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多歇一口氣少嘆一口氣/蘋果論壇
2006/03/20 11:04:22瀏覽548|回應0|推薦2

多歇一口氣少嘆一口氣

一位任職國中的卓姓教師疑似罹患憂鬱症,掐死患有腦性麻痺的8歲小女兒,此事不僅引發社會關注相關照護議題,更對家裡有身心障礙病童家長的心理造成打擊,筆者長期從事腦性麻痺關懷工作,希望藉此向各界說明腦麻照護的特殊困難性,並呼籲政府採取適當制度,除腦麻患者外,進一步提供照護者本身所需的照護協助。
腦麻照護乏確實統計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腦性麻痺發生率約為0.2%至0.5%,從台灣人口總數推估,約有4到10萬的腦性麻痺者與家庭,以目前約650萬家戶總數計算,平均65到160戶間就有1戶,而在住宅林立的都市中,可能每棟大樓或幾棟公寓就有腦麻家庭,但是欠缺確實統計數字,便是台灣腦麻照護工作的第一項難題。
腦性麻痺在診斷上難以單獨認定是原因之一。腦麻是在腦部尚未發育成熟,就因缺陷或腦傷,而導致姿勢控制異常或以動作障礙為主的症候群,是一種非進行性,非暫時性,非單純智能不足的發展遲緩,4成到7成會形成感覺、視覺與智能障礙,3成會有語言、聽覺障礙或癲癇發作,但更多是同時具有3到4種的多重障礙類型,其中又分輕、中、重度之不同。因此在醫師診斷上,許多腦麻個案容易被其他障礙類型掩蓋。
並且在部分國人心中,尤其在農村鄉下地區,傳統觀念重,大多認為家有腦麻兒、智障兒是種羞恥,甚至認為是因果報應使然,多數家長可能不會就醫,或根本不會向社福機構求援,如此更增加腦麻家庭的統計黑數。
缺乏統計數字所顯示的問題,其實超越數字表面。首先代表的是傳統社會觀念尚待突破,不少身心障礙者的家庭缺乏身心健康的觀念,一人身體障礙變為全家心理障礙,不願向外求助的結果,反而隱藏更多社會不安因子。其次是衛生醫療判定標準不一,不同醫院可能有不同判斷結果,腦麻患者未必可被清楚認定。於是統計模糊所帶來的接續問題,便是難以成為官僚預算制度的補助對象,不易取得固定年度預算員額的福利給付,腦麻工作制度性保障的薄弱實屬必然結果。
尤其腦麻病童家長,為了回復孩子多重障礙的功能,必須經常奔波各種治療中心,分別就孩子的語言、行動、感覺等基本能力逐一培養,更不消說是學校與醫院之間。長期身心雙重壓力下,往往被擊倒的不是病童而是父母。

可效法德國社福制度
我們再度呼籲政府重視身心障礙家庭照護者本身的照護需求,以德國社福體系為例,如果長期病患病程超過半年以上,政府便會以社會支援方式,提供2周到1個月的替代照護工作,讓原有照護者可有喘息空間,以免身心壓力失衡,反而造成其他遺憾。換言之,能讓照護者歇一口氣,就能讓社會少嘆一口氣。


作者為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理事長,前立法委員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ollochenss&aid=21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