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慈大許木柱、何縕琪教授伉儷 同心做慈濟
2011/01/19 21:52:06瀏覽734|回應0|推薦2

慈大許木柱、何縕琪教授伉儷 同心做慈濟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許木柱教授和教育研究所何縕琪教授因為工作結緣、締結連理,倆人在生活上互相扶持外,在慈濟人文和教育理念上兩人也是同一個目標。許木

許木柱教授(左1)和何縕琪教授(右1),菩薩道上攜手共精進。圖為:兩人前往環保站與環保志工做分類,為地球付出。(攝影者:賴威任)

柱教授是研究台灣原住民的著名學者,何老師則帶領著師資培育中心的學生,到原住民部落進行課業輔導與教育研究。做為慈濟大家庭的一份子,許教授和何老師一步一腳印,在自己的教育崗位上努力,同時也深刻體會到證嚴上人所說的:「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的道理。

慈濟道侶互勉勵   鑽研學術付出無求

許木柱院長還在中研院時,來慈濟大學擔任合聘教授,有幾次住在學校宿舍,清晨四點多看到大愛台播放精舍師父做早課的畫面,師父為全天下蒼生祈福,給他很大的震憾,學者關心的是自己的學術表現,宗教家關心的是全人類的未來,自己長期以來埋首在學術研究上,將生命侷限了。

許教授轉來慈濟大學以後,參加委員培訓、擔任護靈護法,靜思堂導覽志工等。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80幾歲的委員老菩薩,坐著輪椅送走他的兒子,許教授說:「白髮人送黑髮人,看了讓人不捨。」雖然說生命無常,但他深刻感受到大體老師和家人,將上人所說的法入心,實踐「人生只有使用權」的大捨精神。

慈濟環保站裡,許木柱和何縕琪教授蹲著進行垃圾分類,加入慈濟大學十幾年,他們倆人盡心培育慈濟學生,假日也付出屬於自己的時間。何縕琪老師是師資培育中心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平時也為教學與研究忙得不可開交,過去三年還曾經兼任師培中心的主任。儘管如此,何教授只要時間許可,總是會到慈濟各分會、靜思堂、教聯會或慈青團隊,去分享她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為了一小時的分享,來回的路程通常都必須花費五個小時以上,何老師也不覺其苦。

何老師過去三年都帶領師培中心的學生,到花蓮縣偏遠國中進行為期二至三個星期的課輔和人文教育。結
束之後,立刻帶另外的學生團隊到印尼、泰國,進行一星期甚至一個月的人文交流,或者參加印尼與大陸的冬令發放。不管國內或國外的教育交流,時間與金錢的付出都相當可觀,不過在活動中看到學生滿滿的感動與成長,有些學生原本具有多數年輕人的自我中心傾向,但在付出中學習縮小自己,不僅展現團體之美,而且生命也有所感動與轉化,何老師覺得辛苦有了無法言喻的價值。

夫妻一起做慈濟,肯定是忙碌的。有一年何老師剛從印尼帶了一個月的營隊回台,甫下飛機,還來不及會到
花蓮,當晚就到了桃園靜思堂,與許院長參加的人文教育交流團隊會合,隔天清晨立即一起趕往廈門當教育志工。這幾年倆人一起出國的機會很多,但幾乎全是因為當慈濟志工,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反而相當少,不過,這卻是他們最珍惜的時刻。許教授認為,夫妻一起做慈濟,互相勉勵,彼此當做一面鏡子。

因為理念相同,生活上就很容易協調。許教授和何老師落實簡單生活的原則,在家裡也使用節水龍頭,洗澡流放的水會收起來沖馬桶,包括洗菜也盡量全部用同一盆水,洗完菜
的水回收再利用,環保的五個R(reduce 減量、recycle回收、reuse重覆使用、refuse拒絕不環保的、respect尊重物命)逐漸成為家庭生活的準則。兩人同心在日常生活中節能減碳,彼此鼓勵,生活更踏實。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4809227