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中,才能體會、觀察到動的美與力量。
尤其在這個供給過度、喧擾頻繁的世界,父母能從小培養孩子擁有寧靜的身心,而不自感孤寂或不安,等於是為他們積累一項豐厚的生命財富。
我一直覺得「安靜」很重要,我之所以能承受許多人覺得過重的生活負荷或做好時間管理,就是安靜賜給我的禮物。
我曾經很好奇,為什麼社會大力推行的環保運動與教育中,「安靜」並不是很重要的項目。喧囂與吵嚷所帶來的生活品質污染,我們似乎忍受得十分習慣與自然。
我一直把生活中的安靜視為家庭氣氛中必要的品質,多年來,我也覺得這帶給兩個女兒某種沉思的習慣與力量。人在安靜中才能審視自己、與內心對話。
我很高興在端午節前,「雲門」期刊的楊孟瑜小姐用e-mail和我做了一篇關於「安靜滋味」的採訪。楊小姐已把內容做了很好的主題編寫與連結。我把原始的問答貼上,想跟沒有看到期刊的朋友再度分享我對生活中「靜」的想法。
問:您覺得做父母的,可以如何讓孩子體會「安靜的滋味」?而這樣做,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是什麼?
我很久以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敘述印地安人的小孩常常被要求安靜地坐在父母的身邊,他們花很長的時間一起看遠處雲的走動、山的色彩變化,以及天地間萬物呼吸的律動,這是教養孩子的一種重要方式。
我也覺得只有在「靜」中,才能體會、觀察到動的美與力量。尤其在這個供給過度、喧擾頻繁的世界,如果父母能從小培養孩子擁有寧靜的身心,而不自感孤寂或不安,等於是為他們積累一項豐厚的生命財富。
我所謂的「靜」,指的並不完全是把孩子閉鎖在一個無聲、與外隔絕的世界,而是允許孩子有一個心靈自處的空間。比如說,當一個小小孩拿著一本繪本,父母除了指引的共讀之外,也應該給一段沉思的時間。或許我們看到的只是他盯著一個畫面在發呆,但並不需要急急去檢查或憂慮他是否在浪費時間。
現代的家庭不能給孩子「安靜的滋味」,除了外在的聲響與干擾太多之外,還有因為時間總是緊迫而造成的「急躁感」,比如說一大清早就開始匆忙用餐、趕趕趕,放了學,接來送去、繼續趕,直到一天的終了。
當了母親這二十年來,我的工作一直都很忙,但是不要因為忙而亂,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我知道心亂的父母無法帶給孩子安靜與安定感,所以我從不跟孩子抱怨「我很忙」,我節約片段的時間為家庭的作息做更好的準備,目標就是要把生活過好。我發現這對孩子是有影響的,兩個女兒在功課壓力極大的幾個階段,也從不曾訴苦自己的重擔。
我每天早上,總比孩子早一點起床,把窗戶完全打開,歡迎晨光與空氣進屋裡來,然後再進房去叫孩子。喚醒孩子有好多方法,但是只要把床上的孩子想成自己,我們自然會知道哪一種方法,最能使熟睡中的孩子喜悅一天的開始。我常常只是輕喚一聲,然後坐在床沿輕輕摸著她們的臉頰與頭髮,就能使她們微笑地睜開眼睛。我知道有些父母一定會說:「我哪有那些美國時間!」但我還是會回答,有的,一定會有的。大聲喊叫也許需要五分鐘才能叫醒一個孩子,安靜地走到她的床邊牽起孩子的手,對她輕聲一兩句,有時候連五分鐘都不到,但是那些聲音卻往往可以影響他面對一天的心情。
在急促紊亂的腳步中,孩子一定很難感受到「安靜的滋味」,所以父母在繁忙的生活中為孩子示範一種穩定、安詳的生活態度,是帶領孩子領受安靜的好方法。我相信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孩子,也比較有穩定自己的力量。
問:您覺得大人本身是否也該有這樣的體會?那會是生活中一種怎麼樣的力量?
生活是一種循環,父母親當然需要有同樣的體會,從安靜中再生每天需要的新能量,才能帶來好的生活品質,以供應家庭的精神之需。
我們總是過度高估物質條件帶來的幸福,但我認為最好的家庭,是父母擁有穩定愉快的情緒,喜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如果這個基礎是穩固的,即使在困難中也會看到希望的光,孩子自然也會比較樂觀向上。
我通常無法刻意為自己挪出安靜思考的完整時段,所以特別喜歡做家事,因為在操作中,不但使家人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與樂趣,也提供了自己心靈安靜的片刻。每一天,我都在這種肢體在動、但心靈十分寧靜的時刻,整理自己的教養與工作思緒。
父母若能體會這種安靜,而不覺得待做的雜務使人煩躁,不但可以讓孩子得到一種面對生活的示範,也能多做許多事。
安靜會給生活帶來留白天地寬的餘裕之感,我想這對現代的父母是更需要的。養育孩子需要精力、勇氣和智慧,沒有給自己安靜的時段,如何能轉化每一天需要的熱情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