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02 00:47:11瀏覽495|回應0|推薦15 | |
游思,思而不獲,略有少惑,平淡的心,好像失勁透了.
A part~ 1.思想空間:創作和閱讀|兩種變量向|圓動點難變| 2.盲目取向:是和非錯置|可憐的笑柄 B part~ 1.釋義:大眾思想|判斷原點 2.難受的否決論: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歷史推演的矛盾 生活有感,人的質難解,所以寫了3點的體悟;而另外2點是反思在學時忽略的事. 1.思想空間: -創作和閱讀 對於常常讀和寫的接觸,覺得有種怪異感,在對輸入和輸出的不平衡,常閱不同類的小說,好像文字和意識合而為一,筆下劍如指使,但當離開品味的模式,意識空間又飄逸起來,也就是那種虛無的感覺,只寫不閱,心如無物;只閱不寫,又不勝眼力,觸覺愚鈍. -兩種變量向 最初接觸小說時,曾想是否多讀便可利其器,可海量的吸收,只是把人的自我從虛變實,視野和容納面激增,但對文采和靈敏度卻反其道而行,心如太極中的慢而準,但快而多變的思緒快門卻離自己而去,而若長期於創作,文字的跳躍度能變得極快. -圓動點難變 生物的知識上,進化一點,好像分別不大,美國又不是短時間內,從蠻人中褪變,那其中的度是甚麼?好像泛讀到某一點便停下來,如離開於社群時,獨立面會出現空白的間格,而跟本不可能身體會因為所專求那一點上而變化,而缺憾者的機能卻更快速哀退. 2.盲目取向: -是和非錯置 回想過去,在學時的中文課,常常都是直書而想,被洗腦為當時社會中多人認同的,便認同,否則就反對,最後變成了社會共生體的大眾思想,總是被透導去考試機制的度,而沒有真正的感想到文字的背後,那些所謂的精讀成了精毒,而沒有否決和質疑名家的動機. 如是:出師表|醉翁亭記|將進酒|六國論等,就舉一而抒發一下: 出師表 從字裡行間,可見葛諸的偉大,如何報恩﹑如何立正﹑如何辛勞,觀其文知其人,如果沒多看架空的三國學,可能真的把他定位為古今第一人,現在反而有點討厭他,他不幫劉備東征,不能不代表其另一種心思,如何牢固的舊人不去盡,他又何以居正呢? 再說,他的積極和作為,不可置疑,他的榮譽心有多重,他總是給人留下了一段段佳話,集忠義仁智於一生,死後也保國於絕地,他那麼急征,消耗的卻是遺劉氏死忠派和最後的力量,人誰無錯,人誰無慾,他以已度人,法令過度,李嚴和魏然等大才就死於他的尺度上. 阿斗不思蜀,又令人想到他或許比其父更能忍,試問,古人來說,惡名於後世是多麼屈辱的事,益州一州之地,又如何能抗半國之力,荆州一失,結果早已注定,戰爭本就是黑而紅的,他總是把自己推到大義﹑高義之地,他不甘心,他想要在赤壁﹑平蠻後,再添神來一筆. 劉備的識人比葛諸強,馬駿如何?阿斗如何?劉氏一族若沒有阿斗的存在,再沒有正統了,若其一有能耐,精明的魏晉,會容他的存在嗎?諸葛的治政多好,能打了那麼多次,但那裡百姓有否真正的幸福過,為了他的千秋,家家十失九空,那就政明為消耗的軍事服務. 為何魏可以有那麼多人材,蜀人材全是葛諸一手挑撥,失了他便失衡了,正如市場自由發展和操控市場政策,高低盡見,讀書者多清明啊!彷彿聽到他的教課後,真的學會了葛諸那套自虐成名﹑名正法,黑暗面全去掉了,利害的精毒啊!單單片碎之文跟本代表不了甚麼. -可憐的笑柄 從前,也有點羨慕上位面的人,現在有點討厭了,例如古時,十五而立,現在呢?為何給那裡幻夢的希望給人,那些老學生,年紀多大了,業術又分工而精,需要那麼多全才嗎?一間公司,許多人都是由低做起,出師後分別只是腦神經而已,其他的,看經驗吧! 當然,自家業或是家族業務,當不相同,但,大眾職業真的需要又幼童班,又高中小專那麼多嗎?如千辛萬苦讀窮書,得來全白費功夫,反而,一間普及型的公司,喜歡的卻總是把那些abcd一堆文憑如海者,剔除作為第一機會成本,十項全能,太厲害了!請不起啊! 外行看內行,有點諷刺,領班卻是皇家一派,或許,這就是人的常識吧!做生不如做熟!用疏不如用親!而洗腦教育的,出來的,卻是一張張白紙,內行,懂多少?不要說有多精明多好學習力,別人喜歡看著新人自悟,做錯事可能悟性不够吧!