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夏丏尊《文心》閱後感併與我師書
2009/06/08 21:38:51瀏覽2461|回應0|推薦2

夏丏尊《文心》閱後感併與我師書

近日寄信給大學師長,談起了一些往昔不曾談過的展望與畢業後一路行來的感受,雖然也沒有畢業超過三年,卻有著一肚子的話要倒給老師聽了。上次藉由公差之便已經當面談話過的便不再提起,倒是說起這陣子專注於寫作的種種。

……目前是收入微薄的自由撰稿人,應徵專欄、撰寫刊物維生。經過相當程度的信念抗爭,也掙得一年的自由寫稿時間,這麼說算是朝理想前進實驗性的一步了嗎?半年來回頭觀望一下,說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是」的部份是著眼在總算是仰賴著寫作這項技能得到一些正當的報酬,對於成為作家並復興中國文學的展望上,好似於畫布畫上了第一筆。說「不是」的部份,則在於對理想的藍圖與實際面有更深一層認知,對現下所擁有的功夫,總感覺到微不足道,頓有「初出江湖、天下無敵;再練三年、寸步難行」之慨,眼下即便徬徨焦慮,卻也找不著門道。

暫不談寫作出版的市場壓力與客群競爭這些尖酸刻薄的面相,單就創作而言,創作是什麼呢?求教於藝術大學教授亦是陶藝家的伯父,所得到的答案也只能供我參考,因為我們仍然是不同的個體,擁有不同的經歷與創作經驗和人格,答案是不能完全挪用的。然對於文學的內容與基礎,我所擁有的不過就是零散片斷,所拾得的、感想的只是漂浮在文藝這片大海中偶然沖上岸的幾塊碎玻璃而已。我所提出的質問,是這些年來在提筆、在比較、在反芻的經驗結果,是經過相當份量的練習之後產生的必經關卡。

──我要怎麼建立作者的人格呢?如何去產生風格呢?面對扞格的作法呢?小說是什麼、我寫的東西是不是真正的小說?我該去閱讀大量的古書嗎?別人所提出的所謂「深度」、「寫法」、「筆法」又是什麼?這是文學領域的真確知識嗎?如何判斷什麼才是該虛心接受的評論?某某就正確無疑嗎?我從來不在乎什麼寫法與筆法,這是忽視了技巧與工法嗎?對於文章經世的聖賢教誨,若只有我遵循它,別人卻毫不在乎地進行排擠與市場校驗,我是否會因此永遠實現不了以寫作維生的作家理想呢?該如何突破瓶頸?沒有受過正統中文系所教育的我,真有能力去突破嗎?或者,有這樣的可能性嗎?難道不經過文學院的考核就終生未能成器嗎?人生經驗短少絕不能寫出好作品嗎?為什麼明明寫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卻能夠受到大多數人的青睞呢?

詢問得到的答案不能完全比照挪用,我所練習的也還未足夠,我想原則是可以互見的。經過討論,我決意要開始求教於文學綱要之類的書籍。在倉庫裡面翻找出小學時代家父購買的課外書──夏丏尊所著的《文心》,以前對這本書實在是沒什麼好印象,內容對話平淡無奇,是引不起小孩子興趣的讀物,但它是寫作的入門工具書。

──好,我就來重新閱讀這本書!

往昔是隨意翻閱,當作故事書一樣漫不經心地讀,對於故事結局的興奮多於對內容的賞析與思考,這回終於紮實地看完這本書,也寫了一本薄薄的筆記,可不是用電腦繕打,為求經濟長效的吸收與廣面深度的思索,改用紙筆紀錄,讀畢後分節摘要在簿子上,使用最原始的讀書方法,以利未來重新閱讀得到新感想時,能夠不同顏色的筆記在同樣的章節下。

