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音樂家曹永坤先生與曹永和 - SlideShare
2014/11/20 19:39:40瀏覽2343|回應0|推薦0

from http://www.slideshare.net/hsiyangtai/ss-32034087 

若對轉載反對, 麻煩告知UDN電小二 http://blog.udn.com/webadmin/guestbook 

通知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article 謝謝

音樂家曹永坤先生與曹永和

  1. 1. http://library.tnua.edu.tw/Tsao/a.html 1929 年出生的曹永坤先生為台灣音響與音樂圈名人,逝世於 2006 8 21 月,終身推廣音 樂聆聽與音響重播不遺餘力。瑩聲有限公司前身瑩昇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曹先生於 1975 6 月創立的。 http://www.hi-av.net/modules/mediawiki/index.php/%E6%9B%B9%E6%B0%B8%E5%9D%A4 http://primeav.audionet.com.tw/0AVReview2002/128/216-219%20.htm 資深樂評人曹永坤生前收藏了兩萬多張黑膠唱片、還有五萬多張 CD,現在全數捐給兩廳院典 兩廳院為了讓國內樂迷也能分享這些難得的資源 特地開闢了一間典藏室 要讓國內民眾, 免費使用。 這張 1940 年代、德國錄製的七十八轉唱盤上,記錄下巴哈 D 小調觸技曲的古老樂音,而播放 這張黑膠唱片的、同樣是年代久遠的骨董唱盤,這些都是資深樂評人曹永坤的收藏。熱愛古典 樂的曹永坤,生前收藏了兩萬張黑膠唱片、以及五萬多張 CD,其中 有不少黑膠唱片還是 1950 年代,來自於蘇聯、相當珍貴的首刻版, 當年曹永坤從海外訂購這些唱片時,還得經過警備總部的檢查。 2006 年曹永坤過世後,家屬決定將這批龐大的唱片,還有這兩台 1930 年代從歐洲買來的黑膠唱機、捐贈給兩廳院,兩廳院董事長陳 郁秀回憶說 曹永坤生前不但熱心推動古典樂 對後輩也相當照顧, 常在家中辦音樂沙龍,自己從學生時期開始,就是曹家的常客。曹 永坤的收藏中,以馬勒的作品最多,單是黑膠唱片就有 137 套、CD 更是有三百多套,成為古典樂迷的一大福音。 兩廳院特地開闢了這間典藏室,以視聽圖書館的形式、供國內樂迷 免費分享曹永坤的畢生收藏。記者蘇玲瑤、莊志成 台北報導 當唱針落在唱片的溝槽裡樂評家曹永坤 [ 馬格蘭 ] 通訊社及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過照的著名攝影家大衛.哈維曾說過 :[ 攝影家從觀景窗看出去的影像,正如他站在鏡子前面所看到的一樣…] , 說明了攝影家所 拍得的影像,不管是人物,景物或純粹造型等等,他所拍攝的,雖然是外在顯現的物體, 表現出個人的內心世界來,不管你是有意或無意;音樂欣賞更是同樣道理,欣賞者所鍾情的 音樂,絕對會透露出個人生命歷程的訊息來.
  2. 2. 為什麼會提上面那段呢 ? 2002 年那時,台北來了一支荷蘭的現 代舞蹈團表演,獲得相當大的好 ,曹永坤先生看過之後在電話 中告訴我,我的攝影正如舞蹈團 一般,直指被攝者的內心世界, 當時,我並沒有告訴他,那個世 界也是我的. 2007 11 4 日中午,與攝影 家張照堂老師見面,討論著我即 將舉辦的兩檔攝影展覽,聊到中途時我不得不先行離開,參加那天下午舉辦的曹永坤先生 紀念音樂會,非常令人意外,聊天當中曾向張照堂老師提到在我個人的攝影展開幕時,想播 放一些音樂,其中包括了修伯特(Schubert)的降 B 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開頭幾分鐘 的樂段,沒想到這首音樂竟然在曹先生的紀念音樂會中由鋼琴家陳宏寬先生現場彈奏, 時我的心情非常激動. 與曹先生是舊識,他除了是 音樂評論家之外,更是超級 的音響迷,俗稱的發燒友, 我對音響也充滿狂熱,本身 擁有一家音響工作室;曾多 次受邀到過曹永坤先生在 天母住宅的音響室聽過音 ,那時的試聽室在二樓, 除了世界一流的音響器材 ,也擺放了兩部大型演奏 用的鋼琴,一是史坦威 ( Stainway ) ,一是號稱世 界最大的 fazioly;這型鋼琴產量很少,當時台灣僅有少數幾部時,曹先生就擁有了,我看 過的另一部 fazioly 鋼琴是在台中的晶華書店,十來年前書店老闆黃先生曾帶我參觀過, 只是很可惜,這家書店已停止營業,鋼琴後來由小提琴家林文也收藏;2005 年我在他家再 次看到這部 fazioly ,想來不只人會流浪,連鋼琴也會. 印象中,曹先生還特地在法國待了一段時間,那時,他請女兒彗中尋找當地的老師父製作一 部大鍵琴,這部作工華麗細緻的大鍵琴在運回台灣後我曾見過,並聽過其音色,琴不放在音 響室,在另外的房間;那次曹先生從法國帶回來的不僅是大鍵琴,還有三部老式的留聲機,
