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03 08:14:54瀏覽316|回應0|推薦2 | |
救醜不救命 醫師大逃亡莫怪誰 ‧金融家月刊 2012/08/08 跟救命的關係愈密切,愈容易有醫療糾紛的科別,缺人缺得愈厲害,救醜不救命?五大科(內、外、婦、兒、急)全台醫師荒!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投資醫美的同時,也憂心法令、體制與人才跟不上進度 【文/阿不拉】 救人本是種高尚的行為,而由這群高知識水準,高道德標準的「神職人員」擔任操作手,但健保自(1995)年實施後,對重症與高風險的醫療給付低的離譜,於是這幾年來沒人願意從事重症科的醫師。過去已「誤入歧途」的醫師們,有些轉行打脈衝光,有些轉行獸醫,至少比較不會挨告,少數仍留崗位,只能大嘆當年選錯行? 熱情為首要條件 抹煞熱情造成出走 從醫學院開始,一路做到主治醫師,培養一個總醫師至少需要10年。日前宣布轉往醫美發展的前台大一般外科總醫師洪浩雲,曾被譽為熱血醫師,轉戰醫美跑道後,薪資是原先外科醫師的3倍(約60萬),工時也只有過去的一半。很多輿論撻伐外科醫師的出走,是利之所趨的選擇,然而除了面對工時上的壓力外,還得擔心醫療糾紛的提告與急救時病患家屬的暴力或惡言相向,才是造成醫師荒的真正原因! 利字當頭 恐造成醫師劣幣驅逐良幣 雖然健保局承諾,將對五大科提高門診費與手術費費用等,希望用錢留住人才,但台灣醫界對史懷哲精神來自於「心理報酬」自傲的精神傳承,及健保制度結構性的不合理,皆非靠錢可以解決。僅靠金錢去調整人力配置,恐怕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發生,把貪財而無醫德的醫師大量調度到五大科,根本制度無改變,有醫德的醫師不見得願意大量回到救人的行業來,利字當頭只會抹煞醫師行醫救人的高道德標準。 錢少、事多、離監獄近 一代健保給付生產3,000基點,一基點0.7元;二代健保微服調高至8,000基點,換句話說,接生一個Baby呱呱落地健保付5,000元,反觀五官科(皮膚、耳鼻喉、眼科、醫療美容科),工時短健保給付相同,切肝手術要花3到4小時,眼科只花3到4分鐘,健保給付價卻相同。萬一出了差錯,官司一告求償1,000萬!不平等的對待,自然沒有醫師願意行醫。 因此,醫療疏失「去刑事化」確實是值得努力推動的方向。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2010年共有485件刑事與民事醫療糾紛。換言之,每天都有一名醫師等著被提告,一審定罪率達24.5%,手術越困難的,被告風險越高。除了被告之外,面臨的就是病患家屬鉅額的求償。 新加坡及中國高薪來台挖角 未來看病得出國? 就經濟學的角度思考,五大科醫師荒,確實可透過市場機制自動協調成均衡狀態,這種事根本不用擔心!現在因為醫療美容行業好賺,吸引了一堆嚮往高薪低風險的醫師投入,自然排擠了上述五大科的人力,但一旦較多的人投入賺錢的醫美領域,競爭勢必增加,利潤邊際將因此縮小;反觀五大科醫師未來可望因制度的完善,再次成為以往德高望重的神職人員,資源與地位回歸,自然又會有一堆醫師轉回去。 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大陸與新加坡的醫院,正在高薪挖角台灣優秀醫師,未來看重病是否要出國?台灣百年的醫療水準,前景令人不寒而慄。 【完整內容請見《金融家月刊》2012年08月號】
