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05 01:05:38瀏覽1883|回應0|推薦0 | |
Gregory Peck第五度也是最後一次提名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終於手到擒來,打敗首次提名的Peter O'Toole「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兩位傳奇明星同時推出畢生甚至命中注定代表作,或許因為19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湧,亦或不到30歲Peter O'Toole驚人表現,咸認奧斯卡獎封帝遲早而已,總之,歷史選擇Gregory Peck。 1932年,美國阿拉巴馬州(Alabama)梅崗城(Maycomb),白人律師Atticus Finch(Gregory Peck),受法官指定,為黑人強姦犯Tom Robinson(Brock Peters)辯護,6歲Scout Finch(Mary Badham)與10歲哥哥Jem Finch(Phillip Alford),以及7歲玩伴Dill(John Megna),一起目睹審判過程,懵懂意識輿論偏見,歷經生死交關,終於見到神秘鄰居Boo Radley(Robert Duvall)。 改編自1960年美國女作家Harper Lee(1926-)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同名小說,主人翁Atticus Finch脫胎自作者父親Amasa Lee(1880-1962),以6歲Scout Finch第一人稱,描述1930年代初期美國南方生活環境與社會氛圍,具體型塑律師男主角勇者無懼,以身作則教導兒女道德是非,包括家中黑人女幫傭地位平等受尊重,甚可教導小孩,因為男主角信賴其待人處世,足以適時糾正孩子應有的禮貌與體諒他人。 在DVD問世前,很難看到本片,只好一讀再讀小說中文版,唸文藻語專時,英文班五年級選修讀本有「To Kill a Mockingbird」,毫不猶豫跟著買一本,書林出版社,定價80元,後來中文版借人未還,反而英文版到現在還留著。 電影礙於篇幅,情節必然濃縮,也刪減在我看來滿有趣的人物及敘事對話,但無損故事完整性,絕大多數對白與演員反應,忠實呈現作者筆法,熟讀小說尤有熟悉感,獲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藝術指導,以及最佳男主角,皆非僥倖,同時提名最佳影片、導演、攝影、配樂、女配角(Mary Badham)。 先說Elmer Bernstein(1922-2004)配樂,片頭鋼琴單音符,據他說靈感來自孩童下意識最常敲擊的幾個鍵,然後加入管弦合奏,溫暖動人,記得已故音樂家張弘毅(1950-2006),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曾用整集一小時介紹本片原版配樂,一段一段解說播放,相當推崇。此外,Elmer名作至少有「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1956)、「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1960)、「夏日煙雲」(Summer and Smoke,1961)、「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1963),後來奧斯卡得獎作是「蜜莉姑娘」(Thoroughly Modern Millie,1967)。 導演Robert Mulligan(1925-2008)拍夏日小城景緻,悠閒不失童趣,很能抓住演員特質,三個童星自然可愛,比台灣時裝劇小孩有靈氣太多,黑人演員Brock Peters(1927-2005)演被誣指強暴的Tom Robinson,一字一句陳述自己無辜被冤枉,令人泫然,等陪審團宣告有罪,還押監牢,已萬念俱灰,也不相信白人律師能幫他甚麼,漠然以對,更顯悲憤。 Gregory Peck何其溫文優雅,卻又無比堅強,尤其是中年父親面對稚子,開明尊重像平輩朋友,總讓人不難過,穩重謙虛令人信賴,擁有神射天賦從不張揚,馬路一槍射斃狂犬病狗,子女不崇拜也難,他的確就是完美父親化身,後來在監獄門口,燈下讀書靜待蠢蠢欲動私刑人群,再來法庭詰問辯護,及至敗訴收拾案卷,一貫冷靜沉著,未見誇張,相當內斂入戲,又不失銀幕感染力。 本片看似平鋪直敘,難能可貴就在舉重若輕之感,透過小孩蹦蹦跳跳又富想像力思維與陳述,深入淺出勾勒真實人生崎嶇險惡,且點出寓意:真正可怕促使善惡不分,是好人噤聲,袖手漠視。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