  3. 3. 是真正非常老的那種(如果我沒記錯,兩部是 1902 ,一部是 1904 年製),那次我造訪曹宅時,已運回兩 ,一部還在路上;當時曹先生為我放了幾首音樂, 覺上與現代音響器材所發出的聲音不同,記得是唱針 拾取音樂訊號,經由共鳴原理,再送到號角直接放大, 沒有現代的電子擴大機;我是第一位拍攝這兩部留聲 機的人,原本想在我自己的音響工作室資料上介紹, 但沒想到,那時,我尚未對攝影產生興趣,所拍的照片 幾乎都曝光不足而不能使用. 記憶中與曹先生碰面,話題總圍繞在音樂及音響上, 我自己喜愛設計音響器材,曾做了一部改善 CD 唱盤聲 音的小機器,曹先生借去用,還俏皮的說因為器材體 積小,要藏起來讓朋友們猜,為什麼他的音響組合聲 音可以更好;幾天前,意外的翻到了民國 86 ,曹先生 特地從台北南下台中為我的音響工作室主持音樂會所拍攝的照片,開始泛黃的老照片說出 了這是好久以前的事,記憶中,直到這場音樂會結束後的半年,我對攝影才產生興趣;這幾 張朋友幫忙拍攝的照片,對我意義重大,照片中,一頭長髮及滿臉鬍子的年輕人就是我, 5-6 ,當我拍攝曹先生那時,頭髮剪了,鬍子剃了,我笑著問他認得出我來嗎?他說還可 …. 與曹先生太熟了,我一直都把他當成資深的音響迷,忽略了他早期對音樂評論的重要性, 到與作曲家蕭泰然在一次共進午餐時,他提醒了我,這才恍然大悟;多久以前,聽說曹先生 正在改裝一樓的空間,要作一間新的試聽室,這次的拍攝,就在新的音響室內進行,看著箝 入牆壁的超低音喇叭,看著眾多名貴的器材,看著施工嚴謹的空調,甚至有著比音樂廳更低 的雜訊比….不愧是超級的音響發燒友,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曹先生這個年紀,他還如此興緻 勃勃,毫不妥協 . 拍他那天中午,與幾位藝文界人士在曹宅用餐,席間,除了音樂音響的話題外,曹先生還提 及了一本我讀過多次的書籍 – [ 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 ] , 他待在巴黎期間, 曾經想按照海明威走過的路線走一次,到底曹先生走過幾個海明威住過的旅館,喝過酒的 酒吧,閒磕牙的咖啡廳時間已久,我不太有印象,但這是一本我非常喜歡的讀物,由曹先 生口中敘述,別有一番滋味. 拍過曹先生好久後,某一天接到他的電話,據說他的法國女婿首先發現了 (這是後來曹先生 女兒彗中告訴我的 ) 一個很糗的問題,出在我拍攝曹先生的作品其中一張,褲子上的拉鍊 竟然未拉上,這麼糗的作品還放成很大的尺寸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並印刷成作品集….
  4. 4. 曹先生並沒有怪我的意思,根據彗中的說法是當時曹先生僅聳聳肩,跟家人說剛從洗手間 出來就被我抓來拍照,根本就忘了褲子拉鍊還沒拉上我努力回想,拼湊出當時的情形是 拍照當天,一同邀請曹先生的兄長曹永和拍照,這是位研究台灣歷史權威的中研院退休的 院士,在我拍攝台灣人物誌的計畫中,兄弟檔一起入鏡的就是這曹家兄弟;那天先拍過曹永 和先生後,我看曹永坤先生剛從另外的房間出來,便邀請他在那間音響室內讓我拍照,由於 專注力都在人物的表情上,我壓根兒沒看到曹先生褲子上的拉鍊沒拉上. 曹先生並不是特別好拍的人,愈是溫和的人愈是難拍出其個性,我本來想用高反差的表現 方式去刻意營造出他的性格,但拍照那時想到如果儒雅是他的本性,又怎能以光線去製造 出強烈個性來? 在台灣,音樂評論者幾乎都是音響迷,提倡台灣音樂與音響第一人的張繼高先生,引進世界 高級音響品牌的彭康德先生,與張繼高先生齊名的伍牧先生以及曹永坤先生;在他們對台 灣的音樂或音響現況提出錚言時,我並未恭逢其時;認識曹先生的這段時間,如果你問我對 他印像最深刻的是哪件事時,我會告訴你,是他欣賞音樂的態度,十幾年前,我初次造訪, 間在晚上,只見地上尚有一整箱未開封唱片,期間,曹先生偶而與我聊天(還不熟),偶而跑 去接接電話處理雜事,更多時候,他是邊看新唱片,邊查資料在他收藏幾萬張唱片後, 還是孜孜不倦於再聽聽新的演奏版本 2005 5 ,曹永坤先生受邀到台中演講,主題是談作曲家馬勒,那晚我請他吃日本料理, 就我們兩人,氣氛溫馨的很,也因為如此而延誤了時間,進到演講場所時足足遲到了 15 ,讓主辦單位急得不得了; 我坐在台下,只見曹先生溫文儒雅的介紹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他說,音樂開頭的低音表現,好像地獄張開了嘴巴,低音越強,血盆大口張的越開….12 14 ,世界知名男高音帕華洛帝告別巡迴演唱會,全台灣只在台中辦一場,我為不少朋友 訂票,但卻沒為自己買,沒想到,曹先生特地請快遞送了兩張票給我,要我帶太太前往欣賞. 2006 8 ,我人正在南投友人家,突然接到曹先生昔日的部屬來電,告知曹先生過世的消 ,雖然我早已知道他患有肝臟疾病,但聽到消息很是意外,一年後,住在法國的彗中來電, 邀請我北上參加曹先生逝世週年的追思會,她說她找我很久了….. 當唱針落在唱片的溝槽裡轉啊轉的,曲子結束時唱針總要離開唱片,有些唱盤是自動將唱 臂提起,有些則是需要靠手動,曹先生卻像他遠從法國帶回來的那幾部老留聲機,在典雅儒 文的外表下,擁有經過時間焠鍊後所留下最豐富的內在;雕刻大師朱銘曾與我聊到,藝術包 含工藝與人文兩部份,工藝即技術,而人文則是哲學….曹永坤先生的人生哲學,就在他音 樂欣賞的態度中. 2003/7/17 2005/12/03 2008/01/22 再謄 http://www.teldapbridge.org.tw/teldap/bridge/Services/Blog/Blogs/post.php?bid=10& sn=52
