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27 04:29:39瀏覽1269|回應7|推薦18 | |
2006.06.26 / 蘋果日報 / 汪治惠 *女性領袖挑戰更大* 女人成功共通性,除堅強意志努力不懈,更須認清社會焦慮提出正確改革包容政見。牙買加女總理為弱勢邊緣人發聲,以族群力量階級團結打擊犯罪;賴比瑞亞女總統為14年內戰療傷止痛,提高國際地位。但台美兩地,女政治領袖當家卻有先天結構與傳統觀念障礙待克服。 2001年美 Barbara Lee Family Foundation 研究發現,女政治領袖要當家,要有比男人更強經濟金融、危機處理及政治經歷。傳統觀念男性只要有政治經歷即可,但女領袖要出頭,必要豐富行政經歷,如州長職建立權威,才能跨越觀念門檻。研究建議,除優質學經歷,須要討喜、又不失權威、易相處特性,因社會有找「令人喜歡」領導人傾向,在傳統男性為主政治社會,不但要有領導力,還要討喜。理論如此,真實社會不易做到,兩性不平權障礙依舊。 女政治領袖要比男性更努力建立權威領導力,卻更易遭侵蝕破壞,媒體是最大來源。1999年「白宮計畫」(The White House Project )研究發現,媒體最愛報導女領袖內容,為髮型服裝、先生家庭子女,而非實質有內涵政見報導。外表報導,侵蝕女性權威感,徒留無法處理真正權力印象。而對女性報導更是不均,包括量小、機會少、多負面取向。 性別分工,反映在精通議題處理類別。2005年秋天,白宮委托洛普民意研究中心(The Roper Center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調查發現,健保、人權、教育為女性拿手類,外交、國家安全,傳統仍為男性領域。美國經過歐布萊特、萊斯二位女國務卿,社會接受女性主管外交事務。但真正國家安全問題,涵蓋天災、環境、國境安全,而非只有外交、國防、軍隊。因此女性要主政,不但得爭取更多機會、更大空間,更需全方位提升競爭力。 *性別歧視確實存在* 台灣情況則困難。國民黨主政,社會性別意識覺醒淺,女政務人員如鳳毛麟角;政黨輪替後,女性參政機會雖增加也有女副總統,但女政務人員比例不及一成,2001 年女性國會議員佔22.2%,2004年下降到20%。有必要繼續以「不低於三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作為公職選舉提名原則,重視女性參政。其次,相較美國,缺乏官方有計畫性催生女總統是不爭事實。李敖的「女人做總統,叫我怎麼相信她?」與獨派大老「穿裙子的怎麼有辦法擔任三軍統帥」理由,都是台灣「女性撐起半邊天」潮流,需要快快搬開擋路大石。台灣女人加油,男人更要加油。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