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24 20:49:37瀏覽179|回應0|推薦4 | |
廣東話又再被擺上檯! 大家其實不肯定廣東話的歷史,但照理應該是廣東省的語言,而廣東省是自古以來就存在中國的南方,因此有理由相信,廣東話是有相當深厚的歷史。 不久之前港台電視節目《鏗鏘集》有一集談廣東話,有一節在鬧市向途人展示一系列廣東話常用詞語,請受訪者讀岀來。廣東話岀名是口語化,很多時是有音無字,講岀口容易,大家都講了一世人,亦知道用法和詞義,但寫岀來倒是完全另一回事,很多字詞普遍大家都不知道正確的寫法,很多時以同音字,甚至以英文拼音幫忙,大家都已成習慣。 而用英文字搭夠也是港式粵語的特色,可説俯拾即是,例如我們日日會搭𨋢,「𨋢」字便是英文字Lift所來,而「符碌」亦來自fluke,後來再引申有「符符碌碌」的疊字用法。而直接將英文字套用的,亦屬平常,例如「開OT」,「去做gym」,「我哋係friend」,「你keep住先啦」等等,大家開口埋口都會講,最經典莫如「同朕check下」,都話咗喺自古以來已經喺咁啦。 太遠的說來又長又譖,就以七十年代打後,當廣東歌躍起開始算,香港人不斷為廣東話增補,單是以賭博為岀處的,不少已深入人心。當場外賭馬是只有非法經營的時代,各種術語已經滲入民間,我們小孩子對甚麼二串三,三串七,穿雲箭雖然不懂其所以言,但也啷啷上口。後來,場外投注合法由馬會獨家經營,各類名詞如「獨贏」,「位置」和「連贏位」是馬會統一的稱喟,但馬迷卻仍以「溫(win)」,「披(place)」和「Q(Quinella)」來稱之。馬會推出一款吸引力頗大的「孖Q」投注,瘋魔幾許馬迷,發夢要中孖Q,而有甚麼着數事情會稱之為「好過你中孖Q!」。再後來,發展到三Q,三T,通貨膨脹嘛。 好勝,人之常情,sure win人皆期望,但變成「贏硬」又不免令人嘖嘖稱奇。理論上應該是「贏梗」,但這兩個字讀音沒有霸氣,也不夠響亮,也可能有人一時眼花睇錯,總之發展下來,說「贏硬」的一定比「贏梗」多,而且鏗鏘有力。這亦是反映了香港的文化精神,隨機走位靈活,不拘小節。 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言語和談話方式,除了英文之外,更有日語韓語順手拈用,今天大家都只說放題,限定,主催,這都是無可厚非。有些可能是一時的潮語,一段時間後便消聲匿跡,但有些卻是時代變遷而岀現的新詞。例如英文字典每年都會參考時勢,加入新字,像selfie這個字。上面提那集《鏗鏘集》有提到,一直沒有一本夠全面的廣東話字典,很多我們經常用的詞彙大部分人其實不懂寫岀來,也不知道在那裡找,更惶論要添加新字新詞。好像有一些人在開始工作,在政府不會理廣東話的死活的大環境下,坊間必須要做更多更好。 廣東歌曾經風光一時,其實當時也有不少批評聲音,說它太粗俗,大家必然想到尹光的歌吧。其實當年許冠傑的一首《天才與白痴》是曾經被電台禁播,理由便是太粗俗。但今天再回看,再以一個硏究角度來分析,這首歌其實是很好的廣東話教材,也相信巧妙地展示廣東話的靈活,一個「仔」字,一個「鬼」字,一個「嘢」字,引申開來,變化萬千。如果你要將歌詞翻譯成普通話,英文或其他語言,我只能祝你好運。
如果在未來《十年》內,我到附近麵檔叫一碗魚旦粉,而店家用普通話告訴我:「魚什麼旦啊,魚丸子唄!」我諗我會好認真話比呢啲人知,乜嘢係粗俗嘅廣東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