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數:82 | |
一燈能除千年暗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2014/11/11 16:05:25 |
一燈能除千年暗 前言: 生活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事,有時大家扯來扯去總是弄不明白,最後是不了了之,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大部份人的邏輯觀念不是很清楚,很多時候都在互相胡扯,沒有重點,最後陷在羅生門裡,不得不「不了了之」作為收場,因為不是真知道。 大家都知道邏輯這回事,就好像都知道有數學這回事,一提到數學很多人都頭疼,學是學過一些,好像不是很懂,因為數學不是高分過關,許多地方連貫不起來。到底懂了多少,自己也不太清楚。 這種現象,就是邏輯觀念不清楚所造成。『百憂肇因難思量。』 當邏輯觀念清楚了,不但數學會變為簡單易學,而且其他事理的推斷也會清晰易明。 有些專家學者把邏輯弄得很深奧複雜,甚至變成了哲學課題,使得一般人對邏輯觀念產生了困難感,一提到邏輯反而迷惑了。 其實邏輯觀念很簡單,同時可以利用簡單的邏輯觀念來明白事理,連老嫗都能明白,不是蓋的。 大家不是常常在說道理嗎? 邏輯就是思考模式,言之成理,適之可成而已。 像工廠裡製造商品,先有模具製造零件,再將零件組合成商品,那個模具就是邏輯,如此而已。 再以數學為例,數學中有個畢氏定理,只要是直角三角形就可以利用畢氏定理的思考模式,大概的問題都可解決,畢氏定理就是邏輯,但是不規則的三角形就比較複雜,還得有其他思考模式加進去才行。由簡入繁的模式就是邏輯。 這些舉例說法,讓我們知道邏輯是簡單思考模式,也可以組合成複雜的思考模式。因此邏輯會從單一邏輯推衍出多樣性邏輯及較複雜的型式。 所謂邏輯觀念,就是利用邏輯的想法。 簡單的說:就是學習利用工具的觀念。 人的智慧比一般動物要高,或是戰勝強大的猛獸,就是會利用工具。 『智慧的開發若以邏輯觀念作起始是快捷方式。』 (智慧的成長還有許多其他的途徑,如經歷、試驗、靜思、學習...等。) 邏輯若加以分門別類,會有很多,像數學邏輯、法律邏輯、宗教邏輯、生活邏輯、電路設計邏輯、文化邏輯、電腦邏輯…不一而足,只要是其中一種有系統的思考模式,都可以歸納出邏輯來,也就是說由簡入繁的思考,需要藉助於邏輯觀念為基礎,比較容易入手。逐次漸進,而簡單的邏輯觀念是起跑點。 我想說的重點不是邏輯內容及理論說明,而是邏輯觀念的厘清。我要把思考的出發點建立在邏輯觀念的分類上,這種分類很簡單,很實用,不用多深的理論。 粗淺的比喻:「殺雞用雞刀,不要用牛刀,殺牛用牛刀,不可用雞刀。」就是『快捷方式的想法;想法的快捷方式。』 一個規律的上班族,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吃飯,這是直接經驗反應,無關邏輯。開始出門上班,有了目標及方向,邏輯的出發點出現了主幹。 路上遇到熟人打招呼,出現了枝葉,他約你去打麻將,這時就會出現邏輯思考問題,翹班隨他去打牌,就是違反邏輯,約好下完班去打牌就出了枝杈問題,拒絕他,還在正常生活內,就還在主幹邏輯內,上班時工作碰到業務問題,那是超越邏輯的範圍。 在日常生活作息上都可以歸納出規律來,若是把它系統的思考一番也會成為邏輯。 茲將思考的出發點邏輯觀念分類,大致可分為五種情況: 一、主幹邏輯觀念 二、枝杈邏輯觀念 三、無關邏輯觀念 四、違反邏輯觀念 五、超越邏輯觀念 強調一下,本書主要的目的是建立出發點的邏輯觀念,有依、有據方能使得上力。『有燈來照,化暗為明。』本書就是帶來一盞燈。 有關邏輯觀念的分類細節,會在以後章節裡慢慢說明。 為什麼要將邏輯觀念分類? 主要是避免雞同鴨講,主從不分,本末倒置。同時可以檢驗自己的定位。 事理的本身廣義來看包括了人、事、地、物、時、法等。事理的瞭解溝通,又分訊息發出者及接收者的不同立場,譬如說:閱讀一本書,訊息發出者是作者,接受者是讀者。聽演講或談話,訊息發出者是講者,訊息接收者是聽眾。吃食物美味的感受,訊息發出者是食物製作者,接受者是食客,食物本身只是媒介。 把題目擴大一點,像政治宣導,新聞播放,訊息傳遞,市場行銷,學校教育…,都會有訊息發出者及接受者。 本書主要內容就要把訊息發出者與接受者,持用共同語言互相溝通、瞭解、和諧進展,同時明白自己的價值定位。 人生的歷程上大家都想站在上風,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如何知己知彼,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若是明白了簡單的邏輯觀念分類法,就容易有思考方向,進而建立自己的定位,也明白彼方的想法,自然容易溝通且站上風,除非願意仰人鼻息,而不求上進,那就無話可說了。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尤其是婦女經過世代的壓制,一直屈居幕後,現在翻身了,也上了舞臺,到底在舞臺上扮演什麼角色?是否顯得笨拙?就要看自身表現的價值而定了。 若是仍以原始本錢為價值的基礎,智慧開發有限,就可惜了!年華逝去又回到原點。 如何明白並建立自己的價值?請趕快讀一讀邏輯觀念分類法,先把『知己』的功夫建立起來,然後找出追求的目標及方向,人生的一片天就在眼前。 眾生平等,其實並非平等,起跑點的位置都不一樣,若是早點出發總會站在有利的一方。 建立正確的邏輯觀念,明白自己的價值,有了明確目標方向就可順利起跑,會比別人早點得到成就。 若是沒有準備好就起跑,那是亂跑,結局如何?誰也不知道。 什麼是主幹邏輯觀念? 主幹邏輯觀念(也可說成主軸邏輯)就是有目的目標,有方向的思考模式: 所謂主幹,是以健康之樹作為比擬說明,根部為樹的生命之源,主幹是活命的支撐,枝葉是繁榮的互補。 根部是生命之源,是基礎,沒有根就沒有樹,這是另外課題,在此就不作討論。 此處要說明的是根部基礎,靠著主幹支撐連結枝葉,方能成長繁茂。若是主幹斷傷,這棵樹就活不了了。 重點是它有別於枝葉,若是枝葉有部份斷傷,尚不致引起馬上死亡的問題,甚至還會滋生其他的枝葉,以利存活,因此把主幹比擬為樹的存活成長主軸。 下面正式介紹主幹邏輯觀念: 試著以數學中的三段論證明法,來解說主幹邏輯: 從已知、求證、證明經過邏輯思考,而達成正確的結論,其中主軸是求證,利用已知條件,逐步以求證為目標加以推演,就會得到你所要的結論。 所謂已知可視為根部,從種子到發芽是『知』的形成,一旦突出地面向上成長,就需要幹的支撐,方能承載枝葉的發展。幹的狀態能同時顯示根的狀態及枝葉的狀態。 當樹已存活穩定,枝葉才會開花、結果就是結論。 上述的比擬並非絲絲入扣,主要是啟發一些想像力,讓讀者能產生概念,利用主幹推斷根與枝葉,是簡捷的途徑。 可以說:「主幹邏輯觀念」是簡捷的推斷模式,也就是在求證過程中重要的指標,頭緒較容易厘清。 再舉個例子來說: 論泰伯篇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他要說的主軸是什麼? 他有善言要交待,是此句話的主軸。 前面的引言:「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是比擬,是感性的誘導,若是圍著鳥之將死,是否會哀來打轉,就失去了目標及方向,讓枝葉遮蔽了主幹。 所謂主幹者,就是斷傷了它,這棵樹就活不成了,所謂枝杈者,縱使受到斷傷,還有其他枝杈可供養主幹。 一般來說,主幹邏輯觀念都很簡單明確,就像竹子很容易就能抓到主幹。 如果你繪圖竹子,不能不知曉主幹的走向,否則怎麼會繪得好呢? 主幹邏輯觀念的重點就是有目的目標有方向的思考模式。 以後章節還會有很多實例可供啟發。 什麼是枝杈邏輯觀念? 所謂枝杈邏輯就是偏離了主軸、目標、目的或方向。 雖然枝杈本身也會成為一個系統,有枝、有葉、有花、有果,但是離主題有距離,也就是離題了。(這裡比擬的枝葉是指部份枝葉,不是總體枝葉。) 法律人最會利用枝杈邏輯來引導主題,因而取得勝利,像一個兇殘的殺人犯,法律人協助辯護時,會舉證該嫌犯有多孝順、敦親睦鄰有善舉,好像在推選公民楷模,或者說他精神有問題,希望引起法官同情而輕判,若是法官頭腦不清楚,就會隨著被告律師起舞,而導入枝杈邏輯裡,事際上犯案動機手法及受害程度,才是考慮主軸。 所以說枝杈邏輯本身也合乎邏輯,但其目的在避重就輕,魚目混珠罷了。 其實很多民眾也會被誤導,像負面選舉,攻擊候選人的私生活,也是枝杈邏輯的例證,枝葉是須要的,但別遮蔽了主幹,模糊了主題。 什麼是無關邏輯觀念? 根據經驗的直覺反應,沒有經過思考程式。像開車時的各種瞬間直覺反應,同邏輯沒啥關係。像群眾以八卦新聞來問候或打發時間,他們只是以感受為主,並沒有目標或方向,就談不上什麼邏輯不邏輯。 要如何對待無關邏輯的訊息,當然要以感受來響應,例如談情說愛,要是以邏輯來響應,就無情趣可言了。有人說月亮真美啊!回答說:「科學證明它是坑坑疤疤的」,這就是雞同鴨講。 民眾抱怨物價上漲,官員說:「物價指數看不出」,都是犯了無關邏輯的感受問題而不自知。 世間事無關邏輯的份量很重,不是每天都在講理,各種經驗反射,大多以感受為主,餓了想吃飯,渴了想喝水,同邏輯關聯不大,別扯在一起談。 潛在理性的直覺反應是另外一種說法,要看各別案例才容易歸類,不容易解說。 若再繼續詳論,也跑到枝杈邏輯裡去了。 什麼是違反邏輯觀念? 不能自圓其說或是證明其無理、互相矛盾,這就是邏輯不通,違反邏輯。 違反邏輯會產生起始點的偏差,過程的錯誤,結局會離譜等情況。 一般人都很容易分辨,不再贅述。 什麼是超越邏輯? 有關宗教、藝術、創作、科學新知,各種專業甚至怪力亂神,只要是超越了我們的能力及想像空間,都包括在內。 碰到超越邏輯的情況,最好是以謙虛及謹慎的心來對待,不要胡說八道,來突顯自己的無知。 當然你若是有抱負,以哲學的方式來探索表達,那已是高層次的境界,非我等望塵可及,那要另當別論。 數學天敵 一般學子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很多人感到很頭疼,好像遇到了天敵,其實導因於學習數學的觀念沒有建立,這裡我以簡單的邏輯觀念,簡述一下代數的邏輯觀念(代數是數學的基礎),沒有高深的學問,只是簡單的敘說而已。 若能對簡單的代數邏輯觀念有些認識,一下子就會感覺代數很簡單,同理再繼續學習數學也會感覺輕鬆多了。 國中開始學習代數,所謂代數就是以未知數X、Y、Z之符號來代表,用以構成一種思考模式,再來加以利用,這種代數的思考模式,一般學的是以代數方程式為主軸,這種模式循序漸進,從一元一次方程式、二元一次方程式到三元一次方程式。 一元方程式就是在一條座標線上找出點的位置。 例如X - 3 = 2 則 X = 5 就是點的位置為 5,以原點 0 為起始,在設定尺規刻度 5 的地方,就是你所要的答案。 這種定位的基礎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在數學溝通上的最基本語言。 再來是二元一次方程式,看看!二元就是二條直線為軸,構成座標的意思,一般簡單使用的是座標互相垂直,其交點則為原點,一般假設橫線為X軸,垂直線為Y軸。 舉例來說 2 X - 3 Y = 6 就是在X、Y座標上的一條直線 這絛直線的位置,就是這個方程式所代表的圖形,這圖形很簡單,放在腦袋裡都可以想出畫面來,不放心時可以畫畫看。 三元一次方程式,就是三條坐標軸所組成的位置,一般是以X、Y、Z三條互相垂直的立體軸作為座標。 三元一次方程式,所代表的直線就在立體空間中穿梭。 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聯立,可以找出二條線的交會點,就是點在平面上的位置,同樣三元一次方程式的聯立,也是在找交會點,就是點在立體空間的位置。若是程式中的等號改成>0或是<0,自行繪圖看看就明白了,它是範圍的定位。 若是多元一次方程式,就比較複雜,不過仍屬於線性方程式的範疇。 接著我們談一下次方。 一元的二次方一般指面積的計算,一元的三次方一般指體積的計算。 再來就是二元二次方程式,它是在X、Y軸座標裡的一條曲線(例如圓、橢圓、抛物線……),二元的次方比較複雜一點,若再向下推,三次、四次、以至冪次定律,就進入更深層的數學領域,就已經不是簡單的代數了。 這樣對代數簡單的敘述一下,應該會把簡單方程式跟圖形聯結起來,可能不用紙筆,都可以在腦中成形。數學觀念成形,學習起來就容易了。 簡單的數學概念,對邏輯觀念的正確性是很有幫助的。(很容易明白自己的知與不知。) 為什麼要以簡單的代數來敘說,因為它是以後數學發展的主幹,它有枝枝葉葉,有三角、幾何、微積分、拓樸……很大很大的樹。 中國古代的數學不好,就是沒有代數作基礎、作主幹,因此發展不出枝葉。(中國古代的算術不錯,但層次拉不起來。) 當數學發展到一定層次,幾乎圖像都可以數學來表示,也就是圖像可以電腦化,數學的運用愈來愈寛廣。 數學已是不得不學的科目,縱使不完全懂,也必須俱有概念才行,否則在高一點層次的溝通會有問題。 講到這裡,不妨順便談一談小學算術的問題。 有一次朋友的國一孩子數學成績不好,家長問他會不會,他都說會,很多都是不小心錯的,但是頻率太高,朋友就找我幫忙看看,到底問題出在那裡? 受人之托,就跟小朋友聊了一下數學,發現他對數學沒什麼概念,就連算術的概念都說不清楚,給了他幾題算術試試,結果十題錯了三、四題,已經國中了,算術還有問題,數學當然不好,會的部份,也是靠記憶來的。 