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小動機,大大行為
2008/03/21 09:15:53瀏覽907|回應0|推薦1

文/孫童培

組織績效的新思維
  傳統上大家都認為「只要每位員工都很認真,公司自然就有好績效」、「人人守法,社會就安詳」這有點類似中國的古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每個人只要肯努力,成果就會跟著來。「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警語更強化以上的論述。以上論述要說得通,前提是每個人要做什麼,都不會受別人的影響,好像你是遺世獨立的個體,有絕對的自主權。但現實生活的運作真是這樣子的嗎?

想想看,當你在交通尖鋒時刻開車,碰到綠燈轉黃燈,排在你前面的幾輛車子都加速衝過去,排在你後面的則猛按喇叭,請問你會守法停下來,還是跟著加速開過去?還有,當你具備數學天分的小孩在填大學志願時,如果他有資格進熱門的電機系,你會尊重他選擇數學系,還是要他改填電機系?當你是採購經理,明知道有些材料競爭廠商比母公司的品質又好又便宜,你會向誰買?當你去美食街吃牛肉麵時,明明王家便宜、大碗又贈送小菜,但李家門庭若市,大排長龍,麵少價格又貴,試問你會選擇王家還是李家?

顯然,在現實的社會裡,有很多時候你會不由自主的跟著別人走,你並沒有很多的自主權。因為我們都活在一個錯綜複雜的人脈網路裡,很多情境下都會有意或無意的做出一些非我們想要的行為。故當你下次想要推動提升組織績效的專案時,記得要從組織的觀點來誘導員工行為,光從員工個體的職能(Competency)來考量,可能會埋下失敗的種子。

小小動機,大大行為
  現實社會裡一個人的行為來自兩種驅力:個人內在需求的追求,以及外在從眾壓力的解決。因為大家都生存在各種不同人脈的社團內,不管你有無能力,你不能為所欲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往往會以悲劇收場。故在追求組織績效時,不能光從員工的能力下手,還要考慮「在什麼情境下,員工會展現何種組織行為?」換句話說,考慮組織績效時,除了挑選員工職能之外,還要設計一種有利組織績效的情境,誘發有利績效的組織行為,這情境的設計涉及到部門如何組織?環境如何佈置?法規如何制訂?文化如何育成?

大家一定都經歷過以下情境:當你被指派參加公司自辦的講習,一到現場總是發現演講時間到了,同仁仍姍姍來遲,且入座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往教室後面及大門附近坐,前面幾排除了零星長官之外,完全沒有人入座。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群眾行為,沒有人主導,學員也沒有私下溝通,但屢試不爽「前座空空,門口滿滿」的座位分佈型態就這樣呈現出來。為什麼會這樣呢?如何改變呢?

先說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假設出席這種場合的人,只有一個動機,就是人到就好且盡量保持低調。於是當每個人都抱持這樣的「小小動機」時,每個人在選座位時,就會刻意選擇避開講師、與他人不要太靠近、但也不要太疏離、還有盡量不要打擾別人也不要讓別人打擾你(例如座位進出的借過)、最好還可適時偷遛回去工作,結果整個座位的分佈就自然而然呈現出「前座空空,門口滿滿」的型態。簡言之,出席群眾在這種場合,每個人保持低調的「小小動機」,會呈現出固定型態的「大大行為」而影響座位最後的分佈型態 。

那主辦單位要如何才能讓大家的入座呈現均勻的分佈呢?一般最常用的手法就是當眾勸說,勸大家往前移,但效果有限,可以不移大家都寧願不移,因為那違反他們入座的動機。如果你是主辦單位你會採取何種因應辦法呢?有以下兩種方法:強迫法、誘導法。強迫法是從改變出席者的行為下手,不去改變他們的動機,常見的措施有「對號入座」、「席位限制」、「與績效掛勾」、「預繳報名費」;誘導法則是試圖改變出席者的動機,提高他們聽講的意願,常見的措施有「名講師」、「熱門議題」、「實用議題」。最有效的當然是兩種方法同時採用,一則誘導一則強迫 。

本文想要強調的是,HR或主管在追求組織績效時不要忘了在特定情境下,全體員工展現出來的「大大行 為」往往是出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小小動機」,光靠人情攻勢、道德勸說或個人職能是很難加以改變的。尤其是當「小小動機」呈現出來的「大大行為」對組織績效有顯著影響時,應該審慎設計相應的辦法、制度、環境與文化,才能對症下藥,否則只是浪費資源白做工。

管理拾穗(NO.002
更多資訊詳見安瑟網站
https://www.anser.com.tw/

●本文作者曾渙釗 Arthur Tseng 安瑟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本文作者保留所有著作權利
使用或轉載本文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sercomtw&aid=171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