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父親 vs. 伊莉莎白不見了】混亂的心靈如何定錨? (MOD199兩部電影)
2021/12/15 12:49:31瀏覽3810|回應0|推薦28

15p, acrylic on canvas

大多時候我們會類比自己為主角。

曾經接觸過失智長輩的我們夫妻倆﹐男人用自己去對比失智父親。我則不由得想著﹐萬一我需要這樣照顧你﹐如何順著你的錯亂﹐飛舞打轉﹖

整劇優秀的編寫加以安東尼・霍普金斯鉅力萬鈞的演技﹐讓你始終對於這個父親帶著敬意﹐電影呈現他腦中的錯亂﹐病症對家人的衝擊﹐也讓旁觀者了解了失智時腦中的運轉。

失智者的眼中﹐世界幾乎時時刻刻就是個大謎團﹐他只能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去了解當下。許多災難也因而產生。

自然而然地﹐我想起官拜中校一路抗日的公公﹐他們都很執著。

公公堅持要自己行動﹐生病了還是滿腦點子﹐因為越來越不相信我們﹐甚至曾經反鎖房屋與房間﹐並且架起軍事般的桌椅障礙好阻擋敵人”…最後又認為是我們鎖他的。

那時我們還沒想到﹐失智會先以妄想出現。他的記憶反而比較慢才開始消褪。

這麼多年來﹐每每想及他曾堅持撐著要活下去的無言大眼﹐都很難受。堂堂軍人﹐他對自己的過去是多麼驕傲啊﹗

我相信這是他心中怒氣的來源。

直到為了保護他不再亂走進了安養院﹐安養院制式與隨便的照顧﹐又衍生出一堆感染與無數次住院。但是他還是完成一項壯舉﹐就是打公共電話給某議員控訴兒子把他關起來。

這是多麼頑強的生命本能啊﹗

公婆陸續都因高齡失智過世﹐先生書房裡掛著公公軍服﹐外面裹著婆婆的棉襖﹐就和斷臂山最後的鏡頭一樣﹐溫柔地懷念著父母。

河南尉氏孫光曾與遼北開原王紫薇

【父親】MOD199/2021/12/29即將下架

【伊莉莎白不見了】(2022/11/18下架)

【伊莉莎白不見了】2021/1/3英國公共電視「大師系列」首播。

循著父親的拍攝手法﹐觀看伊莉莎白不見了並不困難。因為導演意圖和父親不盡相同編劇與剪接的閃回(Flash back)挑戰觀者的記憶。謎團越滾越大﹐哀傷反而得以暫時放在一邊。

本片獲獎無數(最佳影片/女主角/劇本, 導演也被提名數次)﹐是2019年底電視影片Elizabeth Is Missing. 改編自Emma Healey同名小說﹐小說2015獲得貝蒂·特拉斯克獎(下圖,Betty Trask Award專門提拔35歲以下寫出首部小說的人)

女主角是赫赫有名的老演員Glenda Jackson(1936----下圖) 格蘭達·傑克遜16歲便加入英國劇團﹐拿到獎學金(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 )。坐擁兩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還有一座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另獲兩座艾美獎(是演伊莉莎白一世),四項東尼獎提名。2018高齡演出結出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的《Three Tall Women》中獲東尼獎。1992年起還當了快20年的下議院議員。

快90歲的她開玩笑地說﹐家人連她打個噴嚏都會緊張(專訪)。80歲時她重新登上舞台,演《李爾王》中的李爾王。劇評 「一種可怕的兇猛精神賦予這個瘦弱而虛弱的李爾生命……」A terrible fierceness of spirit animates the slight, rather frail figure this Lear cuts…

對我而言,父親的銓釋是"酒神式"的,而伊莉莎白不見了則增加了"阿波羅的理性"

同為失智,他們內心的世界截然不同。每一個失智的人,都需要得到這樣的尊重

而本片懸疑的氣氛並未沖淡失智帶來的的哀愁。

主角獨居老婦人80歲的Maud不離不棄地要找出每天聚會的好友伊莉莎白為何失蹤? 然則伊莉莎白﹐其實也顯露出些許早期失智的對兒子的疑心病。

一個剛開始失智便被女兒提點訓練﹐養成靠著”便利貼”不斷提醒自己發生什麼事的聰慧失智者﹐穿插過往與現今的兩件失蹤疑案。

一個失蹤的姐姐,一個失蹤的好友。一個化妝盒,一個煙蒂。

記憶在莫德的腦中翻來覆去,糾纏的線索卻無法理成一個平整的畫面。

記憶是浮上心頭了卻又來來去去....