作者: 林瑩秋 | 新新聞周報 – 2012年7月26日 下午1:24 台灣目前至少需要二千多位急診醫師才足夠,但實際在第一線救人的只有八百多人,多家醫院急診室告急!因為醫療環境不合理、國人就醫習慣不佳、急診室暴力,加上醫療糾紛頻傳,離開急診室的醫師有二分之一自行開業,另外二分之一轉做醫美...... 社會責任。但另一方面考量到現實的醫療環境實在太糟,所以也輔導他台灣約有一三○○多位醫師領有急診專科執照,但實際在第一線救人的只有八百多人,以目前急診病人數量評估,至少需要二千多位急診醫師才足夠。 那麼,不在第一線救人的急診醫師都到哪兒去了? 根據醫界統計,離開急診室的醫師有二分之一自行開業,在基層診所服務,看感冒、發燒、拉肚子等輕微病症;有二分之一轉做醫美行業,只要有醫師執照,打玻尿酸、做脈衝光都不是問題。 醫師大撤退,是台灣多家醫院急診室告急的原因。因為醫療環境不合理、國人就醫習慣不佳、急診室暴力,加上醫療糾紛頻傳,讓不少急診醫師心生不歸如去。 衝評鑑成績 換健保點值 衝得醫護人仰馬翻 一般而言,假日和夜晚因為沒有門診可看,病人只能往急診裡跑。還有,家庭醫師制度沒有落實,鄉下醫生太少,所以病人都往急診室集中。在急診室闖蕩二十多年的新竹國泰醫院急診部醫師趙凱形容,「整個急診室就像菜市場一樣鬧哄哄,什麼人都可以進去。」 以他在急診室值夜班的經驗來說,除了重大意外或急難救助,他最常看的是半夜睡不著、陰道發炎、小感冒、被貓咬一口......這些病,「其實,這些小病都可以白天看門診,不需要掛急診,但因急診掛號費太低只要四五○元,和門診掛號費一五○元相比太便宜,所以只要有健保卡,就『一卡走天下』來急診室湊熱鬧了。」 「如果把急診掛號費提高到二千元,我想病人就不會塞爆急診室了。」趙凱篤定地說。 不過,若真把急診掛號費提高到二千元,民眾恐怕也會跳起來,更讓經濟弱勢病人不敢就醫,畢竟十六年來,大家早已習慣全民健保提供的「價廉物美」醫療服務。而且,醫院即使人力不足,也要打腫臉充胖子開急診,這也事出必有因。 十年前,急診專科獨立出來,急診專科醫生的人數也成為「醫院評鑑」項目之一,各醫院陷入「軍備」、人才競賽。有些資源有限的醫院,為了拿到評鑑好成績,得到更高的健保點值,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開設急診,結果一個晚上至少動員七科人馬待命,最後卻只有聊聊可數的個位數病人上門來,搞得醫護人仰馬翻。 整合醫療資源 仿效日本「救命醫院」 研究各國急診制度很深的趙凱表示,其實台灣應該效法日本制度,把醫療資源整合在「救命醫院」,每一百萬人口只要設一個救命醫院就足夠,每天晚上十二點以後,病人都送救命醫院,並由附近各家醫院的專科醫師輪流支援救命醫院。 「在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各家醫院都為了面子,搶開急診,而病人又多集中在部分醫院,白白耗損大量醫護人力。若要關小的,集中在大的,沒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小醫院該被關。」趙凱說,就是這種要命的門戶之見和私人醫院的利益導向,讓台灣急診專科醫師不堪其累,逃之夭夭。 在急診室缺醫告急的年代,趙凱曾經自行整合,組了一支「急診團隊」,四處支援各家醫院急診室,哪裡有缺,缺哪一科,他就把醫師調到哪兒協助;全盛時期,他的團隊有五十五位住院醫師,陣容相當龐大,經驗也很豐富。但現在,一則因為各醫院傾向用專任不用兼任醫師( 醫院評鑑的標準是「專任」急診醫師),二則成員中有些白天在基層開診所執業,晚上又接急診,真的很操,目前他這支急救團隊只剩三十三位醫師。 以趙凱為例,十年前,他在台中縣石岡鄉開了一間診所,有一輛救護車,每天一百個左右的病人,多是老人。近幾年盛行騎單車,也有一些摔傷的新病人。因為和老病人長期相處,現在即使不看病歷,也知道他們的病史,醫病關係很好,信任基礎很強。