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恭錄自活佛恩師歷年法會慈悲指示訓:效法水的七德
2019/03/27 22:11:47瀏覽3656|回應0|推薦0
恭錄自活佛恩師歷年法會慈悲指示訓:效法水的七德  

水七德:(一)居善地

       (二)心善淵

       (三)與善仁

       (四)言善信   

       (五)正善治

       (六)事善能

       (七)動善時 

 (一) 什麽叫 「居善地 」?

◎俗云: 「福地福人居 」
詩經又云:「緡蠻黄鳥,止於丘隅 」。

◎可見住所 與 居住人 很重要,如果不重要,也就不會有孟母三遷的事發生了。


◎好的地方,就要珍惜
要了解,就像尋找寶地 
至善寶地在哪裡呢?


(二) 光有善地還不夠
還要有知道犠牲的人
善心的人
懂修持的人。


◎虚心涵養自性
效法聖賢
立志做聖賢仙佛的事
有慈悲寛大的心胸
這便是 「心善淵 」。

◎表示很大,心要像淵那樣大才好。

(三) 「與善仁」:
◎是指待人處世的方法
有好的護持幫辦
與善仁,愛物如己
教人不倦,孜孜不倦

◎有疑問要問人,知道了去講解,讓芸芸眾生感受到法喜,知道 【道的寶貴】。

(四) 「言善信」:
◎是指話一講出口,就要做到 凡是出口,就是好話,不能隨便説,要心口如一。

(五) 人能因物付物,這是指水的德性。

◎水倒入方形容器
水就成為方形
倒入圓形就是圓形

◎人也是一樣,要能活潑玲瓏,不要固執偏見,與禪混融一體,「同其氣」

◎不會跟人起磨擦,不會讓人不高興。還有盡己盡人,你要盡心去做,才能成功。

◎盡你所能的去做,不只獨善其身,還要兼善天下!此乃  「政善治 」。


(六) 
◎什麽樹木要從根開始生長 ?
因為没有土地,就不能生長 。

◎當有善地時,有人發心與善仁,樹幹才能茁壯,同道一齊成長。

◎接受教化,所言皆是上進,那樹長大則分枝一樣,這是 「 事善能 」。

◎能力,才能如何?
適合那一組,就做那一方面的事,才顯現各人的才能。


(七) 「動善時」:
◎是平時培育,如果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用。

◎譬如要唱歌時,會唱歌的人就能出來唱 。

◎要講道理成全人,平時就先涵養自己,不要【書到用時方恨少】。

◎大樹的根長得好,本固枝榮
【樹有多大根就有多深】。

◎有多大要【飮水思源】,不可不知根本。

◎如果不知飲水思源
就算你做得有多好
人家也不會相信。

◎道的可貴,要從你身上把它表現出來。

◎每一個人都希望别人
去包容、海涵他
你希望人家能够包容你
自己就要先挪出
一個新的空間
去包容别人、接受别人

給别人一個機會,一個希望
道的尊貴才足以顯露出來啊!




(二)活佛恩師歷年法會慈悲指示訓摘錄:道法自然

參考
※贈送徒兒三句話給大家當座右銘:
閉門聞佛經,開門接佳客,出門遊山水

(一)、閉門聞佛經:

◎為何叫你閉門閱佛經?
又是讀何經?
要請自己的自性經
讀自己的自性經
愈讀心會愈回來
心平方能氣平,病不入侵。

(二)、開門接佳客:
◎客人來了要歡歡喜喜迎接他進來,表示自己有肚量不小氣,佛門大大開,有緣人通通進來。

(三)、出門遊山水:
◎人一出門心要放輕鬆,如遊山水快快樂樂,遊山水接近大自然,才知道天地的廣闊,以及天地的精神,要開闊自己的胸襟。

◎人要效法地
地效法天
天效法道
道效法自然
也就是效法自然的胸襟氣度。

◎【道本無言】,但古聖先賢為使後人有所體悟,故用文字記載,而千經萬典其實只在印證明師一指點。

◎文以載道,今天所講的文字,言語是不是「道」?你若透過文字,了解了它的涵義,那才是真的,而不是執著於文字、外表、形象。

◎所以為師說三言兩語還是道不盡真道。

◎道理是要靈活運用,融會貫通。

※【一理可以貫通所有問題,這就是真道】。


◎如果是邪道
【就是只有自己可以別的都不可以】。

真道要合乎中庸不偏不倚。 

◎人最可惜的就是忘本,若忘記了,可得趕緊找回來這才是道。

◎水不會嫌碗的形狀,到哪一個容器,就順那個樣子;裝多少就是多少,不會挑剔,不會因抹布的髒而不給它用。

◎水雖然平常,但大家都需要它
髒布用水洗乾淨後,水髒了卻讓桌布乾淨了

自己犧牲了這就是道】,自然就是道。

◎你盡心盡力就不愧於天地
因為盡心才能夠天地相容。

◎如果今天你無天心,就沒辦法做天下的事情,就連吃飯都沒辦法安心。

◎道在日常,吃飯是最基本的道理。

◎你達乎圓滿之前要怎樣?先保護自己的良知

◎就是表一你尊重這個生命 
既然是尊重生命,那就得要尊重他人。

◎生命之源就在天地,所以說來說去
人都還是在天地萬物之間】。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感謝前賢無私分享我們轉貼的)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感謝前賢無私分享我們轉貼的)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感謝前賢無私分享我們轉貼的)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感謝前賢無私分享我們轉貼的)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感謝前賢無私分享我們轉貼的)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感恩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2527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