其實這是另一個照顧失智母親兒子的失控....越貼近照顧失智者越需承受她的不滿

在這裡最不解的將會是,為什麼莫得回家的時候已經深夜.....而她開始因為挖出一個撲粉鏡盒的一片....與記憶錯置接軌。

實情是,因為把菸蒂塞回口袋,她看見了紙條,再度回去依麗莎白家的花園,尋找她自己都不確定的東西....

我想像所有失智症患者的腦袋,就像一個永遠得不到答案的推理片,對於他自己而言有太多的疑問要去追求答案。伊莉莎白不見了這一片,藉由失蹤為推動劇情的動力。

原著裡莫得是第一人稱,這點堪稱神來之筆。

而電影中我們也是循著莫德的眼睛,四處搜索著和伊莉莎白、與他的姐姐蘇姬當年失蹤有關的線索。

我們和莫得一樣被世界弄糊塗了。

她賣力地尋找依莉莎白家的蛛絲馬跡....失智者的日常規律被打斷是極大的衝擊

眼鏡還在....依莉莎白不會丟下眼鏡出門! 

推理是不可以劇透的。所以我只會介紹那個吸引人的片頭,只是一小段你就會知道編劇編的有多好,甚至於看得出演技有多麼的深刻。

這是屬於女人的失智吧?!

【避免被自己的情緒勒索】

今年送走了兩位失智患者,一位是牽牽掛掛的婆婆,一位是失去消息已久的老友。

告別式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老友家人顧慮她已經失智,只願意找自己信任的朋友去看顧

醫學上而言這並非專業照顧,朋友在身體還相當健壯的時候,因為飲食非常的不均衡,尤其是水分電解質的缺乏,而往生了。整個失智持續的過程大約三五年吧?算是非常早離去的。

但是家人的牽絆痛楚也能就此放下﹐她們用自己知道的最好方式去照顧她﹐外人無從評斷。

婆婆這麼多年來在失智中逐漸遺忘消失的配偶,慈愛的對待每一個前來探望的家人。

嚴重的時候他開始回到過去,許多他不曾說出口的害怕陰影,小時候的心酸、成長中結核病被關在醫院的恐懼,在戰爭裡顛沛流離來到台灣,還是不安不快樂,直至搬到台東,忽然連續生了三個兒子。

在醫院急診的時候,他總是拉著我回憶起以前被關的經歷,告訴我「醫生最壞了。」

但一看到醫生卻又很恭順,可以想見當年被關在醫院他多麼畏懼與渴望醫生放他離開。

提到過往,他總說台東最好了,台東是個好地方。

再更過去,因為都是痛苦的記憶,他幾乎不太說。只是偶爾把兒子錯看成自己的大哥。

「大哥你來帶我回家了是嗎?」曾經她這樣問著兒子。

很小的時候,她就被送到齊齊哈爾當阿姨的養女了。

某些時刻,她則會把兒子認作是過世的先生。

最後最熟悉的人是外傭,就像所有照顧失智症的家人一樣,外傭有的時候被她又親又抱,有的時候被她責罵抓髮。

在伊莉莎白不見了這片中,負責照顧的女兒在媽媽突然狂怒的時候,告訴自己的女兒:「不要在意,那個不是外婆,那個只是疾病。」

然而照顧者永遠會有崩潰的時候。

兩片共通的地方在於,負責照顧的往往是女兒,那個住的很遠的兒子或女兒,很久回來一次,反而是最受病人歡迎的人物。因為他們沒有生活上的摩擦,只需要扮白臉而已。

作為一個未來可能要繼續成為失智者的照顧家人,抑或是成為失智者,我們只能先安排好所有可能的未來。在那個失智比例將會越來越高的未來裡,希望缺乏年輕人的世代,還能有那麼一丁點希望,讓一個失智老人,尋找到生活的標的。