不過,對擁有急診專科的他而言,為了不荒廢「武功」,他也在新竹國泰醫院兼任急診醫師。 職業生命有限 還要承受暴力風險 面對一些「落跑」的急診醫師,趙凱一面以「過來人」的身分,勸他們不要輕易離開急診室,善盡一些社會責任。但另一方面考量到現實醫療環境實在太糟,所以也輔導他們到基層開診所;先花六個月時間觀察、評估,可以才開業,行有餘力就支援一下各醫院的急診室。因此,目前他的急診團隊中有兩成醫師像他一樣,身兼二職。 急診醫師的「職業生命」有限,要年輕、力壯、耐操,能做個十年,已經很不容易。不過,現在台灣急診室面對的,不僅是資源少、人力吃緊的問題,有時更會遇上急診室暴力事件。對醫生而言,被暴力相向是他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而且根據醫師法規定,還不得拒絕醫治對他們暴力相向的病人,因此,執業六年就遇到兩次暴力事件的前恩主公醫院急診醫師林憶直,才會聲請釋憲,捍衛醫師權利。 面對台灣急診室的「醫師荒」,政府似乎陷入一種不知所措的狀態,因為問題環環相扣,像毛線一樣,糾成一團並不容易解開,但完全不作為,急診醫師只好用腳幫自己的生命尋找出口了。
作者: 郭庚儒 | 台灣醒報 – 2012年8月10日 下午7:06 【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綜合報導】針對監委黃煌雄指出,台灣醫療環境面臨「五大皆空」情形,是因健保給付制度和醫療過失刑責尚未合理化。對此,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今天投書表示,要解決此問題,衛生署應訂出醫院提供醫事人員適切待遇與工作環境,並矯正醫院管理者不思考以人力提升醫療水準,只知精進醫療設備的觀念。 楊志良以〈有效解決五大皆空〉一文投書媒體指出,像護理人力,衛生署自98年迄今,共撥付護理專款達47億之多,但護理人力卻改善甚微,因為錢並沒有全到護士手上。依照健保體制,並非將醫療費用直接付給醫事人員,而是支付給醫院,而醫院的成本除了醫事人員薪資外,還有水電空調、設備折舊、掛號批價、行政管理等。「醫院從來不是完全依健保支付標準付給醫師薪水!」楊志良強調,除了五大科之外,醫院中其他的科別如五官科、皮膚科等,以及許多昂貴的檢查項目,都是有盈餘的,若取長補短,讓每一科都能有符合勞逸的合理待遇,是醫院管理者的責任。 因此,他建議,衛生署應訂出標準,只要醫院還有結餘,就必須提供醫事人員適切待遇與工作環境,規定每年要引進多少住院醫師等,否則醫院評鑑不予通過,而醫院管理者則應改變「擴充軍備」、「擴大地盤」取代提升人力醫療的觀念。
作者: 蘇鵬元 | 新新聞周報 – 2012年7月26日 下午1:24 該如何要求醫院把獲利吐出來,給醫護人員更合理的待遇呢?楊志良認為,醫療財團法人原本就是公共的醫院,不應該一味追求獲利,所以應該修法讓全民參與醫院經營。 「醫界從來沒有提過要怎麼改革,這些人老說健保爛到底,有講自己能改什麼?講那麼多年也只會講要調漲健保費。」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接受本刊專訪,不改其大砲個性,痛批「醫院已經從根爛掉」,「叫醫院把獲利吐出來!」 對於醫界將醫護荒怪罪在健保給付過低,身為全民健保催生者的楊志良大力反駁:「講健保錢少是錯的,因為這十幾年來,健保總額增加的速度都比經濟成長還高,也比薪資成長還高。」 問題不是醫院沒有錢,而是醫院把賺到的錢拿去買儀器設備、設立分院,競相進行「軍備競賽」,「台大、榮總難道沒辦法給外科醫師好的就業環境嗎?」 雖然各醫院一直說醫療本業虧錢,但是醫院出租的美食街、醫療用品店等醫療「業外收益」卻獲利滿滿。