我為了建立他的數學觀念,就問他:「數位是那裡來的?」他想了一下,告訴我:「是阿拉伯來的。」這次我知道了,他連數字的來源都沒建立簡單的邏輯觀念,所以在運算時會東漏西漏,而且會東跳西跳,不小心就錯了,其實不是不小心,而是學習觀念不正確,有時分子分母搞混了,小數點位置弄不對……錯誤的頻率自然很高。 其實數字的來源,正確觀念是數出來的、是量出來的、是秤出來的、是估出來的、是測出來的、是算出來的、是猜出來的…這些數位的單位都會不同,因此必須先有概念,然後在 計算時才會運用正確的模式,尤其是應用問題,小朋友錯的頻率更高,該乘還是該除,是分母還是分子,常常會混淆不清。 說得刻薄一點,就是根據記憶的模式亂算,而不是根據思考過的模式。 算術雖然簡單,還是要用點思考能力的,何況數學本身的功能,也是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算術學好的邏輯很簡單: 1. 數字的來源要弄清楚。 2. 加、減、乘、除的意義是什麼? 注:加法以被加數為基。減法以減數為基。乘法以被乘數為基。除法以除數為基。 3. 分數、小數的意義是什麼? 4. 單位與數位的關係是什麼? 注:單位間的乘除是觀念的重點。 5. 按部就班,一步一算式,不可以跳,自以為心算好,就用跳的,這是根基不扎實的元兇。 不知道數學不好的讀者看到這裡,會不會覺得不重視簡單的邏輯而遺憾! 考試得了滿分,值得高興嗎? 大部份的情況學生考試得了滿分,學生高興,老師高興,家長高興,志得意滿,不是嗎? 但是我從簡單的邏輯來分析一下,就沒那麼高興了,考試得滿分,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放榜之時,知道自己得了滿分。 第二層次是考完試,不用等放榜,就知道自己得了滿分。 第三層次是考試前,信心滿滿,知道自己會得滿分。 從上面分析知道,第三層次的學生,最值得稱許。但是第三層次的學生因為早已知道自己是滿分,等到放榜只是印證了自己的信心,會心一笑也就罷了,沒有想像中的驚喜高興。 那麼第一層、第二層次的同學,先高興一下就可以了。接著還要向第三層次努力呢!是不? 考試是在測試學習的程度,這是主軸,希望老師要明白,出題目測試學生,也是老師要改進教學的測試方式,學生學不好,就是老師教不好,教育要改革要先革老師的心及觀念,這是大題目,請用正確的邏輯觀念去思考教育的目的何在?會有繩可攀的。 至聖是孔子,亞聖是孟子,落差何在?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持續了數千年,崇拜之餘還建了很多紀念祠廟以表推崇,並推之為至聖。 而孟子也被推崇為亞聖,到底他們有什麼樣的思想?還是功績?讓人們這麼推崇,我看大部份人都是迷信而已,人云亦云,不然至聖和亞聖的封號,總應該說出個理由來吧! 甚至有人說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到底是那半部,他活著的時候都無法治理天下,他死了,竟然影響那麼大。依我看就是他的思想體系影響後世很大。同樣的,孟子了不起也是他的思想體系,那麼重點來了,二個思想體系會分至聖和亞聖,落差在那裡?不是年紀的關係,也不是年代的關係,更不是師徒的關係,而是他的思想體系格局有落差。 我不想先講答案,讓有心人可花點時間思考一下,到以後章節介紹孔子的言論及孟子的言論時,讀者自會明判,當然還得利用到我說的邏輯觀念。 因為我相信不經提示,能夠想明白的人不多。 孔子學說的命運 孔子學說的時代背景,是以封建思想為主流,存在著各種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所主導的封建制度,統治者所主導的封建社會,長達一、二千年,一直到二十世紀,滿清王朝滅亡,才開始有了重大改變。 在這麼長的歷史軌跡上,孔子學說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文化的主流,統治階層亦利用儒家思想及文化,統治著社會百姓。在此我們不討論封建制度的對與錯,而是在意它存在的價值,因為歷史背景錯綜複雜,不同角度或背景都會有不同的結論,實際西方社會亦經歷了類似的演變,在文藝復興之前亦是存在著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及封建社會,只是比東方中國早了一、二百年,進入民主、自由的思想領域,目前世界上封建思想是不是完全沒有價值而消失了呢?並不是!只是它的範圍縮小了。像貴族系統,一世、二世、三世,甚至國王仍有很多地區存在著,換句話說只要有把私有資產留給子孫的想法,就是封建思想。 我可沒說封建思想一定是錯的,因為那是小圈圈自我保護的一種想法及機制,目前的情況是大圈圈打破了成為許多小圈 圈的組合,也就是民主、自由多元的因素參進了社會思想體系,一般人民的活動空間變大變活潑了。 扯得太遠了,我們回到孔子學說在東方中國的情況,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幾乎把孔子打進了歷史灰燼中,折騰了很多年,但是儒家思想,還是在中華文化的系統中挺立著,孔子的聲望又得回了肯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穿了,就是孔子學說及思想價值,是淩駕在封建思想之上的東西,它包括了人文、哲學、教育理念、生命價值、生活倫理及文化。其影響在中國歷史上尚無人能出其右,所以被推崇為至聖。 不可諱言的,因為時代背景的演變,各種情況的殊異,孔子學說中許多言論已不合時宜,但其中有價值的部份,為什麼不能保留學習呢?若是真把孔老二一棍子打翻了,中華文化將會失根的。 我的建議是有志之能士,應宣導中華文化的重建,去蕪存菁,然後再加上新文化來引導啟發民眾,走向更健康的思想體系(所指體系非一元化之意。) 古聖先賢的理論及想法是我們進步的基石,沒了基石的累積,如何登高望遠? 孔子的中心思想 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不是由我們來臆測、妄評,而是觀察孔子到底說了什麼?這裡舉出關鍵的例子來參考。 公冶長篇有一段話: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注:子路的想法很好,但觀念有暇疵,像自由的定義不是為所欲為,而是不欲為的權利。)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裡仁篇有一段話: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衛靈公篇: 子曰:「賜也,汝以為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 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上面這幾段可以觀察到,孔子的中心思想是【恕道】。 其他的可貴言論包括求學之道、修身之道、為政之道、待人之道、處事之道、仁孝之道..等等,都是枝葉,都是【恕道】的延伸,『恕』就是如心,同理心。 有人認為「禮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即是把枝葉看成了主幹,忠孝仁愛禮義智群這些道德說法都是枝葉,沒有同理心的道德觀只是虛花。 用這種邏輯觀念瞭解孔子,就比較容易進入孔子的對話領域,而擷取有用的修己處事之道。 野人獻曝,請讀者去會意,說不定會出現『一燈能除千年暗』的景象。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必那麼壯烈,以道利生才是正念。 孟子學說的影響後世為何? 孟子的中心思想不一定很多人明白,但孟子留下來的言論,卻得到很多人引述,像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五十步笑百步……』 『率獸而食人……』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側隱之心,人皆有之……』 『天之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矯枉不可過直』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望之不似人君……』 『予其好辯哉,不得已也!』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他在當代是個大學問家、大思想家、辯論大師,有很高的理想,很少有人去挑戰他的說法,人品也很高尚,因此把他列為聖賢之輩。 為什麼說他是亞聖?主要因為他的格局比孔子小了些,他的說法言論總合整理一下,就是【王道思想】,最明顯的一句話可以證明,他曾說:「敬老愛幼,推心於民,天下如運掌中也。」 王道思想為何格小?因為它受縳於封建思想,不像孔子的中心思想,雖然有封建制度的牽絆,但已超越了封建思想的束縛,如此這般,不妨比較一下,落差不是出來了嗎? 當「封建思想」式微之時,「王道思想」自然也會褪色。 像「民為貴」高尚理念,碰到「民為主」的時代,就不是主流了。 文化文明的演進,孟子這塊基石,還是很有價值的。 聽講『老子學說』記 有一次我去聽演講課,題目是【老子學說】 老師是台大退休教授,很受大家尊敬。 老師開講廢話也不多,很快就進入主題,講解(道德經),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師的學問淵博,引經據典,旁敲側引,通古博今,詩詞歌賦,順口而出,陰陽頓挫,恰到好處,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很多人還作筆記,二個鐘頭一節是第一天的課程,下課時大家報以熱烈掌聲。 第二天是第二節,又是二個鐘頭過去了,我一直沒聽懂「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因他從天道、地道、人道來闡明道這個字,比方過來,喻譬過去,甚至舉出許多哲人的說法跟見解,證明老子的偉大,但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我還是不明白,上完第二堂課以後,我就曠課不去了。 有人曾問我這位教授講得怎麼樣?我答說:「很好哇!學問淵博,天道、地道、人道、胡說八道。」朋友雖然覺得我的話很刻薄,因為他也沒聽懂,所以也頗認同我的看法。 胡說八道這句話雖然有點粗俗,但它的含義是不著正題,房子是石頭蓋的,但是一堆石頭,並不是房子。講了半天都不知他在講什麼?只是在賣弄他的學問,浪費了我的時間。 為什麼會這樣,追根究底的猜測一下,是老教授的邏輯觀念有問題,老子是個大思想家,到底老子在想什麼,先說給我們知道,引導我們可以跟老子對話,才比較容易瞭解老子的話語思想,只講老子如何偉大,已經失了準頭,走進了枝杈邏輯裡去了,該聽的沒聽到,該學的沒學到,有點遺憾,但有些人學到了其他學問,會有些意外的收穫也說不定,只是主題不見了。 其實這種情況比比皆是,譬如至聖先師孔子很了不起,他的儒家思想,影響中國文化數千年,因此老師口沫潢飛的講『論語』來讓我們學習,結果誰懂了?在我看來懂得人不多,在以後章節會提到,滿樹叢花,不見主幹。 老子學說會不會胡謅? 說起老子,其生平實證不詳,多屬憶測傳聞,僅有一部『道德經』留傳於世,頗為膾炙人口。雖然版本很多,但主體也拼湊得差不多。 因此就以其學說『道德經』作為探討重點。 歷史上有很多人批註詮釋過『道德經』,但言之者諄諄(誨人不倦),讀之者邈邈(很遙遠)。 大家都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傳述著。 有些人就斷章取義,說他理論可歸納成幾句話,「無為而治」、「效法自然」、「聽天由命」、「虛無深玄」、「煉丹求仙」。 雖然有人不以為然,但也不敢駁斥,因為自己也不太懂。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邏輯觀念不清楚,無法掌握老子的思想邏輯,因此無法真正瞭解他的想法,只能旁敲側擊,推論一番而已。 有鑑於此,我想用邏輯觀念來剖析一下,到底該如何解讀老子學說? 老子學說分二部份來看: 一. 是他的思想模式為何? 二. 是對後世的影響為何? 『道德經』的第一句話,開頭也是重點所在,以邏輯觀念來解讀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 它的主軸是「非常道」而非「道可道」。 很多學者都以「道可道」為主軸,從天道、人道、地道直到胡說八道,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結果離「非常道」愈來愈遠,終至不知所云。 所謂的專家、學者對「非常道」很少著墨。 以枝杈掩蓋了主幹的發展,而沈陷其間,因此不容易看出老子學說的連貫性,而失其真義,若能回到主軸「非常道」來解讀,就容易得多。 所謂「非常道」就是無常,就是無常態。 隨著時間或空間的移轉是會變化的。 「道可道,非常道」我們所認知的『道』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改變。 