  5. 5. September 2, 2006 8 21 楚,頓 然。曹 的稱呼,其實曹先生的淵博與識廣,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生,已 了,在 裡,親 CATHAY 錄音座,後來寫出來的報導,竟成為筆者第一篇工廠專訪的文章。 不久後,應邀到他家做客,才發現曹先生對音樂及音響的癡狂與投入,簡直是 找不到文字來形容,滿地的唱片,隨處可見的音樂典籍,說不完的軼事典故。 當時,他正沉迷於研究古樂器,不但翻出原文書來引經據典,竟然還有那種古 聽,這 專精、這 入,讓 是「 樂人」的筆者佩服不已。 曹先生愛音樂,也愛音響,特別偏好如臨現場的規模感,喜歡低音有如從大地 湧出來的感覺,他說買不到這樣的喇叭,只好想辦法自己做,用的是高功率擴 15 以磚塊水泥直接砌在客廳裡。 過了一段時間,他搬新家,是使館級的大宅,一樓的音響室遲遲未能完工,卻 琴,在 了。多 舉,無 子、國 音樂家,都自願在他家義務演出,與愛樂者親近。 會,無 函,不 心,還 陌生人慕名來聽的不知凡幾,所以每有演出,門前就萬人空巷,停滿了車子, 算,連 200 人。筆 威、Faz i o l i 鋼琴、大鍵琴,以及吳文修的演唱也都在他家,曹先生說,聽 的人多,對演出 者是一種鼓勵。 踐,主 目、寫 章、演 講,加 界、音 監,台 人,讓 脈,不 會,李 時,還 許多場府內音樂會就是曹先生安排的。
  6. 6. 最近幾年,音樂會少辦了,終於把一樓的聆聽室裝潢好,前面擺的是比人高的 P M C 艦,後 心,數 C D L P 滿 壁,還 書,已 了,還 他曾經提過,想在聆聽室裝一組小型的管風琴,看來是打消了這個計畫,聆聽 室才有機會落成,不然又不知要延宕到什麼時候。 台灣的富人很多,喜好音樂的也不少,但是能夠把推廣音樂當做是人生責任, 身體力行,不計得失而全力投入的,這麼多年來,也僅見曹先生一人而已。如 今,這位令人敬愛的長者離我們而去,在緬懷過往的點滴之餘,也感謝他為我 們社會的付出。本刊的讀者,認識曹先生的也許不多,但是不能不知道,在過 去數十年裡,本地音樂環境的改善,曹先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特殊視聽資料典藏室,11 月底前全面開放一般民眾入場 Ivy 2009 十一月 2 3:00pm 張貼 曹永坤先生生前位於天母的自宅擺滿四面 牆的唱片,往往讓許多賓客大為驚嘆,愛好 古典音樂的曹永坤先生,本身雖非音樂本科 生、也不是從事相關工作,但他對古典音樂 投注的熱誠與無私的分享,讓他贏得「台灣 民間交響樂團先驅」的美名。 曹永坤先生 1988 年購入史坦威及 Fazioli 兩架名琴,邀請演奏家與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一起聆賞古典音樂,曹永坤先生的妻子燒得一手 好菜,會後常常招待讓參與的親朋好友大快朵頤一頓,這是台灣許多知名古典樂人與文化工作 者共同的回憶。 2006 年曹永坤先生因肝癌併發心臟衰竭去世,震驚古典樂界,而身後留下的精采收藏,當初 將唱片賣給曹永坤的店家,因為收藏中有大量絕版唱片,甚至與曹家商量打算整批購回。
  7. 7. 然而家屬為繼承遺志,決定將 2 萬張黑膠唱片、5 萬張 CD 2 台古董黑膠唱機,正式由兩廳 院典藏,總價值難以估算。經過一年多的點交、編目、整理,在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另闢 特殊視聽資料典藏室。 曹永坤先生的家屬與摯友出席特殊視聽資料典藏室揭幕,細數曹永坤生前的珍藏,其中最特別 的一段記憶,當年台灣還在戒嚴時期,蘇聯唱片進入台灣並不容易,曹永坤先生甚至得親自到 警總簽名,證明「巴赫沒有思想上的問題」 ,才能領回唱片,曹永坤收藏唱片的經過,迄今儼 然已成台灣歷史有趣的插曲。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慶祝特殊視聽資料典藏室開幕,特地自日本購入雷射黑膠播放器,避免 唱針重複使用,影響黑膠唱片品質,此外,11 月底前全面開放一般民眾使用,嘉惠所有對古 典音樂有興趣的樂迷,非兩廳院會員只要申請臨時閱覽證便能一飽耳福,詳見表演藝術圖書館 網頁。 200805201126 金慶雲:心與浮雲閑 紀念曹永坤先生 (中時人間 2006.09.17/18) 文字 好文轉寄 132 音樂 *曹永坤是國內資深樂評人,也是我的碩士論文訪問對象之一,於 2006 8 21 日過世。本 文是聲樂家金慶雲為他寫的紀念文章,刊於中時人間 2006.09.17/18。敝人曾於該文初刊時轉