先生於文心一書,自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談至題目與內容的選擇與概念,知與情境的深淺運用,作文基本的筆下功──印象、精神功──觸發如何去做,工具書的揀選、讀書擇書應有的原則、現代書道:鋼筆字的標準,在作文上注意語彙語感及句式、各科目交互運用並延伸至翻譯文學之於學習本國語言的重要,其談論範圍推展至戲劇、繪畫與文學,何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地,乃至於講演、聲調,實際面的哲學思考、步入社會轉化經驗才思等,也深入一些地提及高階的作文技能如推敲、修辭、作風、文章組織,並討論閱覽文學史之於提升文學素養的正確方法、藝術鑑賞、風格研究,最重要的是──說明了習作、應用與創作的態度、區別與方法。並指出「先民博大高超的精神,從文學裡去領會;歷代精美的表現方法,從文學裡去學習」,中國文學的發揚光大必要融新匯舊,而作學問的方法態度在於思學並行、手腦並用,各科之學習價值在於隨時隨地的受用,在於充實改變生活,在實境裡證得真意才是創作的根本,而絕不能有半點的隨便和絲毫的不認真。身為教師則需在傳授知識之餘更注重養成學生的正當習慣。

讀得先生金玉良言,令我茅塞頓開如受醍醐灌頂、當頭棒喝,此興奮清朗的感動與覺受,簡直無法言語!好比佛經所述:慧日破諸暗、如日虛空住,原來許多問題便如黃口小兒的稚拙之疑,在文學大家的真知灼見面前不值一晒,所謂虛心受教,正該受此等良教!

寫文章要如司馬遷公撰《史記》一樣,能夠「於文無所滯、於理無所遺」,還要「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並且「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需要仰賴大量的閱覽與習作,至少太史公博極羣書,忒屬難能,鮮難超越,自然是文章世家、書香門第的薰陶所致,李太白工部原來古今只得一人。然而作為現代人,我們已不能單攻文學一科,或只閱文史、迷戀五千年來的骸骨,目前中國文學旁落於科學的課目,甚也居於後頭,未來「國學」也會面臨流佚限縮吧!眼下自己還停在牙牙學語的時期,還有許多不明,自愧非鎔經鑄史之才器,想將復育文學熱忱作為理想,未免託大了。

然而現在很多的寫手作文皆真偽舛雜,甚至於忽加穿鑿、難允物情,那就別提能夠貫穿經教、馳騁古今,原也不能怪罪,畢竟這不是文武並興的旭日時代,而是窮兵瀆武的泡沫世界,想要實現喚醒文藝正本清源的希望,勢必要先整合出適於這時代的語學文藝方法,否則便如孔子所說,食色性也,人們愛看辛辣激情的物事遠勝於清淡實際的自然,在生活中喧賓奪主,污流塞道、闇雲蔽日的結果本來可以推想,又何足為奇?

我現在誠懇地認為,過去所寫的作品雖有一些創作的成份,無非是習作的性質,如果想創作,非得先忠實地在習作上做功夫,而提筆寫信給您,亦是我的習作與應用。這是先生的話,他這樣說:「真正的文學家,雖至頭白亦手不釋卷,尋求文章的秘奧」、「目空一切地自認為創作家,把習作認為卑鄙不足道的工夫……學文章的厭惡正式教室功課和命題作文,專喜寫小說詩歌,這不消說是錯的」,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印證並練習,才更感受到中國文史哲學的精深,顏回所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誠不欺我!

現在書店幾乎不見先生的其他著作如《文學講堂(續文心)》、《文章講話》、《文章作法》等,連一般中學校圖書館也沒有收藏,或許因為無人購買而絕版斷印。以前看文心這本書之所以毫無感應,便是因為累積的練習量不足,不能從裡面有所發見、印證與反省,就「讀書筆記」一章提到如何寫作讀書心得,不懂心得撰寫的架構,就無從完整地讀完一本書,因為通常僅止於欣賞,根性較佳的人能加入自己的判斷跟依據,卻缺乏最重要的例證工夫,讀書心得原是議論文,在例證上面必要具備實際經驗與兼取群書,讀書心得是一類習作,只是創作的礎石。閱至此,甚令我汗顏自小學開始寫讀書心得,到現在從來沒有寫對過。一方面痛於為何師長不能傳授正確的作文入門,更懊惱自己為何沒有任何質疑、不曾試圖尋找過寫作入門工具書來學習,坊間所售如山高的作文書,其中又有多少真正有用?尚比不上一本民初的著書,而作文不該是胡亂學習的,高喊著自己是創作的人,又有幾位有深入的著作嗎?

