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5/30 20:11:14瀏覽4118|回應7|推薦53 | |
Marlene Dietrich Lili Marleen
■計程車放著《戀曲1980》。 「妳曾經對我說,妳永遠愛著我‥」,當年能現場聽一次羅大佑校園巡迴都覺幸運,不是因這首中量級情歌,不是他超級浪漫的自彈自唱,而是當時他代表的「反威權精神」。至於歌之所以有意思,是歌詞後段唱的--親愛的莫再說,妳我永遠不分離。 那時學生間流行黨外雜誌,許多人讀著美麗島,想像解嚴時代的來臨。 然後夢一般地,還沒離開校園就解了嚴,這一代,躬逢臺灣民主史許多頭一遭,目睹媒體自由蓬勃發展,這幾年,也開始多少意識到了--沒有上限的絕對言論、媒體自由,是否是真自由? ■後解嚴時代紊亂之最,並不是在於女記者光碟事件或嘿嘿嘿之挑戰自由的上限,並不是在於國民黨當朝時檯面下絡繹不絕的金權交換,更不是在於身為領導人卻因掌權之需把黑金帶入政壇--而是眼睜睜,看下一代不但被抓包還紅著眼眶說:「為什麼 (以前他們行,)我就不行?」;而是,部份學者以「什麼時候辦過內線交易」為由,認定是政治事件。 對在位者的高道德標準,可以因個人或政黨而改變否? 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裡的最後一句這麼說--這個鏡花水月的城鎮將會被風掃滅,並從人類的記憶中消失,而書上所寫的一切,從遠古到永遠,將不再重演,因為這百年孤寂的家族被判定,在地球上不會有第二次機會。 然而現實是,人們不會忘記,他們,也永遠不會消失。 後解嚴時代資訊膨脹的亂局中,如果以為自己犯下的罪狀能夠長期隱形其間,就太看不起這個"分贓不均必爆料"的時代了! Marlene Dietrich -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1950年代Peter Seger 這首反戰歌"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可能是被灌製最多次的歌曲之一,其中最有名的典故是二戰前紅到好萊塢的希特勒偶像,擅唱酒館歌的德國女星Marlene Dietrich,1962改成德文版於巴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演唱會為反戰獻唱。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Gone to flower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oh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這時,我們只能哀哀悽悽地用另一首Bob Dylon寫的反戰曲子,Marlene Dietrich的年邁歌聲,來自我解嘲這亙古的血腥謎底--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