  8. 8. 載至《台大批踢踢實業坊》Philharmonic (台大愛樂社板)。今復載於此供保存與分享,文 末並附上敝人整理的生平簡介。此外,網路上還有其他人寫的許多報導與紀念文,請自行搜尋 查考。* 曹先生過世了。一閉上眼,就像看到他他笑咪咪地走過來。那是在三月十七日馬捷爾與國家交 響樂團的音樂會上,我們最後一次見面。 曹先生和我只能算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雖然他早以樂評家及音響專家知名,直到十來年前才 經黃碧端引見結識。我對其生平家世幾乎一無所知。只曉得他從金融機構退休了,過著閑雲野 鶴似的生活。收藏唱片三萬張,國家音樂廳都沒有的,昂貴的手工製 Fazioli 鋼琴。三年前送 給了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一千多張唱片,名琴也安排在身後捐贈──這大概還沒有前例。 我總自覺幸運,一生從事喜歡的音樂工作,但曹先生的生活更讓人羡慕。他不是所謂「音樂工 作者」 。音樂於他不是職業,不是副業,純然是一種嗜好與享受。他比我們更有時間,有經濟 條件。作為一個音樂「玩家」 ,他玩得成了精。一位音樂家的傳記動輒蒐集十幾種,各種版本 的唱片齊全。在音響技術方面更務求最好,單為電源屏蔽雜訊就大興土木,是所有發燒友最尊 崇的大老。更羨煞發燒友的,是他一年有幾個月到歐洲去聽現場音樂會。 曹先生名貴精緻的音樂糕點總是與人同享。他提供名琴,讓好鋼琴家到家裏練練就心滿意足。 曹府的沙龍音樂會,唱片,音響,點心,還有主人的笑顏和掌故,是台北絕無僅有的音樂綠洲。 對年輕的音樂家,曹先生是鼓勵提攜的洵洵長者。對我,他是儒雅淵博的謙謙君子。他家早成 了我在台北的音樂圖書館。向他借唱片,他總大方地說:都拿去都拿去,只要記得還。有一回 漏還了一張,他就打電話來提醒,毫不扭捏。友直,友諒,友多聞。正是曹先生這種率真的個 性最讓人愉快。 我和曹先生的聚會幾乎都是與碧端三人一起。地點只有兩個,一是音樂會前先到國家戲劇院的 餐廳用餐,二是遠東飯店三十八樓的馬可波羅餐廳。再就是音樂會中場休息時間的匆匆交換意 見,結語都是: 「哎呀,說不完,改天約了見面再聊。」 在遠東飯店最能盡興。三十八樓窗外的天空似乎特別明淨,竟不像在浮囂的台北。每次總到服 務生三催四請我們才散。一談到音樂,曹先生就來勁了。他講在貝魯特聽華格納,在巴黎看歌 劇,買古董喇叭,訂製大鍵琴。還要我說說維也納、薩爾茲堡的音樂和風景。只可惜碧端要上 班,常須先離席。我跟曹先生說,我和碧端還曾帶著便當相約看中午場電影呢。他羡慕得直說: 「這麼會享受!」其實我們都嚮往著他的從心所欲。立志退休後像他一樣會安排生活。 曹先生最愛馬勒。他的兩場馬勒專題演講我沒能去聽,但平素就受教不少。2002 年,我最後 的獨唱會正是唱馬勒,他幾個月前就打電話來問節目 (我的每一場音樂會前他都如此) 「我 ,說: 要準備的。」我總說: 「你把那些經典唱片都聽熟了再來聽我,我還敢唱嗎?」話雖如此,還
  9. 9. 是早早把節目冊寄給他。我知道他不僅會一一找出唱片來預習,還會一個字一個字讀我的樂曲 解說和歌詞翻譯。我知道,沒有多少聽眾像他那樣了解我在說什麼,唱什麼。台下有一個知音 者固然令人戰戰兢兢,但我們不就是為他們而唱的麼? 他最喜歡那首「我與世界失去了聯繫」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金老 師,這首歌太美了。每位大歌唱家都唱,都唱得完美。但我聽你唱的時候特別感動。」我說: 「那是因為你我都年過七十了。」他說: 「不只這樣。別人唱的是藝術品,是有距離的欣賞。 而我認識你,感覺到那是你的真心。」 國家戲劇院唱過,我到幾個地方巡演。曹先生說他還要到板橋文化中心再聽一次。我說那裏音 響效果不是太好,既然在台北市聽過了就別來吧。我也沒真當一回事。演出前卻在後台接到他 電話,說不知如何預購,請務必留一張票給他。我哪有這樣熱心的聽眾呢?何況是曹先生! 這是曹先生的寬厚。這樣一位專業欣賞者,眼界自然是高的。但他一點沒有高人一等的尖刻。 對不夠水準的演出,最多簡單說一句「不好」 。反倒是對一些咄咄逼人的年輕樂評家們常不以 為然 說他們怎麼沒聽多少就能夸夸其談 我想差別在於 曹先生是音樂家的保護者與支持者, 而不是批評者。音樂於他就是快樂,還把快樂分享眾人。 曹先生總是一派輕鬆瀟灑,再想不到就這麼早走了。我打電話給碧端。相對唏噓。我們都懷念 那三十八樓的天空,懷念那雲淡風清,與世無爭的人。 我放上馬勒的那首歌。曹先生喜歡的,路德薇希的版本。 我獨自活在 我的天空, 在我的愛裏, 我的歌裏 窗外維也納的初秋,樹葉開始轉黃,有的已悄然落下。曹先生早說過要來看看的。() ---------------------------------------*敝人的回應與簡介(原於 2006.09.17 刊登在《台大批踢踢實業坊》Philharmonic )* NSO 近年屢次挑戰大部頭經典及半舞台歌劇,不無笨拙出槌之處,但已算是國內樂界求新求進 步的嘗試。社員們將來若能努力讀書,留學歐美,想聽真正一流的華格納絕非難事;但國內能 有自製的現場讓我們這些神經兮兮的御宅族挑三檢四,也堪稱幸福。整體來說,台灣的古典音 樂環境無法同歐美日相比,可是相較其他開發中國家,不論先天後天都有一定基礎,得要感謝 半多世紀來默默耕耘的藝文界前輩們。 曹永坤是國內音響界和樂評界的老前輩,去年春拜訪他在士林半山腰的豪邸,其寬敞而專業的 音響室,驚人的外文圖書與唱片收藏,令人歎為觀止。老先生的談話,親切從容而富幽默,講 到有趣處常爆出孩童般的嘻嘻笑。訪談後他表示,剛好有意寫一篇講樂評問題的文章,想找我
