便冤枉別人?這一生你有福報,福報營護你,這一生福報享盡了,來生果報就會現前,你要承受被人冤枉這個果報,因果定律沒有法子避免。所以對懷疑的事情徹底查證,不能冤屈別人。像法官判案子,如果事實真相沒有查出來就判決,要判錯誤了他要背因果責任。這是沒有智慧、沒有福報,才幹這個缺德的事情。
這第一句就顯示出經中所說的,「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具體事實,底下兩句,「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無量諸佛加持,「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這有因,如果不是過去生生世世供養諸佛如來,這一生當中你沒有機會遇到,有機會遇到都是與佛有緣。遇到為什麼還反對?這也是由於過去生中,雖遇到了沒有深入,不深刻,這一生當中也沒有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人云亦云,別人怎麼說,有意無意就接受、就相信,造成嚴重的後果。我不信不要緊,我沒有智慧、沒有福報沒關係,不能叫眾生都沒有福報、叫眾生都沒有智慧,那這個罪擔不起,這問題就太嚴重了。所以,一定信一樁事情,或者是否定一樁事情,都要徹底搞清楚、搞明白,別人服你,心服口服;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別人不服。你對他沒有傷害還好,不會引起別人報復;你對他有傷害,受傷害而沒有報復的念頭那是佛弟子,不是佛弟子的話,報復的心非常強,這個強肯定後頭有後果,後果真的不堪設想。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學習到此地。


 

淨宗學院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2012淨土大經科註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149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