以台大醫院為例,去年業外收益占總營收不到四%,卻貢獻了全院獲利近四成。楊志良認為,這些都是因為有醫療本業才帶進來的收入,應該將這些獲利拿去補貼醫護人員薪資。 要解決台灣眼前的醫護荒,其實並不難。楊志良說,「只要醫院把獲利吐出來,配合立法委員修法,就可以立即改善目前醫護荒的問題。」 他認為,首先應該要做的是修法,對醫事人員暴力、急診室暴力加重刑責,讓醫護人員有個安心工作的環境。 另外,關於醫療除罪化問題,他分析,現在消費者團體堅決反對將醫療除罪化,主要原因是民事求償曠日廢時,消費者雖然打刑事訴訟,目的卻是「以刑逼民」,力求較高的民事賠償,因此政府應該修法縮短民事訴訟流程。 對「從根爛掉的醫院」,又該如何要求醫院把獲利吐出來,給醫護人員更合理的待遇呢? 楊志良認為,醫療財團法人原本就是公共的醫院,不應該一味追求獲利,所以應該修法讓全民參與醫院經營。尤其是修改《 財團法人法》,要求醫療財團法人的董事會組成,應該包括基層員工( 第一線醫護代表)、當地村里長以及病患各兩位,才能達到公共醫院的立意。此外,醫療財團法人也應該要像公開發行的公司一樣,公布清楚的財報,這些都應該列為醫院評鑑重要項目。 當過衛生署長的楊志良感嘆,歷任署長平均任期不到一年,這是中華民國的共業。不過對於醫療改革,楊志良引用他的前任、葉金川的說法:「要有每個人都勇敢改革兩件事,改完就下台的決心。」只要每位署長輪番作戰,而不是只想做官,台灣醫療體系才有機會變好。
自立晚報 – 2012年7月23日 下午10:44 【記者郭玉屏台北報導】醫療疏失不分輕重皆處以刑責,不但對糾紛的解決沒有幫助,也造成高風險的專科無人願意涉足。目前內、外、婦、兒科會因人力流失陷入「四大皆空」的窘境,固然與健保制度的設計有關,但醫療糾紛的法制現狀也是原因。 為避免醫療環境惡化與重要專科人才凋零,民進黨立委蘇震清提案增訂「醫療法第八十二條之一」,以促使醫事人員刑責合理化,解決當前醫療環境困境。 蘇震清表示,醫療疏失不分輕重皆處以刑責,不但對糾紛的解決沒有幫助,甚且對醫界與民眾產生巨大影響,致使高風險的專科根本無人願意涉足,造成內、外、兒、婦科人力空窗,醫療生態嚴重扭曲。 為解決目前醫療國境,增訂醫療法第八十二條之一為「醫事人員執行業務,致病人死傷者,以故意或重大過失為限,負刑事責任。前項所稱重大過失,係指嚴重違反注意義務且偏離醫療常規之行為。醫事人員執行業務,因重大過失致病人死傷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醫療行為乃醫事人員出於救死扶傷之初衷,其主要目的為降低病人生命與身體的風險,醫事人員對於救治病人之業務,並無拒絕之權利,然醫療行為有其特殊性,基於刑法主要乃處罰故意犯之原則,醫療行為除故意或重大過失外,應不宜用刑法科之。 蘇震清指出,台灣醫療糾紛的法制現狀,造成了醫病雙方兩敗俱傷的困局,不僅民眾無法依據現行規範獲得所要的賠償與真相,也使得醫療環境趨於惡化,重要專科人才凋零。他與黨籍立委趙天麟、李昆澤、李應元聯合提案增訂「醫療法第八十二條之一」目的,即在促使醫事人員刑責合理化,解決當前的醫療環境困境。2012/7/23
作者: 記者呂雪彗╱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7月26日 上午5:30 針對醫療糾紛能否除罪化,行政院長陳冲昨(25)日表示,應設法從制度面解決醫療糾紛刑責問題,如建立調解機制、考慮引進互助基金或保險制度。 國內醫療五大科別醫護人力嚴重「拉警報」,陳揆近期密集召集相關部會開會,針對五大科現存疑難雜症,積極尋求解決對策。行政院政務會談昨天再次聽取衛生署針對「提高五大科執業意願、重視偏鄉醫療服務、降低醫療糾紛風險和解決急診壅塞與安全」等四大面向報告。 