  10. 10. 協助整理。後未有下文,今驚見聲樂家金慶雲的紀念文(見上文),不勝唏噓慨歎。下面將我論 文中關於他的基本資料簡單摘要,如有興趣了解詳情,可翻閱本論文原文。 •1930 年生於台北士林。父親擔任臺灣銀行副總經理,公餘喜吟詩和英國文學。家庭重視教育,小時隨父學習漢文(在日治時代)。喜好美術與機械。當時士林已是人文薈萃 之地,西方資訊暢達,在咖啡廳、教會和廣播節目中都可聽到古典音樂。台大經濟系畢。退役後任職於臺灣銀行國外部。國泰銀行企劃部(R&D)協理, 負責與外資交涉。任職期間與錄音機製造商 「日本 TEAC 集團」 長期接洽,曾派駐美、日工作數年。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的國外第一手音樂資料。 •79 年國泰銀行贊助指揮家郭美貞成立「台北愛樂樂團」 (83 年解散,並非今天大家熟知的 台北愛樂),任曹為執行董事。 •82 TEAC 撤資,曹輔佐其台灣承包商以「瑩聲」字號繼續營業,後轉營進口音響。88 年退 休。應邀演講:如坊間讀書會、華格納協會、扶輪社、兩廳院等單位。去年春 NSO 發現馬勒時, 曾獲邀主講兩場專題,內容分別是馬勒的精神分析與猶太人背景,以及維也納的「世紀末」藝 文流派。他的講演內容較分散,不夠清楚條理,一些論點也缺乏專業嚴謹度。但以那一輩的台 灣知識分子而言,其涉獵之廣博、觀念之活潑,實蔚為可觀。曾擔任總統府音樂會顧問。在家購置鋼琴和大鍵琴,不定期為年輕音樂家舉辦小型音樂會。鋼琴有 Steinway Fazioli 大演奏琴各乙台,曹逝世後捐與兩廳院。(可惜我拜訪時,琴是靠牆角收好狀態,故未能厚臉 皮求他讓我試彈一曲。) •70 年代起投稿音樂文章於《音樂與音響》《音樂月刊》《古典音樂》等雜誌。他的文章題 材大致有三類 一為音響專門理論或評介 二為音樂廳的音響學(acoustics) 三為樂評文字, 較偏向音樂家生平與歷史文化背景。 p.s. 年份皆為西元紀年。 http://www.jadex.com.tw/jadex/content/abo ut_jadex.aspx FAZIOLI 法吉奧里 法吉奧里鋼琴是一家位於義大利 Sacile 市,成 立於 1981 年的頂級三角鋼琴製造公司。 其每年僅從唯一的工廠手工生產 110 架鋼琴, 年收入約為 600 萬歐元。 http://www.fazioli.com.tw/f03_1.htm
  11. 11. 1979 成立 FAZIOLI PIANOFORTI 鋼琴公司 1980 6 月製作生產第一台 183 ㎝平台型鋼琴。同年底繼續生產發明 156 ㎝及 278 ㎝的平台型鋼琴。 1981 二月生產發明 228 ㎝的平台型鋼琴。並於法蘭克福音樂博覽會上初次亮相、大獲好評。 1983 規格 278 ㎝的 FAZIOLI 鋼琴入駐歌劇院,開 始與國際知名音樂家及演奏家合作。 1984 全球數個重要的音樂廳開始購買 FAZIOLI F278 平台型鋼琴,
  12. 12. FAZIOLI 公司也開始將鋼琴輸出到歐洲各主要國家和美國各地區。 1985 Alfred Brendel 選擇 FAZIOLI 鋼琴為他在米蘭的演出鋼琴。 1986 發現大型演奏廳,需要更大音量的鋼琴,因此生產 308 ㎝的鋼琴,至今為世界最大的鋼琴。 1987 Alfred Brendel 再次選用 FAZIOLI 鋼琴為他在佛羅倫斯、威尼斯等地巡迴演出的鋼琴。 為因應小空間的需求,也生產 212cm 規格的平台鋼琴。當年確定產代表整個
  13. 13. FAZIOLI 產品線的六個機型 (F156F183F212F228F278F308) 1988 在現有的工廠旁邊開始新工廠的建設。新的工廠設施包括一個聲學研究實驗室和 FAZIOLI 音樂 廳。 2001 搬到新工廠,產量由一年 80 台增加到 120 台。 2004 新的辦公室及 FAZIOLI 音樂廳落成。
  14. 14. 2008 台灣總代理,2010 年設立 FAZIOLI 法吉歐利鋼琴中心。 瑩聲國際有限公司介紹 瑩聲國際有限公司的前身為瑩昇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瑩昇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於民國 64 6 月,由曹永坤先 生創辦,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 90 號成立,相信對音 樂或音響稍有興趣的同好都不會陌生才是。 瑩昇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公司主要營業項目以 代工及代理日本音響名牌:中道音響(NAKAMICHI)之業 務為主。有鑑於當時音響均為高價位進口舶來品,非一 般大眾所能負擔,曹永坤先生便於民國七十年代初,投入大量資金及技術,研發全 台灣第一款經美國杜比試驗室認證之卡式錄放音座:CATHAY KD-100,不但成為瑩 昇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當時的代表作,更為台灣製音響器材在國際音響舞臺上奠定了 基礎。 近年來,曹先生為了提升國內音樂素養,大力促成了當時台北愛樂管絃樂團數次出 國演奏及台北鍵盤愛樂協會近百場家庭音樂會;並在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曹先生 更榮任總統府介壽堂音樂會的諮詢委員。 在在顯出曹先生對國內音樂界及音響界的 卓越貢獻。 1990 年代初期,瑩昇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結束代工業務,逐漸轉型成音響進口代理 商。當時代理品牌除了日本 NAKAMICHI 以外,尚有法國 HI-END 精品如:AUDIO ANALYSEDRGDUSONTRIANGLEVISION ACOUSTIQE…等當時音響玩家心中耳熟 能詳的品牌。 西元 2000 年千禧年,公司改組成為瑩聲有限公司,逐漸將代理品牌的重心移至音