希望政府真正有心把這一塊高齡社會的照養做好。

至於我們自己,就算告訴我的所有家人或者法律上決定不再成為社會負擔,整件事情的實施還是只能且戰且走吧。

因為先生說:「如果你失智,然後告訴你我現在很餓,我會忍心不讓你吃飯嗎?」

所有共同照顧失智者的人都有不同的感受

但至少先說出我們自己對未來萬一失智的想法,不去苛責任何一個照顧者的決定。

每個人都只是想做出對所愛的人最好的決定。

【愛與智慧是最後的定錨】

當所有關切的家人被失落感與責任感拖得難以行走時,只有愛是不夠的。

那個曾經愛你關心你的失智父母或配偶,也不會希望自己心愛的人推翻了原本的生活。從這個觀點我們更要諒解自己沒有做好的事,不夠關心的地方。因為你可能都還有另外一個家庭要照顧。

經過親情掙扎,你才有能力用智慧去解決眼前碰到的難題。

這個難題完全沒有正確的答案,當時知道一個程度的時候,一切都交給其他的人來共同決定。

電影中,媽媽默得常常念著,不准女兒把她關起來。不准女兒把她送走。這是他還沒有非常惡化的時候所說的話。

然而在電影的最後一刻,我們看著她在街上狂亂奔走的背影,不免也和女兒一樣含淚,知道她的命運就只剩下安養院了。

在台灣安養院是個很難取得的途徑

婆婆當時比兩部電影更嚴重,醫院的社工告訴我們,如果全家人的意見並不一致,先找出大家決定可以不去做的那個底線,比如說氣管插管;找出大家共同可以接受的處置,如點滴營養。

問題常常卡在是否要裝「鼻胃管」灌食這一關。甚或是更積極的胃造口

由於婆婆年事已高,失智的程度已到不會配合他人要求的地步,我們不會願意再讓她接觸任何手術,本身風險,術後的照料相當困難,更怕出現併發症。

失智者常常不知道餓了或飽了,必須由照顧者算清楚一天所需的熱量與水分等等,哄她進食。

有段時間我們很幸運,台北市的長照2.0提供語言訓練師,可以協助訓練口腔的吞咽。而我們碰到的那一位自己也是心理師,建議了許多有趣的玩具,那陣子婆婆活潑了許多。這一點請參見康健雜誌https://m.commonhealth.com.tw/blog/4050

然而疫情開始之後,長照的補助也結束了。我們缺乏積極的人可以去介入這個訓練,婆婆的飲食越來越紊亂,因為他會拒絕飲食。隨之而來的便會是營養缺乏而導致的倦怠與嗜睡。

那段時期已經截肢一腿的婆婆,再度出現了因為曾經被裹小腳而導致的「下肢動脈阻塞」導致腳掌扭曲處發紫,甚至形成大片水泡傷口。那時我們才恍然大悟,是因為天氣太冷,房間太冷,沒有想到和以前一樣,又在肢端發病了。

我和先生相當自責,他回憶起以前那個那隻腿也是在大冷天的時候發作。我以前到現在研讀的資料或者和醫師討論的過程,是直到這一次遇上的醫師,才告訴我們天氣太冷導致。反過來說,從來沒有人提醒我們「保暖的重要性」。

我寧可讓婆婆在家中換藥,中西併用,因為西醫師的看法還是認為終究免不了截肢。

然而婆婆越來越嗜睡,攝取的能量越來越少,用中藥調理改善了腦部與逐步的血液循環,傷口卻不敵越來越熱的天氣,開始容易感染。

就這樣一直撐到我知道必須要住院治療的時候。然而他有一顆非常脆弱的心臟,他的血液循環之所以能維持全靠他已經不用心肺運動這個奇怪的悖理在支撐。

最後那一次他已經常常一整天昏睡,唯一獲得真正營養的方式就是灌食。

其實嘗試看鼻胃管裝上去的反應,想不到他數度非常清醒,可以聊天。可能因為看不到自己的樣子,也不太會去自拔鼻胃管。我們歡喜了兩天吧!?

不幸的是,點滴的給予超乎心臟的負荷,他過世的原因竟然是以為早就會發的心臟衰竭。

但若是婆婆沒有過世,到底要不要長期給予鼻胃管,將成為全家人最大的掙扎點。

但不論再怎麼掙扎,為了失智讀了多少資料,所有家人配合著照顧了多麼久,這些都會變成.....每一個人對自己交代而無愧於心的緣由。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proust&aid=17082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