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23 09:32:59瀏覽152|回應1|推薦4 | |
念頭可轉45 「又說,阿難!為什麼六入,夲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入就是六根了,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念頭由六根領受的色塵開啟,所以六根是出妄入真的店面。 而人唯一可以掌握的即是念頭。 真心產生的念頭,可轉妄念,妄念返真,虛妄之相即破,「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破相之功在於一念之間,一念清淨,念念清淨,可轉物,即如來。 就這麽簡單。 華嚴經上說:「一念於一切處為一切眾生示成正覺是菩薩園林,法身周遍盡虛空一切世界的緣故。」 又說:「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 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現如來無邊威德。 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普緣三世佛及衆生,心無雜亂。 一切諸佛於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諸佛,體同無二。」 「一念覺就是佛,一念迷就是衆生。念念覺念念佛,念念迷念念衆生。」 「諸佛如來用自心去修行,所以才能成佛。用真心去修行。」 「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隡行海。 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夲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覺悟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昨天,今天,明天,也不過是一念而生起的,而隨衆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 「於一念中,悉能了知,而心不恐怖,心不迷惑,不亂不散,不濁不劣,其心一緣,心善寂定,心善分別,心善安住。」 以上是華嚴所摘。 秋花繽紛,走過公園,先是樟樹的花,再來是橄欖花,總不離一心,淡淡的享用其香,不起他意? 就感覺真心常住了。 月溪大師對於大乘的用功手法有所批判。 他說見聞覺知是腦筋作用。 佛性雖不等於是智慧?卻是智慧的體性。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這個體性。 佛性不干染淨,本自清淨。所以不宜以空,淨來形容?只覺而非明覺。 無智亦無得,是心的修行中,經過五陰心識而來到一個空檔。這個空檔就是無智亦無得,這是一個修行中的現象,然後等待進入如來地,一旦進入如來地,就究竟涅槃了。遠離顛倒夢想,無有恐怖了! 在如來地,當然有智亦有得。 般若任運,是智,所謂智慧常生。 而得未曾有。即是佛性的智慧本體。 擦拭第七意識的事心,轉識成智,是腦筋作用。佛從來也沒有說過轉識成智?只說捨識用根。 不是用擦拭的?也不是用轉的?而是用離物的手法。離物即菩提。這是法華經的一佛乘! 這是神秀的迷夢。把心垢擦亮。 因為體性本來無一物,何是惹塵埃? 而是用心開得悟的。悟得本來自性。當下那個東西。 真心這個東西是開悟時自見的。是無形的能量! 他是自己如如的顫動的一個能量。細細密密的顫動著。打個比方就是智慧激浪的頻率。 就好像是在海潮中的珊瑚,自己細細密密的顫動著。不管大潮的來去。 這個東西,如六祖所見的自性,本來清淨,本不生滅,本不動搖,本來具足,能生萬法。 不是空,淨就可以說明的。光說空無是聲聞的層次! 修行人先自見真心,在成為真心之物時,每有異象,一粒龍眼掉下鐵皮屋。發出巨響,就開悟了,再與真心不二。他不是理論,也不是意念?而是一個真實的過程。自己知道快開悟了,護法神也驚喜萬分! 而離開時間空間的束縛。 智慧常生。 佛不是讀經而有的,是本來就有。 不然怎在讀經時與佛相應?不是早早心中有佛嗎? 識怎麼轉? 人身能轉嗎?變成鬼?變成猴子?變成佛?恐怕只能因應?還是要自己去廁所大小便。而不是說:徒弟這事你來。替我去大小便! 但是現識可轉藏識。 當下光明可照千古暗。 是一下子大放光明。而不是事事漸修? 燈亮了,還有黑暗的存在嗎? 除非又熄燈了? 轉識成智,佛沒有說過? 人間智是識心,般若智則不是識心。 心經還是有講: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而得正覺。不是無智亦無得? |
|
( 創作|連載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