陳冲說,將透過開辦重點培育科別公費醫師制度,紓緩醫療刑責壓力、設法扭轉當前醫療糾紛官司「藉刑事打民事」情形等措施,設法從制度面解決醫療糾紛刑責問題,如建立調解機制、考慮引進互助基金或保險制度,積極補充五大科醫師人力新血,並打造醫護人員安心執業的合理環境。 民間對醫療糾紛有「藉刑事打民事」的情形,陳揆認為,此情況引發預防性醫療,會同時造成司法以及醫療的資源浪費,應由醫療事故救濟制度的建立著手,衛生署未來須謹慎試辦「生育事故救濟制度」,以其經驗及檢討結果作為推動「醫療事故救濟制度」參考,這些制度應有助於醫療糾紛案件在民事部分有一紓解管道,讓民眾有機會願意捨刑事訴訟、改採民事訴訟手段,減輕五大科醫生醫療刑事責任的壓力。 陳揆強調,衛生署計畫試辦「生育救濟制度」,應非長遠做法,未來仍應引進例如互助基金或責任保險等方式解決,建立可長可久的制度,讓民眾遇有醫療糾紛時,能有妥善的解決。 在法規檢討方面,衛生署建議修正醫療法第82條相關規定為:「醫事人員因執行業務致病人死傷者,以故意或明顯違反醫療常規且情節重大者為限,負刑事責任。」因涉及刑法第12條的基本原則,陳揆指示法務部及衛生署再行協商,找出解決問題方法。他並建議,兩部會多發揮創意,例如是否可換一個寫法「即若無明顯違反醫療常規者,就不視為有過失?」法務部代表也認為,社會對醫療糾紛刑責合理化問題,贊成與反對各半,需再全面性溝通。 衛生署在會中提案,將特別開辦重點培育科別公費醫師制度,重新招收醫學公費生每年50名,以外加員額方式辦理,公費學生入學後第五學年,依內、外、婦、兒、急診科,選擇服務科別。完成訓練後,分發至醫師人力不足地區的醫療機構或基層衛生所,預計服務6年,預估自民國113年後,每年都會有50名公費醫生投入重點科別,藉以補充醫師人力的不足
自由時報 2012-8-20 「我們又不是不認真,為什麼總被醫院當成賠錢貨?」小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指出,雖然這幾年來,健保陸續針對部分兒科門診加成給付,不過,攤開各家醫院成本會計報表,兒科幾乎都還在賠錢。「只要這情況沒改變,就顯示現行給付對兒科仍然不夠公平!」 過去兒科醫師一年約有兩百人報考,現在只剩下一百位左右,銳減一半,外界解讀年輕醫師不願再投入兒科,是因收入不好,但這樣的解讀太過簡化,兒科醫師收入不好只占了不到五十%的因素,更多兒科醫師在乎的是,病人對醫師的尊重。 李秉穎舉例,兒童的血管較細,打針本來就不容易,但健保一視同仁,都給五十元,雖然後來健保有提高加成給付,但增加的部分遠不如兒科醫師的付出,加上一次、二次沒打上,家長就板起臉來說:「喂!你到底會不會打,換一個人好了。」 病患不尊重 投訴報告寫不完 「不只難很多,一不小心還可能被打。」一名醫學中心年輕主治醫師說,該院就曾有醫護人員因為針老是打不上,結果被年輕家長拳腳相向。 還有兒童常見的腸病毒,一旦罹患重症型,容易死亡,但家長會很不能諒解,曾有一位兒科醫師因為這樣,被家長「請」到醫院外面「談一談」,要他付錢賠償。 面對這樣的大環境,重則醫療糾紛、輕則投訴,每天投訴報告寫不完,兒科醫師怎不心寒,誰不搖頭不如歸去。 此外,政府欠缺急重症醫療政策,也是一個大問題。例如,目前帶孩子到醫院看急診,有些醫院是一般急診科醫師看,有些是兒科醫師看;李秉穎表示,理論上,兒科醫師當然是較適當,但問題是住院醫師人力不足,一名兒科年輕女醫師說:「輪班急診如是暫時的,或許還能接受,但面對這幾年兒科急診驟增情況,我無法想像這種生活還要過多久。」她因而決定從醫學中心轉往診所,至少確定不必輪夜班。 「以前兒科在醫院與開業的比例是六比四,現在反過來,變成四比六。」李秉穎說,急重症兒科醫生,待在醫院薪水不一定高,風險卻高出許多,政府沒有對策,大家當然紛紛去開業。 中生代斷層 老醫師憂無接班人 中生代人力短缺,也是大問題,一位教授級醫師說:「我現在指導的醫師,足足比我小了十八屆。我還要秉持最大耐心與熱心,因為怕他跑了。另一家教學醫院不久前才跑了一個好不容易培植的年輕新秀。」 另一名兒科急重症資深醫師則說:「我已經六十三歲了,不知道醫院還要我做多久,但我更擔心的是,未來究竟會不會有人接班?」 (記者洪素卿、魏怡嘉)