『道』是歷史的軌跡,未來的『道』是會改變的。 因此老子的思想重點是在變與不變之間作探討,「常有,常無」推演未來的方向。 接著我們研讀下文,看看是否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規則有可循,但也是會變的。它的意涵是由幹生枝,由枝養幹,而生生不息。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當『道』在形成規律之前,是無名的(混沌時期)。 當『道』形成規律之後,開始由一而二、而三逐漸繁衍而成萬象(象生態)。 注:道是多義的代名詞,如天道、地道、人道、自然法則、人文發展、道理的詮釋、可行的途徑、形而上的、形而下的、言之成理,都可釋之。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 所以說在常無的狀態,在沒有定論之前,很多變化可以去探討。 當常有穩定了,有了規則性的常態,但其細微處還是會變化,值得詳細觀測。 「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萬象之門」 前述二者,有與無本系一體之二面(哲學意味太重,牽涉到一元及二元的問題),同是深奧難測,因為它會變化再變化,而演化成萬象。 他想表達的意思或是境界,沒有提出實證作參考,不容易推測。 不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時懂的人也不多,但它可以用數學演算來證明,因此後學之人可以繼續探討,終而證明相對論的價值很有見地。 老子的理論推演從無到有,由一而二、二而三,以致無窮。 以現代人的觀點,就是電腦的二進位觀念。 以當時的時空背景怎麼可能有人會瞭解這種理論,所以說:「玄之又玄」,留待後人解謎。 另外再舉一例來看他的想法: 「聖賢不死,大盜不止」 這是老子有名的一句話,弄得一些有道之士愕然,不明所以,無從解釋得清楚這句話,以為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邏輯。 其實很簡單的正確思維方式,就可明白其涵意。 譬如說,有了正版名牌商品,自然就會產生山寨版商品.山寨版就是披了名牌的彩衣仿冒而已。 另一個名稱就是「盜版。」 所以說大盜者就是假借聖賢之名,掩蓋其欺世的勾當。 就如孔子說的「鄉願,德之賊也。」 老子續說聖賢死了,大盜就沒了,這一點我不願認同,聖賢的標準與大盜的標準,根本是二回事,硬把他們攪和在一個邏輯裡,本身就是違反邏輯的觀念。 譬如說有名牌,就會有山寨版,這是生態,生態是可以改善的。名牌沒了,山寨版就沒了,這是死態,成了死態夫複何言! 從以上的解說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很奔放,不拘一格,但邏輯觀念並不周全,也不連貫,時而形而上,時而形而下,常混在一起說。 所以我把老子定位為大思想家,如是而已。 至於後世因老子學說而受益的人,不是很明顯,因為他的學說啟發性有餘而實用性不足,就算現代電腦的演進也不能把功勞歸在老子頭上,對不對?(有人不認同我的說法,沒關係,反正老子也不在了,可以各說各話。) 說他是『無為而治,』說穿了他也沒做過什麼,治不治都是想像而已。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但影響後世眾生態,民生福祉的,就比較有限了。 其中以孔孟的儒學會成為主流,就是因為它對民生影響最大。(不一定是最好。) 時代變了,文化也該有新的契機來提升民生福祉才好,別老是在夢裡尋你千百回。 誰在胡說論語? 我們學習論語時的第一章節,即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按道理大家都能朗朗上口,但真懂得其中含意的人並不多,因為想用白話解釋時,總是覺得怪怪的,意思好像知道,又說不清楚,結果是似懂非懂。既然很多人學得似懂非懂,表示老師有問題,其實老師可能也是似懂非懂。 有一次我面試一位清華大學中文系的碩士,請她對這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個解釋,她起先用很不服氣的眼光看著我,接著她的眼神迷惑了,最後她把頭低下去說她說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 我幾乎沒有碰到過說清楚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 中國文化教材最基本論語的第一個章節就把大家難倒了,原因是邏輯觀念清楚的人不多。 我來說明一下: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請問主軸是學習,還是快樂? 大部份的人都把學習當主軸,拼命說明學習的重要,或方法……結果說得愈多,好像離快樂愈遠。 迷惑了,結局是似懂非懂收場,好像明白了,只是說不清楚而已。 錯了,錯在邏輯觀念不清楚。 這句話的主軸是快樂,學習會達到快樂的目標,是孔子的本意,所以這句話簡單的白話應該是『樂在學習。』 同理可以推至「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樂於交友,會因交友而快樂,尤其是指難得的朋友,像知音、知心、知己、粉絲、期盼的人、相同理想的人或是同啫好的人……等等。 所以說以快樂為出發點,來解釋就清楚得多了。 喜歡遊戲,遊戲時很快樂,就是這樣而已。 喜歡音樂,所以接觸到音樂時很快樂。 喜歡讀書,所以讀書會得到快樂。 這樣去考慮會發現只要有小小的邏輯觀念,好像思考事情變得簡單了,不是嗎? 幹生枝,枝養幹,才是正確的思考邏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配合起來瞭解,更容易進入情況。 最後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就是說:「你比別人強,要能包容人。」 請讀者耐心體會一下,會有幫助的。 孔子很多言論說道,不論是孔子的自我期許,還是鼓勵後進,都值得我們去學習,作為提升的基石根本。 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語譯如下: 孔子說:「把己經求得的學問,時時去溫習它,不是很令人喜悅的嗎?有同道的朋友從遠處來,不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知道我的才學,我也不生氣,不是一位成德的君子嗎?」 各位!看出基本教材的問題點了嗎? 他的解釋:喜悅快樂都是被動的。而我的詮釋:喜悅快樂是互動的(幹生枝,枝養幹。)其間相差很大,用邏輯觀念去揣摩,就會真的知道了。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對論語的語譯很多都以字面解釋,內涵缺如,對文化提升幫助不大。 談價值觀 價值觀是生活中很重要的課題。 物品因為沒有價值,被當作廢物垃圾而拋棄。 若人沒有了價值會如何呢?一樣會被視為廢物垃圾,被別人鄙視,被自己鄙視,活著如同行屍走肉,隨風塵滾動,隨時都會走到盡頭。 物的價值不用贅述,大家都知道。 人的價值就複雜得多,主要分成二部份,一是內在價值,二是外在價值,就是人本身的價值和因為擁有價值而產生的價值。 當一個人擁有了權勢財富,就是擁有了外在價值,可以為所欲為,可以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他的強勢價值是無法否定的。同時妻以夫為貴,夫以妻為貴,子女以父母而貴,父母以子女而貴,可以衍生附帶價值。這些外在價值會以各種面貌存在著。 因此很多人都以追求名利、權勢、財富為人生之目標。 這種附於外的價值,造成了掠奪、搶劫、偷竊、陰謀、詭計、戰爭……等等腐蝕人性的催化劑,這是濁流價值,於生態是不利的,應該有所節制,否則終至沈淪而敗壞。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惕之! 人本身的價值,就是清流價值,代表了生命的意義。 這種價值是自我肯定,相互肯定,互助共榮,這種生態比較健康。 古時賢者就把這二種生態比擬成正邪之分,或是道與魔之別。 若以邏輯觀念來認知: 應該以清流價值觀為主軸,建立目標方向,如此生活才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心安理得過日子,也許有人會批評這是高論,其實這是淺見。 譬如說,撫育小孩,是肯定自己,還是肯定小孩?好好撫育小孩就是肯定自己,敦親睦鄰也是肯定自己,有公德心是互相肯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肯定自己。 在很多較文明的國度裡,有些人去收養弱勢的小孩,是肯定自己,還是肯定弱勢小孩?很明顯是肯定自己。記得慈濟人常說一句話:「謝謝您讓我有幫忙的機會。」所以肯定自己才是內在價值的核心。互相肯定是文明的基礎。 以此類推,藝術創作、文學創作、新知發展、創造福祉、道德的實踐……都是肯定自己的行為價值,同時得到互相肯定,例子不勝枚舉,各自推演。 肯定自己是歡悅的,心也可得到滿足,生命價值應作如是觀。 人生歷程難免岐途,及時回歸主軸,找到清流價值,方是得道。 外在價值,雖有其可取之處,但終歸是枝葉,若能以枝養幹才是利生,若以外在價值養欲,則終至懊惱長戚戚。 至於負面價值的人,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會受到鄙視隔離或懲治,不必贅言。 人們比較容易犯的錯誤觀念是『否定別人,來肯定自己。』 『內在價值是自我提升,不是否定別人。』外在價值可以追求,但不宜傷害內在價值。若內在價值不存在了,外在價值有何意義?「體之不存,毛焉附?」 附注:老人家被視為老古董算是好事,還有保留的價值,要是成為廢物垃圾誠可悲也。老人家應有自知之明才是,內在價值還是不能拋棄的。 教師不適任的問題 有一段日子因為老師的作為不當,連續發生數起,引起家長的抗議,而受到社會輿論的注意,並加以撻伐,更進一步開始檢討公教人員不適任的問題,眾說紛紜,公教人員有如欄內猴子,人人都在批評指教。 某部長鑒於公教人員的不適任的問題,確有整頓的必要,因此提出了改革方案,用意良善地想藉改革方案,來提高公教人員的素質。 有些企業的文化是”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希望能夠創新發展,因此施行汰弱迎強的策略,每年淘汰3〜5 ﹪的不適任者,績效還不錯,因此部長也訂出淘汰率為3 ﹪改革方案,結果是人聲鼎沸,群情譁然,公教人員罵聲最大,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大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此方案感覺有問題,但是沒有人提出更好的方案。最後是不了了之,以緩議結束了一場鬧劇。 若用簡單的邏輯觀念去思考推演一下,就知道問題出在那裡?解決之道自然就會浮現,可惜的是有權力的人想不到這一層。 我來說明一下: 企業的汰弱迎強是為了企業的成長,所以它的汰弱迎強計畫是可行的。 公教人員的生存空間是”承先啟後 „與企業是不同的,絕對不能用同樣的邏輯觀念來思考問題。講點現實的,一年淘汰3 ﹪,十年淘汰30 ﹪,二十年淘汰60 ﹪,三十年淘汰90 ﹪,照此粗算,幾乎公教人員都得不到善終,政府可以這麼做嗎? 企業可以,反正它的平均壽命不到十年,它的目的是賺錢,在職人員也只是賺錢的工具,而政府存在安定主體是公教人員,不能像企業一樣的對待,此理甚明。 只要看看我的邏輯觀念分類,就很清楚了,大人!您的方案跑進了枝杈邏輯裡去了。 好了,我們回到主題如何淘汰不適任的公教人員?首先確認你的目標是淘汰不適任的人員,所以施行方案有二點可以參考: 一. 把不適任的條件,列得更清楚一些,就是增加負面表列,此事可透過公聽會達成共識,一舉可成。 二. 若想利用淘汰率逐步來達成減少不適任的方案,請考慮落日條款,也就是成立臨時法,以三年為限,就像消炎止痛藥,不痛就不用再吃藥了,請記住任何方案都不要去傷害無辜者,不要用一勞永逸的觀念去處理特例。 只要把精力集中在主幹邏輯上,問題中的解答就容易浮現出來,不妨考慮看看。 總統閨內出了問題 這位總統做得很辛苦,甚至被罵成笨蛋,民調出奇的低落,為什麼? 西方社會有個笑話:「總統大政都是由太座認同才會推動,而太座的衣著服飾才是由總統決定。」可知國政有問題,應該是總統閨內的錯,因此我們應該向總統閨內建言,由她指導總統從善如流才是。 建言如下:在我看來,他最嚴重的問題是邏輯觀念不清楚,「邏輯觀念的分野不明」,常常岐入枝杈邏輯或者無關邏輯裡而不自知,主幹邏輯的目標方向忽略了。 我們舉些例子來說明,就容易明白了: 一. 他訪問民眾或者與同學座談。請問目標目的或者方向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聽取民意,瞭解民意,以同理心博取民眾的認同,對不對?而他常常把接近民眾的機會,變成了政令宣導,非常懇切地希望民眾瞭解他,非常努力的解釋及說明,結果民調愈來愈低,他還曾問過怎麼會這樣?沒人給他答覆! 