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宋江陣
2007/01/02 01:56:18瀏覽216|回應0|推薦4

以下資料引述自http://www.nmm.ks.edu.tw/F1/SONG/source_1.htm

早在明代,閩南民間廣泛流行一種街頭妝扮遊行表演,它往往配合社火神誕舉行活動。據明代萬曆年間陳懋仁的《泉南雜記》載:「迎神賽會,莫盛于泉。游閒子弟,每遇神聖誕期,以方丈木板,搭成抬案,索以綺繪,周翼扶攔,置兒于中,幔于上,而以姣童妝扮故事。」這種抬閣的形式,雖無表演與唱腔,但出現了人物角色形像。

 到了明末清初,由「姣童扮妝」成的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在鑼鼓音樂的配合下,當遊行到某一鄉鎮時,鄉民便燃放一串鞭炮,于是遊行者就地停留下來,作一些簡短的表演,由於節目內容多係宋江故事,故被人稱之為「宋江仔」;不久,又出現由成不扮演宋江故事的街頭演出時稱「宋江戲」,它成了後來高甲戲的前身。

fish_orange.gif

 宋江戲以武打為主,藝人手執戈矛大槍,作與獅子撌鬥撕殺等各種動作,加上處流動,就地演出,所以頗受人們喜愛。

大約在清道光年間(1820—1840),南安縣嶺兜村的「宋江戲」藝人、漳州的竹馬戲藝人和歸僑一起合辦了一個戲班,取名「三合興」。這時的「合興班」開始突破了專演宋江故事的題材,廣泛吸收了當時流傳福建的昆山腔、弋陽腔、徵調 以及閩南竹馬戲、本地梨園戲的傳統目,使「宋江戲」既能演武戲又能演文戲,至清末民初即出現了高甲戲這劇種。

 三百年前唱宋江,閩南村社梨園腔。泉州處處傳高甲,水滸家家話晚窗。莫怪台常有丑,從知藝技本無雙。遠來京國殷勤意,相祝何須倒一缸。這是原人民日報社社長、北京市委書記鄭拓,于1962年觀看了泉州高甲戲劇團晉京演出諷刺喜劇「連升三級」後,題贈給劇團的一首三律詩。詩中把泉州高甲戲的歷史背景、唱 腔特點、丑藝特技等都作了相當高度的概括。從以上的記 載,可知高甲戲是由宋江戲所演變,而宋江陣也是模仿自宋江戲而來,兩者同拜一個祖師爺「田都元帥」。

fish_orange.gif

    宋江陣祭拜的祖師爺是田都元師,俗稱「相公爺」或「宋江爺」。

    當宋江陣出陣或收陣時都須加以膜拜,以示尊崇及祈求平安。

fish_orange.gif

相傳田都元師是泉州南安市羅東鎮坑口村人,原名叫雷海青,是唐玄宗時宮庭裡著名的樂師,掌管翰林梨園子弟。「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攻陷兩京,在凝碧池設宴慶功,命所捉獲的教坊梨園子弟及樂官三百多人奏樂助興。樂聲始動,雷海青潸淚下,群丑出刃相迫,海青放聲痛哭,並用手中琵琶猛擊安祿山,滿場驚 嘩。

雷海青不幸被叛賊殺害,其屍骨由福建鄉親收拾,運回南安坑口鄉埋葬。傳說郭子儀收復長安之戰,雷海青神靈也來助戰,戰場上有人看見「雷」字戰旗,不過「雷」字上半部被煙霧遮住,僅現田字,故封為「田都元師」。

 另有一說是:雷海青能文善武,曾奉旨掛帥出征西番,兵敗而歸,賜其免死,只 砍其姓。他姓雷,砍掉「雷」字的上半截「雨」字,便變成姓田,仍于梨園戲。

戲神是戲班的祖師爺,甚多劇種都奉祀「田都元帥」為守護神,高甲戲自不例外。高甲戲源於清代中葉,最初是在喜慶的節日,由村民們裝扮梁山泊英雄人物,配以鑼鼓和民間小調,參加遊行,間或就地表演一段簡短的故事配上各種武打技藝,觀眾稱之為「宋江仔」,隨後才出現小孩扮演宋江故事的業餘戲班。

後來逐漸為成年人扮演的專業戲班所代替,民間稱為「宋江戲」。

「宋江戲」與「合興戲」互相吸收融化統一並日趨成型為今日的高甲戲。

fish_orange.gif

 宋江陣模仿自宋江戲,宋江戲又演變為高甲戲,似乎宋江陣與高甲戲是隸屬同源
的兄弟關係,各戲種既以田都元帥為守護神,宋江陣自然也就以田都元帥為守護神了。

此外,各戲班經常流動演出,都沒有專門放置戲神牌位和神龕、香爐、羅帳的戲箱,每到一處演出,便將田元帥神位安掛在後台正中處,日夜香火奉祀。此所以宋江陣出陣演出,遇戲班表演皆要趨前行「祭禮」的原因,而戲班也要回敬,相互禮貌一番。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dino&aid=6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