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人的自我修養方法 (東博)
2014/06/06 06:44:22瀏覽115|回應0|推薦10

 

 

最早見於《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荀子《勸學》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反省之法最常見的叫“內視反聽”。《史記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
 
 
~撰銘~
 
在自己常用的器物上刻寫文字以自勉。有鏡銘:“見爾前,慮爾後。”盤銘:《禮記大學》記載,“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硯銘:如朱熹的“寧詳勿略,寧近勿遠,寧下勿高,寧拙勿巧”;文天祥的“紫之衣兮綿綿,玉之帶兮卷卷,中之藏兮淵淵,外之澤日宣。嗚呼!磨爾心之堅兮,壽吾文之傳兮”。衣銘:《禮記》載有這樣一則:“桑蠶苦,女工難,得新娟故後必寒。”棺銘:如清末民初著名翻譯家林紓的“讀書則生,不則入棺。”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更是千古名篇,不必贅述。
 
 
~懸聯~
 
在堂、室等處懸掛對聯,朝觀夕看,自省自勉。南宋詩人陸遊築有書巢,懸聯曰:“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明代抗倭英雄鄧子龍也有這樣的一副書齋聯:“月斜詩夢瘦;風散墨花香。”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書齋聯曰:“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清代禁煙名臣林則徐性情易怒,故在書房掛上“制怒”的條幅以自警,並懸一聯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詠物~
 
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以橘自喻:“受命不遷,生面國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唐代詩人王昌齡以冰自喻:“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宋朝抗金名臣李綱以病牛自喻:“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盤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臣殘陽。”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以磁針自喻:“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明代於謙以石灰自喻:“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代書畫家鄭板橋以竹自喻:“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用物~
 
成語有“韋弦之佩”、“佩韋自緩”和“佩弦自急”。韋,熟牛皮;弦,弓弦。《韓非子觀行》記載:“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之緩己;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資治通鑒》,“以圓木為警枕,少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宋仁宗時曾任樞密使的趙概,“少篤學自力”,對自己要求甚嚴。他備有一盒白豆,一盒黑豆,一個空盒,做了好事或學業有長進,就在空盒中投一粒白豆,反之則投黑豆,藉以自勉。

 

 

引用 : 文生心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ple38001&aid=139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