二. 任用官員沒有目標方向或者偏差錯誤,常常聽到一句話,「用他就要相信他,」你想相信他什麼?講不清楚,脫離了主幹邏輯,結局就難預料了。太平之時用庸才(所謂庸才泛指被動小用之才,依法辦事之輩),艱難之時非幹才不可,結果他手下幾乎一個幹才都沒用,因為他以為這是太平盛世,其實他把民眾的太平,同他權位的太平混為一談了。 民主時代選舉競爭激烈,領導人怎麼能沒有危機意識,隨時都有人準備打倒你,不論是內部或外部,因為這是資源配置的問題,假如你不知道民主最主要的課題是資源配置,那麼你的主幹邏輯就不見了,就會一直在枝杈邏輯裡打轉! 用人沒有明確的目標及方向,緃使幹才也使不上力,變成了庸才。有人說:「水清不養魚」,這是至理明言。很多人不懂其意涵。(不同的水質就會有不同的生態。) 若是選擇你的民眾沒有好處,怎麼會認同你,希望大家都成為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是這樣嗎? 中國大陸的鄧小平主席一句話:「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結果是經濟蒸蒸日上,一下子就跳上了世界強國。 簡單清楚的目標及方向,才是主幹邏輯。 希望領導人用人,先訂下簡單清楚的目標,根據這個邏輯再選合條件的幹才,才會對症下藥。 要學蔣經國先生,就去看他如何選才,不是口號,請記住一句話:「會做事的人,是常常想把事做好,不會做事的人,是常常想把會做事的人整掉。」 幹才要尋找、要培養,不要在巴結的人中找幹才,緣木求魚! 注:所謂博士學者,一般來說知識理論知道很多,但常識嫌不足,因為離一般民眾的生活圈圈比較遠,專業可行,當家會有問題,尤其是觀念不清楚的人不在少數(類似千里為官只為財、為名、為利。)人生價值的肯定,顯然不是目標。可歎! 三. 面對事情的心態,民眾抱怨物價上漲,生活水準下降,痛苦指數上升,結果出來的官員都拿出資料作宣示,振振有詞的說物價上漲有限,經濟資料還不錯,失業率降低,大家應該過得更的好才對!對個屁!(統計數字會有盲點)明明人家痛苦,非要說人家應該高興,明顯的邏輯有問題,人家講雞,你講鴨,人家沒飯吃,讓人家多吃肉,這就是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會邏輯不通,還要往下講嗎? 四. 說笑話的時機不對,讓人感受很差,笑話本是歡樂時助興言語,談嚴肅題目時說笑話,你以為你是美國總統雷根嗎?不識實務是大病。 還要再舉例嗎?我看算了,總歸一句話,先把邏輯觀念弄清楚,大致事情都可迎刃而解,到底總統是個有操守有見識的人物吧! 上面這些建言請總統夫人原諒小民的不敬,若能體會小民的苦衷,轉述給總統知道邏輯觀念很重要,施政須有重點、有方向,以民為主,則小民等幸甚。此盼! 混沌之教改 教改這種大題目,本不是我等識淺見薄之小民,所能置喙的。 但是看到袞袞諸公、專家、學者都在攀枝數葉,甚至拿學子當作白老鼠作實驗,感到非難過,不得不說幾句話。 現在的社會資訊發達,而且多元複雜,如何教育?誰來教育?著說立論的很多,但抓住重點的不多見。 像「學生該不該拋棄考試,以減少壓力。」 「人人都有受教的權利。」 「教育應配合全球化。」 「教育應注重本土文化。」 「不要讓學生輸在起跑點,不要一試定前程。」 「教育應培養精英及專業人才。」 「學校規模大小對學生受教的影響。」 「義務教育應該向上延伸?還是向下延伸?」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是枝杈樹葉。 用簡單的邏輯分類觀念,找出主要目標才是重點。 目標其實很單純,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為資訊太多、理論太多而且日新月異,學子能夠都學到嗎?老師也不是萬知萬能,通古博今的人有幾個? 若是能培養學子的學習能力,他就可以自我學習、自我選擇他想學的東西,自己前途自己決定,培養各種不同性向的學生,有不同努力目標,為自己的前程鋪路,眾多涓滴之流,可以匯合成江河,這才是重點。 社會上不同的人才就會自然萌生,不必強灌。 教育的目標出來了。 教改的目標就自然浮現。 誰能夠教導學生提升學習的能力? 學校、老師、家長、同學、社會團體、專職機構、社會環境、讀書會...很多。 若以學子為重心,那麼主要的人物是老師,場所是學校,以此邏輯推演,老師與學校才是教改的重點,尤其是老師,他自己是否俱備學習的能力及幫助學子提高學習能力,是重中之重。 師資的改造才是教改的重心,老師有了能力,可以利用各種資源來發揮,像利用學校設施、社會團體、社會環境,校友會、同樂會、各種比賽,校外參觀教學……等各種啟發性教學。(以前老師帶領學生校外教學,不是博物館,就是生態館、科博館,然後嘻哈一場。) 把上面拉雜的說法(沒資格稱理論,)整理出一些可行的辦法如下: 老師要求學生不單是記得傳授的知識,還要學生寫心得或想法,三句話、二句話都以,日積月累,他們學習的能力會提升很多,同時要求家長配合,協商家長也寫心得想法,如此漸進,老師成長、學子成長、家長也成長。 校外教學應改善,附近公園走一圈,看看公園設施、看看眾生態,甚至看看公園的樹啊、鳥啊、小狗、小貓,都可以讓學生表達看法想法,說不定會有牛頓產生也說不定,這種啟發性的引導、見解,只有層次的高低,沒有不及格的。 只有填鴨式的強灌教育,才會有標準答案,然後讓學生不及格以突顯老師的偉大。 隨便舉例,目的是把觀念弄正確,目標確立,教學才容易上軌道。 接下來要談校長如何考核老師: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要求老師寫教育心得,學生長進了多少?自己長進了多少?學生家長長進了多少?隨便寫,只要是實情均可,字數不限,一張紙、半張紙均可,讓老師自己稽核自己。 校長最重要的職責是協助老師、教師培訓、改善教學環境、教育設施、安全措施、福利措施,對外尋求支持、協商處理突發事故、學校風氣、文化氣息……等。 至於考試最讓人垢病的是學生沒有表達的機會,只能在現在既定框框內作答,結果是死讀書,讀死書的人佔便宜。 考試制度的改進,就是教育當局的責任,因為考試會引導教學。 這裡講的重點,不是由教育當局來制定考試辦法,而是要求好的學校,用活潑的方式來甄選學生,每個學校甄選的方式可以不一樣,教育當局應慎重配合,不是打壓。 現在社會複雜多元,想要大家都穿軍訓制服的時代過去了,希望建立每個學校有特色,可以建教合作,可以學校附屬,也可以學校聯盟交流,可以重點培育,只要是合情合理的特色學校,教育當局都應該給予支持,不同的學校挑選不同的可造之才。 記得銘傳大學以前是銘傳商專,對社會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的特色在當時是秘書人才,有口皆碑。還有臺北工專,現在是科技大學,對社會貢獻何其大! 滿天都是星星,這是對的,重點是特色由他們自己標榜,不是教育部制定的標準,不是裝飾用的星星。 扯了很多,因為不是什麼專家學者,沒有章法,但想表達的看法很簡單: 1. 培養學子的學習能力。 2. 培養老師的學習能力(教育能力不在話下)。 3. 配套措施要落實在重點上。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才的基礎是學習能力。(若是只有記憶,還不如一台電腦。) 還記得我說的邏輯觀念: 主幹斷傷,樹就掛了。其他枝葉的疏密,會隨著陽光而改變。 各種配套措施的改善,不要忘了培養學子的學習能力。 任何改善方案,若不能顧慮學子學習能力的提升,都是妄談。 給盞燈照照,免得摸黑。 要員勘災荒腔走板 有一次山土位移,壓垮了陸橋,同時淹埋了數輛汽車,災難發生後,各方面啟動救災,主要對象是埋在土堆中的人員。在電視畫面上,可以看到出動了很多機具及救災人員都在努力救難中,這時要員出現了,當然媒體會訪問要員對災情的說明,這位要員很自信的說明災情之外,另外補充說明這次的救災準備非常充分,就連屍袋及冰櫃都運來了(畫蛇添足),其結果是被受難家屬罵到臭頭,狼狽的趕快離去,結論是:「你是來詛咒的嗎?」 怎麼回事?這位要員做錯了嗎?不是,只是他邏輯觀念不清楚講錯了話,因為此時的重點目標是救災,而不是善後,自陷枝杈邏輯而不自知,難怪被罵。 在此再一次說明邏輯觀念的分野很重要,不論處事做人,都會有説明,減少錯誤的發生,因為邏輯觀念的分野是在出發點,一旦走入錯誤的觀念,其結局就難逆料了。 明明勘災是負責的表現,結果被罵到臭頭,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請參考之。 幹才的悲哀 前些章節曾經簡單詮釋過庸才。 實際上有用之才(材)可分很多種類,粗略的敘述,加上一些想像空間,簡單地加以座標定位,作為自己進退的參酌依據: 1. 賢才 有智慧、有遠見、有創意之才,世間稀有、珍貴,難得一見,其智慧遠見及創意,除了影響當代之風潮之外,甚至數代數十代之興衰都受其影響。 在西方有耶穌、蘇格拉底、牛頓、達爾文、愛因思坦、盧梭、畢卡索……。大概每隔數十年才出一、二位,各行各界都有,以人口比率來算是稀珍品。 中國賢才比較明顯者有周公、孔子、孟子、朱子、王陽明……,更是稀少珍貴。 以目前主觀視之,西方文明較為先進,其因就是賢才較多,賢才最大的特色是公心、理心唯重,以天下生態為念,文明的演進受其引導甚巨。有如星辰之常在。 2. 奇才(鬼才) 聰明且有創意之才,領導一時風騒,當仁不讓。 每個世代都會有,各行各業都會有,各種行業的頂尖(包括政治人物),影響當代的興衰很明顯,對於後世影響顏色會消退。其構思大多以『利他以利己』為主軸,『英雄造時勢』就指這種人,他的成就會隨著時代背景變遷,而有不同的認定。 但他們在歷史的軌跡上,佔有很大的份量。 中國奇才很多,三教九流之人物都有其風騒的時代,但對後世影響與時俱微,有如絢麗的煙火。像孔明、孫子、鬼穀子、華佗……等。 3. 幹才 創意稍嫌不足,但其執行力是一時之選。 『時勢造英雄』形容的很恰當。 當然幹才有大有小,要看他能掌握的局面而定。 任何好的政策創意,都須要幹才來實踐,否則只得其立論而已。 中國文化裡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對完人的判定。 幹才就是立功者也。 管仲可稱幹才的代表人物。 西方電影「不可能任務」的主角,就是此型。 不論文武,把別人的目標或理論據以實現,均可稱之。當然可以『英雄、豪傑、大師……』視之可也。 4. 庸才(可用之才) 忠於事者也。 『蕭規曹隨』就是庸才的代表。按步就班、依法辦理、不耍花樣,通俗之『福、祿、壽』,作為人生的滿足點。 『無災無病到公卿』連閰邏王都羡慕。(有此一說) 一般凡眾,大多在此範圍內打轉,沒什麼不好,只是不會千古留名而已。 5. 奴才 忠於人者也。 以上位者馬首是瞻,而展其才。 其榮辱以主上為依歸,主榮則榮,主辱則辱,只要不為非作歹,也沒什麼好不好的問題?時也!命也!(在古代專制皇帝在位,很多人自稱奴才,不是嗎?) 6. 蠢才 自以為是,像井底蛙,劃地自封,是其代表。 以數學式表示就是:知/無知=愚昧。 當然這種說法有點損,但他有見無識,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若是沒有明顯劣跡,讓人多包容些也就是了。 7. 無才 完全沒有責任感的人,內在價值蕩然無存,以吸毒者最明顯。 自殘且禍人,存在的價值可能是負面的。其他類似的人可以自行比對。 前人有曰:「女子無才便是德」那是將女人物化,錯誤的說法,不可取。 以上隨興分類說說,可以自行搭配複選,讀者隨意斟酌參考。 注:忘了說明一點,不成功之才不是無才,是受到時空定位的影響也無奈。(真正的無才是沒有責任感的人) 為什麼會說「幹才的悲哀」? 「時勢造英雄」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 要施展幹才,先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背景出現,方有機會。 所謂天時,就是難局出現,以現代的時髦用語,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出現」方有施展的空間。 地利是指本身的專業是否得當?外行幹內行的事,吃力不討好,犠牲的成份居大,成為烈士機率多。有些創業失敗者,可能體會更深。(專業是廣義的,不要以狹義看待) 再來是人和,擁護你的領導或群眾,是否期盼或支持,是最重要的關鍵。 以上所提「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很難吧! 徒俱幹才之能沒有機會施展,徒呼負負,若無法釋懷,會鬱鬱不得志,所以說幹才很悲哀。 不過若能「大智若愚」平常以庸才自居,時機成熟時可一展長才,時機不成熟時安之若素,人生也沒什麼遺憾,對不對? 所以年青人「不要立志作大官,也不要立志作大事」。 先求立足于社會,培養內在價值,汲取外在價值,能「安身立命」,然後「己達達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待機而動才是正理。 至於前人喜歡把成就高一點的人無限上綱,稱之為『至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登峰造極……萬歲.萬萬歲……」這些名詞加進了很大的感性成份,不要信以為真,說他「英明」已算不錯的推崇了(感性是很容易變化的。) 