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12 00:39:23瀏覽827|回應0|推薦52 | |
世間最難揣摩的就是人心,人性叢林中有許多忌諱,一不小心便會跌入失敗的陷阱,與人相處的學問一生也學不盡。
南懷瑾先生在講解《莊子》時,強調了其中一句話,“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南先生說這句話其實是在講做人的道理。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他愛好就是那一點,專注在那一點的時候,什麼也無法改變。一個人入迷的時候,你要勸他“回頭是岸”,難上加難。所以,明知道你為了他,有時候他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記你是為他著想了。
南先生最後總結,因此人與人之間很難相處,無論夫妻、父母、兄弟還是朋友,總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一頭老山羊在小河邊碰到一隻小鳥在飲水,便說:“你只顧在這裏喝水,卻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過來,你的小命兒就會丟掉了。”然後,又嚴肅地講了許多道理。小鳥笑著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開,小鳥就對身邊的螞蟻說:“倚仗鬍子長冒充懂道理。去年,它的孩子還不是在這裏讓狼給吃了嗎?”
老山羊的好心並沒有得到好報,為什麼?因為,某些時候,不管出於什麼心態,也不管你的意見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一旦你主動提出來,你就犯了人性叢林裏的忌諱,要知道,“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每個人都在努力建立一個堅固的自我,以掌握對自己心靈的自主權,並經由外在的行為來檢驗自我堅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點,揭露了別人的錯誤,他就會明顯感覺自我受到了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還採取不友善的態度。雖然,他內心明白,你的建議是為他著想,然而怒氣上來頭腦一熱,想到的便只有壞處了。
莊子曾經看著圍著茅屋飛進飛出的燕子,說道:“鳥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樹以免受到傷害。但燕子特別,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樑上,卻沒人去害它,這便是處世的大智慧。人類見著鳥舉槍便射,卻對身邊縈繞的燕子視而不見。燕子的叫聲可謂婉轉,卻沒有一個將燕子放到籠子裏,以聽它的叫聲取樂。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麼?那就是距離。
人類是一種你不能離他太遠、又不能太近的動物。比如珍禽猛獸害怕人,躲得遠遠的,人便結夥去深山獵捕它們,這是因為離人類太遠。家畜因完全被人豢養和左右,人便可以隨意殺戮,這是因為離人類太近,近得沒有了自己的家園。
只有燕子看懂了人類,摸透了人類的脾氣,又親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著自己精神的獨立,於是人便像敬神一樣敬著燕子。有時,人要從燕子身上學學揣摩人心之道。
南先生說歷史上的大奸臣,都懂得“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之妙,所以總是避免碰觸君臣相處的禁區,因為即使你心懷社稷、一腔忠誠,也難免因一時的勸諫,惹來日後的殺身之禍。其實懂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更巧妙地為人處世、成就大業了。
或許有人會以為懂得“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之妙,只會讓人變得狡詐奸猾,不堅持方正之道了,其實不然,人心難測,要想自在做人,必須了解人性與現實,即便身邊的人知道你是在為他好,也會在一時的衝動下傷害你。
正如一心直言進諫、忠心社稷的魏徵,即便被後世稱為一代良臣名相,被李世民引為“得失銅鏡”,最終還是難逃晚年唐太宗的積恨爆發,墓碑被砸,一段君臣佳話以此為終。雖然唐太宗事後又悔恨不己,但意有所至之時便浮雲遮目了。
在人性叢林中要小心行走,不要無意中得罪了他人卻不自知,學會像外交家一樣為人處世,不是教你詐,而是教你看清世事與人心。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