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国的货币战争
2012/11/23 01:52:55瀏覽298|回應0|推薦2

美国的货币战争已经悄悄在全球重新燃起新的一轮,在这场没有硝烟没有战火的战争中,我们确实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中国将会是下一个日本吗?我不知道,不敢去预测,更不敢去想像。很多人多人民币升值看好。但是我们却并不了解其中的隐情。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巨额美国国债,RMB升值意味着我们的储备将会减少。我们的血汗将会回流到美国。也许这并不关乎其他亚洲国家。但日本的经济沦陷对亚洲没有影响吗?

古人云: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中国的经济关乎到整个亚洲,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的财产,饭碗。难道我们真的能不为所动吗?如果你不明白请看完下面这个故事。
  
    日本在國際上已經積累了巨額財富,而美國則欠下了空前的債務。裏根總統所追求的軍事上的優勢只是一種幻覺,它是以喪失我們在世界經濟中的放貸者地位爲代價的。盡管日本企圖繼續躲在美國的陰影裏悄悄地發展壯大,事實上日本已經成爲世界級的銀行家。日本崛起爲世界主導的金融強權是一件非常令人不安的事情。

    當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將國際放貸者的地位讓與美國時,同時失去的是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國際銀行家對這一事件當然記憶猶新,東亞國家的經濟在二戰以後的迅速崛起,給倫敦華爾街的銀行家們敲響了警鍾,一切可能阻撓和破壞由他們主導的世界政府和世界統一貨幣的任何潛在競爭對手,都必須嚴加防範。

    日本作爲亞洲最先起飛的經濟體,無論是經濟增長的質量、工業産品出口競爭力、還是財富積累的速度和規模,都迅速達到讓國際銀行家驚恐的程度。用克林頓時代的美國財政部長薩莫斯(LawrenceSummers)的話說,“一個以日本爲頂峰的亞洲經濟區造成了大多數美國人的恐懼,他們認爲日本對美國所構成的威脅甚至超過了蘇聯”。

    日本戰後以模仿西方産品設計起家,然後迅速降低生産成本,最後反過來占領歐美市場。日本在60 年代已經開始在汽車工業中大規模使用工業機器人,將人工失誤率降到幾乎爲零。70 年代的石油危機使得美國生産的8 缸耗油轎車狠快就被日本物美價廉的省油車打得落花流水。美國在低技術含量的汽車工業中,已經逐漸喪失了抵抗日本車進攻的能力。進入80 年代以來,日本的電子工業突飛猛進,索尼、日立、東芝等一大批電子企業從模仿到創新,三下五除二就掌握了除中央處理器之外的幾乎所有集成電路和計算機芯片的制造技術,在工業機器人和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之下,重創了美國電子和計算機硬件行業,日本甚至達到了美國制造的導彈必須使用日本芯片的程度。一度美國幾乎人人相信,東芝、日立收購美國的IBM和英特爾只是時間問題,而美國的産業工人則擔心日本的機器人會最終搶走自己的飯碗。

    美英在80 年代初實施的高利率政策固然挽救了美元的信心,同時痛宰了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衆多發展中國家一把,但高利率也嚴重殺傷了美國的工業實力,造成了日本産品80 年代大舉進占美國市場的局面。

    當日本舉國沈浸在一片“日本可以說不”的欣快感高潮之時,一場對日本金融的絞殺戰已在國際銀行家的部署之中了。

    1985 年9 月,國際銀行家終于開始出手了。由美英日德法5 國財長在紐約廣場賓館(PlazaHotel)簽署了“廣場協議”,目的是讓美元對其它主要貨幣“有控制”地貶值,日本銀行在美國財長貝克的高壓之下,被迫同意升值。在“廣場協議”簽訂後的幾個月之內,日元對美元就由250 日元比1 美元,升值到149 日元兌換1美元。

    1987 年10 月,紐約股市崩盤。美國財政部長貝克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施加壓力,讓日本銀行繼續下調利率,使得美國股市看起來比日本股市更有吸引力一些,以吸引東京市場的資金流向美國。貝克威脅說如果民主黨上台將在美日貿易赤字問題上嚴厲對付日本,然後貝克又拿出胡羅蔔,保證共和黨繼續執政,老布什定會大大地促進美日親善,中曾根低頭了,狠快日元利率跌到僅有2.5%,日本銀行系統開始出現流動性(Liquidity)泛濫,大量廉價資本湧向股市和房地産,東京的股票年成長率高達40%,房地産甚至超過90%,一個巨大的金融泡沫開始成型。

    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貨幣兌換發生的這種劇烈變化,將日本的出口生産商打得五髒六腑大出血,爲了彌補由于日元升值所導致的出口下降的虧空,企業紛紛從銀行低息借貸炒股票,日本銀行的隔夜拆借市場迅速成爲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心。到1988 年,世界前10 名規模最大的銀行被日本包攬。此時,東京股票市場已經在3 年之內漲了300%,房地産更達到令人瞠目的程度,東京一個地區的房地産總盤子以美元計算,超過了當時美國全國的房地産總值。日本的金融系統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本來,如果沒有外部極具破壞性地震蕩,日本也許可能以和緩的緊縮逐漸實現軟著陸,但是日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是一場國際銀行家不宣而戰的金融絞殺行動。

