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然界的氣度與寬容
2016/06/24 11:21:04瀏覽200|回應0|推薦0

梅雨,終於在這端午時分,獨自演奏了一夜綿綿的雨音饗宴。而我也如同在童年故鄉的瓦頂下夜眠一般,靜心地聆聽這來自宇宙間的天籟抒情。雨還在下,落滿一湖煙,斷橋絹傘,黑白了思念。此種梅雨綿延雨聲回蕩的場景,雖不若《映象西湖》舞臺劇,那樣的跨越時空千年,那般的纏綿悱惻,但是那股油然而生的無盡鄉思與親情,卻總是在我的心靈腦海之中,不斷地徜徉、縈回……

今年梅雨,姍姍來遲,它跨越了五月的殷殷期盼,來到了六月“芒種”節氣過後的端午時分。雖然,因緣業已悄然延後,但總算還是給了那些翹首盼望的人們,一個美麗的意外結局。
淅淅瀝瀝的雨夜,夾雜著撒豆般的叮叮咚咚聲響,在這富有節奏幻化的大地演繹之中,不僅袪走了白天豔陽的暑熱,也帶來了一段悠遠綿長的童年記憶。五十多載的人生歲月悠悠,數不清的夢中鄉情綿綿,在這氤氳縹緲的過往雲煙裏,

尋覓摭拾幾許童年故園的芳蹤。驀然回首,往事歷歷,只是對那已經逐漸從記憶中遠去的故鄉倩影,還真有著一番“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無奈與感歎。固然,這記憶中的童年家園,早已隨著農村現代化 的腳步,消失得無影無蹤。然而,不論新式的現代建築是多麼的堅固、華麗,似乎仍然比不上從前那種由茅草和紅瓦土牆所建構的房舍之家,那般的溫馨怡人,那樣 的富有人情味。雖然在那個時候,對於颱風的來襲,內心總是忐忑不安、徹夜難眠;在大雨傾盆之際,還得找來鍋碗瓢盆,迎接那些由屋頂落下的雨水。

多次返回家鄉故園,來回漫步於新屋周遭,片片記憶,總會在腦海不斷翻騰,機場接送企求從眼前的現實環境之中,尋覓幾許過往的蛛絲馬跡。只是很遺憾的,那曾經記憶雨聲的瓦房,已經完全從視野中消失,不留任何的半磚片瓦;而那一面記錄著童年榮耀,貼滿獎狀的客廳牆壁,也早已羽化成了塵土。只留下三張當時從粉牆匆匆撕下的殘缺獎狀,見證著這段親自走過的童年歷史時光。

總是惦念著這棟曾經陪我成長的竹造家園,已記不清有多少次在恍惚的夢境之中,於傍晚和深夜時分,前去關上大廳通往後院的木門。依稀還清晰地記憶著這扇木門並不很牢固,所以得特別謹慎予以拴妥,以防宵小的趁機侵入。甚至有時還會用木頭和犁耙予以支撐擋住,尤其是在那颱風即將來襲之際。

雖然這個地方,只是存放著喂豬用的甘薯簽,以及一些犁田的農用工具而已。當然,牆壁上頭還會掛著幾頂斗笠,以及幾張穿起來有刺刺感覺的蓑衣。雖然它 穿起來有些笨重,卻很溫暖、透氣,和現在流行的塑膠雨衣,那種雨天冰涼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蓑衣的造型分成上下兩截,就如同“斜風細雨不須歸”以及“獨 釣寒江雪”畫面中,扁舟漁翁垂釣時所穿著的那樣。

在那經濟情況欠佳、物質環境缺乏的情境下,屋後所種植的兩Laser 脫毛大叢刺竹,自然成了我家建築房屋和搭蓋棚架的支柱來源。依循著時序幻化,刺竹總是生生不息,竹筍會不斷從土中冒出。為了穩定竹子的數量來源,父親不僅從來不曾挖取竹筍食用,而且還會為它們添加泥土和灰燼。也因為竹密葉濃,那高高的竹梢,經常吸引著鳥類在此鳴叫和築巢,繁衍生命的下一代。

面向此一竹林斜影的綠意場景,倒使我想起了“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那句話來。著實值得同樣居處於大自然之中的人類,細細的品味與省思。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colm&aid=6323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