自由時報 2012-8-20 兒科醫師的困境不只是急重症人力缺乏,受到少子化影響,收入銳減,兒科更被視為夕陽產業,醫院與器材廠商都不願投入資源,要分配臨床兒科專用器材時,總被排在末幾個順位,也讓兒科醫師的熱情備受打擊。 以幼童用的血管支架為例,小朋友的血管支架主要用於肺動脈及主動脈,支架比一般大人用於冠狀動脈的大一些;此外,也希望小朋友術後能長久使用,不會因為長大而不堪使用,結構也相對複雜。 「去年一年,台灣成年人光是心血管支架就裝了四萬兩千支,健保花在幫成年人通血管的費用高達五十億。反觀兒童用的血管支架,一年使用不到一百支,市場太小、無利可圖,廠商進口意願低落,小病患們想動手術還得碰運氣,要剛好有貨,才能動刀。」 台大小兒心臟科教授王主科指出,加上健保也沒有給付,只能請主管機關幫幫忙想辦法,至少先保障孩子們有器材可用。另外再靠兒童心臟基金會針對特殊個案提供補助。「但是一直靠民間基金會挹注,其實不是辦法。」王主科歎口氣說。 其實,不只是血管支架,包括兒童移植使用的相關管線與耗材等,也常面臨審查過程繁複、廠商不想進貨等情形,常常都得要醫師靠關係,請進口商協助。 業者無心經營兒科少數器材,部分醫院也不願意加碼投資兒科設備。不久前,上班族林青雪拉著老公與兒子,發起「我騎一公里,您捐一塊錢」鐵馬環島,號召大家捐款給早產兒基金會,購買新生兒急救訓練用的「小安妮」。只因她發現部分醫院的「小安妮」陳舊不堪、甚至故障多時,卻因新生兒科不是賺錢科別,許多醫院不願意投資設備。 馬偕醫院新生兒科加護病房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表示,確實有部分醫院的小安妮接近不堪使用。她指出,小安妮屬於易損壞的消耗品,像是模擬插管用的小安妮,因為使用頻率高,插管力道不容易拿捏,有時用到咽喉都已經分離掉下來。(記者洪素卿)
自由時報 2012-8-20 在台東,爸媽如果要將孩子送急診,可得找對醫院!因為兒科急診人力不足,八月起,台東地區各醫院兒科急診改採區域聯防,由台東馬偕、台東基督教醫院以及署立台東醫院輪流擔起兒科急診任務。 台東馬偕醫院雖只是區域醫院,但長久以來有來自台北馬偕醫院的人力支援,一直是當地兒科急重症重鎮。不過,今年台北馬偕醫院因為人力不足,難以繼續支撐當地兒科急診,衛生署緊急協調後,改採區域聯防。 衛署改採區域聯防應急 關鍵在於台北總院首度無法招滿兒科住院醫師,衛生署核定了十個訓練員額,只來五名應徵。加上總院兒科急診爆量,淡水分院部分小兒科人力流失,以致馬偕本院自顧不暇,遑論支援台東。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許銘能指出,如果三個醫院同時開兒科急診,就有三個小兒科醫師要值班,在小兒科急重症人力不足情況下,對三院都是負擔,改採區域聯防,雖不得已,卻可應急。 為了讓兒童急診不致唱空城計,健保也祭出補助方案,許銘能說,只要有醫院願意獨立提供二十四小時兒科不間斷服務,合於一定條件下,健保局也會補貼,讓醫院可聘請醫師。 其實,兒科夜間急診能量不足、兒科急重症人力不足等問題早已存在,目前除台東之外,包括新竹、雲林等地醫院也都必須以區域聯防,才能撐起全年不中斷的夜間急診。 家長濫用急診 累垮醫師 區域聯防之後,雖然第一時間能有兒科醫師在急診診斷,一旦遇上重症,台東患者還是得花三個小時送往高雄長庚開刀,「這時醫院還是要派一組人馬隨車,人力一樣吃緊!」