這就讓我更加深刻地記起在第二十六章「文章的組織」裡面,先生評道:「不用真誠的態度去對付,只作同遊戲差不多的玩意……他們對於寫作方法自有他們的專門研究,在我們,這等專門研究是無所用的」,現在教育政策方針倚靠增加作文科的配分來強化中文學習,來鞭笞學生的文章進步,捨本逐末而不見甚麼起色,只有製造越來越多的網路文章亂象,前面提及這也不是甚麼驚奇的事,固有因果可循,然陳陳相因之下,好比打上了許多死結,現在的病入膏肓又豈是一夕造成呢?

人因為性情不同,五德各異,原本不能加以限制的,然而如今的學衰道微,卻是長期縱容的結果,文化的淪亡令民族難以再孕育聖賢,振衰起弊的工作沒有人去做,對於文化的復育盡是些徒務近功的行為,被大國蠶食鯨吞的結果如何不能說是其來有自呢?需要優秀的學生在學習科學之後進入文科學院再去從政,才能得到大環境的契機。這當然不是我一己之力能夠去做的事,我卻希望在好久以後的未來,茍賴寫作累積財富後,創辦一個對象是十歲以下孩子,文學復育的小小學苑,啟迪熱愛中國文學的精神,如孔子一般施行全人的文藝科學併道德教育的。

這亦是符合個人宗教信仰的理想,也許有人會說,妳難道不怕人消道亡嗎?妳又真的能事事如應自己的宗教修養而不遷就或扞格嗎?是的,在這幾年來,我不停的思考,在一個作家身上再負擔宗教信念的限制,是否也侷限題材的揀選與表現?我上問佛性,下問實事,得到了若使負面的題材轉化為追求大道的熱忱,則仍能維繫創作自由的。歷經時間的考驗,那些空洞莠劣又不學無術的作品終究不能通過時代的篩選,他們把持著寫作市場的大廟,令脆弱迷惘的閱聽人用大魚大肉供養他們,然而有廟無道、不能興教,只要能恢復閱聽人的涵養水準,正本清源就能令他們不攻自破的。……

……近來甚感歷級師長的教誨,小學有位老師授我以身教,顧念學生的天生痛疾,特別地照顧我,教導仁愛必不在階級地位角色之限,在乎心性純潔善良。至於中學,有位國文老師曾說:「現在的孩子都喜歡追偶像,而我的偶像是孔子。有教無類,著書修史」,哄堂大笑自不可免,這是食古不化嗎?然而回想起來,這難道不是真正的敬業嗎?求學的十幾年來,發掘我有淺薄才氣並一直支持的師長有幾位;於急難怖畏之中伸出援手的也有幾位,一路上在品格與原則上授我真知的隻字片語,於今不敢或忘。各位老師的金玉良言是我的人格支柱、奉若圭臬。昌黎嘗於《師道》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謂實是,我才深自體會到為何古人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過去您曾告訴我,並不是每位老師都值得敬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扞格頻仍,是因為別人必不能去理解我的緣故,不要太過傷心等話,我近日讀人物志,才真正了解到人的不同,在裡面有了確實的因故與解說,從根本的層面解決了問題。曾有提交自己的作品給其他兩位老師作評點,兩位老師偶然惠賜的幾句話,或許是當時功夫未至,不能會意,只是血氣方剛地顧著寫,而今終於在回想中授予我用處,在我的寫作到了根本再造工序過程中,您們的話語作了我的依怙。

往後將要食古而化、自成一家,著書扶道成為我一生的使命,不敢稱說如孔子所言有君子的淑世理想,而那些混濁顛倒的小人書本儘管再去分割出版利益、撕裂萎頓的學習渴望,也終有無以為繼的時候。不禁想到,或許一開始就去讀文學院會比較好罷?何苦在醫學院折騰,又到醫院工作去受折磨呢? 孫中山先生做為一名醫學院的畢業生,卻是一代革命思想家、政治家,也有相當文學根基的。這在末後我所附的「寧靜的行進」一文中,就真切地表述了為何不後悔就讀醫大的想法了。

