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些醫學背後的黑幕 陶昌文 必讀
2014/06/09 23:48:39瀏覽140|回應0|推薦3

我是一位麻醉科醫師,我協助外科治療疾病,為了我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健康,我需要了解疾病。


於5月15日,優秀的中天主播史哲維先生自殺身亡;5月12日台南白河的吳先生、板橋的彭女士自殺身亡。如果他們都沒有吃過抗憂鬱劑,我今天不會寫這篇文章,畢竟真相應該被知曉

在過去擔任醫職的20年中,我大量閱讀西方自然醫學著作,以及東方中醫書籍,也讀了物理學家所研究的能量醫學著作。很久以前我就體會到,正統的西方醫學並沒有所有醫學的答案。

憂鬱症難檢驗證明

許多的「病」,西醫不能確定其原因,只能把它稱為「症」,或是「症候群」。可是一般大眾並不了解「病」與「症」的差別,這些「症」,透過媒體的宣傳或其他行銷手法,很容易「教育」(誤導)大眾把症狀當成疾病,需要看醫生、吃藥。例如睡不好、焦慮、憂鬱,還有更年期現象、老人的骨質疏鬆等等,但是這些「症狀」其實只是人們生活中的種種經歷

這種「病」、「症」難分的手法,最常為一般西醫所使用,他們是這手法的受益人。另一方的受益者是藥廠。兩者結合則成為「發明疾病的人」(這也是書名,作者為德國資深醫療記者)。

行銷這些「病」需要大把的銀子。錢從哪裡來?曾聽說最賺錢的三大產業是什麼嗎?石油、軍火、製藥!藥廠是最賺錢的產業之一。

在台灣,抗憂鬱劑及鎮靜劑曾經是精神科才能開的藥品。在醫師公會向衛生署爭取後,所有醫師都可以開立這些藥品處方。文明流行病「憂鬱症」再次證明,醫生的收入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為什麼有醫生常告訴病人,你這種病不能根治,要長期吃藥?因為病人好了,藥少開了,收入就不穩定了。

還有,為什麼任何醫生都可以開抗憂鬱劑及鎮靜劑?因為精神科沒有客觀具體的科學根據。憂鬱症理論上是腦部血清素不足,但它不需要抽取腦部液體檢驗證明就可以開藥,只要醫生說是憂鬱症就是憂鬱症。

過動成病竟用表決

一般的社會大眾也想不到要問醫生,為何叫憂鬱「症」不叫憂鬱「病」?然而,大家都被教育成凡事乖乖聽醫生的話才對,所以沒問醫生,為何不抽血或做其他檢查,看看是否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才表現出憂鬱症狀。人們只看到醫師袍,看不到其背後無形操縱的藥廠推手。


近來,可憐的新北市兒童開始被篩檢有無過動症。我相信新北市長很想為民謀福利,只是他不明瞭,「過動症」是精神科醫生以「舉手投票」的方式表決出來的。也就是說舉手的人不夠多,某些症狀就不是精神病了。這種非科學檢測的病症投票制,曾在1968年表決通過同性戀是精神疾病,後來在同性戀團體多次上街遊行後,1987年又以投票的方式將其排除。我想提醒市長及所有民眾,除了精神科,其他醫科是不以舉手投票來決定疾病的,因為一切都有科學根據。


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很可貴,尤其是醫師與患者間,原本該心懷相同目標,可惜醫療產業背後卻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或許大部分人難以窺其全貌,但是您看過偵探片吧?通常偵探們會說一句話:「追蹤錢就是了!」跟您息息相關的醫療問題,或許也可由此線索,探求真相。(完整版請見《蘋果日報》網路即時論壇)

過來人現身說藥害
現年三十一歲的陳威廷說,他唸成大水利工程系三年級時,因感情問題心情低落,被家人帶去看精神科醫師,服藥後昏睡三天,整個人根本無法思考,連刷牙這麼簡單的動作都出問題,服藥五年間,進出醫院六次,如今他停藥超過一年,反而生活變正常了,他把自己的親身遭遇寫在部落格上與網友分享。

中華國際人權促進會理事長許雅琛指出,憂鬱症以量表篩檢,如今已成全民運動,二○○四年台灣吃掉一三三億元精神科藥物,再這樣繼續篩檢下去,台灣的孩子還有未來嗎? 

董氏說,多年來,自殺始終排名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九位,今年衛生署公佈去年數據,除了十五到二十四歲族群,各年齡層自殺率都已下降,可見學生族群需要更多關注,引發自殺的成因很多,憂鬱症則是其中之一。


出處:那些醫學背後的黑幕(陶昌文) - 政治肥皂箱 - udn城市https://city.udn.com/3028/5112205#ixzz349oatyIT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ny8686&aid=1402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