看在老兒科醫師眼裡,區域聯防並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大家繼續這樣過度濫用兒科急診,以後孩子急重症將找不到人看病。 「在台北,因為醫療補貼,六歲以下小朋友看急診比看門診還便宜。」該醫師表示,這卻是一劑蜜口的毒藥。研究顯示,施行醫療補貼後,輕症急診兒童人數明顯上升。「即使連兒童常見的玫瑰疹,也有發燒四天就被家長帶來急診五次的個案。結果孩子精神體力都沒問題,累垮的是兒科急診醫師!」「也有因為覺得孩子睡得不很安穩,就帶到急診!」據統計,光是台北馬偕醫院,兒科急診量一天大概就有兩百名患者。 「有時問家長,小朋友情況還好,為何不就近到診所就醫?結果家長說,家裡附近診所都休診。」醫師表示,健保採行總額管控、基層醫師看多了也會被刪減,基層醫師乾脆拉下鐵門,週休二日去。這也逼迫輕症家屬只好帶著孩子到醫學中心急診。 衛署:明年人力情況會好些 兒科急重症人力拉警報問題正逐漸擴散,據了解,新光醫院急診原由一般急診醫師看診,現在也希望能將兒科業務交回給兒科。 許銘能說,今年是過渡期、明年人力情況應會好些,對於兒科急重症人力的對策,衛生署一定會有作為、避免類似惡性循環繼續發生。(記者洪素卿)
自由時報 2012-8-20 兒科醫師生涯長達四、五十年、兒科權威、馬偕醫院副院長黃富源表示,兒科一直是馬偕最感到驕傲的科別,但現在也面臨沒有小兒科住院醫師願意應徵的窘境,或許有人往錢看,但也有醫師秉持熱血的心一直在奉獻,只是未來的路還很長,熱血的心一直燃燒揮霍,也會有熄滅冰冷的時候。 曾任衛生署副署長的黃富源直言,健保對兒科的給付非常不公平,兒科醫師用腦力、經驗去做診斷,包括不厭其煩地為兒童的父母做衛教,孩子為什麼哭,為什麼有尿布疹,有時光是衛教就說了半小時,都是健保給付無法反映的。 健保給付不公,也常讓兒科醫師有不如人之嘆;黃富源舉例,健保開辦以來,耳鼻喉科醫師只要為病患做洗鼻子、噴喉嚨,健保就會多給一百二十元,因此,耳鼻喉科醫師收入往往是兒科的兩倍,也因耳鼻喉科醫師有「動手」處置,不少父母喜歡帶孩子到耳鼻喉科看感冒,但這是不對的,洗鼻子、噴喉嚨很容易嚇到孩子,反而會哭鬧,甚至不願看病。 此外,黃富源亦很感嘆民眾對醫師的不尊重及對健保資源的浪費。有一次,一個孩子得了疱疹性牙根炎,他診斷這會自己慢慢好,回家休息、吃冷一點的食物就好了,沒想到,孩子的母親很不以為然地說:「走!我們換別家看,這個醫師根本不會看,哪有生病不用吃藥的。」令黃富源十分傻眼。 另兒科醫師值急診班時,亦曾碰到孩子被蚊子咬,或是吃了蟑螂爬過的食物,家長就帶來急診,令醫師哭笑不得;而「始作俑者」就是台北市政府,因對六歲以下兒童急診做補助,變成兒童急診比看門診便宜,原本政府一番美意,卻被部分民眾濫用了。 黃富源說,現代人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寶,家長一有什麼不滿意就告醫師,更讓年輕後輩醫師萌生去意。 要改善兒科醫師環境,健保、政策或制度,都有需要改革的空間,但民眾的心及觀念,也需教育及扭轉,台灣未來的醫療才有希望。 對於兒科醫師指健保給付不公,健保局醫管組專門委員李純馥表示,健保局自九十七年起,即加成兒科診察費給付,且由兩歲一路放寬到現在的五歲以下。但由於健保給付跟著兒童走,例如兒童做復健或是看皮膚、眼睛,健保就加成給付給復健科、皮膚科或眼科醫師,不會都進到兒科收入中,所以兒科醫師的感受較不強。 面對少子化,對兒科醫師的確會有衝擊,在量無法增加的情況下,健保局已陸續提高兒科的單項給付,讓兒科總額可維持一定水準,盡量將影響減到最低。(記者魏怡嘉)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