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06 10:56:33瀏覽927|回應0|推薦4 | |
前些時候,閱讀周志文教授的新書 《家族合照》一點心得分享, 由於我沒有厚學實基的文學背景,這僅是區區私書評一則。 =====================================
我想,就從這本書三個大章節中裡的「安平」說起。
這段描寫大姐的最後旅程,寫的時候就是一個面對傷痛最好的方法。只是,選擇這樣的方法要有夠強韌的心臟,還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起伏,畢竟那筆下的人物與事況不是虛構,是活生生的親人。 親密的家人與熟識的朋友,甚至是仇恨的敵人與我們自己,總有一天會用任何可能方式離去。而多數心裡記得我們的人,所用方法就是耗盡時間來等待我們的存在被抹滅,沒有人希望去想起難以承擔的最後一刻,尤其是那些愛我們至深的人。 這篇「安平」,選擇了另一條路,我不知道那樣有多難為,只知道在腦中思考及落筆在紙上的文字中,必須承認逝者已矣,也必須在心中與她一起煎熬與過渡,這能算是借用書寫來療癒?或是這是利用書寫讓我們更加牢記? 講到兄弟姊妹中的糾葛,情感上難以割捨而實際上卻又希望保持距離。隱隱在訴說一個已知的真理:時間不會站在我們這邊,如果一個擁抱可以讓心愛的家人知道你想說的千言萬語,又為何要在光陰流逝中為自己留下缺憾? 家族合照、竹籬內外、餘光,這三個概分的大段落,讓看書的人一口氣快跑過一段人生與一個離鄉背井的家庭,同母異父的手足,在一個不可違逆的時代巨輪下生存,寄人籬下仰人鼻息,或是共苦於一個離不開也撐不破像是薄膜般的氣味裡,雖不是江湖也得要相濡以沫。 看左鄰望右舍,村子裡的人物鮮活在作者的生命裡,早逝的菁英不論是和著火球從天而降的壯烈,或是踏上灘頭鮮血遍灑的捐軀,留下的不是路姐姐與奚姐姐而已, 留下的是一個時代裡被忽略的犧牲。退役後自謀生路的書記官與老傳令,參差而建遮風避雨的小屋裡,每一個人物像是被攝影般的複製了下來,有的是低吟出師表或 講述拉伕隨軍的支離片段,有的是隱晦在防諜陰影的同窗故舊與村中偶有特出為情感一博的女子。每個肖像如銀鹽攝影般銳利清晰,單色調的底片被重重疊疊的在言 語文字中放大顯影,甚至在某個時間點裡重複曝光,為的是替無法言語的人言語,為的是讓這些過去不單是遭受擺弄與刻意遺棄。 直讀到「微 光」一章,有熟悉的國語台語文化意識與源於匱乏而惜物的鋼筆一文。到這,讓我停留了好久,甚至不想把這本書僅剩的”小鎮書店”與”書法的記憶”一讀而盡, 為的只是那段宛若相識時間之中許多熟稔的吉光片羽,那些形體走遠而人聲鼎沸的殘留影像,變為高樓或拓成綠地公園的巷弄街坊,濃濁鄉音與未盡的告老還家卸甲 歸田之憾。如果,如果我讀完了,並且合上書本,是否也一併把這些曾經出現過的殷殷期盼,轉成了靜音?選擇了淡忘?
書讀完,相信故事未了,不論對於那些影像,或是作者而言,記憶轉化的書寫滋養那些我們以為忘記卻是暗藏的片段,不論這將是要為自己而說或是為他人而講,重要的是有人願意騰出記憶而撰寫,替那無法言語的靈魂字字描述,讓客留他鄉者宛若昨日重現。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