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品質、品味,的確是台灣社會急切需要的,也是教育做得不夠好的部分。教育部花大錢推動「有品」教育,診斷病徵是對的方向。不過,請出總統和部長扮演列車長,找些小朋友來同樂一番,再藉由媒體廣為宣傳,如果只從這種「表演」的形式主義出發,想把人教成「有品」,恐怕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品德、品質、品味會如此匱乏,因為這些東西本來就很難教,尤其很難用台灣校園裡慣用的方式來教。「有品」,都牽涉到生命自覺的感受和素質培養,要薰陶內化,而無法化約成標準答案。不同於一般的知識和技術,品德、品質、品味不是用刻板教材教出來的,也就無法單用講課、考試的方法來訓練。 品德,是人內在的行為準則和自我約束,不是法律或校規或道德教訓的知識背誦。在台灣,能把「公民與道德」考出高分的學生太多了,但檯面上人物能稱得上「有品德」的卻很少,正足以說明向來品德教育的失敗。教育部這次推動「有品」教育,在方法和思維方面,比起過去有什麼不同嗎? ……….. 【2009/06/18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 李摩西說過不台獨..........? 阿扁說過他不貪汚............? 馬英九說過不兼黨主席..........? 我們能如何祈望下一代有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