那級別又何用?都是被耍著幹! 還有一個明顯之分,經驗者和初入行者分野是慣性,那種工作的自然,那種態度的表現,一種是模仿,一種是真實;心境始終不同,而面試,容易給人一眼釋之,而行業之間也有相互關係,某工種會於其他行業可用之,那就結果更差異了,故經驗者更能帶來實效. 關於逆流是否,我覺可以這樣理解,前2點是釋義,後2點是難受的否決論,不是反對甚麼,或肯定甚麼,只是最近思念的談. 1.釋義 -大眾思想 社會共生意識的構成只要由禮律(對社會有利),商德(對生產力﹑消耗﹑物質生活有利)的禮法,刑罰(對民生有害﹑對統治不利的﹑對權﹑錢﹑力﹑勢不利的),傳統(封建﹑迷信等習慣﹑祖法的舊意識),調控者(影響社會有利於他們的某種利益動機,新意識). -判斷原點 是與非,判斷的標準在那裡?應該放棄某一家之說,取諸家之廣思想流,除去(修飾的主義說),以原始,據認知上,道->道德->儒家(後多了些許佛﹑法)->理/心儒諸派(庸儒)->共產/資本->社會+資本.那分為德<?>慾,那其他還是中國始學發展. ||| 這個,有點像心境的無奈,如下: 空﹑寂寥之心 涼風飄飄,灰塵墮,暗氣倦人群, 喧嘩聲,陰蔽晴陽,足落地步浮沉, 多姿多采,百像屏風轉不停,人影渺渺; 夏熱冬寒,新陳代謝疊層層,玄色星夜; 夢幻霞,人頭熱;響天亮,冷汗沁;商廈群立綽綽, 偶飛燕,犬過路,惰意思自由,無奈撞牆頭;思念轉,熱油投,莫視閒愁, 手不停,思繼續,點滴在心頭;復復日,領工姿,今夕是何時? 不談政,不知時事,歸家站車緊扣緊,冷風入,多涼快;步調喘噓噓, 閒假時,沉麻醉之樂,銳氣不比慎密,心靜又息其志,樂墮慾,陳虛妄. ||| 2.難受的否決論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以前有深感,十多年前,中國(真正富強前),港人(本土+大量土豪地主仕族,另大部份流入台灣),那些豪強名門(帶來大量黃金,基因好,學識好,內涵好......),那真正的優生,指是應該是豪強遺族,也就是港現今的股票,經濟實權者. 那香港以前如何看內陸,內陸又如何自居,不可否認,後來(97前後)那些移民,多以內心陰影較重,以無知﹑愚昧﹑野蠻﹑無教養﹑知識看待,那應該受到陰影的人很多,那問題出在那裡呢?國共,奴隸和仕族的對抗,仕族有學問,有錢才,留了一塊大空地給蠻人們. 仕族取走了金錢,(絕大部份去了台),台的優秀人才多,看那發展多近日本,那中國呢?其實那種對立,之後形式的存在,豪族和開發了的港口,是如何卑視內陸人,那兩者的起點本來就不同,那現在,又如何?如何繁榮到了手上,還不是手中肉,是一個好好的模具. 那可看,淡化了祖輩的港人,新生代又一次的洗腦,那心中的定位不再那麼強烈,但,以前受到陰影的廣大的人群,又何來甚麼主流至上,所以判斷的標準,去除修飾過的東西,是有需要的,正如許多人崇日一樣(動漫﹑遊戲等),主流應該不是那麼傾向吧! 之前在維基那裡看,內戰的國共,游擊之精髓在於後勤(廣大下面),故國之退台,同是同一軍校出生,之差異就於此,那港台前生,那得祖遺之福澤及受惠之相連結,又有何資格大談內陸奪其飯碗之說,那一切歸於權﹑力﹑錢吧! -歷史推演的矛盾 正如為何有人是仕族﹑豪族﹑商族之後,有人是蠻夷之流,以前中原看四方皆無知流民,特別北方看南方,現在卻成了反差,北方優生流入,南方潛力發動,成了好居之地,那人人皆要幹活,為何有群體深受剝削,有群體深受保障﹑福利等,那從前奴隸起義不是正理嗎? 可見左派,右派當然的明顯心態,又為何階級上的陰影那裡嚴重,那祖國之苦難是誰造成的?為何優秀的智慧份子是流亡和被處死的仕族豪強,而不是廣大需要有生力量﹑濟世治國的平民?那對和錯?是與非,又何來說,這樣主流一說,不是找石頭丟腳砋去. 結論:主流/逆流是危險性的定位,且上班族脫離了在學,那種只可聽,不可辯的學法,磨掉了原有的銳利性,故對於abc校,也沒有甚麼可留戀,出來久了,常眼看,當以利為先,也沒有從前的純潔,但可能網絡小說開放慣了,再也接受不了那種拘束.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