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了解孩子的情緒
2008/05/08 13:38:13瀏覽613|回應0|推薦2

了解孩子的情緒 ( 人智學講師研習紀錄與分享 )

很精采的一場研習,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

這次學校的家長座談會依舊請到了很棒的講師,看到研習時大家討論的盛況與不斷的笑聲,相信家長們都在短短的倆個鐘頭中獲益不少,我自己也相當認真的做筆記,希望讓無法參加的家長也能分享到這麼精彩的幼兒情緒探討內容,進而幫助更多的孩子。以下是我紀錄到的內容,如有不全再請家長們補充。

秋香 老師ㄧ開始就強調情緒其實只是一種「反應」,它是由外在環境、人事與內在經驗、習性、特質等交錯所構成的,在人智學中提到真正的「我」是要到 21 歲以後才會長出來 ( 回想看看我們自己真正的成熟,是不是也是到高中、大學以後 ?) ,也才可以真正的管理情緒。

有家長問到孩子非常善辯,連轉移他都很難,該怎麼處理 ? 秋香 老師很明確的回應,現代父母的通病就是問孩子太多問題、過度尊重孩子的意見,當父母把問題一再丟回去給孩子時,孩子的感覺反而是迷惑、信任減少「為什麼大人什麼都問我 ? 我該怎麼回答呢 ? 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答案嗎 ? 」,過度的詢問孩子或是每件事都一定要分析給他聽,其實是讓孩子更焦慮,只會刺激他「腦」的開發,卻忽略了在 3-5 歲階段,最重要的應該是中段身體,也就是胸腹心肺的建構。

聽到這裡讓我不免和生活上的經驗做了聯結,很多父母在處理分離時,總是很理性的「分析」給孩子聽,「媽媽要去上班了,因為媽媽上班才能賺錢,賺了錢才能…,所以你也要上學…」,當然並不是都不要做解釋,孩子也該了解自己的責任與現實生活的狀況,但卻不能忽略孩子在理性的分析過後,更需要的是再見面時的一個擁抱與親吻、週末親子共處時「沒有目的」的陪伴、晚餐用完後或睡前親暱的分享一本本的繪本。

秋香 老師也提到並不需要什麼事都要尊重詢問孩子的意見,每天都問孩子「你今天是要吃麵還是吃飯呢 ? 」,如果父母心裡早有決定,就請簡短明確的告訴他「我們今天吃飯呢 ! 」,沒有必要聽到不是自己要的答案後,又想盡辦法的去說服孩子,這樣只會造成孩子養成「辯解」的習慣,因為孩子是世界上最維妙維肖的模仿者。我們該身體力行給他看,不過度刺激他的思考,當他養成過度用腦的習慣時,他的思考將習慣性的抽離他的身體,無法形成一個真正的我,更進而造成對於世界的冷漠感。

一個安祥合諧的環境是 0-7 歲孩子最需要的,成人的暴怒將會完全被孩子吸收到肉身與心靈當中,這個階段孩子最大的任務是知道「我是被歡迎來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可信任與安全的」。成人不該製造出讓孩子焦慮、緊張、害怕的環境,因為這將影響孩子一輩子,甚至有研究指出童年時期生長於成人不穩定情緒中的孩子,可能會埋下長大後得到腦、心血管的疾病的因子。

面對孩子的情緒時,成人該有確定自己的作法與想法的決心,然後幫助孩子轉移情境,用意是站在愛孩子、幫助孩子的前提,讓孩子去經驗自然世界的法則,當成人的念頭有一絲的不善時 ( 偷懶、為自己找藉口、不忍心等 ) ,所有的策略就一定會失敗了。

越小的孩子 (2 、 3 歲 ) 越要帶著他去做而不是只用口頭上重複的提醒告知。自由的遊戲時間更是需要的,因為在這樣的遊戲中,孩子才會感受到他是「 king 」的感受,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被關注,而是自願、自發的去經歷,不然很容易就會成為思想的巨人卻是行動的矮人。

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不要讓他有過度的愧疚或是造成內心的負擔,一再強調「因為你不聽話,所以你不可以…」時,只會讓他內心的力量逐漸減弱、縮小、最後萎縮,盡量以自然的陳述輕描淡寫的帶過,陪著他一起經歷自然的後果,如果前一天已經提醒過要早起才能出去玩,但早上孩子還是起不來耽誤了時間,只要以「真可惜,因為今天太晚起了,來不及出門,好吧 ! 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可以在家做什麼吧 ! 」的方式來表達,這樣自然後果的原則把握到了,更不會造成孩子的愧疚與壓力。

讓孩子知道我是做得到的 (I am o.k!) ,而不是在大量的拒絕中生活。拿掉條件式的對換,因為只會造成孩子重點放錯、目標迷失,孩子該自己去了解大自然的法則,成人不要總想著要靠外在的力量去矯正他。

最 後 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 ( 現場忘了說,我在這裡補充 ) 「面對孩子的情緒請『看在眼裡、明在心裡、輕描淡寫、淡然處之 ~ 』」。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gDeia0efERBexP5CLsejleR_JQ--/article?mid=7114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dreash&aid=18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