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也是一個研究不盡的問題;但不是研究人生哲理的人,似乎很少注意到這問題。其實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究人生問題,增加自己對人生真理的理解與認識,是有意義的。對於人生的觀察或看法,各人有其不同的觀點,約略可以分成四種: 第一種是渾渾噩噩的人生,他們是不注意人生,不理解人生,只是糊糊塗塗的生,懵懵懂懂的死,例如愚夫愚婦之類; 第二種是模棱兩可的人生,對人生的道理認識不清,自己沒有主見,這樣不差,那樣亦好,例如“五教同源,九流合一”之類; 第三種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人生,對人生的道理,各持己見,如盲人摸象,不得其真,例如哲學家的唯心唯物,宗教家的崇梵崇帝等等; 第四種是洞達實相的人生,由於修養而徹悟人生的本體,了知人生究竟是甚麼一回事,例如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自從菩提樹下,夜觀明星,朗然大覺,徹知宇宙原理是緣起無盡,人生真相是業力輪迴的順生與還滅而已。 現在再來說明佛教對於人生現象的分析與原理的觀察,大約可以分成四項: 一、短促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這句話是誰也知道。普通一般讀書的學者,對人生短促的見解,也有見之於文字的。如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就是說明人生不是長命永生,而是短促的有限公司。李太白有一首詩中說:“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這也是形容人生的短促,早上是一個妙齡少女,晚上就變成白髮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白駒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馬地閃過,比李太白的朝絲暮雪更跑得快了。 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對於人生體驗的速度,則尚覺不如;怎樣見得呢?在四十二章經中,佛問諸沙門曰:人命幾何?沙門答曰:數日之間。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門答曰:飲食之間。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門答曰:呼吸之間。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夠體察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間,所謂“口氣不來,便是來生”,他為爭取時間用功,向道之心才會慰切而勇猛精進,迅速地獲得道業上的成就。 佛教對人生基本的觀察,如小乘佛教的三法印,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前三法印是說明世間法的生滅無常,苦空無我,也是顯出人生短促的真理;了知人生短促,爭取時間,勤求為道,斷惑證真,就可以達到“涅槃寂靜”的出世的解脫境界。因此佛教體察人生無常、無我、苦空的短促,它的真義是要人提醒警覺,趕快修善,不把時間虛棄,空過一生,並非因說時間短促,而叫你於此世界不感興趣,生起消極厭離的短見,走上逃避現實的行徑。 二、多苦的人生 人類共同的心理,都是貪生怕死,愛樂厭苦的;但事實上,人類偏多痛苦,雖然亦有快樂,而那些快樂都是暫時性的,或樂極生悲的。人生到底有甚麼痛苦呢?照佛陀的體驗,有三苦和八苦、無量諸苦。 三苦之一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二是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三是行苦,行是生滅遷流之義,由世間諸法的遷流無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惱。 八苦,一是生苦,人生來就是受苦的,如小孩落地便哭,因風觸身,猶如刀割。二是老苦,年齡漸老,雞皮鶴髮,行步龍鐘,對於人生已無樂趣。三是病苦,病魔侵襲,輾轉床第,痛楚呻吟。四是死苦,死神光臨,世間萬般,皆帶不去,一身業障,隨之受報。