    鑒于日本金融實力的強大,如果在傳統的常規金融戰場上取勝並無必勝的把握,要對日本金融系統進行致命的一擊,就必須動用美國剛研制出來的金融核彈:股票指數(StockIndexFutures)。

 1982 年,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ChicagoMercantileExchange)最早“研制”成功股票指數期貨這一威力空前的金融武器。它本是用來搶奪紐約證券交易所生意的工具,當人們在芝加哥買賣對紐約股票指數信心時,不必再向紐約股票交易商支付傭金。股票指數無非就是一組上市公司的清單,經過加權計算得出的數據,而股票指數期貨就是賭這個清單上的公司的未來股票價格走勢,買賣雙方都不擁有,也不打算擁有這些股票本身。

 股票市場玩的就是信心二字,大規模做空股指期貨必然導致股票市場崩盤,這一點已經在1987 年10 月的紐約股市暴跌中得到有效驗證。

 80 年代日本的經濟騰飛使日本人多少産生了一股目空四海的優越感。當日本股票價格高到沒有一位理智的西方評論家能夠理解的程度時,日本人仍然有大量理由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一名當時在日本的美國投資專家這樣說道:“在這裏有一種日本股市不可能下跌的信念,在87、88 年,甚至89 年時仍然是這樣。他們覺得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東西存在于他們的(股票)市場中,存在于整個日本民族之中,這種特殊的東西能夠使日本違背所有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規律。”

 在東京的股票市場上,保險公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投資者。當國際銀行家們派出的摩根斯坦利和所羅門兄弟公司等一批投資銀行作爲主要突擊力量深入日本時,他們手握大量現金四處尋找潛在的目標,他們的公文包裏塞滿了“股指認沽期權”(StockIndexPutOption)這種當時在日本聞所未聞的金融新産品。日本的保險公司正是對此頗有興趣的一幫人,在日本人看來,這些美國人必定是腦子裏進了水,用大量現金去買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日本股市暴跌的可能,結果日本保險業爽快地承諾下來。雙方賭的就是日經指數的走向,如果指數下跌,美國人賺錢,日本人賠錢,如果指數上升,情況正好反過來。

 可能連日本的大藏省也無法統計到底有多少這樣的金融衍生合同在股市暴跌之前成交,這種無人察覺的“金融病毒”,在一個幾乎沒有監管的、秘密的、類似櫃台交易的地下市場上,在一片繁榮的虛幻中蓬蓬勃勃地迅速蔓延著。

 1989 年12 月29 日,日本股市達到了曆史巅峰,日經指數沖到了38915 點,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權終于開始發威。日經指數頓挫。1990 年1 月12 日,美國人使出了殺手锏,美國交易所突然出現“日經指數認沽權證”(NikkeiPutWarrants) 這一新的金融産品,高盛公司從日本保險業手中買到的股指期權被轉賣給丹麥王國,丹麥王國將其賣給權證的購買者,並承諾在日經指數走低時支付收益給“日經指數認沽權證”的擁有者。丹麥王國在這裏只是讓高盛公司借用一下她的信譽,對高盛手中的日經指數期權銷售起著超級加強的作用。該權證立刻在美國熱賣,大量美國投資銀行紛紛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勁了,“日經指數認沽權證”上市熱銷不到一個月就全面土崩瓦解了。

 股票市場的崩潰率先波及到日本的銀行業和保險業,最終是制造業。日本的制造業從前可以在股票市場上以比美國競爭對手至少便宜一半的成本籌集資金,這一切都隨著股票市場的低迷而成爲昨日黃花。

 從1990 年算起,日本經濟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衰退,日本股市暴跌了70%,房地産連續14 年下跌。在《金融戰敗》一書中,作者吉川元忠認爲就財富損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 年金融戰敗的後果幾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後果相當。

 威廉.恩格在評價日本在金融的潰敗時是這樣說的: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比美國從前的敵人--日本更加忠實和積極地支持裏根時代的財政赤字和巨額花銷的政策了。甚至連德國都不曾那樣對華盛頓的要求無條件的滿足過。而在日本人看來,東京忠誠和慷慨地購買美國國債、房地産和其它資産,最終換來的報償竟是世界曆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金融災難。”

 2006 年夏,美國新任財政部長保爾森訪華,當聽到他熱情洋溢地“祝中國成功”時,人們背後不禁冒出絲絲寒氣。不知他的前任貝克當年拉著日本首相中曾根的手時,是不是也說過同樣的話。(節選自《貨幣戰爭》)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dyk1&aid=4463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