  15. 15. 響工業長年蓬勃發展的英國 ( GOLDRINGMILTYNOTTINGHAMPMCQED SOUNDSTYLE) 德國 ( AVM VINCENT) 義大利 (NORTH STAR DESIGN) 瑞典 (AUDIO PRO)以及日本 (KOETSU)等國家的商品;此外,並將公司遷至新北市淡水區現址營 業,繼續為音樂以及音響愛好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而為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 本公司再於西元 2011 年再度更名為瑩聲國際有限公司 聯絡資訊 電話:+886-2-2805-3569 傳真:+886-2-2805-7820 地址:251 台北縣淡水鎮沙崙路 199 官方網站:http://www.jadex.com.tw/ E-Mail:請上瑩聲官方網站聯絡螢聲網頁 公司概況 瑩聲有限公司的前身為瑩昇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於 1975 6 月,由台 灣音響界名人曹永坤先生所創辦,當時主要營業項目以代工及代理日本音響名牌 Nakamichi(中道音響)為主。1990 年代初期,瑩昇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結束代工業務,逐 漸轉型成音響進口代理商。當時代理品牌除了日本 NAakamichi 外,尚有法國 Hi-End 響精品如 Audio AnalyseDRGDusonTriangleVision Acoustiqe……等品牌。 2000 年公司改組成為瑩聲有限公司,逐漸將代理品牌的重心移至音響工業長年蓬勃發展 的英國( GoldringMiltyNottinghamPMCQEDSoundStyle、德國 (如 AVM Vincent)、義大利 North Star Design)、瑞典(Audio Pro)以及日本(Koetsu)等 國家的商品;此外,並將公司遷至台北縣淡水鎮現址營業,繼續為音樂以及音響愛好者, 提供優質的服務。 2010 5 1 日起,瑩聲有限公司更名為瑩聲國際有限公司,詳細請見瑩聲更名「瑩聲 國際有限公司」報導。 (以上瑩聲公司沿革介紹文字擷取自該公司官方網站,更詳盡內容請參閱關於瑩聲網頁)
  16. 16. 曹永和 政黨出生 中華民國(臺灣)歷史學家 1920 10 27 93 歲) 學歷 日治臺灣台北州 台北州立第二中學畢業 經歷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曹永和(1920 年馬 10 27 日-) ,台灣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台灣 大學榮譽博士。以研究台灣荷西殖民時期與提出「台灣島史觀」著名。 生於台北士林,1939 年台北州立第二中學畢業,在士林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工 作,工作之餘自行閱讀中國歷史、中西交通史著作。 1947 年-1985 年供職於台大圖書館,歷任助理員、館員、典藏股長、閱覽組主 任、研究圖書館主任,期間開始在《台灣銀行季刊》等刊物上發表台灣史論文, 並協助周憲文整理出版《台灣文獻叢刊》 ,陸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 1984 年被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聘為兼任研究員 同年成為台大歷史系兼任 教授。 曹永和通曉英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拉丁語及荷蘭統治 台灣時期所使用的十七世紀荷蘭語,曾參加荷蘭萊頓大學組織的 《熱蘭遮城日誌》 編校註疏工作。 他以深厚的南洋及世界史素養,在「本土化」與「國際化」雙重視野並置下,於 1990 年提出對近代台灣史研究產生一定程度影響的 「台灣島史」 概念──以生息 於這座島嶼上的人民為主體,來看台灣的歷史。 「不管時代環境如何變化 ,只要是生活在台灣的人, 跟台灣的關係總是不會變的。 他認為 ,台灣史學的研究過去太注重漢人觀點與政治變遷, 不曾徹底看清── 「台 灣島本身即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吳密察在〈台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中寫 道:「相較於史學家長期以來習用『以人範史』概念,曹永和 1990 年標舉的『台 灣島史觀』,則開啟了『以地範史』的不同路徑。」 1998 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 11 21 日獲荷蘭女王碧翠斯頒授奧倫治拿騷勳章(Order of Orange-Nassau),以表彰他對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