五是愛別離苦,自己所愛的人物和財物,生離死別,終歸於空。六是怨憎會苦,可怨恨、可憎厭的人,不欲見到,偏偏會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質的欠缺,精神的需要,都不如意,痛苦橫生。八是五蘊熾盛苦,是肉體與精神都有毛病,使身心熾然,熱惱煎逼。這八苦是從果報上說的,人生不論是誰,過去造了業因,今世是誰都難免要受此八苦的煎熬與磨折。 人生從所造的業因上說,還有五欲的痛苦。五欲分有內外兩種:外五欲是眼貪好色,耳耽妙聲,鼻愛名香,舌嗜上味,身觸細滑,求之不得,煩惱既多,苦悶尤甚;內五欲是饑思食渴思飲的食欲,貪圖金錢的財欲,希求美艷的色欲,愛好讚譽的名欲,貪圖安逸的睡欲。人人都有這些不同的愛好,如果達不到欲望,自然亦是痛苦。這種種痛苦,都是人生避免不了的事實,所以佛教說人生是苦多樂少。 但若研究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佛說很簡單:是每人過去有了煩惱,造了惡業之因,現在才感受這身心上的苦報;若我們要未來不受苦報,必須現在修習善道,種了好因,將來就能離苦得樂,捨去劣報,轉成勝身。因此佛教闡明人生的多苦,是要人了知人生的缺陷,進而改造為身心的美滿,不但美化身心,還要凈化國土;而不是教人因多苦而厭離人世,逃避現實,消極自了。故以佛教多談人生苦、空、無常、無我,而錯認佛教是厭世的宗教,那是極不正確的錯覺。 三、還債的人生 還債的人生,是說明現實的人生,是來償還過去的業債,也可以叫做“受報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因人生的受報,是必要從因果的理則,才能說明;而且這因果不是只談一世二世,需要廣明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果,透過生前和死後,因果的理則不斷不絕地繼續下去產生善因善果,或惡因惡果。明白地說:就是前生的善惡業因,成為現在的善惡果報;而現在的善惡業因,又成為未來的善惡果報。所以因果經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但在這些不斷相續的業因業果上分析,還有引業與滿業,共業與不共業的不同。引業,是被過去已做的業因所牽引,你過去是做人道的業因,今生就被牽引到人道的果報中來,做其他天道或畜道等的業因,今生就被牽到天道或畜道的果報中來;但是雖然生到人道,同樣的人而有智愚、強弱等差別,同樣是天人,有勝劣、高下等不同,同樣是畜類,有美醜、壽夭等區別,這便叫做滿業,因填滿這果報身體的內容,卻隨著各人前世做的各別不同的業因,而受著差別各異的享受。說個譬喻,引業好似畫師繪出一副模型的輪廓,滿業就如畫師在模型的輪廓中填上種種不同色彩的花紋和潤飾,技巧不同,勝劣判然。 至於共業不共業,是因前世各人所造的業因,有共同相似的地方,故今世各人感到依住的果報亦相似相同的。如大家住在一個地方,所受環境的好壞亦多是一樣的相似相同,這叫做“共業共報”;雖然依報的住處相似相同,而各人的正報身體,貧富懸殊,苦樂迥別,這叫做“別業別報”,就是由各人過去所造的業因各別有自,故現生的受果亦判如天壤了。 然而,或有人會懷疑:因果之理如可信,為何世間有些做惡之人而不受罰,反而境遇甚好?而做善之人未見受賞,反而境遇坎坷、窮愁潦倒呢?這在佛教,已有“四時不同的業報”來解說: (一)現業現報:這是現在造下業因,現生即受果報,如人年輕勤勞事業,年老成為富豪。或去年殺害於人,今年即被人所殺。此順現報,容易信解。 (二)現業生報:這是現在作業,來生受報,因緣未熟,不能即受。如現在做善受苦,因其過去所作業因之惡緣已熟,故先受苦報;而今生所修之善因,善緣未熟,故須待來生受報。如顏回仁德而不壽,盜跖兇殘而長年,非如此不能解疑。反之,現在作惡而受好報,其理亦是如此,因他過去世曾修善行,今生始受好果,現在所作惡因,要在來生才受惡報。如瞽叟生舜,堯生丹朱,其中便含有複雜的因緣果報的成分。 (三)現業後報:這是現在作善作惡,因緣未熟,不但現在來生未見受報,可能過了很多生很多世之後才受報。因業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緣缺未熟,久久始受,即所謂“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四)不定業報:這是三世受報,不定時期,且是否要受,尚未可定。如造了重業的人,應要受極重之惡報,但因他中間遇了極善之緣,悔過懺罪,多作好事,業報雖難抵消,而已時時減輕,再後會弄到“重業輕受”,或以法力加持轉變定業,甚而不受。