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將癌細胞變回成正常的細胞
2012/07/08 17:57:26瀏覽263|回應0|推薦16

將癌細胞變回成正常的細胞

癌細胞就是扭扭曲曲皺皺縮縮的,
五榖雜糧加蔬菜、運動加樂觀,
即可將癌細胞變回成正常圓潤的細胞
文/ 李采洪
台大病理科醫生李豐女士 罹患過淋巴癌。同病的,或輾轉病榻,或早死了;她卻能夠好好地活著。她的秘訣就是:不去依賴治療,而要每天 好好地照顧內臟,尤其要尊重細胞。那要快快樂樂,飲食清淡,生活規律,早睡早起,並定時定數地打坐和運動。
她有兩段名言:
「 人在高興時,細胞很圓潤,就像十八歲的年輕人;人在生氣時,細胞就像八十歲的老頭,皺皺縮縮的!」-( 癌細胞就是扭扭曲曲皺皺縮縮的,五榖雜糧加蔬菜、運動加樂觀,即可將癌細胞回成正常圓潤的細胞 )「 不要虐待你的細胞;暴飲暴食、熬夜不睡覺,就是在虐待細胞!」
願您由這而得到一些啟示,並沿著她的來時路,健康愉快地走過人間。

每天清晨四點,城市的夜貓族剛入睡,前台大病理科主治醫師 李豐就起床。先喝一杯水,開始打坐、 運動,吃過一碗五榖粥當早餐後,七點鐘,她好整以暇的出門;每天晚上八點,都會上班族還在辦公室裡加班,李豐已開始 打坐,準備九點睡覺。她的飲食清淡,中午自己煮糙米飯和蔬菜,晚上只吃中午的一半到三分之一量, 整天的飲食,就是五榖雜糧加蔬菜。
 
很難想像,三十年前李豐罹患過淋巴癌 ,當年為她治療癌症的醫師,有人都已過世了,李豐卻還活得很健康。若問為什麼,可能的答案是:她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尊重細胞」。

這三十多年來,李豐的工作,是每天在顯微鏡下看人體細胞的生老病死。她說, 人在高興時,細胞很圓潤,就像十八歲的年輕人; 人在生氣時,細胞就像八十歲的老頭,皺皺縮縮的。而且,好細胞和生病的細胞完全不一樣 ,「 癌細胞就是扭扭曲曲,亂七八糟的樣子。」她說,越瞭解細胞,越為自己過去糟蹋細胞而感到慚愧,直到學會「尊重細胞」,身體才開始好轉。因為她與癌症共存、「賺到三十年」的經歷,不少人會找她分享經驗。

李豐所說的「提供細胞環境」,其實是老生常談──規律作息、清淡的飲食和運動 。
 
以肝臟為例, 每天晚上十一點為什麼該躺到床上睡覺?因為十一點到凌晨三點是肝膽系統充血、要運作、排毒的時候 ,此時身體躺平,肝就可以擺平,充滿足夠的血。這時的肝,會是平常的二到三倍大,如果晚上十一點過後還坐著或站著 。她說:「就像菜市場吊著的豬肝,放不了多少血。」

再說肺臟, 肺臟可以容納六千立方毫米的空氣,可是人坐在椅子上時, 每次呼吸進的空氣才半公升,只用了十二分之一 。現代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坐辦公室,出外搭車、乘電梯,每次的呼吸量也同樣只在五百到一千立方毫米之間,其他的肺臟空間等於備而不用。李豐說,「就像一個人有一棟十二個房間的房子,可是每天忙碌出外工作,回到家裡來,就只用到臥室。」要用到肺臟的每一個部分,唯一的方法就是勤加運動 。因為激烈運動時肌肉消耗氧的速度會比心肺供氧速度快,每分鐘呼吸速度增加一倍,每一次吸進肺部的空氣,也可增加五倍以上,另外,深呼吸可以使平常空氣無法到達的肺泡充滿空氣。

放棄美國籍、歸化台灣籍的律師文魯彬如何治癒肺癌
昨天(2006年4月 13日)電視報導放棄美國籍、歸化台灣籍的律師文魯彬在2003年得了肺癌 , 醫生說他只剩半年壽命,但是現在已找不到癌瘤。
他說3年來他少吃蛋白質(肉類 ),改吃排毒 早餐( 水果+蔬菜+地瓜+糙米飯), 每天喝2,000cc蘋果汁,心情放輕鬆 ( 亦即行菩薩道) ,奇蹟式地和 肺癌說拜拜。
排毒性最好的20種超級食物
1.地瓜 2.綠豆 3.燕麥 4. 薏仁 5. 小米   6.糙米 7.紅豆 8. 胡蘿蔔
9. 山藥 10. 牛蒡 11. 蘆筍12. 洋蔥 13. 蓮藕14. 白蘿蔔15. 山茼蒿16. 地瓜葉17. 蘿蔔葉 18. 川七 19. 優格 20. 醋
    諮詢指導 ∕喬聖琳(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分院內科主治醫師)

另外,前黃順興縣長機要秘書的魏姓同學得了肺癌按照專精於癌症臨床研究的前馬偕醫院院長呂革令博士之建言 認真改變吃的習慣 (少吃酸性食品,改吃 鹼性食品) ,每天又吃綠藻、喝菱角湯,樂觀加上每天適當的運動。一年後腫瘤呈現萎縮狀態,遂令醫院檢查人員驚為奇蹟,五年後竟完全處於萎縮、至近於消失狀態。
少吃酸性食品,改吃 鹼性食物
1.強酸性食品:蛋黃、乳酪、白糖做的西點 或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2.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雞肉、鮪魚、 豬肉、鰻魚、牛肉、麵包、小麥、奶油、馬肉等。

3.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酒、 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魚、泥鰍。

4.弱鹼性食品:紅豆、蘿蔔、蘋果、甘藍=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ny8686&aid=660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