把善眾貶抑成庸才、奴才……,那是「損人頌己」說法,只是自我膨脹,不足為訓。 實際上孔子雖是賢才一流,但仍以庸才自居。(可審閱他的自謙之詞。) 想開些,就是以「庸才為基,以幹才為標,己利而利人,己達而達人,」人生會是豐富而有價值的。 至於奇才、賢才是較高層次的人物,我只會敬仰,不敢亂評述。 為什麼要作分類?不要膨脹自己、不要貶抑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可得順安之福。 馬習怎麼會? 臺灣的現況很尷尬,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很想突破現況,又不知何去何從?前面有美國的壓力,後面有中國的牽絆,想要自由的跑跳,談何容易?與美國的關係,有著實務的關連,與中國的關係,有著歷史情緣,這些絲絲縷縷本就錯綜複雜,再加上日本與鄰國間的利害牽扯,更顯得撲朔迷離,讓人眼暈。 前面這些廢話只是引言,目的是想借機用邏輯觀念來說明雙方領導人要怎麼會? 中國與臺灣的關係,先不要講客觀因素,那是枝杈。 中國人與臺灣人的主觀想法,才是邏輯觀念的重點主軸,所以馬習會的最佳地點,是在本書上會一會,善意的一起找出主幹邏輯觀念,作出發點,然後才能詳談。 若是同在一個主幹邏輯上,一切好談。『欲合者用內』,把內在想法障礙先消除,然後再逐步消除外在障礙即可。 若是二棵樹,則思考邏輯根本就不一樣,當以互利為主,『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其目標謹為改善關係而已。 這樣一起頭,又陷入了合與分的爭議中,還是無解,只能維持現狀,走著瞧。 若是如此這般領導人會不會都無意義,會還不如不會,保持些彈性為好。其實邏輯觀念最大的盲點,就是一廂情願,陷入枝杈中而不自知。 中國對臺灣的態度,目前是以合為目標。但國家統一的要件是什麼?很簡單,『書同文、車同軌,』也就是文字相同,政治制度相同。 以現實情況來看都有問題。中國把文字簡化,臺灣還維持著歷史傳承,兩岸文字產生了差異,責任歸誰?認真說起來,中國把文字簡化是有問題的,以後的中國歷史典藉,臺灣人都看得懂,中國文化的傳承不曾中斷,反觀中國人反而看不懂歷史典藉,(剩下專家學者作研究),那麼中國的文化的基礎在中國將逐漸消失,這種文字改革可能得不償失,尤其是現代電腦發達,文字的繁簡已不是重點。 中國有識之士應該趕快重視這個問題,愈拖問題愈大。 再來就是政治制度,什麼制度是最好的!誰也說不準,大家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重點在人民的適應性為何? 中國若想『合』應先把合的要件歸劃一下,才是正理,這個道理大概都已明知。 因此中國提出了一國兩制的過渡方式,其目標還是中國統一。 說完了中國想法,再來看臺灣的想法。 最早臺灣當局是要反攻大陸,奪回主權,但力有未逮。 到了中國政權穏固,就出現了反攻無望論,開始以「建設臺灣作為中國的楷模」來自居,目標是以拖代變。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合」不甘心,因為是怕被吃掉,「分」也不得,因為中國鐵定不肯,徒生變亂,不是良策。 若是一國兩制,臺灣的空間被壓縮,甚至因見不到陽光而窒息,臺灣當然不肯。 因此人心彷徨,不知前景如何?而造成很多人,移居國外以避風險。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是合也難,分也難,中國與臺灣都會有這種困擾,不是嗎? 我有個想法,提一提不妨參考一下,「分而不離」是跳脫窠臼的想法。 二棵有主幹的樹有根相通,其枝相連,各自發展,互相依持。看過這樣的樹嗎?附上圖給你們看,它生長在臺灣桃園農工校內,不怕風、不怕震,互為依柱。因為其枝相連,血脈互通(所謂相連,不是交錯,是真的相連通,由氣根演變而成)。養分互相供輸,遠觀是二棵樹,實際它是一體的。 接下來談談細節: 各自發展,就是各以主體相待,各有空間,可同時進入聯合國,各有駐外大使,其相通者,以文化、生活、金融、藝術、軍事……等互通連系,甚至開放人民幣在臺灣流通,都可行。 對外可自稱國號一個是中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CHINA.CHINA)。一個是中國.臺灣,中華民國(CHINA.TAIWAN)。 不要弄成你高我低,漢賊不兩立的局面,讓外人看笑話。這也可說是變相的一國兩制,只是更符合實際情況罷了。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有志則一同。」各自成家立業也不必反目相待,對不對? 若是取得共識,兩岸和平進展,就指日可期了! 雙方領導人隨時隨地都可會上一會,不是很好嗎?幹嗎搞得你死我活,已沒有意義。 「分而不離,有志則一同。」可以引伸很多事情。 這是超越邏輯的觀念。 外省第二代的迷思 世代的變遷,有時是身不由己。 如何面對困境才是思考的重點。 外省的第二代被視為原罪,常被有心人作為打壓的藉口。 其實這種扭曲,常來自本身的迷思。 實際上只要你自己認同是臺灣人,應該說自己是臺灣本省的第二代,而非外省的第二代。 堂堂正正的臺灣人,不論是第二代、第三代或是第十代。 有什麼原罪?除非自己不認同是臺灣人。 就像有個豬頭說:「自己是高貴的外省人。」 老客欺生,這是自然生態,動物也有地盤性。 這些現象是枝葉,主幹是自己價值的認定。 若以臺灣人為榮,自有枝葉可以養幹。 那些枯枝爛葉不要太在意。 本省的第二代、第三代不要心虛,要以正港的臺灣人自居,自強不息,落地生根已是事實,還迷思什麼? 正確的邏輯觀念會讓你得到解脫,好好追求自己的人生。 天堂中的烏龍法官 目前臺灣社會的亂源,法官的作為是惡之首。 這麼說也許有人認為太偏激,實際看看人民的感受就暸然。 「有錢判生,無錢判死。」 「一審有罪,二審輕判,三審無罪。」 「夜店、酒家、招待所都有法官的身影。」 「法官的財產,無法估計。」(很多古董、名畫來源不明。) 「烏龍法官、恐龍法官、吃屎的法官、御用法官……。」 「現在的法官都已經爛到流膿。」 「若有法官敢在民間任意走動,早就被打死了。」 為什麼民眾如此痛恨法官?因為他扮演的是「邪惡的上帝。」 人民把治權交給了政府,政府把治權又轉給了法官,我們來看看目前法官的特權: 1. 自由心證,無人可以制約,他就是上帝。一般人是死了以後接受上帝的審判,法官是活著的時候,可以自由心證審判你。 2. 法官自由認定法律的輕重及適用(古代皇帝的特權。) 3. 法官為終生職,這種長生的保障,好像電玩裡的無敵鐵金鋼,總是勝利的一方。 4. 法官與任何人勾結,都是正義的一方。 5. 枝葉理論支持法官的胡作非為,成為法官的護身甲。像「刑期無刑」、「證據在那裡就辦到那裡」、「法治取代人治」、「三權分立」、「人權至上」、「悲天憫人」、「宗教信仰」……。 法官知法玩法,利用枝葉的掩護去傷害主幹,利用司法權去傷害司法精神。 我講了這麼多法官的壞話,是不是法官一無可取?「非也!」 因為他是「必要之惡」,須要加以節制改善才是正途。 法官應該消減他的權利與責任,讓他不要扮演上帝,而是為人民服務的法律機器才是正理。 辦法有: 1. 終身職要加上約制條款,類似奬懲條件、年齡限制、監督系統、進修制度...目的是促其向上向善,而非任其墮落。 2. 優先適用不明財產的查核,法官若不正,公平正義如何辦到? 3. 重大案件應有聽證會,或是陪審制度以限制其自由心證的濫權。 4. 將減刑的責任交給獄官來負責,法官應該就事理判決。犯罪者是否改過自新?應該委以獄官考核審定,而非法官自由心證。 5. 法官的生活操守應作特別的規範,濁水裡如何能養錦鯉? 6. 法官判案,其卷宗應有保密時限,如此冤案可以翻正有日。 7. 法官信條明確化,應公告於世,讓人民知曉。不要喊口號,像「公平正義、操守廉潔、利益回避……」這些口號根本是騙人的,「執行準則」才是實際的作法。它的依據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詳列其操守應注意事項。 以上淺見非立論,希望有識之士用心思維,導其所偏。 恢復法治精神的主要目標,讓人民能夠在公平正義下「安居樂業。」是盼! 選舉醒思 很多商家以廣告促銷商品,宣傳功效頗見成效。因此政治人物群起效尤,各種宣傳,無不大張旗鼓,弄記者會、發表白皮書、召開各種會議、印宣傳品、作廣告、置入性行銷,以響亮的口號吸引選票,等到上任,眼睛裡只剩下自己的名與利、權與勢、結黨營私。 老百姓徒乎負負,無可奈何! 真正治國要人才 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都只會嚷嚷,但是人才的條件就不提了。 吸收人才的條件有二項極為重要觀念: 一. 是何謂人才?其定義不明確,以為博士者就是人才,錯了,博士大都屬於專才,不見得是人才,適時適位、上有遠見、下能實行才是人才。(此處人才定位層次較高) 二. 是吸引人才的條件,用口號去吸引人才,那是癡人說夢,如何安身立命才是重點,利誘是一時的,非長遠之計。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自己的社會都不穩定,何來人才?吸引來的只是淘金客而已。請有識之士為社會、為國家深入的想一想。 該有一些務實的作為,無論大才、小才、特才,讓他在本土安身立命,才是重點。美國很會這一套,不妨學學。 導正社會風氣是誰的責任? 社會風氣的良蕪,有人說這是全民的責任,錯了! 『德之風,草偃』 社會風氣不良,領導人責無旁貸。 一般百姓不是聖賢,犯錯是必然的,所以允許百姓有犯錯的空間是合乎人性的。 犯錯最明顯的區分是「故意,」還是「非故意。」 百姓需要教育,對故意犯錯故意犯罪,不予督導糾正,是領導者的責任。 若因為無知而犯錯,也是領導人的責任。 舉個例子: 我看見一位清潔人員,把垃圾直接掃到排水溝中,這種犯錯當然是故意,他不但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遺害很大,領導者不加以防範,當然是主管失職,這是偶發事件嗎?不!我曾看過好幾次,不同地點,不同人員。 請問這是小事還是大事? 工作人員的基本教導工作,當然是主管的責任,主管爛一切免談! 很多企業都編有員工守則,其實應該編的是「主管守則,」同理推論政府,應該編制「主管守則,」實效會更大些。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此之謂也。 這個觀念不知讀者是否認同? 為什麼要信教? 很多人信教都有其各自的理由及背景,這些個人選擇,我沒有意見,只是想用邏輯觀念來探討一下,讓信教成為理念而非迷信。 先以邏輯觀念來剖析佛法,沒有崇拜與歧視。 佛法主要的目標是離苦得樂。 若以此作為主軸去瞭解佛法,會簡單的多,(也許有人不贊同,沒關係可以參考看看) 離苦得樂之法有千萬條,都是以手指示月,看到手只是看到法,目標是月,法只是過程,不是目標,所以佛最後說:「無法可說。」 也就是離苦得樂,沒有固定模式,雖然有些模式,僅供參考而已,最後是否離苦得樂,還是各人感受,也就是各修各得。 有個例子很有意思:「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這也是佛法之一,類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很多人認為只有吃齌念佛不殺生,才是正途,這是排他的想法,佛法千萬條,不局一格,真正主軸應該是離苦得樂,是自己離苦,還是眾生離苦,得樂是獨樂,還是眾樂,如此思維,才能修身、修心、修命,甚而普渡眾生,才能觸及生命價值的提升,所以佛法範圍有大小、層次有高低,其根源仍在一心而已。 我非大師,不敢再深入去胡說,只想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提供讀者參考,野人獻曝一番,希望很快的可以離苦得樂,『己樂樂人,』互勉之。 至於其他宗教,因為瞭解不足,不敢置喙。 法治的幻想 一般民眾守法與否?常常用來檢驗民眾的水準,這個觀念是錯的! 「德之風草偃」,法治觀念應建立在執法者及立法者身上,才是正途。 立法者心態,旨在保護特權或者既得權益者,其立之法,一定會有偏頗,在執行時只會打蒼蠅,不會打老虎,因為法條根本沒把老虎,放在制裁的對象,甚至還會保護老虎的特權。 所以才有「竊鉤者誅,竊國者候」的諷刺語。 古時封建制度中,有「刑不上大夫」就是保護特權的明證,雖然常常呼口號:「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實際上是騙術,只有在鬥爭時才戴的帽子。 現在民主了,但法治觀念並未提升,看看那些法條,在懲治小老百姓時,俱細糜遺,近於苛刻,而對於特權者的犯罪行為,很少有重罰的條款,多是虛幌一招。 有個現象很明顯,不小心犯錯,就會觸犯法條,有心為惡,反而消遙法外,所以要看這個社會的水準,看看制定的法律,就很清楚了。 再來就是執法者的心態,法的執行者,若是以欺善怕惡者居多,社會水準絕對高不了。 執法者,應當以保護好人為重點,這是主軸,打擊犯罪,應該是配合保護好人來執行,假如把打擊犯罪為主軸,好人常常會先受害,甚至惡劣的執法者,以打擊犯罪為藉口,乘機勒索、受賄,小老百姓一肚子苦水很無奈,只得陽奉陰違以求自保。 改善治安,應以提高執法者素質為第一優先,若是以提高破案率,增加執法人員數量,增設法條,加強偵查工具,提高罰則。