最近給一些朋友翻譯日文歌詞,對於歌德所說「若不懂得外國語,則對於本國語也只會了一半」,有了更多的體認,先生也認為翻譯是增進語文功夫的重要功課,余光中精於英語、林文月精於日語,兩位教授都有相當高水平的翻譯能力,我自問過去十年以來,觀察觸發與印象描寫、繪畫音樂與各種書籍,走訪自然、分析戲劇,敢說沒有一天中斷過,耳聽外語歌曲、眼看外語古典戲劇,心裡總是翻譯著、思索著文字的運用,總是尋找著相關專門知識的增益,以加深閱聽的深度,習作文章,總是改至不能再改,也有刊印嗣後再拿紅筆刪改的。我總是在前進著,縱不自知,卻無形中為著精於文章做實際的工夫。

《文心》如此有系統的工具書、入門書,令我如獲至寶,為何以往的國高中的中文基本功課,沒有老師授予寫作的章法與綱要、沒有老師來提點正確的習慣與態度呢?即使大人們都會說,學問是要自己摸索的,原本就不要期待有人去教導,但沒有可以詢問的師長、沒有可資取用的教本、可堪砥礪相長的同窗,說「學問是要自己摸索的」難道不是推諉嗎?因為這樣,我的作文成績單從一開始便是空白,雖然高中大學的中文課,因為身體不適所以幾乎沒有修習強記甚覺可惜,然只憑習得幾頁古書今文,囫圇吞下了世界上浩瀚著作裡面幾張紙,卻苦無真實的進境,難道非得上文學院去聽講才有機會習作並接受精湛的指教嗎?可是文學創作應不是文學系的獨門絕技啊!

在我手邊的書本讀畢後,會設法拜讀夏丏尊的其他著作,讀畢後則閱讀《白香詞譜》、《文心雕龍》、《詩品》、《人間詞話》、《貞觀政要》、《鹽鐵論》等,說部中的水滸、三國、儒林外史亦想重溫,也許古舊的成份多了些,誠如張潮在《幽夢影》言:「清高固然可取,莫流於不識時務」,要避免完全受了古書的影響,屈伸自如的方法與測度,我在宮本武藏柳生宗矩孫子劉基的中外兵書著作中頗有感觸,雖不能盡得三昧,倒也窺得一二,平時則以《古代文明》、《歷史》等中外雜誌及現代小說作調劑,也試解《史記》原書,同時亦閱讀科學的書報與報紙,規劃佛書閱讀及課誦的時間,另外增加戶外運動與走訪查考,讀著有字無字的書,忙碌的精進中。

因為我不知道這樣可以持續多久,我只能慎重地當做明天就是最後一天,也許您也發現這是個全天候的工作,無論行住坐臥都要交纏著練功夫,可無法朝九晚五地上別樣工作的崗,我是沒法子分時間去做別的事了,但於現在蕭條窮困的社會現狀,外人看來我卻是過著不識時務的日子,把作文理想說的洋洋灑灑,熱忱地以為可以做飯吃,實際上的收入未必供得起獨立生活的支出,因為有家可歸,只需自繳一些必要費用,就籌畫得起去過這天人接心的生活,好像我正揮霍著二十來歲的時間罷!…… 

稟報老師之後,突然覺得讀書真的是一件麻煩累人的事,讀完《人物志》不過換來筆下一句「五德各異」,吃下一本誳聱牙的古文吐出來的就那麼幾個字,還真是杯水車薪啊!思及此不禁要露出苦笑了。但我確實是當做「明天就是最後一天」來為我的願望進行身體力行地付出的。

而我無愧於此。

( 心情隨筆單身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exiel22136&aid=3024645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6 03:30 【udn】 購買前先比價!未滿 購買 個人 授業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