此非推翻因果之理,實亦因果理中特殊變化的情形。在阿含鹽喻經中說:如人做了重業,如果他能懺悔修善,又有長的時間許可他改往修來,重業便能漸漸消去。如一大包鹽放在小水中,其味鹹苦,若許以時間每天滲水一勺,滲得久了,已成大水,鹽味完全化淡,是不無可能的。 從三世受報的人生看來,我們來作人,便是來還債的,所以人生父母、子女、夫婦、戚眷的關係,亦是一種債務的關係。所謂“無緣不成夫婦,無冤不成子女”。這緣是業緣,所以夫婦亦叫“歡喜冤家”或“柴米夫妻”。子女則有些來還他欠你的債,所以他生下來就會使你事業順遂成為富豪;有些是來討回你欠他的債,所以他一出世,你就晦氣,好似“掃把星”降臨,把你家上下三代所積的產業,掃得精光。自己眷屬是真接的債務關係,其餘的朋友或他人,種種盈虧消長,是間接的關係,也無非是在互相討債還債罷了。 四、解脫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多苦的,又是受報還債的,這是“桎梏的人生”,或“繫縛的人生”,是屬於世間法的,所以不得解脫。而我們學佛所追求的是佛法的人生,也是解脫的人生。為了人生的缺陷太多,使我們肉體和精神上受了種種磨折,生出種種的苦惱困惑,不得自在,所以學佛是要求人生離苦得樂,達到解脫的目的,但是人生缺多苦,究竟以甚麼東西為最苦呢?世人觀點不同,各有各的說法。 如法句經中說,有四個新學比丘,一次共坐樹下,討論到人生以甚麼為最苦?一個鷹轉世的,說饑渴最苦;一個鴿轉世的,說淫欲最苦;一個蛇轉世的,說嗔恚最苦;一個兔轉世的,說驚怖最苦。共相諍動,議論不休。佛知其事,告訴他們說,你們各據結習諍論,都未深究人生之苦的真義;須知人生最苦,莫過有身,所有饑渴、淫欲、嗔恚、恐怖,皆由身來。身為諸苦之本,眾禍之源,須求寂滅之法,離去生死的纏縛,體證真常的涅槃,人生才得解脫,但這解脫的境界,究竟怎樣才能達到呢?簡單地說有三個條件: (一)通達無我~~人生不得解脫,為了有身有我,執我造業,自己縛束自己,故要解除束縛,先要了解無我,要了解無我,又要先知無身。我們的生命身體的組成,照佛經說,是由於“名色”的和合,或“五蘊”的構造而來的。人生的虛妄生命,來自“十二因緣”,由無明而造行業,由行業而感妄識入胎,最初的結合,是精血和妄識混合的個體,叫做名色。名屬於精神作用(妄識),色屬於物質作用(精血)。這二種作用具體化、明朗化、就表演為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身”。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就是精神,由這精神與物質的五種要素結合,就成了我們的生命寄託的身體,迷之者執以為我;但善解佛法而得智慧的人,悟此身體乃由五蘊眾緣所成,原無實質,其性本空,那麼我在那裏呢?為何要愚昧執我而為我,為我造業而受苦呢?經此理解的醒悟,破除愚昧的迷執,人生就會開始走上解脫的大道。 (二)捨離愛取~~人能理解無我,就會捨離愛取。愛和取,是十二因緣中的兩支,屬於現在執著造業的兩個成分。人生貪愛世法,執取境界。不出貪愛我的身體,和執取我的境界。前者叫做“自體愛”,就是執著有我;後者叫做“境界愛”,就是執取我的所有物,亦叫做“我所愛”。人生執有這我的自體愛,和我所的境界愛,是因不了五蘊諸法、緣起性空的原理,如果了知這由五蘊元素組成的身體,是眾生顛倒虛妄的結合,其性本空,原無實體,便知我不可得,法亦緣生性空。這樣通達無我無法,內心不再愛著虛妄生命所托的自體,外面不再執取客觀的虛妄境界,於是人生就離開愛取,不作業障,得大解脫。 (三)豎立正見~~人生捨離愛取,由於體達無我,了知諸法緣起性空,無所依傍,才能自由自在;故佛說三解門,首先以空為大解脫門,如果不能知空,永遠是未入佛法,站在人生解脫的法門之外,也不能出離生死的苦海。故阿含經說:“空為大解脫門‧‧‧若諸法不空者,不動不出”。所以能於諸法了知性空,便可豎立正見;由於正見的認識不謬,才不會在我和我所的諸法上生起迷繆的執著,造業受苦。因此,我們學佛的人,正見是很需要的。如果見地不正,思想偏差,則由思想所生的行為,也必定一錯再錯,弄到錯誤百出。故佛陀常說,我們欲破魔軍,離貪愛網,越生死河,登涅槃岸,非用正見來做工夫不可。這涅槃,便是人生解脫最高的境界。 人生由多苦而離苦,由離苦而解脫,便是人生最高的歸趣。一個有理解的人生,有思想的人生,應要向上追求人生最高的歸趣,做為究竟的歸宿;否則混混噩噩,醉生夢死,散漫無章地虛度韶華,空過一生,它之將至,即與荒煙蔓草同腐,甚麼人生的意義都談不上了。
引用 : 文生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