這些措施,就是我所說的走進了枝杈邏輯的胡同裡去了。 我對司法改革的建議: 一. 將法條去蕪存菁,不合乎時宜的法條修止或修正,不要說惡法亦法,應以保護善良百姓為主。 二. 增加法條中的落日條款,有些法條不適宜於長期使用者為之。 三. 法條中加注適用範圍,不要產生無辜者受害。相對的,無權之受益者也應規範,(相關之人財產來源不明,總是可議)、(一人做事,一人當,其親屬不當受益很大,會產生錯誤引導)。 四. 應規劃前瞻性法條,可試行或宣導。法條太被動,後知後覺,無警世之效。 五. 提高立法人員的素質,應先考慮立法委員的責任及條件: 1. 立法的建議權及表決權(一般立法委員。) 2. 立法的審議權及否決權(有專長或有資格的立法委員。) 3. 立法委員進修制度。(將進修情況公佈給民眾知曉。) 不要阿狗、阿貓都亂參與,立法品質如何能提高? 再來是執法人員的素質提高: 一. 重建司法人員的甄選制度。 二. 重建司法人員的審查制度。 三. 明確建立不適任條款。 四. 政治人物與司法人員的界線宜明訂,不能球員兼裁判。 五. 司法的人員甄選培訓的改革: 1. 甄選制度的重新建立。 2. 社會賢達的參與(不要成為小圈圈。) 3. 民眾的瞭解與支持。 4. 明訂司法人員的責任(奬懲另訂。) 以上的建議雖然很粗糙,但觀念應是正確的,端賴有心人士宣導之,若是體制內的改革,僅是茶壺內的風暴,鬥爭工具而已。 至於人民百姓應該『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文化教材語譯的不恰當,可能會誤導讀者,應修正(可自行審視。) 孔子的意思是:「當法官要有同理心(體諒訟者心中的不平,)最終的目標,是要減除民眾的不平之心。」「不平則鳴,訟之源也。」 觀念不清楚認知也會有差。希望民眾觀念也變得清楚,不要支援遺禍的立法人員,不要與惡劣的司法人員同流。 群眾是盲目的 群眾的騷動有點像洪水,它的流動常常都是順勢而為,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吃軟怕硬,這是另類的生態。 有一次在繁忙的路口,我開的車被大公車從後面擦撞,我下車來查看,同時示意公車司機下來查看,結果該公車司機理都不理,端坐在駕駛座上,看我怎麼辦?我無奈的站在當地,也不知該如何處理?此時公車上許多乘客伸頭出來問是怎麼了?我回答他們說:「車子被撞了。」有人又問:「撞得怎樣了?」我回答說:「還看不太出來?」有人就說:「沒有怎麼樣就算了,我們還要趕去上班。」有人說:「我們要趕去上學。」七嘴八舌的各書己見,無非是希望糾紛趕快結束,一看情勢我反而成了眾矢之的,很無奈,也只能認倒楣了。但心有不甘,所以我說:「叫司機下來道歉,就沒事。」結果該司機還是不動,一副戰勝的模樣,下文如何知道嗎?有人起哄要打司機,結果司機趕快下車向我道歉,此事落幕了,修車費花了好幾千元。 群眾聚集時,那裡有講理的空間,全憑感受而反應,我耽誤他們的行程,他們針對我發飆,司機耽誤他們的行程,他們的矛頭就指向司機,這就是群眾,在我的邏輯觀念裡這種情況,屬於非邏輯範圍。 所以在處理群眾運動時,先要瞭解他們的感受,別讓它失控,才好予以化解。當然有人為故意引導洪水,就複雜多了。但是我還要說群眾本身是盲目的。有組織的團體不是群眾,有時團體和群眾會參和不清而受利用。 粗話風暴 一般而言講粗話,都是以羞辱人為目的,是以強勢自居的表現,弱勢者一般都會認命而屈從。 若是不接受羞辱就成為打架的前奏了。 注:強勢廣義包括身強體壯、財大氣粗、有權有勢、有靠山、強詞奪理。 譬如老子用粗話罵兒子,兒子只得認了,大哥罵小弟亦是如此。 若是兒子以粗話罵老子,這個風波就大了。 所以說粗話本身就代表了羞辱,這是主軸。 只是受者本身願不願意屈服而已。 法官大人把粗話當成俚俗,這是自甘下流。助紂為虐,當然有時粗話是發洩心中的怒氣,但是這種俚俗值得鼓勵嗎? 在爭論甚或吵架時,粗話一出,結果只會更麻煩不是嗎?法官大人別搞烏龍了。 對民俗禮教的提升,大家都有責任,只有法官可以例外?太扯了! 明明人家感受到被羞辱,給他點公道才是正理。 竟然罵人說粗話可以合理化,社會風氣的敗壞,這種法官是首惡。 運動傷害的下場 譬如有一種運動傷害叫作網球肘,很多網球運動的愛好者都受此困擾。 當網球運動者,發現手肘劇痛,當然會去看醫生。 首先考慮的是西醫診所,西醫見到這種司空見慣的運動傷害,大部份都是先開消炎止痛的藥劑,再加上肌肉鬆弛的藥劑,效果快一點的是打針,效果慢一點的是吃藥,然後告訴病患,要多休息,最近的日子不可以再打球,等傷養好了才可以去打球,病患會問醫師,要多久才會好?醫師的答覆:「這很難講。」 上面講的案例,可以去問問得過網球肘的運動者,大概模式都一樣。 接下來幾天網球肘不痛了,就又開始打網球,沒多久又痛了,又要去看醫生,有些人換個醫院,還是西醫,結果同上次一樣,好了幾天,一打又犯了。 有些人換了中醫,貼上了膏藥,結果也沒什麼不同,而且效果還不如西醫,沒辦法了,只有遵照醫師的指示多休息,少打球,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以後不打網球了,或者很少打,以前一星期打好幾場,現在一個月也打不了幾場,同時一場球也不敢玩太久,會痛嘛! 上面的情況不是杜撰,而是普徧的現象。 對於一個網球愛好者,結局是不能再玩了,或者只能少玩是很遺憾的事,為什麼會這樣?一般而言我們受了傷,找醫生治癒,應該會恢復正常作息,為什麼網球肘的結果是不能玩了或者只能少玩? 因為我們走進了枝杈邏輯裡去了,沒有重視正確的目標,而也走入了醫生的醫療邏輯範圍裡面,以醫生的立場而言,他是盡他的本份,沒有問題。但是網球肘的患者很無奈。其實我們應該找回我們的主幹邏輯,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治好了網球肘,恢復正常作息,又可以從事網球運動(當然不是過度而摧殘。) 這麼簡單的事,竟然很少人能知道,我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就是網球肘患者,治療歷程同一般人一樣,但是我做了一些斧底抽薪的措施: 一. 我把網球線的磅數降低,從原先的50 ~ 60磅,降低為20 ~ 30磅,讓球的振動反彈力降低。 二. 把打球的著力點從打擊改甩出。 只有這樣而已,網球肘不再復發,不但如此,球技反而更好,因為甩出的球比打擊的球更具威力。 從上面這例子,我們可以很簡單的判斷什麼是主幹邏輯,什麼是枝杈邏輯,有正確目標及方向將是主幹邏輯,與原先預定的目標有出入的,大概就是枝杈邏輯。 這中間沒有對錯的問題,所以常常對事情糾纏不清,都是邏輯觀念不清楚所致,甚至受了他人影響而失去了自己的目標。 李遠哲先生七老八十了,還在打網球作為運動,只看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他的聰明智慧。 不妨找他談談,問他為何這麼厲害?一定有道理的! 特權的濫用 一個社會的成熟與否,只要看看特權有否濫用就可知一、二,試舉例以說明之: 大官有被保護的特權,所以出門必開道,進出關免檢,濫用現象是其家屬、子女也共用其特權。 救護車有行路優先權,濫用是醫生、護士及職員上下班,也使用此特權。 殘障人士的停車位,是給殘障人士的特權,結果在殘障人士停車位,上下車的都是有力人士,幾乎很少看到殘障人士利用到殘障人士停車位。 隨便挖馬路,不顧人車通行,紅黃線亂畫(還有私人自己畫的,)行道線亂畫。 還有學校保護學生,為了學生上下學的安全,在學校附近都設有紅綠燈,結果是此紅綠燈無人管理,日夜閃亮,大部份時間都困擾其他行人車輛。 更甚者學校派出學生指揮交通,弄得附近交通雞飛狗跳,而視若無睹,最困擾的是想要左右轉的車輛,均無法通行,觀念不清楚,學校主要目的是維護學生安全,不是指揮交通,誇張的是有學校,竟然派出學生到一、二百公尺外的路口,去指揮交通,更有用國中生去指揮交通,弄得附近交通大亂,怨聲載道,這些學校的無知濫用,所造就的學生,也都沒有正確處事觀念,以為學生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學校的無知,影響學生也無知,很多情況都是如此。 這些濫權誰在縱容? 立法者給需要者特權原是善意,但限制條件太過鬆弛,一定要等人家罵才作改善,這就是立法者的怠惰,特權的無理延伸是立法者的錯,同時使用特權不當者也要檢討。 當政者有無經常作這方面的思考改善,就看他有沒有這個觀念了。 社會文明是點點滴滴的改善所累積,事無大小,常常想著向上提升改善才是正念。 貧富差距的問題 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及道理,自古以來論述極多,因為歷史的背景不同,評斷也沒有一定的結論,但以目前的社會背景來觀察,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於實行資本主義有很大的關連。 資本主義的優點是因追求財富而產生動力。使社會繁榮,它的缺點就是貧富差距加大。 以共產主義或是社會主義來代替資本主義,結果是貧富差距縮小,但是經濟也萎縮了。這是不同的生態,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弱肉強食。 很多人希望採取抑制的手段,來壓迫資本主義收斂,這種想法是錯的!因為壓制資本主義,就是壓制動力,阻礙進步。 實際上,我們應以正確的觀念,來思考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不可忘了正確目標和方向。目標是減少貧富差距,而不是打壓動力。若是把目標和方向訂為讓富者把余錢回饋給政府或社會,不是更合理嗎? 希望富者把余錢回饋出來,方法有很多種: 第一種方式,是鼓勵他回饋社會,讓他成為社會的榜樣,給予自我價值的肯定。富者不是原罪,很多人以為盜富濟貧是對的,這種滿足貧者的忌妒心是錯的,治絲會益棼。排富是愈排愈慘,因為富人跑了,打擊社會繁榮是很明顯的。所以施政者要建立正確的觀念來對待富者,應給予相當的禮遇,讓他樂意回饋社會,而非打壓。 第二種方式,是抽取暴利稅,因努力而獲得成果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宜殺雞取卵,但是暴利所得,政府若視而不見,或者同流合污,就大大的不應該了。 一般說的暴利,像遺產、土地增值、中奬、尋到寶、檢到錢……都有課稅的規定。 其實真正的暴利在金融操作,以股票市場為例,本來股市是以募集資金為手段,然後可以擴大經營規模,對企業有很大的幫助,且得利的人會更多。 實際上成為斂財的護身符,只有少數人成為大富,企業主的上市目的很多是斂財。 股票票面10元,抄到100元甚至1000元,請問錢到那裡去了?對症下藥很簡單,只要是暴利就抽重稅,那些暴利就會回饋到政府或民眾手中。 辦法是按成本計算,只要暴利達100 ﹪以上就算暴利,合理吧!而且暴利稅以100﹪的利得抽1〜2 ﹪,重不重?但是暴利是1000 ﹪稅率就會到10〜2 0 ﹪,以此類推,暴利是不是會吐出來一些。還有一條最重要的觀念就是股票不賣出,沒成交易者免抽,多的錢留在公司可以發展,錢多餘了回饋股東,大家得利經營績效好,員工加薪,大家快樂,才是正理。 為什麼我會這種說,因為上市公司的企業主或其人頭戶將股票抄來抄去,都抽不到稅,都抄到自己口袋裡去了。然後提撥一部份做政治獻金找人護航。 有些經濟學者總弄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隔靴搔癢,在枝杈裡打轉,讓人們覺得很無奈! 當然辦法細節不是那麼簡單,有稅率上限、寬減額等相關配套要考慮周全,但是出發點的觀念一定要正確,才會有正確的執行辦法,不是嗎? 第三種方式,查核財產不明的辦法,要嚴格訂出來,不要虛幌一招,很多人的暴利是不當得利,為了漂白利用洗錢組織或人頭把錢洗過來洗過去,這是眾人皆知的事。 查不明財產有二個好處,一是可以沒收。二是可以征暴利稅(確實有違法的沒收,有些灰色的抽稅解決。) 最後強調一點,正當的生意人,要給予珍惜,不要有反商情結,把資本主義好的一面(繁榮動力)留下來,壞的一面節制一些(不可能絕跡。) 貧富差距會縮小很多,(注:大部份財產不明同暴利都有連結關係。) 希望執政者舉一反三,以正確的觀念去思考問題,不要把貧富差距的擴大,變成了反商情結。 因為商人都很聰明,去與他們鬥法,失敗的機率比較大,所以應該鼓勵其提升內在價值。將外在價值部份回饋給社會,能夠縮小貧富差距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內,功德就無量了。 民心思亂 社會亂象為許多人所垢病,很多專家學者提出看法:政治人物是亂源、媒體是亂源、法官員警是亂源、民代是亂源、資本主義是亂源、自由民主是亂源、知識膨脹是亂源...不一而足。 其實這些都是枝葉,真正的亂源是「民心思亂。」 為什麼如此說?因為相對的名詞是「民心思治,」所謂「民心思治,」就是大多數人就範於現狀,不要太多分歧,以現代社會的形態來看,不可能安於現狀,因此就會「民心思亂。」 不要把「民心思亂」解釋成完全負面,或可改稱為「民心思變。」 因為這是生態,上下交爭利的必然現象。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亂象。 解決之道不是根除,而是疏導與防杜,疏導者提倡道德良知,防杜者執行法治精神的法律。 目前社會最缺乏的就是「公平合理的法治精神」與「道德引導。」 