  17. 17. 東亞活動歷史之研究的重要貢獻,他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臺灣人。2012 11 月獲頒日本旭日中授章。 曹永和 撰稿者: 高雄文橫路 最後修正日期: 101 11 29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8963 (1920-10-27,台北士林~) 知名臺灣史研究者,自學成才,民國八十七年獲選為 中研院院士。 出生於民國九年,家住台北士林,古稱「八芝連」。曹家的開臺祖曹應衛,祖籍 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渡海後落腳中港,即今苗栗縣竹南鎮;其子曹朝泉,從苗 栗遷往士林,家傳六代至曹天相,子弟多以教書為業,以台語、客語教漢文經典。 曹天相之子曹賜瑩,初任教職,後轉往臺灣銀行上班,和葉款女士結婚,所生長 子即是曹永和。 曹賜瑩同時接受過傳統和新式教育,閒時喜歡獨自看書,葉款則忙著照料家中大 小事務,父母忙碌,加上自己體弱多病,內向的曹永和童年過得並不快樂。唯生 長在充滿書香的士林,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有著做讀書人的氣質和基礎。然而, 在正式學歷的累積過程中,他走得不順利,只有具備一紙日據時期的台北第二中 (今日成功高中)文憑。 中學時期的曹永和,負責協助圖書館的管理工作,和書本有著深厚緣分。由於看 許多課外書,他早熟而有主見,卻不斷受到長輩壓抑,使得內心充滿孤獨憂鬱。 急著讓孩子協助分擔家計的母親,希望曹永和學醫賺錢,但他卻不認同這種以金 錢衡量學問價值的觀念,母子間於是起僵局。昭和十四年(西元 1939 )三月, 他從台北第二中學畢業,升學之路中斷,卻沒有停止自學的腳步,日日不辭徒步 長程到台北圖書館讀書,同年十月,曹永和依父母心願進合作社(類似今日農會) 擔任書記,有份穩定的工作薪資。 從西元 1939 年進合作社後,每月薪資成為他購買書籍的很大幫助。他在工作之 餘勤勉自學,也找到方向,想要研究「東西交通史」和中國歷史。昭和十五年(西 1940 ),曹永和及何斌、張鈺、曹永裕等人組織「士林協志會」,定位為文 化團體,經常辦理讀書會,也曾經辦理「鄉土展」、「攝影展」等活動,並創辦 《民俗臺灣》雜誌。
  18. 18. 後來,曹永和與張鈺之妹張花子自由戀愛,兩人在西元 1945 年五月七日完婚, 張花子在臺灣光復以後改名「若華」。此時期,曹永和罹患肺病,身體虛弱,需 要靠張若華外出工作貼補家用。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透過士林前輩楊雲萍幫忙,曹永和進入臺大圖書館擔任助理 員,從此在該館任職長達三十八年,於民國七十四年十月退休。曹永和及張若華 育有三子:長子曹昌文、次子曹昌仁、三子曹昌平,僅靠助理員薪資不足以供一 家開銷,於是夫婦兩人經常得兼差加工。雖然薪資微薄,但曹永和懂得運用在圖 書館工作的良機,閱讀大量藏書,就近旁聽臺大課程,如桑田六郎「早期中西交 通史」等書,從來不缺席,教授很賞識他,經常以書相贈。 曹永和在決定以臺灣史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後,更學習多種西方語言,以便掌握更 多歷史資料,這些努力使他日後成為研究荷蘭、明鄭時代臺灣史的專家。 民國四十二年,其努力獲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周憲文主任的肯定,鼓勵他研究 非關當下政治的「經濟史」。 民國四十五年,曹永和升任台灣大學圖書館閱覽組典藏股長,發表〈明代臺灣漁 業誌略〉、〈荷蘭與西班牙佔據時期的臺灣〉等文章,獲得東京大學岩生成一教 授賞識而指導。在臺灣、日本多位良師益友的幫助下,曹永和進境日深,於民國 五十四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學金,前往日本東洋文庫、東京大學史料編纂 所研究一年。 經過長時間自學累積深厚實力,曹永和的臺灣史素養逐漸獲得國際肯定,在民國 六十年代,經常受邀參與美國、香港、荷蘭等地所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民國六十八年,他的首部臺灣史著作《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由聯經公司出版, 至今仍是研究臺灣史者眼中的經典。 民國七十三年 曹永和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並受聘為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 七十四年十月,曹永和從臺大圖書館退休,被聘為該館顧問。至此,曹永和刻苦 自學的成就,被視為傳奇,親友莫不相賀。 民國八十七年七月,曹永和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民國八十八年,由曹銘宗先生為他執筆撰寫的傳記《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 曹永和》一書,由聯經出版。書前,由李遠哲博士親為作序,肯定其自學精神和 學術成就。