不論立法、司法、執行都偏差很大,偏坦黑金權勢太明顯,民眾鬰卒頻怨,所以亂象不減。 道德良知的墮落,禮教的廢弛,公德淪喪,人們失去了精神層面的依循。二者互相推波助瀾亂象橫生,因此民心不安而思變。 年青人因為競爭太激,壓力無法疏解,前途渺茫無法解套。 中年人生活壓力太大,快樂不起來。 老年人跟不上時代,成了社會邊緣人,很無奈。 這些都是「民心思亂」的潛在現象。 提倡道德良知,可以建立精神面的內在價值,因此以道德良知為導,以法治精神為輔,讓人們可以安居樂業,「民心求治」其亂自抑。 整個邏輯重點就是人心不安,所以「民心思亂。」 對症之藥就是以道德良知疏導,以法治精神維繫公平正義,則「民心求治。」 小亂可以求變視之,可包容之。 至於大的動亂,那是刧數,不予置評。 沒有笑容的香港 2014年4月,女兒陪著我到香港過境,順便旅遊三天,在去之前女兒曾連絡她的香港同學來作嚮導,但在到達香港前一天,她的朋友推拖有事,不能奉陪,聽到這個消息,很是無奈,只能靠自己了,不過我問女兒這個同學怎麼會爽約?她回答說:「可能與她已沒有利害關係了吧!」香港人是很現實的,沒想到連同學也如此! 行程已定還是按原計劃到了香港,一進關感覺非常擁擠雜亂,可能是空間窄小之故,好不容易排上了隊,女兒與我已分開成不同的隊伍,隊伍進度各有快慢,女兒出關多時,我還在隊伍中,好不容易等到我,面對官員他慢條斯理的查閱我的證件,看看我,再看看證件,不知何故轉身拿了一些表格讓我填,指名教我到旁邊去填寫,要我把位置讓給下一位,我疑惑不解的問他「別人不用填為什麼只有我要填寫?」他很不客氣的對我說:「叫你填你就填,你囉嗦什麼?」 我很不高與說:「為什麼只有我要填?」他瞪著我說:「你填不填?」噪門很大引起了一些人的側目,我一看他很凶, 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就跟他說:「我能不能讓我女兒幫我填?」我用手指著我那已出關的女兒,他直接回答說:「不行,出了關不可以再進來。」我也生氣說:「我年紀大眼睛看不清楚,怎麼搞?」他可凶了,大聲說:「到後面去!」 我還沒反應出來該怎麼辦,另外一個官員出現了問怎麼回事?該官員用廣東話同新官員交談了一番,完了以後新官員走向我對我說:「來到後面來,你有什麼問題我來幫你。」我回答說:「這些表格我年紀大了看不清楚,怎麼填?」,他很快的說:「沒關係我幫你填,來,跟我到後面來。」 我無奈的同他走到隊伍的最後面,我把證件表格交給他,他一面幫我填一面說:「你不可以對官員不禮貎,你是臺灣來的,這個應該知道。」我一肚子大便也不能發作,只能隨他們了,等他幫我把表格填好一併將證件還給我,指指隊伍的最後端重新再排過,我不再說話了,高貴香港人的地盤,只能認命,好不容易輪到我辦完了手續,剛出關口又來了一位新新官員攔著我說:「你等一下,你的問題還沒解決,你先在這裡等一下不要離開。」 我無奈的站在那裡等,那位新新官員自行離去,我實在弄不清楚怎麼回事?女兒也跑來安慰我,問我怎麼回事?我答說不知道,就在出關的關口等了大約十分鐘,那位新新官員出現了對我說:「沒事了你可以走了,只是電腦有些問題。」算了!我還能如何去申訴?女兒陪著臉色不好的老爸默默地步向出口,到了外面看到天空,長長舒了一口氣,心情才緩和下來,但心裡的詛咒未曾消失,「可惡的英國買辦心態」。 接下來女兒找出了預定旅店的位址,排隊坐上了計程車,我的天呀!計程車真是破舊,大概像臺灣廿年以前的景像,怕司機沒面子不敢大聲說出,只得小聲對女兒說怎麼會這樣? 到了旅店辦好了check in ,放下行李看看時間是下午四點,我同女兒商量出去走走順便吃個晚餐,決定好了就稍作收拾,就開始我們的自由行,剛要出旅店大門,外面下起雨來,我就來到旅店櫃檯想借把雨傘,櫃檯人員說:「我們的雨傘是賣的不借的」,我真土包子,原來香港是這樣的社會。 「沒關係」我同女兒說我們沿路走,可以去挑漂亮的雨傘。 還好香港街道有走廊沒有太大影響,我們第一個目標是找地鐵站,那裡應該會找到地鐵線路圖及旅遊景點介紹,我們拿 到了一些資訊,腿也走酸了,就想找個地方坐坐,吃點東西順便看看資訊,就這樣進了一家輕食店找到位置坐下,我點的是熱紅茶,侍者記下帳單牌,放在桌上就離開了,我反悔了,想喝點涼的,就招呼侍者過來改換叫品,侍者說好的,就拿起了帳單牌紙將熱紅茶改為冰紅茶,然後在改換叫品上打個勾,然後對我們說加二元,又把帳單牌放回桌上就離去,我一時搞不清情況,就把帳單牌取來一看,原來是改換叫品要加價二元,我把帳單牌交給女兒看,她笑笑我也笑笑,金額不算大也沒什麼可計較的,土包子不懂香港規矩。 因為看資料討論行程,坐的時間可能會長些,所以又點了些甜點,等到結帳時二人共花費180元港幣換算成台幣約900元,他們並未坑我們,只是物價不便宜。 在街上隨便走走,想找個吃晚餐的地方,因為沒有設定目標,所以邊走邊看,有適合的去吃就好,逛逛街買點小東西,走到一個地方看到許多招牌,都是賣煲仔飯的,我對女兒說:「聽說廣東煲仔飯很出名,」我們去嘗嘗,就這樣我們隨興走進一家,找了位子坐定後,侍者送上價目單,各種煲 仔飯都有,價格每客煲飯大約在港幣100〜200元上下,感覺好像貴了點,但是心想既來之則安之,也許它的特色會比較好,我點的是燒臘煲飯港幣160元,在等待時候順便叫了飲料先解渴(不像臺灣先有茶水招待,)等到煲飯上了桌,我一看就傻眼了,一鍋煲飯上面有一條指頭般大小的臘腸,邊面布陳著幾片臘肉,連飯面都蓋不滿,挖起來看飯內無汁無料,連鍋巴都沒有,同臺灣的臘肉飯沒有兩樣,只是放在鍋內不容易涼罷了,嘗嘗味道沒啥特色,也罷!不過是頓晚飯而已,但是一結帳總計將近港幣500元,哇!怎麼這麼貴,我不得不問他們是不是算錯了,價目表上沒這麼貴,他們答覆我說:「你喝的那瓶啤酒比較貴,那是新強來的,天山雪水製作的,那是很貴的啦!」算了,啞吧吃黃蓮,其實在點啤酒時,侍者有問我要喝什麼牌子,我那知道有什麼牌子,所以我答覆是「隨便!」這就是隨便的下場,再扯也沒啥意義,認了,這就是香港小吃。也累了,回旅店歇息去罷! 第二天還在下雨,很多景點不方便去,因此不妨去黃大仙廟看看,找到地鐵站,坐上了地鐵,感覺還不錯,人很多,但是很安靜,沒有人喧嘩,仔細觀察一下,大約百分之六十的都在玩弄手機,自顧自的,互不干擾,人很多但不算擁擠, 因為上車時只要人多,後面等上車的人,不會往前推擠,自動等下班車,秩序很好,香港的地鐵標誌很清楚,尤其是車上訊號標示非常實用,我一看就知道何處下車、何處轉車、還有幾站,一目暸然。臺灣地鐵的訊號看板值得學習。 到了黃大仙廟,因為下著雨,人不算太多,因為聽說黃大仙廟的簽很靈光,所以想抽個簽看看吉凶,走著轉著看何處可以抽籤?結果抽籤處沒找著,找到瞭解簽處,每簽港幣30元,我一看到錢,遊興就沒了,也許我太土,我在想,是不是抽籤也要先給錢?算了別自討沒趣,既然要花錢,不如去買點精品吧。又坐地鐵來到中環,因為不熟路,樓層又相通,因此滿樓亂轉也沒有目標,看到了很多精品,很貴,竟然比臺灣還貴,我指的是同樣品牌,怪不得人煙稀少,沒看到幾家店面有人進去,我們也不做冤大頭,真的是遊客東逛逛,西看看,不怎麼好玩,外面還是下著雨,有點累,不如先回旅店休息,傍晚再出來逛夜市,也許比較有看頭。晚上吃乳酪餐,還不錯很有味道。接著逛夜市,倒是有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服飾設計的不錯,價格也合理,小小的採購了一些,回到旅店已很晚,但街上還正熱鬧著呢!不知道它們夜生活到幾點? 第三天還在下雨,景點還是不方便去,女兒體諒我不要太累,說去坐遊街巴士,也可看到香港大致風貎,就這麼決定,前一天在中環看到有遊街巴士,所以先坐地鐵來到中環,沿路看到許多街車的停靠點,就不知道怎麼搭,也不見有售票的地方,在路上問問行人,他們很冷漠不是搖頭,就是不理不睬,好像我們欠他們800吊錢似的。我覺得很無趣,香港就這麼點大,難道自己找不到?反正我們是出來玩的,也沒有急事,自求多福比較順心,如此一想就放鬆了心情,一邊逛街一邊照相,不知不覺走到了上環,我們一想,明天一早就要搭渡輪前往澳門,不妨先到渡口看看,免得臨時抓瞎,就在上環沿路問人渡口在那裡?一連問了五、六人,竟然沒有一人願意指點,直至在路邊小攤向他買了飲料,他才用手比了一比,前面一座大樓,總算有了方向,到了大樓四通八達,就是沒有看見什麼渡口的標誌,轉得腳都破了也沒頭緒,女兒心疼我,讓我靠在欄杆邊休息,她去想辦法,只能如此,莫約過了幾分鐘,女兒說她問到了,她指著一個方向說:「往那裡直走就到了!」我們就向那個方向直走,出了大樓看見一排步道,大概不會錯了,我們沿著步道,一直走一直走,累得我不知盡頭在那裡?連報怨的力氣都快沒了, 就這麼挨著往前走,終於到了一個叉口,有了有了!標誌出現,上面很清楚寫著往澳門渡口,這下放心了,精神也來了,接著又走了多久已記不清楚,不過總算到了渡口大廈,看看表已是下午二點多,早上九點多出門,耗去了四、五個鐘頭,才來到渡口,也算旅遊吧!不過香港的人情味,真是不敢恭維。 女兒說話了,我們別走了叫個計程車去遊街巴士總站,免得麻煩,於是我們在渡口大樓排隊等候計程車,上了計程車女兒向司機說:「我們要去搭逛街巴士,請帶我們去總站」,結果那個司機用眼睛瞪我們,一句話也沒說,因為車子剛出大樓不遠處就是,我們也覺得不好意思,付了車資趕快下車,到了總站也不是什麼總站的模樣,不過是起站沒錯,已經有人在排隊等候,因為都是遊客,大家反而寒暄了一陣,因為遊街有不同的路線,就有不同的隊伍,因為沒那麼冷漠,大家在嘻嘻哈哈中,問明瞭乘車方式、付款方式、停靠地點及時間長短等,我們找到合我們意的隊伍就排隊等候,因為下雨所以遊客不算多,不多久車子來了,每個人上車,司機先問明下車處,才告訴你多少錢(我們已經知道了,)然後看著你把錢投入錢箱,就可以自行找位子坐,因為它的路段有 選擇性,所以我們可以選擇回程時,離我們旅店最近之處下車,也算方便。這一天過程有些曲折但也值得回味。 第二天一早因為時間充裕,就搭地鐵直接到渡口大樓(地鐵路線圖沒有這個名稱,也許取得資料不齊,因為事先探路才知道。)買好票吃完早餐找到閘口,一看又有些表格放在桌上,我有如驚弓之鳥,跟我女兒說:「先填了再說,免得又有麻煩,」結果一路通關很順利,沒人要我們再填表格,等上了渡輪心才坦實些,再見了香港,拜拜。等你們有了笑容我會再來。(待其提升內在價值) 在香港待了三天,沒見到一個笑容,好像大家都互相欠債似的,也許我們接觸的只是一般民眾,可能另一階層的人才有笑容也說不定。 聰明的生意人 生意人也是商人的另一稱呼。 所謂生意就是生財有道。 他的功能是貨暢其流,調節供需。 他的害處是謀取暴利,壓榨窮困。 這些生意人的好壞,對社會的影響,不是我說的重點,意思是成功的生意人,聰明是一般人之上的。 講個故事來說明一下: 有一次我同朋友去印尼做生意,看到一批黑檀木要賣,黑檀木是很稀少且貴重的木材,我們有意買下,運回臺灣出售,我們依正常程式將售價、運輸成本及資金調度等等相關事宜,做好了評估及準備,重點是要在臺灣能夠銷售出去才行,在臺灣市場作了相關市場調查,並查閱了進口稅率約65 ﹪,評估結果風險太大,搞不好會賠錢,猶豫再三,不敢行動,如此蹉跎了一段時間就放棄了。 後來該批黑檀木,被其他臺灣生意人買走,我找朋友探聽此事,才知臺灣買家直接前往印尼洽商,他們進貨的方法很絶,我甘拜下風。 他們開立一購買信用狀,是進口一批廉價成衣,派人在當地監督裝箱啟運,毫無差池。故事的重點來了,成衣的包裝箱是用黑檀木做的,在臺灣進口時,成衣照規矩打了稅,包裝箱沒聽說要打稅的吧!結果是整批黑檀木以包裝箱的姿態進口到臺灣,沒課到一毛稅,完全合法,他們賺了,我佩服! 另一則故事是進口法國高級餐具,稅率也很高,大約也60 ﹪左右,我的生意人朋友一次就進口好幾個貨櫃,因為當時社會趨向繁榮奢華,對高級餐具趨之若騖,銷路很好,他進口的手法是以高報低,只用三分之一的成本價報稅,報稅的基準低,擺明瞭是偷漏稅,海關人員也非傻瓜,也備有市場調查人員,就通知報關行說此批貨有問題,要當事人去海關署說明,當事人就備齊了相關文件,來到海關署,結果是「此次可通關,下不為例」。原因是他買的是香港公司的跳樓貨。 誰規定不可以買跳樓貨? 他答應關員下次有這種好事,也讓他們可以參股。 他說到做到,在香港買了一批小家電(當然是跳樓價,)讓他們入股,結果都賺到,一切合法。 成功的生意人眼光銳利、洞燭機先、心思細密、察言觀色能力強又可掌握通路,那裡是一般公務員能夠洞悉瞭解的。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利之所趨,眾人響往,只有成功的生意人,能夠在法的灰色地帶遊走而得利。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其實生意人不見得都是傷天害理,他們很會利用漏洞、利用時機、利用資源、思慮敏銳、見風使舵的高手。 大家都知道,高稅率的貨品,走私、仿冒必然層出不窮,抓不勝抓,防不勝防(對傷天害理的商人應嚴懲重罰。) 因此香港、新加波都儘量把稅降低而致繁榮。 現在很多國家都仿效,降低各種稅率,是不是? 對待生意人不是去打壓,而是去瞭解其生態,來制定對民眾有利的措施,才是正理。 打蚊子不如先整理環境,改善生態。 生意人的聰明是在一般人之上的。 文字與語言的差異 語言有很多種類,各地有方言、有肢體語言、有時髦用語、有暗語、有俚語、有鳥語、有猴語……只要能表達意思的都可以廣義稱之。 世界上有文字的民族就比較少了。 文字與語言一定會有差異才會產生這麼大的量差。 以邏輯觀念來思考,語言屬於經驗及直覺反應而作出的表達。 文字屬於經過思考而成為一套系統的表達。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是層次不同。 文字表達是較高層次的文化。 一般來說,小朋友都是先有了語言基礎,然後才學習文字,(天才特別不在我們討論範圍,)所以才會有人能言善道,拿筆千斤重,因為他的文字層次還沒站穩。 為什麼學生到一定程度,要學習寫「作文」,就是要在文字的層次站穩。 有一段時間,教育改革不重視「作文」,真是豬的想法。 又聽說有人想把方言轉捏成新的文字,想法很偉大,但效果一定不好,除非是藉用別人文字主流的系統,成為藤類,否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完成的,努力過程誠然可敬,但效果可能不彰。 文字是歷史文化傳承必要條件,語言這方面的功能就比較弱。同樣是意思的表達,文字比語言要高一個層次,就像拳擊賽,重量級與羽量級有不同層次的劃分,文字與語言的差異亦複如是。 語言傳達意思、文字傳承文化,這些都是溝通的工具,不要扭曲它。 有關音樂、藝術或其他表達方式可能層更高,也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工具』。 人之初性本善? 這是個哲學話題。【所謂哲學就是把你知道的事情講到你聽不懂為止,哲學=(為什麼)2。】 注:二次方在數學裡是曲線方程式。 性善、性惡各有其說,中外皆然,目前還是性善說占了上風。 若以邏輯觀念來分析,都有問題,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現代科技這麼發達,也沒誰研究基因發現有善或惡的因數。 我這裡有一句哲學味道的話可以供參考: 「人性本善,實非本善。名本善。」解釋為:人性本善這種說法,其實沒有定論。但社會必須訂出善的標準,讓人們的良知去追求。 (所謂良知,是趨善之心,趨向喜樂之心、惻隱之心、好色之心……等等相對的所謂惡知,就是貪、嗔、癡、慢、疑……等等。) 所以三字經的第一句話應該修正為: 「人之初,善之始。性相遠,習乃知。」 雖有戲謔之情,總是希望借著教育提升善的一面,不要陷於惡的迴圈。 廉頗尚能『性』否? 這裡用個輕鬆的話題來詳明邏輯的觀念: 本來的詞句應是「廉頗尚能飯否?」 其實吃飯多少與身體的強壯與否?它的關係不是等號,不能說一個人身體強壯,就是吃飯很多。反之亦然,但有一個關係很明顯,就是『性』的能力強弱與身體的強弱相關性很明顯(自然生態亦複如是。)也許很多人沒去注意,因為禮教的束縛,很多人避諱談『性』,就是知道也說不出口。 同理去考慮廉頗的身體是否強壯?應該問他:「尚能性否?」比較合乎邏輯,在當代這樣說法太露骨,因此用「尚能飯否」作影射。 若能以此為邏輯性的聯想,讀書的樂趣是否會多一些?也許會有啟發也說不定。 談讀書心得 讀書以廣義來說,就是學習別人的知識及智慧。 讀書心得會因為傳訊者的見識不同及受訊者的背景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認知差距。 有些書裡有知識、有智慧,有些書知識多、智慧少。 有些書只能莞爾一笑,有些書負面知識很多。(導人於性惡) 所以讀書心得應分層次來檢定: 第一層次:吸收了知識,增長了見聞。 第二層次:對事理的明確度增加。 第三層次:啟發了智慧,心有所得。 第四層次:成長了自己造福了別人。(己達而達人) 導人於惡的書籍是陷阱,要以防賊之心閱之,沒有善意理念的書,有如粗齒箆子,會梳壞頭髪的。 讀書心得,若能以上列層次來檢驗自己,就可明白自己的層次在那裡。 順便提一下很重要的觀念,「古聖先賢不是標竿」,「是上進的基石」。 因為現代人比古聖先賢的知識智慧都要高出許多,若以時光機把現代人傳導回到古代,可能個個都是先知,所以古聖先賢值得推崇,但不是標竿,請專家學者不要以復古為念,誤導眾生。 王陽明的人品高尚、立德、立功、立言均有建樹可稱完人,唯一遺憾就是以古聖人為標竿,拘泥復古脫離了社會脈動,反而不如同時代的理學大師朱熹之得人望,就是此理。 讀書的好處不勝枚舉,所以要培養『樂於讀書,可得喜樂』的心態。 互勉之! 談作文 所謂作文,就是以文字來表達意思的一種方式。 教育政策常常搞不清楚作文的本意,因此一段時間重視其為基本教育,一段時間又將其忽視,變來變去莫衷一是。 我不想再作無謂的批評,只是把作文想表達意思的方法,作一些邏輯的說明,然後由讀者自行判斷。 作文的第一種方式是平敘述法: 就是寫一個故事或者寫一段事情,簡單的表達意思,若是加上一些形容詞、感性用語,就可以成文,像童話故事、小笑話……等等,邏輯不必那麼嚴謹,興之所至都可以為文。 第二種方式是二段論法: 主要根據是「因為……所以……」。 這種論說文,在一般生活上非常普遍,已經俱備了初步邏輯觀,像評論的文章、事故的演變的描述、簡易的推理故事……等等。 第三種是三段論法: 有些數學的邏輯觀,如已知、求證、證明來作為文章的架構, 或是以過去、現在、未來作為文章的推演,或是分層解說如上、中、下,還有正、反、合的辯證法,都是三段論法的模式。 這類文章多以論證為主,一般有關科學的文章、哲學的文章很多都是此種類型。 第四種是統合論法: 其間可能包括了平敘法、二段論法、三段論法、引述法、媒介法,這種多元統一的表達方式比較複雜。 古學者說它是「起、承、轉、合」,最後得到一個結論而成文。這種八股文的論點,過時了。 第五種是藝術法: 這種方式跳脫了一般的邏輯思維,以他自己的方式表達,除了表達意思,有時還引導進入一種情境,像歡樂、悲傷、回憶、憧憬、幻虛……。 詩、詞、歌賦、戲劇、散文、遊記、傳記,這種方式是另一層次文品。 用邏輯觀念來分類作文的種類,目的是要清楚如何表達?表達對象是誰? 教導學生學習作文,若能先提示一下簡單的邏輯觀念,對學生的幫助可能會更大些。 知的見解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字面的解釋大家都懂,但內含就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試著用邏輯方式來探討,看看孔老夫子所說的重點是什麼? 簡單的一句話,以正、反、合三段論法,來表達『知』的內涵。 『知』是主幹,上面分杈成二個主枝。 一個是『知』,一個是『不知』。 「幹生枝,枝養幹。」 二個主枝都繁盛,則幹日益強壯。 以上面的邏輯作基礎,再往下延伸來探討: 『知』繁盛,就是多點枝葉,多點知識。 自然『知』主幹就會強壯變粗。 同樣的『不知』繁盛,多了枝葉,主幹也會強壯變粗。 重點來了,為何『不知』增加,是好事? 因為瞭解自己的『不知』才會謙虛,求進步。 大多數人不進步皆導因於『不知。』 更有甚者把『不知』當作『已知』侃侃而談,自欺欺人。 對『知』傷害很大,也就是愚昩(知也可說智。) (無知) × (無知)= (無知)2 = 童識 西方先哲有一句話:「未知和無知,並不是愚昩,真正的愚昩是對未知或無知的否認。」(知/無知=愚昧) 同孔夫子的話有什麼不同?幾乎是一樣的意思。 中西先哲都有同見。 其中差異只是西方先哲沒有提到「知之為知之」的部份。 從邏輯分析及引證『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才是孔夫子要表達的重點, 不過這句話還有二種解釋: 一是 知道自己的『不知』,就表示明確了自己『知』的程度。 二是 知道自己的『不知』,才能明暸自己『求知』的方向。 我自己也沒有定見,只是藉邏輯觀念分析推論。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白話語譯如下: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知啊!」 按字面解釋沒什麼錯,但啟發性不足。 以學習的層次來說低了些。 「知之乎?不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政治人物常犯的毛病是官大學問大。 媒體人物常犯的毛病是無所不知。 小心會變成無知的平方。 歷史人物定位的問題 為什麼要談這個問題?主要是他們的定位影響我們的認知。 若定位是正面的,我們會向他學習、仿效、推崇,作為提升的參考。 若定位是負面的,我們會唾棄、批判、引以為戒或作為宣洩的目標 但歷史人物的定位常常反復,功過難清。 主要有幾個因素: 一. 認知的落差 是非、功過常常會因朝代的更替,改變認知。 俗稱『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主觀認知的改變非常明顯,縱使以所謂客觀角度來認知,也會因為標準差異而失衡。 譬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殘暴無比,古來都列為暴君,但他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不免讓人想起他的功。 隋煬帝開鑿運河,是功?是過?莫衷一是。 王安石變法因為失敗,給他的帽子是居心叵測。 二. 受益者與受害者認定有落差 最明顯的就是戰爭結果,勝者開疆辟土,武功蓋世。 敗者被淩、被辱,稱之為被侵掠。 因儒學而功名及第,就尊儒學為聖。 發現儒學不能救國於危難,就要打倒孔家店。 三. 時空落差 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客觀環境變遷,立論當然會變。 以前打獵為生可以為職業,現代打獵會被抓的。 民族的攻伐,到民族的融合,都隨著時空產生變異。 以前詛咒的雜種,現代視為優生。 大致的意思是歷史與現實之間會有落差。 歷史人物也會隨著這種落差而改變定位。 就是老子說的「名可名,非常名。」 既然知道有這種現象,所以對歷史人物的褒貶,應以事蹟為佐證,盲目憶測之詞儘量避免(小說例外。) 此說的重點是不要盲目的崇拜,不要認為官大學問大。 『明心致知』才能不惑,不會盲從。 同理,在學習古籍經典,亦應保持『明心致知』的心態,不要人云亦云,以誤導誤,終而無益。 萬般流水,清而不清,端視合乎生態與否,各取所需簡單明暸。 政治的迷思 希望政治能解決問題,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政治的主軸觀念應是『變與不變』的選擇。 至於「爛蘋果理論」、「選賢舉能」、「三權分立」、「各種制度架構」都是枝葉。 許多政權輪替不論是通過選舉,或是革命,都是變的結果。 許多政權數十年,甚至數代都維繫著,那是不變的結果。 變與不變在民心、在民主社會,若民心思變,就會政權輪替。在專制社會,若民心思變,就會革命。 注:變與不變的分界點在臨界狀態,民怨的累積到達臨界點才會變。就像點燃了引信,等待時間爆炸。 譬如古巴的卡斯楚政權,被西方社會罵到臭頭,但民心並未思變,所以政權仍然穩固,同樣地朝鮮政權、新加坡政權、中國政權,民心均未有明顯思變,所以政權尚稱穩固。 當然民主社會『變』比較容易,而專制社會『變』比較不容易,這是實情。 不過我只是希望能以邏輯觀念來厘清政治的觀念。 若是觀念正確,對維繫政權穩定是有很大的幫助。 不論是民主社會或是專制社會,想要政權穩定,重點很明確,就是民生穩定不想亂變,手段可以不同,但目標應該是確定的,否則『民心思變』掌政者就要就要尋找退路了。 以上說法有點哲學味道,思想體系並不成熟,但求其觀念正理罷了。 數學觀念與詞意的關連 文字的詞意很多受到數學觀念的影響。 大多數人不是弄得很清楚。 簡單的加減乘除在詞意中常常出現。 若是能很清楚的明暸其中的關連性,不但詞意更清楚且對數學觀念有更進一步的認知。 說明如下: 人人的詞意,應是人+人的延伸表示很多人。 同理,人-人 = 無人,應是本來有人的場景,現在人離開了,3人-4人=-1人,詞意是三缺一,數學觀應是四缺一,很明顯同單位的詞意可以相加減。 同時可以明瞭加法以被加數為基,而減法以減數為基。 物理 = 物 × 理 物/理 = 分析。 理/物 = 推演。 乘法以被乘數為基,除法以除數為基。 不同單位的詞句,應以乘或除來思考。 這些淺顯的說明,很多人會覺得無聊,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觀念,若是觀念通了,不但對詞意可更深入的瞭解,同時可以創造新的詞意。(數學也會進步。) 例如: 知/不知 = 愚昧(不知≠0) 無知/知 = 智慧 (知)2 = 真知 (不知)2 = 幼識。類似分數相乘 (道)2 = 實相 (為什麼)2=哲學 (物)2 = 形而上,以物示物。 以上說明有點不倫不類,但這是新潮流,端看物理學的發展就知道。有倫有類的是經典物理,以牛頓等人的建構為主。 不倫不類的是新潮物理,正在發展中。像相對論、混沌理論、量子論、測不准論、概論、冪次定律……。 這些新潮流目的是要突破舊有理論的盲點。 受到啟發,也想啟發別人作突破性的思考。不要把自己梆在框框內,用新潮流的思維,重新檢讀各類經典,像佛經、四書五經……。 說不定有智者會創造新文化,讓我們的生命價值更上一層,物理學家玩弄成堆的砂子,都可以啟發新潮流的思維。 所以別笑我胡謅,只要有人得到啟發,我就樂了!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多元社會,多元文化,不能再固步自封,要敞開心胸來面對了。
|
最新創作 |
|
||||
|
||||
|
||||
|
||||
|
||||
最新影像 | 3 本 86 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