  19. 19. 書中除詳述曹永和刻苦學習的經歷,也記載了他的自學方法。書末,並附錄曹永 和著作目錄、大事年表及生活照片等若干頁。 民國八十九年六月,「曹永和文教基金會」成立,以專業學術研究為主要發展方 向。 曹應衛 苗栗縣竹南鎮 曹朝泉 遷往士林 經過六代 曹天相 曹賜瑩 教職及台銀工作 :葉款 曹永和 1920.10.27 1945 5 7 日妻 曹永坤 1929-2006 年出生 張花子(若華) 日民國 9 年出生 中研院院士 曹昌文、曹昌仁、曹昌平 女兒曹慧中 女婿法國人 堂弟曹永 洋,志文出版 社總編輯 曹永坤先生於民國 64 6 月, 創辦瑩昇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 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 90 號成立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2349611 紀念資深樂評家曹永坤先生 一個多月前 台灣著名資深樂評家曹永坤因肝癌併發心臟衰竭去世 享年 79 歲, 除了感嘆樂評界失去一位重量級人物,也想起了一段往事。 三年多前,因緣際會認識了台灣樂評前輩曹永坤,當時他的堂弟曹永洋,也就是 志文出版社總編輯,說服他出一本回憶錄,由於曹永坤當時眼睛已動過白內障手 術,視力退化,無法親自執筆,於是透過人輾轉找到了我,希望能由他口述,而 我記錄整理下來出書。 記得那天傍晚去曹永坤位在天母的別墅,進門一樓就是他的唱片收藏室與視聽室, 四面牆壁直到天花板都是唱片,光是 LP 唱片收藏就有兩萬多張,曹先生說他到 了晚年,最喜歡的是聲樂,認為所有樂器都比不上人聲感動人心,尤其是宗教音 樂。前方地上擺著大大的落地式喇叭 ,音響據傳聞是千萬音響,還有一間錄音室、 錄音器材,曹永坤說這間視聽室也常找朋友們來看電影,看完之後會一起討論。 為了瞭解曹先生的生活,也收到「曹府音樂會」的邀請前往聆賞。他時常在家中 舉行小型演奏會,請來國際知名的音樂家到府上表演,包括傅聰、林昭亮等人都 曾出現在他的家庭音樂會上。當天是鋼琴家陳宏寬演出貝多芬早期奏鳴曲,算是 音樂會不常出現的曲目。
  20. 20. 曹永坤家中有兩架名牌鋼琴,分別是史坦威與 FAZIOLI 陳宏寬正是 FAZIOLI 的愛好者 ,那天也第一次領教了這台義大利名琴的美妙音色。雖然 「曹府音樂會」 請來的都是一流音樂家,但卻不搞上流社會的派頭,聽眾都很隨意不拘謹,中場 休息甚至可以看見穿著睡衣的小孩跑來跑去打打鬧鬧,完全就像在任何一個家庭 可看見的朋友聚會。 FAZIOLI 全球年產量只有一百台,手工製造,一台至少台幣四、五百萬元,兩千 年的紅色千禧琴光是鋼琴面板的繪畫就花了兩年才完成,價值超過千萬,這台琴 由台灣 FAZIOLI 代理商購得。史坦威雖然是全世界音樂廳使用最多的鋼琴,但 是在頂級鋼琴排名上,卻還落在 FAZIOLI 之後。曹永坤逝世後,依照他的遺囑 FAZIOLI 捐給兩廳院,讓鋼琴家繼續發揮它的優異之處,未來國內樂迷也許 就有機會在國家音樂廳聽見這架鋼琴的聲音。 曹永坤出身士林望族,和他兄長曹永和一樣從小博覽群書,少年時代就讀了許多 日文文史書籍。曹永和是中研院院士,專長是台灣史與海洋發展史,學歷只有中 學畢業,卻精通中文、日文、英文、荷蘭文、德文、拉丁文,可說是自學而成的 典範。曹永坤大學學經濟,之後從事金融業位居高職,但仍保持著對人文、藝術 的愛好,在音樂方面的深厚造詣自是不用多說,而他對於台灣歷史也有極深的情 感與知識,談到這部分就天馬行空、滔滔不絕。 另外,他常到世界各地聆聽音樂會,羨煞許多人;這些都是他生活的真實體驗, 不論是談音樂家、樂曲、台灣歷史、國外見聞,都如同信手拈來,毫不費力。他 謙稱自己不夠資格寫回憶錄,該是像他哥哥一樣的人才有資格寫,如果真要寫, 他希望能寫出像彼得克拉克的《旁觀者》一樣的回憶錄,因為他認為自己只是 個旁觀者,希望忠實記錄下自己所看見的一切。 這本回憶錄,後來因故沒有進行。原因也許是如曹先生所謙稱的不夠資格寫回憶 錄,但是,如果他沒有,又有誰有資格呢?一雙記錄從日據時代到台灣光復、戒 嚴、解嚴的眼睛,一雙過人的聽音辨色的耳朵,更重要的是一顆謙虛寬容的心。 雖然只見過曹先生幾面,但感覺得出那始終謙和的態度不是裝出來的。他不仗恃 自己的金錢、權力、知識,重視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並努力傳達出這份美好,讓 別人也能同樣享受到。 回憶錄已經跟著曹先生到另一個世界,那麼,謹以三年前的回憶,紀念我所認識 的曹永坤先生。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proust2&aid=19137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